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5 19:44:14

文档简介

《咏雪》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 主备教师: 日期: 审阅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训练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懂得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
学习重点 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2.如何从精妙的语言描写中性格。
学习方法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学时安排 2课时
情景导入 听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感受体会做人。 同学们,近期我们这里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大家一定很兴奋,很多同学打起了雪仗,当你面对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哪?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咏雪》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咏雪》
课前复习 1、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荷叶 母亲》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写对母亲的感受?文章借荷叶、红莲、风雨这些形象来抒写对母亲的感受。A:荷叶象征母亲形象。B:红莲象征子女的形象。 C:风雨 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坎坷、磨难。 3、这首散文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找出相关的语句,本文借景写人,托物抒情,借合叶为红莲遮蔽风雨喻母亲为儿女荫蔽人生风雨,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抒发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4、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课前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节奏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3.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重点研讨 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预设: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示例: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正是赏心乐事。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示例: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示例: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诗句、作者和诗名。2.进一步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本课写景咏物的方法写一篇小作文《咏春》21世纪教育网
《咏雪》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前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 ) 俄而( )   雪骤( ) 差可拟( )( )   柳絮( )( ) 无奕( )   王凝之( ) 谢道韫 ( ) 
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403~444), 朝宋 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 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 ”一门。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节奏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小组合作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3.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重点研讨 1、翻译《咏雪》 2、默写《咏雪》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用“ 空中”和“ 因风起”来比拟“ 纷飞”,各有 。有人认为“ ”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三个诗句、作者和诗名。① ② ③ 2.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 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 交融,富有 。
作业 请同学们仿照本课的方法,写一篇歌颂春天写景咏物,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的小作文《咏春》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前复习 1、刘义庆(403~444), 朝宋 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 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 ”一门。2、背诵《咏雪》。3、散文诗是 的一种文体,一般 ,具有 。 表象是 ,本质是 。4、你能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句吗?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 ) 俄而( )  雪骤 ( ) 差可拟( )( )  柳絮( )( ) 无奕 ( ) 王凝之( ) 谢道韫 ( )翻译加点的字①俄而雪骤: ②公欣然曰: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诗句、作者和诗名。
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小组朗读展示。2.翻译加点的字 ①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 ⑦下车引之: ⑧元方入门不顾: 3.默写《陈太丘与友期》 4.翻译《陈太丘与友期》
重点研讨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答:元方是 。 朋友是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答: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 岁,我们不应对元方求得 ;友人 于人,不知 且当子 的人,其品行 ,对这样的人就应该 。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 ,孰能 ? 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 之错便 否定一个人。原谅一个 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的 。3.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答:做人要 。
课堂练习 进一步《陈太丘与友期》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 无 ,七岁的元方却 。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要 。让我们以信 人,以礼 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世说新语》达标训练
复习巩固 1、默写《观书有感》 , 。 , 。 , 。其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2、默写《如梦令》 , 。 , 。 , 。3.默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 , 。其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4.默写《浣溪沙》 , 。 , 。 , 。其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
达标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2、《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⑴ 与友期约( ) ⑵ 去后乃至(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⑷ 俄而雪骤( )4、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俄而雪骤(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5、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翻译下列各句。①白雪纷纷何所似?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8.用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1)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9.译句。(1)待君久不至,已去。翻译: (2)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 (3)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前复习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2、背诵《咏雪》。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翻译加点的字①俄而雪骤: ②公欣然曰: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3、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诗句、作者和诗名。
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2.小组朗读展示。3.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3.翻译加点的字 ①与友期行,相委而去:约定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③门外戏:玩耍④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这里指远方的父亲。⑤待君久不至:您⑥相委而去:丢下。离开⑦下车引之:拉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预设翻译:①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预设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重点研讨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 答: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朋友:不守信,没礼貌,但知错能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答: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元方求得完美;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3、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答:做人要守信、明礼等。
课堂练习 进一步《陈太丘与友期》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本课的方法,写一篇写景咏物,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的小作文《咏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前复习 1、刘义庆(403~444), 朝宋 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 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 ”一门。2、背诵《咏雪》。3、散文诗是 的一种文体,一般 ,具有 。 表象是 ,本质是 。4、你能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句吗?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 ) 俄而( )  雪骤 ( ) 差可拟( )( )  柳絮( )( ) 无奕 ( ) 王凝之( ) 谢道韫 ( )翻译加点的字①俄而雪骤: ②公欣然曰: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诗句、作者和诗名。
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小组朗读展示。2.翻译加点的字 ①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 ⑦下车引之: ⑧元方入门不顾: 3.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重点研讨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答:元方是 。 朋友是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答: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 岁,我们不应对元方求得 ;友人 于人,不知 且当子 的人,其品行 ,对这样的人就应该 。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 ,孰能 ? 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 之错便 否定一个人。原谅一个 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的 。3.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答:做人要 。
课堂练习 进一步《陈太丘与友期》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 无 ,七岁的元方却 。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要 。让我们以信 人,以礼 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写一篇写景咏物,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的小作文《咏秋》(共27张PPT)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翻译
内容理解
课堂练习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⒈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A
偷偷地、悄悄地
⒉简答。
⑴“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
⑵“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⑶“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王冕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⑷“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课文翻译
内容理解
课堂练习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约定
过去的
离开
回头看

放开
放弃
牺牲
诚实,守信
随意、随便
回头看
约定
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⒊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⒋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例句中“不”通“否”
“女”通“汝”
“见”通“现”
“说”通“悦”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