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I岳麓版明治维新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I岳麓版明治维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5 20: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近现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是不列颠群岛上的英国;而在东方,最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恰恰正是地处欧亚大陆东北端的日本。两个同为孤悬海外的列岛国家,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惊人巧合。
——《大国崛起》
(点击此处)播放视频:
《大国崛起》片段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
(3课时)
天皇(傀儡)
将军
大名
武士
农 工 商

统治
阶级
被统治阶级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幕府的最高首领,世袭权、直接管理四分之一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
藩的首领,
享有世袭权
职业军人,佩刀、
杀死平民不受罚,
幕府的统治基础
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是傀儡无实权
长崎
江户
京都
天皇为名义上
的国家元首,
朝廷设在京都
实权在将军手中,
政府设在江户
(今东京)
天 皇 (傀 儡)
将 军
大 名
武 士
农 工 商

最高统治权之争
控制与反控制之争
克扣薪饷
束缚
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趋于崩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开始出现手工工场。江户、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社会原有的阶级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新生地主阶级、资本家。资本家、商人、新生地主、部分大名和部分武士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
文化中心
经济中心
政治中心
经济:
1、土地归领主所有,
农民租税沉重。
2、重农抑商。
3、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江户时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19世纪中叶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854年:全国雇佣10人以上的手工
工场有300多个。
1857年:全国有手工工场400多家。
在丝织、酿酒、榨油、造纸、制陶、
采矿、铸造等部门普遍出现了资本
主义手工工场。
开办手工工场的主要有:手工业者、
商人、高利贷者、地主、富农。
经济
:生产力
受阻碍
旧生
产关系








封建领主土
地所有制
幕藩
体制
等级
制度
重农
抑商
闭关
锁国
土地
资本
统一市场
自由劳动力
政策保障
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
形成与发展
天皇
将 军
藩主(大名)
中下级武士
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天皇
将 军
藩主(大名)
中下级武士
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
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实际统治者
封建割据势力
封建统治的军事支柱
反幕府的领导力量
封建领主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经济基础:
要求改变
幕府统治
结论: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幕府
掌握政权,组成幕府
只是傀儡,毫无实权
新兴地主 商人
农民﹑城市平民
有些从事工商业
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
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
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
幕府已成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破产的中、下级武士
农 民
手工业者
分化
商 人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手工工场主 新兴地主
雇佣劳动者
分化
不满幕府的大名
倒幕派
倒幕主力
天 皇
将 军
大 名
武 士
1.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1)政治:幕藩制度,等级制度
(2)经济:——根本
(3)外交:
(4)思想:洋学兴起,为日本转而向西方学习准备了条件。
1853年,美国 培理舰队
签订不平等条约
《日美亲善条约》:
通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
2.黑船来航的冲击(外因)
培理登陆图(1853年)
惊 破 太 平 梦
几 只 蒸 汽 船
民族危机
2.黑船来航的冲击(外因)
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因)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3.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新政府(前提)
西南强藩:四大强藩
——长州、萨摩、肥前
和土佐,改革的主要
推动力量。
下级武士(控制长州、萨摩,割据富强,农民商人)
1868年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
幕府的镇压使武士认识到要改革必须推翻幕府
天皇和保守势力的镇压使得武士认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
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
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
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主张天皇亲政。
尊王攘夷
倒幕运动
戊辰战争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
社会矛盾尖锐;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吉田松阴等主张学习西方,实现锁国到开国
的思想转变;
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大势。
国际:
列强工业革命完成,叩关现民族危机;中国战败成前车之鉴
前提: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
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京都
东京
(江户)
迁都
1868年
明治维新的准备
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官民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分别体现明治政府怎样的改革决心?
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废除等级身份制
放弃攘夷口号,与外国交往
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
中央集权
文明开化
世界強國
废除 不平等条约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第一阶段:新政府建立之初,核心就是“破旧”
第二阶段:19C70-80年代,核心就是“立新”
思考:明治维新第一个阶段的主题是“破旧”。
阅读课文,请说明日本该时期废除了哪些阻碍
历史发展的旧制度?其结果如何?
问题:藩国势力强大,形成割据
措施1:“废藩置县”
废除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下 
问题:等级森严阶级矛盾尖锐
措施2:“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
问题
措施
作用: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破旧
废 藩 置 县


















三府七十二县




下面哪个阶级对新政府最有威胁?
武士
农民
工人
商人
四 民 平 等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
日本武士
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废 除 武 士 特 权
武士的特权有三: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垄断军职特权。
推翻幕府和废藩置县——取消了统治权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取消财产特权
征兵制 ——取消了垄断军职特权
还取消武士佩刀和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
带刀者斩
内容核心 具体内容 具体历史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等级制度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统一,为推行其它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基础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
破旧
第一阶段:破旧
政治领域: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历史作用
土地改革
近代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2、经济领域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
破旧
第二阶段:立新
1.经济:殖产兴业,发展工业
19C70S:
内容
军事工业
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民用工业:国营“模范工厂”
特点:
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重点
国家为主导
示范作用
19C80S:
内容
扶植私人企业
出售国营企业
特点:
国家鼓励扶植私企,充分调动民间企业力量以推动工业化
民间
兴办企业
劝业政策
官营
示范主义
国家扶持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历史作用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
1、经济领域:核心词-殖产兴业
土地改革
近代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破旧
殖产兴业
国家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出访欧美,学习经验
发展民用企业,突出国企引导
廉价出售国企给民间资本
聘请专家,派遣留学,设立东京大学
使节团主要成员,右起为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岩仓具视和木户孝允等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的大型使节团
此次游历开阔了考察团的视野:第一认识到致富是治国的根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乃是致富的可靠途径。第二感到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建立法制,实行专制的集权主义统治。第三文化教育方面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很大,有必要进行改革。第四找到从小国走向大国之路,确立了“内治优先”的方针。第五赞赏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学习德国的军事经验。
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就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立新
1872年明治政府第一次成立的制纱厂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历史作用
打破等级制度
取得显著成果
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落后愚昧;推动了本国民主的发展
2、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核心词-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
介绍西学
重视传媒
社会习俗
国民皆学,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兴办学校;重视自然科学
传播启蒙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
立新
1876年建的一所日本新式小学
1870年Mary E.Kidder在日本创立的第一所面向女子教育的学校
图为1880年,朝野新闻社在银座成立。
明治时代建立的东京上野公园
鹿鸣馆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 ,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
187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
在日本,一万元日币上的头像是教育家福泽渝吉,五千元的头像是教育家新渡户稻造
到1889年,外籍专家大部分被解聘,日本基本实现了科技人才的自立。
普及小学的原则是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907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8%,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日本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政府投入教育占各项支出的23%左右
实业学校 工业 农业 商业 商船业
(1900) 143 20 57 39 4
(1904) 270 33 120 62 7
(1908) 403 33 180 73 12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于天皇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天皇
万岁万岁 万万岁
3.政体:
原因:
内容:
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仪式(1889年2月11日)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和“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1889年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结构
天皇
内阁
议会
军队
枢密院
贵族院
众议院
民选产生
你能根据明治宪法,制作一幅近代日本天皇政体示意图吗?
总揽统治权
行使立法权
掌握军队统帅权
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
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
协助天皇
服务于天皇
天皇
议会
内阁
3.政体:
原因:
内容:
影响:
实质:
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专制主义统治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核心 具体内容 具体历史作用
3、政治领域:核心词-立宪政体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等级制度
改革政治体制(相对滞后)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统一,为推行其它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
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给予人民权利
破旧
立新
内容核心 具体内容 具体历史作用
建立常备军
实行义务兵役制
培养人才
设立军事院校
武士道教育
忠君 尚武
浓厚军国主义色彩,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4、军事领域:近代军队
增强国防力量,提升了国家地位,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
请思考:
“皇军”的称谓反映了日本军事近代化进程中什么特点?
特点:
①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
②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
——大陆政策
1872年,日本迫使琉球国王宣布自己是日本的藩属。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1876年,日本入侵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把它变成冲绳县。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试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君主立宪
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纵坐标为百分比
明治维新的成效
1891 ~ 1899年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家 日本 美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14.3 % 3.5 % 4.8 % 2.6 % 1.6 %
年增长率
分析以上数据,说明明治维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1、明治维新的性质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2、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3、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①经济: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
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
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军事:
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局限性导致日本大肆侵略邻国和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重难点分析】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力量强大,推翻了的幕府统治
历史潮流
力量对比
政策措施
改革者素质
国际环境
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19C中,日本资义有了相当的发展
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
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维新前 维新后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对外
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
天皇没有实权;
封建身份等级制度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
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工场手工业发展;
土地封建领主所有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
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
武士是职业军人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西方文化刚刚传入
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西方列强入侵,
沦为半殖民地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弃其糟粕。
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变革。
教育是强国之本,要重视发展教育。
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中,你悟到了什么?
19世纪中叶的日本
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
①江户、大阪、京都称为“三都”
②商品经济渗入农村,产生新兴地主
③长州、萨摩、佐贺等部分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
落后的封建
幕府统治
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阶级关系
发生变化
①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
②一部分大名因经营工商业,也有改变现状的要求
③武士因物价上涨而破产没落,转为反幕府的力量
④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骚动
1.内因
幕府危机
课堂小结
美国用大炮
打开日本大门
①1853年,美国培理率舰队抵日,威胁幕府,先后签订《日美亲和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②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2.外因
3.前提
武装倒幕
②1868年,倒幕派停止盲目排外,全力
倒幕,终于推翻幕府
①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后果
日本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民族危机
1.内容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准备对外扩张。
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②经济上: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作用
①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②为以后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并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导致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美国内战
1871年德意志统一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 结 提 高
1870年意大利统一
1868年日明治维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在 世界范围内确立
思考: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归类:
①英国和法国:
②美国:
③俄国和日本: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
方式:
①资产阶级革命
②民族独立战争
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④民族统一运动
1.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的反抗 B.西方的入侵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影响 D.幕府的腐朽统治
C
2.1853年,首先入侵日本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D
3.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主 B.资本家 C.大名 D.中下级武士
D
课堂巩固
4.日本明治维新中实行“废藩置县”,其中“藩”指 A.幕府的领地 B.大名的领地 C.武士的领地 D.天皇的领地
B
5.明治维新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A.土地国家化统一征收地税 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拍卖土地 C.国家租土地给私人建立农场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拍卖
D
6.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突出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C
7.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D
8.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企优惠或无偿转让给特权资本家
9.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C
A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