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隆出身皇室,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致使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都被杀,而刘隆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子和儿女追随世祖,结果其妻子和儿女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天下垦田和户口年纪不符合实际,朝廷要求重新上报,但很多官员偏袒豪强、盘剥平民。
D.建武十七年,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在大司马吴汉死后,行使大司马的职权;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2)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二、句子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个小题)
①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②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草拂之而色变,_______________。(《秋声赋》)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琵琶行》)
⑤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_ ,文化产品创收 , 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 。从 _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
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馆、展品,还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无论是通过充满趣味的文化创意实现知识的普及,还是通过传递400年老树的种子回望文人精神,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曾说过:“(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处身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而要建立与公众的联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
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销声匿迹 如火如荼 殚精竭虑 板起面孔
B.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一本正经
C.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板起面孔
D.偃旗息鼓 风生水起 殚精竭虑 一本正经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
B.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
C.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
D.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文物展示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D.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四、材料作文
9.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首诗词,写一则鉴赏短文。
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叙议结合。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②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第五句到第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1.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临江而立,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座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杂草丛生。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进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偷安的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而西子湖畔依然灯火明灭,笙歌画舫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灼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文中有意使用“浓睡”“闲愁”“冷冷清清”等词语,来折射人物的才华和过往,用以突显李清照今日的飘零与苦难。
B.“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用了比拟和借代的手法,既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又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C.本文用语精当,“山河破碎”“亡夫”“金石拓片纷纷扬扬”,内含信息量极大,使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天下动荡的历史画面。
D.李清照寻觅救民的英雄而不得,将内心的隐恨和景仰化作绝句血祭项羽,从此乌江平息,这是作者的再创作,暗含对项羽的敬仰。
1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清照形象的。
14.这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简析这篇小说的基本特征。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A
4.(1)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2)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伏波将军马援”为名词,“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指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手,承前省略主语“刘隆”。“交趾蛮夷征侧等”是“击”的宾语,故从其后断开,排除B项、D项;“征贰”是“获”的宾语,故排除D项。故本题选A项。
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大臣或皇太后”表述错误,“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故本题选A项。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回到原文中圈定答题区间,结合选项进行分析。本题A项,“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致使……”分析不当,刘礼和刘崇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后被杀,而刘隆当时只有七岁,不可能参与这件事。故本题选A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应注意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也应注意平时课内外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的积累识记。(1)“坐征”,因犯罪被召回;“畴”,同辈;“特”,只。(2)“自守”,自坚操守;“视事”,任职;“朝请”,朝见皇帝。
5.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佳木葱茏而可悦 木遭之而叶脱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悱”“隅”“骐骥”“驽”“霜鬓”等。
6.C
7.D
8.B
【解析】
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第一处,是说“厕所收费”早已消失,应使用“销声匿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第二处,是说“文化产品创收”蓬勃兴旺,使用“风生水起”更为恰当。“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针、计划或做法。“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第三处,是说发展思路的“改变”,应使用“改弦易辙”。“板起面孔”,绷紧面孔,表示严肃、不悦或冷淡。“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第四处,从 “俯下身子”“自带敬畏感”等可知,此处是说故宫改变方式之前给人感觉有距离感,很冷淡,让人无法亲近,应使用“板起面孔”。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需要填写的是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的一句话,从后面“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故宫”和“文化”的“生命力”,因为故宫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只有在焕发生命的基础上才能体现活力,才能得以传播;A项,重点落在“文化”上,与前后语境不符,B项,选项“文化”与“生命”的关系说反了,C项,选项把重点放在“文化”上,排除这三项,故选D。
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语序不当,文物展示 、公众教育 、文化传播这三个词语要按逻辑先后的顺序排列,不能颠倒,应为“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A项,“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文物展示”,C项,“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D项,“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这些都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故选B。
9.例文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 并序》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 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直接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对刘兰芝那样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中,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羨。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诗人通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要求: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首诗词,写一则鉴赏短文。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叙议结合。这个单元的诗词是: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考生在写作前,要从以上的古诗词中任选一首自己最熟悉的、最能有自己独特看法的诗或词。写鉴赏短文时,考生选取角度很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个角度,也可以综合几个方面。具体角度:①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②分析作品的形象。③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④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⑤鉴赏作品的语言。
参考立意:
本次作文可选择写作的诗词较多,写作的角度也较广泛,只要考生能够尊重原诗词的人物形象,有条理地写出人物塑造的方法,或者能够从叙事诗的情节中有更新颖、更合理的主题解读、或者能够从诗词的结构方面指出其构思技巧方面的特色,或者从诗词的语言,比如炼字、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立意,均为正确立意。
行文结构:
本次作文可以选白居易的《琵琶行》译文,拟题为“着意点染,尽得风流”,选择这首诗中的人物琵琶女的塑造技法作文。开头先写“《琵琶行 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然后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借助音乐,心理透视”“不着雕饰,美丽全出”“叙述身世,展示悲凉”这五个角度,结合诗歌的相关内容分析塑造琵琶女的不同技法,最后以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琵琶女形象来收束全文。
参考素材:
1.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悲哀之情油然而生。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颈联的“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2.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艺术手上的主要特色是: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更加意深而味隐,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从表情达意看,词中典故的作用:(1)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释义: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2)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3)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释义:仓促北伐)”和佛狸祠“神鸦社鼓(释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这样的反面切入。(4)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5)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10.B
11.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末句“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言有尽而意无穷,藴藉含蓄,耐人寻味。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前者“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 以虚写实,后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则是正面实写。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意思是“一旦离别武功山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诗歌前几句是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展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把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藴藉含蓄,耐人寻味。
12.B
13.作品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①心理描写:回想项羽的英雄事迹、虞姬追爱殉情,对比当下的王朝动荡和丈夫离世,塑造了心怀家国、追寻至情的李清照形象。
②动作描写:仰天狂笑、血泪哭诉、血书诗祭,强化了李清照求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悲愤形象。
③环境描写:用江水的如咽、翻滚、嘶鸣、直至平息来烘托李清照凄苦、愤懑、发泄、平静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14.①历史:李清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情节安排准确地遵照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主要经历进行合理设置,使小说更加真实。
②小说: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尤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构建一个女性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丰实立体,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
③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地想象进行“小说”的文学加工,复活了历史人物以人的本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此句中的“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运用比拟手法,并没有使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清照形象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指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可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也可以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性语句,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在回答本题时,首先指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然后列举文中体现这些手法的事例,最后分析人物的性格或内心活动即可。
本题,“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这些是李清照的心理描写。她回想项羽的英雄事迹、虞姬追爱殉情,对比当下的王朝动荡和丈夫离世,塑造了心怀家国、追寻至情的李清照形象。“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这是李清照的动作描写。她仰天狂笑、血泪哭诉、血书诗祭,强化了李清照求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悲愤形象。“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这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用江水的如咽、翻滚、嘶鸣、直至平息来烘托李清照凄苦、愤懑、发泄、平静的心情变化的过程。这篇小说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李清照这一人物形象,考生可据以上分析,从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角度分析即可。
14.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简析这篇小说的基本特征。既然这是一篇历史小说,就具有“历史”的真实;既然是一篇“小说”,就具有小说的虚构。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小说中“历史”的真实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指出“小说”的虚构表现在哪里;最后分析这篇小说用“历史”和“小说”这一基本特征的效果。
本题,所谓“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过去的事实。小说中李清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情节安排准确地遵照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主要经历进行合理设置,使小说更加真实。所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中心的,那么这篇小说就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李清照这一人物,尤其是对李清照细腻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构建一个女性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丰实立体。所以,这篇小说的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地想象进行“小说”的文学加工,复活了历史人物人的本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15.B
16.B
17.C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以‘三曹’为代表”错误,强加因果,真实原因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
C.“成就最高”错,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
D.“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曲解文意,文中第五段说的是“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论证了论点”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几个层次共同论证了论点,也不能说是“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曹丕诗歌特点是”“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内容来看,“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的应是曹丕诗赋的特点而不是“诗歌”。
故选C。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