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单元导读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的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有些文章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要参考相关资料增进了解;阅读时要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注意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恩格斯所处的历史背景,认识其针对性,做到知人论世;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据此通读文章,把握其逻辑结构。
2.梳理文章层次,提取主要观点,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抓住围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体现概念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关联词语,准确理解“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学习重点
1.理解“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2. 理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性,“技术”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围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把握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书信
书信是写给具体收信人的私人通信。
书信由笺文及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笺文是书信内容的主体,书信的繁简、俗雅及至其他方面的风格特征,几乎都由内容主体决定。
封文
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等。
封文是写给邮递人员看的,使邮递人员知道信从哪里来,寄往哪里去;万一投递找不到收信人,还能将信退给寄信人。
完整的书信应该是笺文封文俱全,并且将笺文装入写好封文的信封内,然后将口封好付寄的。
书信
书信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
一般书信主要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家书类书信,朋友和同事之间的问候类书信、请托类书信、规劝类书信、借贷类书信、庆贺类书信等。这类书信多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
专用书信主要有表扬信、感谢信、邀请信等。这类书信多用于单位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
一般书信由信封和信瓤两部分组成。信封是显示于外的东西,信瓤则是信的正文。
信封分为竖式信封与横式信封两种。
书信
1.开头。开头写收信人的称呼,要单独成行,顶格书写,表示尊重和礼貌。称呼之后加上冒号,以示领起下文。
平时对收信人如何称呼,信上也如何称呼。写给长辈的,按长辈称呼,如“祖父”、“伯父”、“伯母”等;写给平辈的,比自己年长的称“哥哥”、“姐姐”等,比自己年幼的,称“弟弟”、“妹妹”等,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字;写给晚辈的,可以直接写名字。
书信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寄信人要向收信人询问、回答,叙述的内容,都在这里表述。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顶格。根据内容可适当分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单独成行,空两格写起。向收信人表示问候。
(2)另起一段,空两格写起。说明何时收到对方来信,表示谢意;或者询问对方情况,表示关怀。总之,应首先谈对方的事情。
(3)谈自己的事情。每一件事都要分段写,使对方一目了然。回答对方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4) 可写有何希望、要求或希望再联系的事项。
书信
3.结尾。一般是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普通的信多用“祝你健康”、“此致”、“敬礼”之类的话。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 在写完正文之后,紧接着写“此致”,另起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 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安好”等词。
书信
4.署名。是书信的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朋友的,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妹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名字后边,或在名字的下一行右下方,写上发信的年、月、日,以便于收信人查考。
书信
5.附言。有四种情况:
(1)附告详细地址。初次通信或写信人的地址有变动,应把通讯处或详细地址通知对方。
(2)托带问候的话。如“请代问婶子好”。有的是别人托写信人代向收信人问候,如“姐姐附笔问安”。
(3)附件说明。信中附有照片、票据等,要加以说明。
(4)附加的话。信写完以后,发现还有内容要补充,可以加在后面。为醒目起见,常见“另”、“又”或“还有”开头。或先写附加内容,最后注明“又及”或“某某(写信人的名字)又及”作为结束。
由于书信是人类借助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互通信息或联系各种事务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撰写书信时,态度要诚恳,意想要鲜明,叙述要清楚,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得体,书写要工整。这样才能使实现交际的目的。
检测
1.明确字音。
惰性( ) 撰写( ) 开辟( )
疲惫( ) 恰巧( ) 编纂( )
duò
zhuàn
pì
bèi
qià
zuǎn
检测
2.解释词语。
归根到底:
精疲力竭:
字斟句酌:
到最后,事物会是到某种样子。
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1.如何理解标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呢?
文本研究
这是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
请大家回想一下必修下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相关内容。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写于1883年,比此文早10年。
“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
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相关内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现实针对性。
文本研究
写作背景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回信。
现实针对性:本文正是为澄清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观点的歪曲而写的,是在说明该如何准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一观点,并不是回答“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文本研究
根据以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请同学们通读文章,关注恩格斯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会给予怎样的回答,进一步体会本文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逻辑结构。
文本研究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文本研究
(1-3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4-6段):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7-12段):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3.问题:“带着以上对背景的了解,阅读本文,思考文章主要回答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文本研究
① “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二节)
②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用。
(三、四节)
③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五、六、七节)
作者在回答“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关于 “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很多概念。通过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定着”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请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画出各个概念,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其逻辑结构图。
文本研究
4.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重要概念:经济关系,生产生活资料,交换方式,技术,分配方式,阶级的划分,统治关系,奴役关系,国家、政治、法,地理基础,先前阶段的残余,外部环境。
逻辑关系: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因此,这里面包括……。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决定着……,决定着……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当然还包括……。
文本研究
深入理解“理解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1)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2)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3)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文本研究
(1)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1)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在回答“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所以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就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
文本研究
(2)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2)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学”,但他更加强调了“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在二者之间, 有时候“科学”会对“技术”产生作用,但这丝毫动摇不了“技术”的“决定性基础”地位
文本研究
(3)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3)前文举了两个实例,一是流体静力学产生于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一是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于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际价值后。这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动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文本研究
5.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文本研究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③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6.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
文本研究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7.学习恩格斯这封书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文本研究
①在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时,要善于以唯物史观做指导,在大量的偶然现象中,找出必然的发展规律来。②恩格斯在这封信中阐明了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著名原理,并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
论述思路
①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④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论述思路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论述思路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通过下定义和作诠释,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分析论证结构
写作特色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找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其中的“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的在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找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其中的“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的在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恩格斯在伦敦写给德国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对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增强了说服力。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内涵: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 实”的方法。
要求:首先是所选事例要真实、确凿、典型、新颖。其次,概述事例要简洁,突出事例中 与要证明的论点关系密切的方面。最后,要注意揭示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事例之所以证明论点的地方。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运用例证法“四注意”
①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例证法中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③运用例证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④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枚举个别事实,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迁移运用
1.请以“理想的阶梯”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例证法,不少于300字。
迁移运用
2.请以“磨难”为话题,运用例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迁移运用
(示例)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究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他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
迁移运用
(示例)有时候,磨难恰恰是一种历练,能让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困境中创造出不朽的乐曲,撼人心魄,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击,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耻辱中挺直腰杆,写成《史记》,汗青溢彩,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羞辱讥讽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黯然退出体坛,却能另辟天地,成功开创新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全国,走向世界,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磨难,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人生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就是另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