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5 16: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中纪委强调要强化制度建设和制度监督,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就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下列具备监督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丞相 ④刺史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这里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4.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B.丝绸之路到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丝织品而得名
C.西域葡萄、石榴等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图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开凿灵渠 ④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7.如果右面图示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8.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推察举 D.行郡县
9.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他们的动机都是(  )
A.推动文化繁荣 B.巩固大一统王朝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10.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统一以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是(  )
A.  B.  C.  D.
11.(2020·嘉兴中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药著作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黄帝内经》 D.《农政全书》
12.下侧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记》 B.《兰亭集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13.“汉武雄图载史篇”,这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对汉武帝的评价。以下事件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实施“推恩令”
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右图是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向游客介绍“医圣”的哪一部作品(  )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15.右面是一张残缺的地图,从中可以了解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
A.齐桓公称霸
B.秦统一六国
C.陈胜、吴广起义
D.张骞出使西域
16.“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A. B. C. D.
17.从出土文物“右丞相印”(如右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周朝实行分封制度 ②秦朝实行丞相制度 
③封泥上的文字是小篆字体 ④“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下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为(  )
①郡县制 ②分封制 ③世袭制 ④禅让制
A.④③②① B.③④②①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19.“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宦官专权
C.封建君主专制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0.汉代,中国的丝绸和漆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西亚和大秦,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传入中原。这反映了当时(  )
A.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B.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60分)
21.(12分)秦皇汉武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实现了秦汉大一统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
(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1)据材料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据材料二,回答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共同抵御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并列出一场相关的西汉时期的战役。(4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2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5分)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4分)
(3)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什么?该商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哪一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上述问题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2分)
23.(12分)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6分)
(2)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温馨提示:先选择观点,再选取相关史实,最后从影响入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24.(10分)【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一件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政治篇】
里耶秦筒  秦“右丞相”封泥 西汉“扬州刺史”封泥
注: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1)以上三件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2分)
【经济篇】
 
汉五铢钱
(2)以上文物分别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3分)
【外交篇】
 
(3)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一条古老的商路来到中国的。请写出这条商路的名称以及作用,并写出这条路线的开辟始于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过哪条航线来到中国?(4分)
(4)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关于这些文物,你有何认识?(1分)
25.(11分)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增多,科技名人辈出。请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敦煌壁画】
图1 图2
(1)图1描绘的是张骞辞别西汉哪位皇帝时的情景?张骞的远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2)图2为《丝绸之路商旅图》,请你说出该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该路上的往来货物。(4分)
【科技名人】
蔡伦  华佗  张仲景
(3)请分别写出上述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3分)
【人物精神】
(4)从【敦煌壁画】【科技名人】中提到的人物的身上,你能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D 5.C 6.A 7.D 8.A 9.B
10.A 11.C 12.A 13.A 14.C 15.C 16.A 17.B 18.A 19.D 20.A
二、非选择题
21.(1)秦始皇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汉武帝经济上: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2)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
(3)匈奴。(2分) 漠北战役。(2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2.(1)张骞。(1分)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2分)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2分)
(2)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2分) 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2分)
(3)丝绸之路。(1分) 西域都护。(1分)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分)
(4)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3.(1)“中国之教”:儒家思想。(2分) “中国之政”:中央集权制度。(2分) “中国之境”:大一统的中国疆域。(2分)
(2)示例一:“中国之教”: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思想受到排斥,并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两千多年。
示例二:“中国之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统一帝国成为统治者追求的目标,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一直为中国历代王朝所仿效。 示例三:“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任选一点即可)
24.(1)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掌管行政事务);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丝绸之路。(1分)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分) 张骞出使西域。(1分) 海上丝绸之路。(1分)
(4)示例一:这些文物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反映了真实历史,我们学习历史,要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要有证据意识,利用真实可靠的史料还原历史。 示例二:这些文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它们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该走近国宝、走进历史、传承并发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25.(1)汉武帝。(1分) 联络大月氏,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2分)
(2)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2分)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汉朝。(2分)
(3)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4)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进取精神;从东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