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饮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饮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6 21: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25《饮酒》其五
难点名称 体会诗中的“真意”,作者意蕴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诗中“真意”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结合诗人生平,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中的意蕴。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的矛盾忧愁学生较难从诗的字面意思上直接感受。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和对诗内部、外部理解,感悟诗人鄙视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卓尔不群的高洁品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直接话语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转世佳作,它们深刻内涵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知诗人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去世得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等。 二、读诗文 插入音频朗读,学生能根据正规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三、通诗意 对诗的字词句的理解。我筑屋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住所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在地看着南山。傍晚的山色最美好,雾气在山间环绕,飞鸟结伴回家。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四、入诗境 通过对诗的字词句理解,来进入诗境的意像理解。“车马喧”暗示奔竟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心远”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菊花”象征高洁傲岸的品质 五、悟诗情 体悟作者的真正意蕴,用的方法是结合以下两种: 一是诗歌外部。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二是诗歌内部。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摒弃世俗功名,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乐享“心远”带来的自得的生活意趣。返璞归真,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中悠然忘我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选择题两道: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C)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错误的是(E)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小结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写出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色以及自己不受世俗干扰、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悟出自然理,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