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6 15: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北移 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
2.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
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完善了中枢机构
C.削弱宰相的权力 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3.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表述也会随之调整。下列表述最符合现行教科书(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对军机处职能认识的是(  )
A.“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B.“备咨询、议军情,拟理机要。”
C.“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执政之府矣。”
D.“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4.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军机处(  )
A.掌握军事决策权 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
C.统领地方官员 D.尊崇皇命上传下达
5.图1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  )
A.尚书台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军机处
6.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他(  )
A.废除了宰相 B.沿用了奏折制度
C.设立了内阁 D.实行了改土归流
7.清时,皇帝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交内阁发布;而涉及皇帝诰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数事等机要文书,为防泄密,则由军机大臣加密后,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大臣,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军机处(  )
A.有权参与议政决策 B.权力远大于内阁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8.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  )
A.行省制度弊端显露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 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9.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690年击溃噶尔丹叛军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1792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10.“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清军攻入山海关
11.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东南海防的巩固
C.中外联系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12.“对于清政府而言,条约的签订使北方东段边界获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在边界线上刻石立碑,每年五月、六月由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派出边防军,分三路前往格尔必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楚尔海图等地进行查询。”该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13.下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
时期 措施
元朝 设宣政院
明朝 设行都指挥使司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设理藩院
A.西藏 B.台湾 C.东北 D.新疆
14.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15.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的重重截击,返回祖国(如图3)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这说明(  )
A.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中华民族拥有凝聚力向心力 D.清朝实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
16.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糜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材料表明清朝时对边疆地区(  )
A.主张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B.实行民族分化和压迫的政策
C.主张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D.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7.“此职之设,对于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曾发挥了重大作用。”材料中的“此职”指的是(  )
A.台湾府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理藩院
18.达赖、班禅及其他大小活佛辞世后,要通过“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任者。最初,势力庞大的农奴主,经常操纵“灵童”的人选。为解决这一问题,乾隆帝推行了(  )
A.册封五世达赖 B.完善金瓶掣签制度
C.设立伊犁将军 D.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19.“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  )
A.根本旨在对付沿海抗清斗争 B.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是朝贡贸易制度的特殊体现 D.有效避免西方殖民国家侵扰
20.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21.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22.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要铜钱一千六七百文才能换到。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 B.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C.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 D.鸦片贸易由非法转向合法
23.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明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据此可见(  )
A.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 B.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
C.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 D.军机大臣不参与国是决策
24.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问题:
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10分)
26.(20分)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材料四
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6分)
(3)与北宋相比,指出材料三中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4分)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D B D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C C A C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C C D
1.【答案】B【解析】示意图涉及的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B项;该示意图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形式上看行政中心北移,不是“隐秘的政治轴线”,排除C项;示意图涉及的是内阁和军机处,不能扩大为“官员”,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皇帝一个人决策,减少了中间的办事环节,明显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与材料中“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奏折制度”的密折根本没有经过中枢机构,排除B项;明朝已经废除宰相,排除C项;“清朝时期”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结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描述,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故选B项;明朝废除宰相后,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A项;“执政之府矣”表述夸大了军机处的职权,排除C项;军机大臣可以起草或处理一些机要文件,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由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是承旨下达,完全听命于皇帝,故选D项;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宰辅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为加强专制皇权而设立,不能统领地方官员,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略
6.【答案】B【解析】雍正帝能在皇宫大内对各地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沿用了奏折制度(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B项;废除了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排除A项;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C项;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廷寄制度是皇帝为防止泄密而由军机大臣加密后直接传大给大臣,说明军机处是帮助皇帝传递命令的,这显示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并不能参与议政决策,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大臣并没有任何实权,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排除B项;题干中廷寄的对象是大臣,但并非只有地方的大臣,所以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符,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可知清代对边疆的治理根据边疆的实际情况而定,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清代对边疆的治理,与地方财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央对边疆的管理,而非中央的君主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观察表格内容,可知这是清朝政府为开拓和巩固疆域,镇压叛乱、设立机构或制度,加强了中央对新疆、西藏的有效管辖,故选D项;康雍乾时期,与君主专制相关的是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加强思想控制等,题干与之无关,排除A项;表格内容未涉及到荷兰、沙俄与清朝的战争或条约,排除B项;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是在1840年近代中国以来,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开辟荆榛逐荷夷”可知,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B项;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逐荷夷”不符,排除A项;明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式稳定下来,与“逐荷夷”不符,排除C项;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与“逐荷夷”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时间轴和图示中“台湾”、“西藏”、“新疆”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在西北、西南、东南区域等加强政治巩固,奠定了国家的疆域,故选D项;图示强调的是区域上的政治事件,未提及官僚体系,排除A项;设置伊犁将军属于巩固西北陆防,设置“驻藏大臣”属于巩固西南陆防,排除B项;图示内容主要涉及清政府在国内统治的加强和维护,未提及与外国的联系,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条约的签订使北方东段边界获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可知,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故选A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而材料涉及的是东北,排除B项;《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与法国在广州黄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包含开设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协定关税、赔偿赔款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时期西藏属于宣政院辖地,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清朝顺治和康熙时期册封了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故选A项;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排除B项;元朝东北地区隶属于奴尔干都司,清朝时期东北地区属于将军辖区,排除C项;元朝时期新疆隶属于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实行盟旗制度,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略
15.【答案】C【解析】“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说明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百姓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故选C项;“1771年,土尔启(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的重重截击,返回祖国”只是一个民族的回归,无法证明疆域的范围,排除A项;“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这种情况属于对民族归属的认同,而不是一致对外维护生存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只能体现清政府对回归民族的优待,无法看到其全国的民族政策,从全国上看,重满轻汉始终存在,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此等番民羁糜之足矣”意思是西藏地区与中土风俗不同,应当根据本民族习惯因地制宜,故选A项;元朝实行民族分化和压迫的政策,把全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排除B项;“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说明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存在隐患,排除C项;“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糜之足矣”强调因俗而治,不涉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略”可以判断为近代西北边疆的机构,抵抗沙俄的入侵,只有左宗棠平定新疆后设立的伊犁将军有此功能,故选C项;台湾府在东南沿海,不在“巩固西北边防”,排除A项;驻藏大臣只针对西藏,与沙俄无关,排除B项;理藩院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专业机构,是一个对内机构,不针对俄国,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为解决藏传佛教的继任者选择问题,乾隆帝推行金瓶掣签制度,故选B项;五世达赖是由顺治帝册封的,排除A项;C项是在新疆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D项针对的是西南地区,而非西藏,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同世界交流的机会,造成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B项;闭关政策在清初是为了对付沿海的抗清斗争,但不是一直是这个目的,排除A项;朝贡贸易的原则是“厚往薄来”,突出体现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排除C项;闭关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避免西方侵扰,但不能避免被侵略,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清朝前期曾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据材料“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可知,当时的繁华背后已隐藏着衰败的危机,故选B项;乾隆年间尚未遭到英国的侵略,排除A项;C选项只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的原因之一,并不能完整概况材料,排除C项;白莲教起义指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即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莫过于闭塞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商民船只私自下海”限制的是国内,对海外航运影响很小,排除A项;“商民船只私自下海”针对的是民间贸易,无法判断国家贸易情况,同时对外贸易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排除B项;“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对海边商民的影响是肯定的,但远不是对中国最严重的影响,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出现“银贵钱贱”的状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由于鸦片输入导致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入超,排除A项;材料强调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不涉及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问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明内阁有首辅专权弊端,清军机处则没有,是因为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空前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无决策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机处的作用,不涉及军机大臣,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两则材料都表明军机处的设立与西北用兵有关,故选D项;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可以考究,排除A项;历史叙述不受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观点受历史环境影响,排除B项;两则材料哪个准确需要考证,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朝代:第1幅是明朝;第2幅是唐朝;第3幅是元朝;第4幅是清朝。(4分,每点1分)
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击败沙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蒙古和维吾尔贵族的叛乱,在新疆设伊利将军;在西藏册封其宗教首领,并派驻藏大臣。(4分,任答2点4分)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国家版图。(2分)
26.【答案】
(1)直接原因: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分)
破解: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2分)
(2)共同点: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都注重对前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强化皇权。(6分)
(3)变化:元朝在中央废除三司和中书门下,设立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等地的事务;地方上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代替北宋的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进一步精简机构,初步缓解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等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措施:创立由中央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藏族等民族事务。(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