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14:55: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基础训练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2~3题。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3.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 000只,20年后达到6 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是(  )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回答5~6题。
5.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
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
6.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有(  )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
(2)森林被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侵蚀、 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能力提升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9.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如下图所示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10~11题。
10.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11.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读旗状树冠图片,回答12~13题。
12.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13.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14.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丙乙两地的气温高低____,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丙地的大气状况为____。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____。与A、B、C三省相比,现在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请说明原因____。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这一治理思路是来自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____,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____要素是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并且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发生变化,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B 
6.C
7.[解析] 第(1)题,从物质的循环来看,物质和能源处于不断循环之中。第(2)题,森林破坏后流水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体现自然资源的关联性。第(4)题,从整体性的角度考虑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循环 更新 水分
(2)土壤 物种
(3)相互联系的整体 制约
(4)①D ②B ③C ④A
8.B 
9.C
10.A 
11.D
12.C 
13.B
14.丙地气温比乙地高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水热资源丰富 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生物 岩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探索 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地理实体的文化符号,其产生和演变既受自然环境制约,又为当地文化所影响。山西省大同市的村名,按其语源类型可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自然类地名语源类型总共被用到3170处,其中包括方位833处、地形1160处、形态339 处、水文197 处、其他641处。在地形类村名中,数量较多的用字有沟、岭、湾、峪和山等,约占村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用“沟”的村名数量有437处,此外还有用浦、谷、台、坪、石、洼、洞、滩、川等字的。想一想:为什么大同市的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说明大同市的地形特点。原因:大同市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与大同所处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地面支离破碎、沟谷众多的地貌特点相符合。地形特点:大同西北部有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东南部有太行山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学生思考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从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构成地理环境要素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对我们生活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想一想:说出图片中体现出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图片导入)阅读 古代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在中国、公元前13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包括降水、风、 云雾、雷鸣电闪等许多方面,有雨、雪、電、霜等分类、对雨水还有具体分析。春秋中期成书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战 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比较。《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 霾 虹 雾 雨夹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大类和数十个小类,并记录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图片导入)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想一想: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图片导入)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想一想: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图片导入)探究活动1:气候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图片导入)①.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并说出其对应的景观类型。(图片导入)②.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图片导入)③.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填逻辑关系图,说明黄河、长江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图片导入)④.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想一想:说出黑土和红壤哪个更肥沃?(图片导入)⑤.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图片导入)⑥.地貌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图片导入)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阅读 从自然地理要素到自然地理环境19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实地考察,他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联系。根据对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他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首创了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 洪堡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从此,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图片导入)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图片导入)探究活动2: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想一想: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图片导入)想一想:全球变暖的原因?(图片导入)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图片导入)全球变暖现象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图片导入)(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图片导入)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图片导入)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阅读 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大约从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到2 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初步形成,在300万~400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一直隆升到现在平均4000多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使这一区域的平均气温不断下降,海洋气流对该区域地表的影响逐渐减弱,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干寒环境。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藏高原还普遍分布着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温度和湿度不断降低,目前,青藏高原60%以上面积覆盖着冰川冻土,这是高寒区最典型的表现。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导致了秦岭的不断抬升,秦岭成为横豆第二级阶梯中部的高山屏障,也就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早在欧亚大陆形成之初,当时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环流已经存在,但远不及现代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此后,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海陆分布,形成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并改变了我国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基本格局,甚至对全球环境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图片导入)2.意义想一想: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有何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图片导入)案例研究:南美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秘鲁西海岸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尝试用示意图表示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图片导入)秘鲁西海岸荒漠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图片导入) 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学生阅读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学生参与探究活动1学生阅读 从自然地理要素到自然地理环境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学生分析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2学生分析思考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学生阅读学生思考总结意义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 让学生学会根据理论图来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让学生阅读后总结规律让学生学会总结课堂让学主动参与分析问题的规律性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2.意义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地理实体的文化符号,其产生和演变既受自然环境制约,又为当地文化所影响。山西省大同市的村名,按其语源类型可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自然类地名语源类型总共被用到3170处,其中包括方位833处、地形1160处、形态339 处、水文197 处、其他641处。在地形类村名中,数量较多的用字有沟、岭、湾、峪和山等,约占村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用“沟”的村名数量有437处,此外还有用浦、谷、台、坪、石、洼、洞、滩、川等字的。
探索 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想一想:为什么大同市的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说明大同市的地形特点。
原因:大同市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与大同所处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地面支离破碎、沟谷众多的地貌特点相符合。
地形特点:大同西北部有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东南部有太行山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生物
地貌
水体
土壤
大气
蓝天白云----大气
起伏的山地—地貌
水 体—-----水文
草地牛羊----生物
出露的土层--土壤
想一想:说出图片中体现出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在中国、公元前13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包括降水、风、 云雾、雷鸣电闪等许多方面,有雨、雪、電、霜等分类、对雨水还有具体分析。春秋中期成书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战
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比较。《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 霾 虹 雾 雨夹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大类和数十个小类,并记录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阅读 古代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想一想: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
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想一想: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水文
生物
气候
地形
地貌
土壤
土壤
地貌
水文
生物
气候
气候
气候 生物
气候 水文
气候 地貌
气候 土壤
探究活动1:气候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热带荒漠景观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①.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并说出其对应的景观类型。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塑造地貌的动力不同。
图一
图二
图三
②.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图四
黄河
长江
河流
水文特征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年降水量多
有结冰期
水位变化大
年径流量大
填逻辑关系图,说明黄河、长江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③.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黑土
红壤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肥沃黑土;在湿热条件下,发育肥力较低的酸性红壤。
④.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想一想:说出黑土和红壤哪个更肥沃?
⑤.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地貌
地形
地势
气温
降水
光照
(阳坡光照强;
阴坡光照弱)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
由于地貌不同,形成的气候不同,造成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请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哪张图片是迎风坡?
⑥.地貌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
气候
土壤
地貌
水文
生物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9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实地考察,他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联系。根据对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他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首创了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
洪堡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从此,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
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
阅读 从自然地理要素到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表现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干旱气候区
发育差肥力低
风沙地貌
河流
稀少
少量耐旱植物
降水集中多暴雨
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植被破坏
过度开垦、放牧等
(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40年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想一想: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探究活动2: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森林面积减少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想一想:全球变暖的原因?
近40年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海平面上升
一头母牛倒毙在干旱的草原上
洪水中的艰难跋涉
受到威胁的北极熊
土壤盐渍化
人类大量燃烧
矿物燃料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物种灭绝
水文变化
极端天气
淹没沿海低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现象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全球变暖
……
二氧化碳增多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 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 有机物 的能力。
平衡 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光照
(有机物)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叶绿素
绿色
植物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水圈
大气圈
无机盐
(岩石圈)
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大约从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到2 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初步形成,在300万~400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一直隆升到现在平均4000多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使这一区域的平均气温不断下降,海洋气流对该区域地表的影响逐渐减弱,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干寒环境。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藏高原还普遍分布着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温度和湿度不断降低,目前,青藏高原60%以上面积覆盖着冰川冻土,这是高寒区最典型的表现。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导致了秦岭的不断抬升,秦岭成为横豆第二级阶梯中部的高山屏障,也就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早在欧亚大陆形成之初,当时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环流已经存在,但远不及现代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此后,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
阅读 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海陆分布,形成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并改变了我国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基本格局,甚至对全球环境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2.意义
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想一想: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有何意义?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秘鲁西海岸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尝试用示意图表示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干旱
副热带高气压带
案例研究:南美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纬度低
气温高
蒸发大
干旱
副热带高压控制
炎热干燥
沿岸秘鲁寒流经过
降温减湿
离岸风
降水少
河流短小,水量少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直抵西海岸
平原狭小
植被稀少,形成荒漠
秘鲁西海岸荒漠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东南信风
小 结
课堂小结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读图,回答1~3题。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4~6题。
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表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表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7.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________,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________。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________。
答案:(1)①植被 ② a:增大 增大  b:减少
c.气候:降水________,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________;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________。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____________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1) c:减少 增大 d:下降 e:生态平衡
(2)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5.1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