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基础卷)
1.公元前2千纪中后期,赫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冶铁技术,他们很快建立了地区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发生冲突。其建立霸权的“地区”是( )
A.西亚 B.南欧 C.西北欧 D.南亚
2.“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3.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一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
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
4.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5.《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A.永嘉之乱,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6.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7.从1519年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伴随着天花、麻疹等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的疾病的流行,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其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B.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
C.工业革命的推进 D.新航路的开辟
8.“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欧洲移民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 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9.据估计,15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五倍;在整个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在运往美洲的途中死亡的。这反映了( )
A.拉丁美洲劳动力短缺 B.罪恶的黑奴贸易
C.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D.洲际贫富差距缩小
10.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11.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12.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13.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 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15.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16.如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程度加深 B.移民使美国经济增长缓慢
C.移民的增加干扰了原来正常生活 D.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
17.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这些人当中就有736名囚犯。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而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材料二 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
一个个原住民男子排成一排,他们的脖子上挂着铁链,旁边持有步枪的白人则看管着他们。这组黑白照向人们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末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澳大利亚人口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逐一发现,并发现大量其他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
(1)据材料和所学,概述英国对澳大利亚地区扩张方式的变化
(2)据上述材料,说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对澳大利亚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梯人是由公元前2千纪迁入小亚细亚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他们建立霸权的“地区”应为西亚地区,A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实际上是关于大河流域肥沃土地的争夺的历史。相较南北地区而言,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故这一观点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答案:D
解析:由于人类身体上的局限,进行大规模活动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印欧人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4.答案:D
解析:材料中魏晋时期的壁画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惯对汉族的影响,这体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故选D项;材料中壁画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惯影响中原地区,而非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壁画没有反映出烤肉这一饮食习惯是否普及到普通民众,因此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普遍富足,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南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鸿雁之歌”“各树邦邑”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南迁,B项符合题意,排除C项;A、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移民现象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于1783年胜利,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A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推行于15-17世纪,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B项排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由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现象到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组织的推动与移民现象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D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5世纪到19世纪”“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贩运”可知,这是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黑奴贸易,是血腥的殖民掠夺,故B正确;拉美的劳动力短缺不是该题材料的主要意思,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贫富差距应拉大,且从材料中也无从体现,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答案:B
11.答案:B
解析:早在18世纪,英国就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排除A项。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因此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B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叶,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导致大量牧地转为耕地,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答案:C
解析: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
1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从华工增多于是受到排挤,到华人反抗、促使《反种族歧视法》出台的过程,反映了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过程,故选B项。华人的抗争不属于澳大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结果,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从种族歧视到社会融合的过程,并不单纯是文化上的排外性,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移民问题。根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融合,故排除B项;欧洲民众不属于弱势群体,故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D项错误;早在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就明确了难民的定义,排除A项;“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诞生的,排除C项。
16.答案:A
17.答案:(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
解析:(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
18.答案:(1)变化:英国人最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和其他矿藏的发现大力在澳大利亚发展采矿业。
(2)悉尼城市的兴起国庆日的来源;单一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原住民惨遭奴役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囚犯”和材料三“金矿”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2)据材料一中“第一大城市——悉尼……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材料二中“联邦国家”和“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以及材料三中“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和“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进行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