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14:53:42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
4.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
据研究,每隔2~7年就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每次厄尔尼诺现象都会给世界带来气候异常。从厄尔尼诺神像的狰狞面目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此现象的恐惧。
实际上,厄尔尼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知道海—气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吗?厄尔尼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 题
新课导入
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
想一想:什么是海—气相互作用?
新课讲解
蒸发
水汽输送
下渗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大气中87.5%的水汽来自海洋
降水
降水
蒸发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液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
新课讲解
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新课讲解
(2).气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
光合作用
想一想:海洋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
新课讲解
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②.影响
想一想: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增加有什么影响?
新课讲解
(3).固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
想一想: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固态的物质交换?
新课讲解
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
海水蒸发
(潜热输送)
海水运动
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想一想: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能量交换?
新课讲解
大气上界
海水吸收
海洋辐射
大气辐射
太阳暖海洋
大气还海洋
海洋暖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逆辐射
海洋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
想一想: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什么?
新课讲解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可以加速海水的运动并可使海平面异常升高,严重时会造成灾害。
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使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地运动,形成洋流,引起海洋热量的重新分配。
新课讲解
阅读 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为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而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输送能量,使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和海水的辐散与辐合,对沿岸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55°~70°N的加拿大东岸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10~0℃,结冰期长达300天以上,呈现冻原景观,而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年平均气温0~10℃,结冰期仅155~215天,发育有针叶林或混交林。热带和副热带的大陆西岸,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吹离海岸海水形成辐散,深层海水上翻,致使上翻区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海水辐合则相反。
新课讲解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影响
(1).影响:对于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讲解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其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2).形成的基础
想一想: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是什么?
新课讲解
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
想一想: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新课讲解
算一算:海洋水量收入与支出、陆地水量收入与支出数值的关系?
收入等于支出
海一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想一想:海一气相互作用对水平衡有什么影响?
(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
新课讲解
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想一想: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新课讲解
(2).热量收支状况
①.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
②.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想一想: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新课讲解
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想一想:全球实现热量平衡的方式是什么?
新课讲解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表面以下10米厚海水的质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圈的质量。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库。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的80%,其中又有85% 左右的热量储存于大洋表层,这部分热量再输送给大气。这种热量的输送不仅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也影响着大气的运动。
海洋是二氧化碳的巨大储存库,海洋通过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影响着气温和大气环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低层大气和表层海水温度升高。表层海水温度的升高,使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甚至会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净增,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海水比热容是空气比热容的3100倍,密度是空气的797倍、因此,海水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可使成千倍体积的空气降低或升高1℃。海水与大气的这种热力性质差异,使其成为气温的重要调节者。
阅读 海洋对地球气温的调节作用
新课讲解
墨西哥湾暖流宽度为60-80千米,流层厚度约 700 米,总流量达每秒 7 400 万~ 9 300 万 立方米。它是由大西洋热带海域中的几条洋流
汇合而成的,其源头来自赤道两侧的北赤道暖 美流和南赤道暖流。前者经小安的列斯群岛向北流去。后者在巴西北部海域横穿加勒比海,进入墨西哥湾,然后便以约每天150千米的速度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入大西洋,这里的洋流被称为佛罗里达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又与奔腾北上的北赤道暖流汇合,共同组成著名的墨西哥湾暖流。在到达加拿大东侧海域后,这股强大的洋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它借助地转偏向力、特别是强大西风的威力,浩浩荡荡向巴伦支流去。
墨西哥灣暖流的水溫很高,盐度也很高,水体呈深蓝色,尤其在冬季,墨西哥湾暖流的水温要比周围海水温度高出8℃以上,加上流量极大,因而对北美东部及西欧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探究活动: 观察分析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
想一想:墨西哥湾暖流输送的热量对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
使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气温升高,尤其是冬季;温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多。
探究活动
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
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新课讲解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新课讲解
(1) . 概念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沃克环流异常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成因
非正常年份
新课讲解
(3).影响
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 洪涝灾害。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
秘鲁洪灾
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
新课讲解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 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
东南亚旱灾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新课讲解
③.厄尔尼诺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使东亚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
新课讲解
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新课讲解
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新课讲解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1)概念:
(2)成因:
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新课讲解
(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大洋东侧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西侧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新课讲解
②.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新课讲解
③.使东亚冬季风变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新课讲解
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新课讲解
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且台风路径偏西(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
新课讲解
2015年开始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持续了20个月,是1951年以来出现的强度仅次于1997年和1998年的超强事件。
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从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2015年全球表面温度继2014年以后又创新高,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6年1月,北极气温自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上升到了0℃以上;印度半岛等地频遭暴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旱灾,导致森林和农田大火频发;印度受到了罕见高温天气过程的袭扰;澳大利亚夏季遭受高温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出现了导致非洲多国粮食严重减产;巴西等地出现了持续性的干旱,拉美多地出现了暴雨洪涝。
受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2016年我国气温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三高值。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除黑龙江省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他省份的气温均偏高。全国380多个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入冬以来,我国冷空气活动弱,气温偏高。
第二,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多,达到730毫米,较常年偏多16%。除陕西和甘肃两省降水偏少外,全国其他省份的降水均偏多。长江中下游沿江比往年偏多20%~50%,安徽省东南、江苏省南部偏多50%~100%。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25%,为1961年以来最多。从主要流域来看,长江流域偏多19%,辽河流域偏多15%,松花江流域偏多 16%。
案例研究 超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案例研究
第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多,全国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2016年,全国26个省(区、直辖市)出现城市内涝,为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年份。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有8个台风登陆,平均登陆强度达到13级,比常年明显偏强。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高于近10年平均值。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全国有2000多个县(市)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偏重。
偏东信风弱,导致西太平洋水温降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减弱,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呈现“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征。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想一想:根据材料分析超强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案例研究
小 结
课堂小结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2题。
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洋将热量以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3~4题。
3.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
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      ,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
(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①森林火灾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④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东南信风带 
秘鲁渔场
印度尼西亚
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4.3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4.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
重点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难点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据研究,每隔2~7年就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每次厄尔尼诺现象都会给世界带来气候异常。从厄尔尼诺神像的狰狞面目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此现象的恐惧。 问 题实际上,厄尔尼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知道海—气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吗?厄尔尼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海—气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厄尔尼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图像和问题引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从厄尔尼诺现象的狰狞图像可以看出,该现象的发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海—气相互作用想一想:什么是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图片导入)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液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图片导入)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2).气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想一想:海洋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图片导入)②.影响想一想: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增加有什么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图片导入)(3).固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想一想: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固态的物质交换?(图片导入)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想一想: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能量交换?(图片导入)想一想: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什么?.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图片导入)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使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地运动,形成洋流,引起海洋热量的重新分配。(图片导入)热带气旋可以加速海水的运动并可使海平面异常升高,严重时会造成灾害。(图片导入)阅读 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为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而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输送能量,使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和海水的辐散与辐合,对沿岸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55°~70°N的加拿大东岸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10~0℃,结冰期长达300天以上,呈现冻原景观,而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年平均气温0~10℃,结冰期仅155~215天,发育有针叶林或混交林。热带和副热带的大陆西岸,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吹离海岸海水形成辐散,深层海水上翻,致使上翻区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海水辐合则相反。(图片导入)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影响:对于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图片导入)想一想: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是什么?(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其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想一想: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图片导入)(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算一算:海洋水量收入与支出、陆地水量收入与支出数值的关系?收入等于支出(图片导入)想一想:海一气相互作用对水平衡有什么影响?海一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想一想: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2).热量收支状况(图片导入)①.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想一想:全球实现热量平衡的方式是什么?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图片导入)阅读 海洋对地球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表面以下10米厚海水的质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圈的质量。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库。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的80%,其中又有85% 左右的热量储存于大洋表层,这部分热量再输送给大气。这种热量的输送不仅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也影响着大气的运动。海洋是二氧化碳的巨大储存库,海洋通过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影响着气温和大气环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低层大气和表层海水温度升高。表层海水温度的升高,使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甚至会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净增,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海水比热容是空气比热容的3100倍,密度是空气的797倍、因此,海水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可使成千倍体积的空气降低或升高1℃。海水与大气的这种热力性质差异,使其成为气温的重要调节者。(图片导入)探究活动: 观察分析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墨西哥湾暖流宽度为60-80千米,流层厚度约 700 米,总流量达每秒 7 400 万~ 9 300 万 立方米。它是由大西洋热带海域中的几条洋流汇合而成的,其源头来自赤道两侧的北赤道暖 美流和南赤道暖流。前者经小安的列斯群岛向北流去。后者在巴西北部海域横穿加勒比海,进入墨西哥湾,然后便以约每天150千米的速度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入大西洋,这里的洋流被称为佛罗里达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又与奔腾北上的北赤道暖流汇合,共同组成著名的墨西哥湾暖流。在到达加拿大东侧海域后,这股强大的洋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它借助地转偏向力、特别是强大西风的威力,浩浩荡荡向巴伦支流去。 墨西哥灣暖流的水溫很高,盐度也很高,水体呈深蓝色,尤其在冬季,墨西哥湾暖流的水温要比周围海水温度高出8℃以上,加上流量极大,因而对北美东部及西欧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图片导入)想一想:墨西哥湾暖流输送的热量对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使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气温升高,尤其是冬季;温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多。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图片导入)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图片导入)(1) . 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成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图片导入)(3).影响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 洪涝灾害。(图片导入)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 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图片导入)③.厄尔尼诺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图片导入)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图片导入)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图片导入)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2)成因: 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图片导入)(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①.赤道附近大洋东侧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西侧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图片导入)②.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图片导入)③.使东亚冬季风变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图片导入)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图片导入)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且台风路径偏西(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图片导入)案例研究 超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2015年开始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持续了20个月,是1951年以来出现的强度仅次于1997年和1998年的超强事件。 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从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2015年全球表面温度继2014年以后又创新高,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6年1月,北极气温自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上升到了0℃以上;印度半岛等地频遭暴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旱灾,导致森林和农田大火频发;印度受到了罕见高温天气过程的袭扰;澳大利亚夏季遭受高温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出现了导致非洲多国粮食严重减产;巴西等地出现了持续性的干旱,拉美多地出现了暴雨洪涝。受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2016年我国气温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三高值。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除黑龙江省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他省份的气温均偏高。全国380多个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入冬以来,我国冷空气活动弱,气温偏高。 第二,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多,达到730毫米,较常年偏多16%。除陕西和甘肃两省降水偏少外,全国其他省份的降水均偏多。长江中下游沿江比往年偏多20%~50%,安徽省东南、江苏省南部偏多50%~100%。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25%,为1961年以来最多。从主要流域来看,长江流域偏多19%,辽河流域偏多15%,松花江流域偏多 16%。 第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多,全国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2016年,全国26个省(区、直辖市)出现城市内涝,为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年份。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有8个台风登陆,平均登陆强度达到13级,比常年明显偏强。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高于近10年平均值。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全国有2000多个县(市)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偏重。(图片导入)想一想:根据材料分析超强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偏东信风弱,导致西太平洋水温降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减弱,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呈现“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征。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学生思考总结概念学生思考分析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学生分析海—气间的能量交换学生参与分析阅读 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学生思考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学生分析总结对水量平衡的影响让学生对热量平衡的影响学生参与阅读 海洋对地球气温的调节作用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学生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学生分析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形式和影响 让学生学会分析海—气间的能量交换的形式和影响让学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会根据理论图来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阅读后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原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原理来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对水量平衡的影响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板书
光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基础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过程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  )
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太阳的短波辐射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B处,此时B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 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B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
4.图中①处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
 读图,完成5-6题。
5.出现图示水温状况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减弱 B.赤道暖流增强
C.东南信风减弱 D.西风漂流增强
6.受图示海域水温状况影响,可出现的现象为(  )
A.马来群岛持续多雨 B.智利沿海出现台风
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 D.秘鲁渔场产量增加
7.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曲线为__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8.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旅游活动直接造成的是( )
A.近年来南极冰川的融化
B.菲律宾某火山爆发毁掉了一些旅游景观
C.为修黄山索道,砍伐了一些树木
D.厄尔尼诺现象使许多旅游景区出现水旱灾害
9.读世界某海域示意图和南半球赤道附近大气、海水运动示意图,下列对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两岸等水温线位置不同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B.图中大气环流左侧近地面气压较高,右侧近地面气压较低
C.图中右侧水温异常降低时,B处沿岸海域鱼类大量死亡
D.图中右侧水温异常升高时,B处降水增多
10.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与信风的增强相关联。读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若图中的风力增强,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增加沿岸大气湿度 B.增加沿岸大气温度 C.海域渔业资源更丰富 D.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11.下图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低空等压面分布状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是( )
A.热带太平洋西部降水增多
B.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程度减弱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南美洲西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12.某个月气温距平是指当月气温距多年该月平均气温的值。下图示意2015年4月太平洋某海域表面温度距平分布(单位:℃)和洋流分布较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 )
①气温较低 ②沿岸降水较多
③洋流势力较弱 ④渔业资源较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于0.5℃)度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下图),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的影响。
(2)在右图上绘制拉尼娜发生时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并说明2020年8月以来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C
7.[答案] (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能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 海洋热量亏损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8.C
9.D
10.C
11.A
12.C
13.(1)对渔场的影响: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
(2)画图(顺时针)太平洋东岸:旱灾、森林火灾。太平洋西岸:洪涝,暴雨。
(3)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旱,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
原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