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实战训练)——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实战训练)——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5 15: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基础练】
1.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2.18世纪后期英国殖民印度,学者威廉 琼斯在学习印度当地语言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波斯语、梵语和以希腊语为代表的多种欧洲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让他相信,梵语和波斯语、希腊语存在着同一祖先。它们的共同祖先是( )
A.腓尼基语 B.日耳曼语 C.阿拉伯语 D.印欧语
3.公元前18世纪,一些印欧种族游牧民开始离开草原,向各文明中心发起进攻,引发了沿途各民族的大迁徙,促进了古代文明的融合。据此可知( )
A.印欧人在世界上最早开始迁徙 B.民族大迁徙大都是由印欧人发起的
C.民族迁徙会促进各文明的不断融合 D.草原民族的迁徙更具有先天的优势
4.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 迁移民。据《宋书 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 )
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B.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
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5.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 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的促进
6.“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多被驱逐,赶至荒芜地区。”这说明( )
A.大洋洲移民全部来自欧洲 B.英国人的主要移民地是大洋洲
C.殖民统治改变了大洋洲的民族构成 D.大洋洲人口结构逐步完善
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
A.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中国逐渐融入近代世界 D.提高了中国即国际地位
8.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9.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岸,两艘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造成至少11名叙利亚移民溺水身亡。警方发现了两具难民儿童的尸体。小孩遗体照片被曝光,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轰动。造成叙利亚难民潮的根源是( )
A.叙利亚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
B.某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政策
C.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恐怖势力的极端行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 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提升练】
11.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梵语中“雅利安人”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这能够说明( )
A.人口迁移推动新制度产生 B.印度历史进入了列国时代
C.印度社会中阶级矛盾尖锐 D.新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需要
12.赫梯人的冶金技术曾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王国,亚述人依靠着这一绝对优势,一度横扫了整个近东地区。这反映了( )
A.铁器技术推进社会制度变迁 B.生产力的传播推动民族扩张
C.文明传播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D.对外征服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13.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台帝国(又称赫梯帝国)的人们已掌握了冶铁技术。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中东地区的人们已大致掌握了冶铁技术,这是因为海上民族腓尼基入侵中东使得本来属于西台帝国机密的冶铁技术在西台为腓尼基所灭后传播开去。由此可知( )
A.战争冲突是传播文明的途径之一 B.中东人掌握冶铁技术早于腓尼基人
C.腓尼基人不重视冶铁技术的保密 D.冶铁技术的传播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4.“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15.加勒比海地区的印第安人在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900万人,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16.16、17世纪,英、法、荷等国纷纷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分别负责对美洲和亚非的各项事务。特权贸易公司的建立( )
A.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物 B.使欧洲在中欧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加快了列强殖民扩张的进程 D.使得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
17.“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吃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新的劳工在此登陆。”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美国对劳工的态度具有两面性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迁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迁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一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向海外移民历史悠久,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达32万。近代中国总共向海外移民约1500万人,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随着古印欧人迁入希腊地区,一起出现的是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故选B项;法典在古代西亚和古罗马比较典型,排除A、C两项;佛塔是在古印度出现的,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的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活动中,印欧人与迁入地居民融合,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促进了几个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故材料中梵语、波斯语、希腊语的共同“祖先”是印欧语。答案为D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印欧人的迁徙引发了各民族的大迁徙,并促进了古代文明的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印欧人在世界上最早开始迁徙,A项排除。民族迁徙在古代世界历史上有很多次,并非大都是由印欧人发起,故B项错误。草原民族的迁徙更具有先天的优势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人口南迁与边疆开发无关,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B正确;题中并未针对全国人口分布进行论述,故C错误;题中并未牵涉人口南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故D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殖民扩张对殖民地语言的影响。由题干中的信息“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可知,“克里奥尔语”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奴隶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信息,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洋洲人口结构。材料反映了殖民统治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状况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大洋洲移民并非全部来自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国人的移民地选择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完善与否,故B,D两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治事件而非文化,A项排除;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清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从视之为“弃民”,到维护程度不断加深,且通过条约、外交的方式,体现的是中国与世界逐渐接轨,C项正确;D项不能得出。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发展的特征。从题干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移民工人数量呈逐渐加大趋势,欧洲成为世界移民最主要接收地和移民的主要方向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源在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A项。1991年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不是其根源,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快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欧盟人口政策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导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大量难民流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A、B、D不是根源。
10.答案:(1)背景: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受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
(2)原因:二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新家园和与亲人团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纳粹的暴行、上海的特殊性、犹太人的境遇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2)题,从材料“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犹太人自身的需求、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当时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
11.答案:A
解析: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说明了人口迁移推动新制度产生,故A项符合题意;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答案:B
解析:赫梯人的冶金技术被亚述人吸收,进而促成了亚述人对整个近东地区的征服,这体现了先进生产力传播推动亚述民族扩张,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制度变迁,故A项错误;材料中征战的发生并不是由文明传播直接导致的,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经济发展问题,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争冲突对文明传播的作用。依据材料“属于西台帝国机密的冶铁技术在西台为腓尼基所灭后传播开去”可知,腓尼基人入侵西台帝国后得到了冶铁技术,后又入侵中东,把冶铁技术传到了中东,这反映出战争冲突传播了文明,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东人掌握的冶铁技术是由腓尼基人传播的,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4.答案:C
解析:根据“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日耳曼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罗马文明的特征,故C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由此开始”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时期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疯狂屠杀印第安人,并带来多种病菌导致美洲印第安人数量大量减少,从而使美洲的劳动力减少,西方殖民者便通过奴隶贸易把非洲人大量贩卖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并不能说明“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殖民入侵对美洲的影响,而非对殖民者的影响,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机构。17世纪正是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成立,便利了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故选C项;贸易公司经过王室批准,享有特权,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供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数据,无法判断当时这些国家是否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可知,一方面美国对劳工提供的廉价劳务具有依赖性,而另一方面,劳工给美国人带来了压力,美国人排斥这些劳工,故选B项;印第安人是美洲本地人,与材料“越洋寄回家中”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可知他们不是欧洲移民,排除C项;三角贸易产生的是奴隶而非招募的劳工,排除D项。
18.答案:(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当时的国际移民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抗战。
解析:第(1)问,“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数量、范围、迁移地区和结局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现时间及发展状况上予以说明;第二小问“主要原因”,针对所归纳的特点,将其置于特定时代环境中分析作答;第三小问“贡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