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梅品
非花非雾
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我身若转蓬,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别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
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
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素怕辱没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高山流水”引为知己。
B.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原因是那个动荡的时代,世事的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
C.“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颇具匠心,深得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之趣。
D.《梅品》虽然故事平淡,几无情节,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素素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分析张将军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铺,位终荆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弱冠,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会昌,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左迁,“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绚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②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
三、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下列画线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根据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与其它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四、填空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各种状态的物质中,气体是最不安分的,它不仅①_______________,而且他没有固定的形状,你把它装入什么容器,②_______________,因为它总是可以充满整个容器。液体则要稳重一些,它虽然也容易流动,但是对于一定量的液体来说,它的体积是不变的,他不会像气体那样③_______________。不过液体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它总是随着容器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形状。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他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六、默写题
名篇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拋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①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八、写作
古人云:“宽则得众,宽厚得福。”宽容包含了理解、体贴、善待他人的精神。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或冲突,处理的不好,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甚至发生极端的现象。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快乐,宽容就是正确的方法。
根据上面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D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项,“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推理不成立,第二段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
D项,“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
故选C。
(2)D项,“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变可然性为必然性。原文是说“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3)C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
2.
【答案】
C
(2)出身名门,聪明颖悟;宽宏大量,慧眼识才;淡泊名利,逸世通达。
(3)①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张将军可谓“一线贯串全文”。②在文中起到陪衬主人公的作用。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③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④作者在文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表述不妥;根据“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雪如作画后,“素素击案赞叹”,并且“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可见素素很是欣赏并信任雪如,此后素素便不再画梅;张将军和素素“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这些都说明雪如冒名顶替不是为扬名立万。
B项,“世事的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误,作者用意不再分出二人品性的高下;从素素“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的气愤,到见到雪如绘画后“赞叹”并且把“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再到素素不再画梅,结合文章标题“梅品”以及张将军的评价“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可知文章重在表现雪如和素素两人高洁的品性。
D项,“故事平淡”错误,应为曲折;小说先写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其次两人谈及雪如,素素表明身份后,很气愤,并要将军昭雪,到素素和雪如见面后相惜,再到素素干脆把父亲物品交与雪如,向世人表明雪如就是长史之女,可见小说情节一波三折。
故选C。
(2)“素素”是流亡女子,刘老夫人收留她后给她取的名,在与张将军的交流中,素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可见素素出身名门。第四段中张将军对程雪如的描述,“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此雪如就是素素;《梅花迎春》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这些内容都表明素素天资聪明,领悟能力极高。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很是气愤,要张将军为自己昭雪,当见到雪如后,却是惺惺相惜,非但没有怪罪雪如,还暗传“梅中梅”绝技,并且把父亲遗物都交于雪如,此后更是不再画梅;当张将军问素素是否后悔时,“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可见素素心胸宽广,更是慧眼识才。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因欣赏雪如品性和才华而不怪罪,以及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等,可以看出素素淡泊名利,逸世通达的特点。分条概括即可。
(3)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说,小说主人公是素素和雪如,文章主要表现这两人如“梅”的高洁品性,张将军是次要人物,从文本“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中可以看出张将军儒雅,潇洒精通诗词书画;结合张将军对雪如的评价“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可见张将军的形象对表现素素和雪如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从小说主旨角度来说,小说结尾“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则直接点题,这也主要是通过张将军之口来体现的。
从小说情节角度来说,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然后谈及长史,引出素素身世,素素知道雪如是冒名顶替,然后张将军带素素去南京,本是为弄清雪如冒名之事,结果两人却惺惺相惜,最后张将军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张将军贯串小说始终,是线索人物。同时张将军看到素素作画,引出素素发问,并表明自己才是雪如,是真正的长史之女,从而引出了程雪如,才有素素和雪如两人惺惺相惜的相见,才有素素赠物,并且表明“雪如”才是长史之女,在小说中张将军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条整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A
(4)①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
②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天文历法
古代节日习俗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李商隐得以随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卢弘正罢任后李商隐入朝,他又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李商隐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解答】
(1)“从事”任职的意思,意思紧承下句,任职的地点是“令狐楚幕”,在“从事”前停顿,故排除B、D两项;“能章奏”的主语应该是令狐楚,“楚”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2)B项,“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错误。应该是20岁,女子15岁成年称“及笄”。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而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3)A项,“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错误。结合“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分析,李商隐在令狐楚縻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开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4)①卒:去世。以:介词,因为。背恩:背恩负义。尤:尤其。恶:嫌恶、厌恶。无行:品行不端、没有德行。
②明年:第二年(古今异义词)。屡:多次。陈:陈述、陈说。之:代词,他。不之省:意思是不理睬他(宾语前置句)。
三、单选题
【答案】
C
【考点】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词类活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D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故选C。
【答案】
D
【考点】
通假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B项,莫:通“暮”,傍晚。
C项,希:通“稀”,稀疏。
故选D。
【答案】
D
【考点】
古今异义
庖丁解牛(《庄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B项,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D项,古今相同:未曾。
故选D。
【答案】
C
【考点】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倒装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御之”。
B项,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是“以何异”。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应是“以桑树之”。
D项,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是“臣未闻之也”。
故选C。
四、填空题
【答案】
①很容易流动,②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③可以充满整个容器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①空说的是气体的不安分特点,后面说“他没有固定的形状”,结合气体本身的特点,因此第①空应当填“很容易流动”。
第②空前面说“他没有固定的形状,你把它装入什么容器”,后面自然是“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第③空是比较液体和气体的不同,液体体积不变,那么相对而言,气体的体积是会变的,前文说它装在瓶子里,因此第③处应填“可以充满整个容器”。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A
(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并能自得其乐。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说法有误,从“晨昏忧乐每相亲”可以看出,诗人每天都会阅读。本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且不一定是“春日”,诗中“东风花柳”和“我庐别有春”都是形容书卷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充满美好的春光,并非指真正的春天。
(2)本诗的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体现出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所能领略的!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六、默写题
【答案】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考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名篇名句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可推知答案,注意“国”的书写。
(2)根据“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可推知答案,注意“俟”的书写。
(3)根据“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书写。
【答案】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考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名篇名句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可推知答案,注意“国”的书写。
(2)根据“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可推知答案,注意“俟”的书写。
(3)根据“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书写。
【答案】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考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名篇名句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可推知答案,注意“国”的书写。
(2)根据“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可推知答案,注意“俟”的书写。
(3)根据“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书写。
七、综合读写
【答案】
B
C
D
【考点】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词语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乃至,连词。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此处强调甲骨文出现的范围广,因此选择“乃至”。
②易于,指可能性很大,一般指容易得到好的结果。容易,形容词。指做起来不费事或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并不区分结果好坏。此处强调简册的腐烂,因此选择“容易”。
③尚且,副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况”“何况”等词相呼应。仍然,副词。表示情况没有变化或恢复原状。此处强调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因此选择“仍然”。
④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虽然,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常与“但是”连用。根据后文“但是”判断此处选择“虽然”。
故选B。
(2)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两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选C。
(3)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两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两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应放到“它”后面,排除A、B两项。
故选D。
【答案】
①将“牵涉”改为“包括”;
②将“应邀”改为“邀请”;
③将“拋砖引玉”删除;
④将“拜托”改为“希望”;
⑤将“莅临”改为“到达”。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牵涉:牵扯,涉及;关系到。这里不仅仅是涉及到,而是讲解的重点,所以将 “牵涉”改为“包括”。
②应邀:接受邀请。这里将“应邀”改为“邀请”。
③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删掉“抛砖引玉”。
④拜托:托人办事,敬辞。这里是通知,用在此处不合适,将 “拜托”改为“希望”。
⑤莅临:来到,来临,光临,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这里不当,将“莅临”改为“到达”。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