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格尔尼卡》宽776.6厘米,高349. 3厘米,壁画.创作于1937年.
一作者介绍: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二创作背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当时,侨居巴黎的,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展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事件让毕加索感到震怒,当即决定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法西斯势力的愤恨。他决定让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在世人面前暴光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三 作品赏析:
画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伤将死的马,象徵着无辜的垂死的受难者。
在最初的画稿中,这匹马倒在地上,蜷缩一团奄奄一息;但是在定稿时却挺立起来。马身,马腿都布满报纸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点点的小字,是新闻报章传来私震惊消息,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声讨,有一只手把报纸中间撕破,要揭示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背后的黑幕呢?还是要暴露此宗骇人听闻的罪行?
狂马的右边的女人的头,画法极简练,寥寥数笔而她表情惊恐。 注视前方彷佛是从一个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侧的手已经完全变形了,另一只手从头顶伸出,举着一盏煤油灯,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她是发出光亮?还是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尸体?或是参加哀悼的仪式?
沿着一个大的三角的斜线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她屈着身体,张着双手拼命逃跑,同时眼睛又盯着前方落下的炸弹。断了的左腿留在画面右侧。也是整幅画中最完整最详细的部份。
马的下面,是一个身体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
在画的两侧,右边是一座燃烧的小屋,一位倒在火里的妇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双手,在绝望地呼叫,挣扎着求救。
她跪在牛前,脸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弹的方向,和右边的女人一样,她的眼睛也离开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泪的形状,正如欲哭无泪的表现。这个组合取材于古义大利画的“哀痛的圣母”。米开朗基罗就有一幅极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直立而坐的圣母和横抱的基督尸体构成一个十字,俱有极大的震撼力。(见右图)
它的身体大部分已经淹没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头。有人说,这是西班牙的标志,因为斗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有人说他是代表独裁者佛朗哥,是法西斯的代号,更有的人从它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狂妄。
四 艺术价值:
毕加索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
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问世后,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 81年 毕加索《格尔尼卡》 首日封
“格尔尼卡”在欧洲和美洲各国回展出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81年期间,暂藏在纽约的现代博物馆,也曾在慕尼黑,斯德哥尔摩及巴西的圣保罗展出,唯一没有回到西班牙。终于,在佛朗哥死后,遵毕卡索遗言重返故国,现藏于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别馆苏菲亚王妃中心
五 作业:
1 让同学们以《和平》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 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素材的搜集与创作,
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和平时代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2 或写一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