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某新朝代建立之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是( )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加强中央集权的宋太祖
C.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2.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学习笔记,学习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执法行事
…… ……
A.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D.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制 B.设立中朝 C.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
4.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
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
5.比较而言,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所谓的“部分行政决策环节"包含( )
A.批红 B.票拟 C.密折 D.监察
6.从某朝开始,“其(皇帝)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该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这种考虑,郑和下西洋( )
①宣示了明朝的天朝上国的地位 ②促进了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③加强了与亚非多国的政治联系 ④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 )
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9.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沟通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流
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10.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11.“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12.《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塞出使西域 B.郑和七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鉴真东渡
13.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占据
C.瓦剌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
14.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下列项中关于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说法正确的是( )
A.15 世纪前期,明太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
B.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D.16 世纪中期,荷兰人获得在濠镜澳的居住权
15.《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 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16.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斯藏。明政府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驻藏大臣 C.枢密院 D.行都指挥使司
17.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关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18.明朝前期,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19.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下列项中为明朝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渤海都督府 C.安东都督府 D.奴儿干都司
20.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21.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皇帝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
②皇帝指派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大臣
③地方长官将考察、选取的人才举荐给中央
④选拔文官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形成内阁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22.明初,吏部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履行本职。明朝中期后,皇帝扶持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副职)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预。这样调整的目的是( )
A.重视人才选拔 B.防止内阁专权 C.尊重内阁权威 D.确保皇权至上
23.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24.下表是明清两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
明朝 清朝
西藏 册封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由此表可以概括出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点有( )
①册封当地首领 ②设立管理机构
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④推行“改土归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5.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
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以后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北魏依照中原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按品级定俸禄。在汉化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论政绩好坏任期均为六年,这无疑致使官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且不予发放俸禄,客观上造成官吏贪污赋税,压榨民脂民膏。这种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不但效率低下,使政令难以推行,而且加剧了官民矛盾,威胁统治。为规范纯阶级的行为,中央加强队各级官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官吏的贪污腐败等行为更是严厉打击。
——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考成法”的核心是“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即明确各类公务的时限,落实每项公务的责任人。比如针对六部、督察院等中央机构,他要求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簿,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薄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延再依据考成的结果来员的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督察的制度,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在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和官员的办事能力。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五堂丛语》,曾对比了明初和万历年间朝廷罢黜官员的人数,言洪武、永乐年间因考核不称职而被罢黜的官员不过几十人,而万历年间这一数字竟飙升到近两千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成法”的实施效果。
——蔡亚龙《整顿吏治推考成,通时识变主新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概括指出北魏在学习中原王朝官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和明朝万历年间吏治整顿的相似原因。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A C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A D C D D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A
1.【答案】C【解析】明太祖灭亡了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元朝,建立了明朝,革除了蒙古人的“胡俗”恢复汉人传统,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人,即使推动汉化也不能说是恢复传统,排除A项;北宋时建立在后周的基础上,不符合“新朝代建立之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排除B项;清顺治皇帝时满人,推行汉化也不能说是恢复传统,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宰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特务机构上,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增设东厂,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元朝巩固统一的举措是修筑驿道、设立行省、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排除B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有鉴于“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废除丞相,故选C项;废除丞相属于对中央官制的调整,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两者之间无关联,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D项是清雍正年间设立的,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的大小与地位的升降取决于皇帝旨意,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披红属于皇帝的权力,宦官代替皇帝披红,等于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故选A项;票拟是明朝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宦官的权力,排除B项;密折是行政官员给皇帝上奏的保密性强的奏折,而不是宦官可以做的,排除C项;监察不是行政决策权,而是另外一套系统,用于监察官员的行动,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有阁臣票拟故耳”可知,其指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最终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选C项;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尚未设置内阁,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尚未设置内阁,排除B项;清朝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且与“开始”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意在宣示明的天朝上国地位,故①正确;郑和下西洋并非是去开辟市场,而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并不会促进海外市场的扩大,故②错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多个国家的联系,故③正确;“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给明朝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8.【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可知,这里指的是郑和,其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对国外的了解,故选C项;玄奘走的是陆路,排除A项;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倭,排除B项;林则徐并未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贸易交流只是侧面作用,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未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跟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故选A项;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供赐贸易,排除C项;郑和船队是和平交往,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故选C项;戚继光抗倭针对的是日本浪人,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排除B项;马可波罗回国是在元朝,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明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炫耀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故选B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清顺治帝时期,排除C项;鉴真东渡是在唐朝,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材料中“夷岛”再联系戚继光抗倭可知“危”是指明朝沿海倭患严重,故选A项;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据的,不符合“夷岛”,排除B项;瓦剌是北方蒙古一部,不符合诗文“夷岛”,排除C项;1621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此时戚继光已经去世,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戚继光作为明后期著名的抗倭将领,与俞大猷合作在福建、浙江等地重创倭寇,被称为民族英雄,故选C项;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是明成祖,而非明太祖,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而非西海岸,排除B项;16世纪中期获得濠镜澳的居住权的是葡萄牙人,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在未实施海禁政策之前,“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在此在此实施以后,原本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导致出现了“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的现象,据此可知,海禁政策破坏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不安定局面的出现,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海禁政策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没有涉及是否“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海禁政策对东南沿海经济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没有述及该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海禁政策对东南沿海的不利影响,不涉及“西方殖民侵略”问题,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明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控制,授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故选D项;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和宗教事务,排除A项;雍正帝时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排除B项;两宋时期,枢密院掌握调兵权,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蒙古、色目人与中国人通婚,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稳定,故选C项;“回回人”在元朝时出现,排除A项;元代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排除B项;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势力退回北方草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明前期采取的军事防御手段并未有效阻止蒙古军队对中原地区的袭扰,而双方恢复贸易往来后蒙古不再对边境构成威胁,这一变化说明经贸往来有利于增加民族之间的亲善和睦,故选D项;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明代诸王镇守北部边疆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而非削弱,排除B项;明朝前期与后期对蒙古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无法得出“堵疏并用”的结论,排除C项。
19.【答案】D【解析】明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奴儿干都司,故选D项;黑水都督府是唐代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渤海都督府也是唐朝时设立的,排除B项;安东都督府是唐朝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排除C项。
20.【答案】A【解析】“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管理本来是政府的职能,明代却有绅士来兼任,说明政府职能部分民间化,故选A项;“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无法判断其主泫价值观是什么,地方精英和国家统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排除B项;“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他们代表的依然是旧的经济体系,他们对新经济是敌视的,排除C项;“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不能体现国家管理的作用,而是民间的作用,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①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指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②军机大臣出现于清朝雍正时期;③地方长官将考察、选取的人才举荐给中央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④内阁出现于明朝明成祖时期;按照时间排序③①④②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答案】D【解析】“皇帝扶持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副职)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预”副职提升介入职务,是对原职功能的分散,其目的是强化君权,故选D项;“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副职)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预”这种做法不是选官制度的职能,排除A项;“吏部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履行本职。明朝中期后,皇帝扶持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可见吏部不属于内阁的范围,没有说明对内阁的权力限制,排除B项;“皇帝扶持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副职)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预”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吏部尚书专权,与内阁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B【解析】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题干体现了对边疆的管理,不能体现对外开放问题,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1840年开始的,排除C项;宣政院、都司卫所和理藩院是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促成风俗的趋同,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册封僧俗首领”“册封达赖和班禅”都属于对当地首领的册封,故①正确;“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派遣驻藏大臣”都属于在当地设立管理机构,故②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迫使少数民族改变原有信仰,允许其保留宗教信仰,故③正确;清代雍正年间开始“改土归流”,而明代仍沿用传统的土司制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焦点: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特点:崇文抑武。
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3)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
性质: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空前加强)
26.【答案】(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 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方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趋势;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 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表现:首创从品制度。
(2)主要举措:明确各类公务时限;落实每项公务责任人;要求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 记造册并做好备案;对各级官员层层督察,进行绩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奖 罚。
特点:责任落实明确;督察和考核细致、严格;奖惩分明、严厉;被督查和绩效考 核的官员范围广;效果比较明显。
(3)相似原因:官员腐败、怠政;行政效率低;社会矛盾突出;统治受到威胁;推行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