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实质:五代以来军阀夺权斗争的继续。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权和平过渡
必修上
两宋政治与军事
课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徐蓝)课标解读: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通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荡经验教训的结果,知道前者与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907唐朝灭亡
960北宋建立
1005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1044年宋夏和议
1081宋主动进攻西夏大败
1043年庆历新政开始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南宋建立
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
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1085年王安石变法结束
导入:岳飞之死与祖宗之法
至于岳飞之被冤杀,虽颇受宋人谴责,但因岳飞的武将身份,一般不以违背祖宗之法责之。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論宋太祖誓約及誓碑》
问题1.:请根据材料及课文南宋偏安一节推测祖宗之法最有可能包括什么?
防范武人。
一、“祖宗之法”之本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的立法都贯穿一个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之皇位,也师法太祖之权谋与治术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发展。“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成为太宗在位期间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前两位皇帝推行的政令渐成体系,并固定下来,成为约束赵氏子孙的'纪律',被奉为莫大威慑力的“祖宗之法”,为以后的皇帝推崇和遵守。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问题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防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防微杜渐)
二、“祖宗之法”之由
材料二、五代十国立国者出身
五代:后梁:朱温,黄巢部将,降唐后任右金吾大将军。 后唐:李克用,唐朝所封晋王。
后晋: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后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后汉枢密使
十国:前蜀:王建唐朝西川节度使 后蜀:孟知详,后唐西川节度使
吴:杨行密,原唐朝淮南节度使 南唐:吴大将徐温政变夺权
吴越:钱鏐(liú),唐镇海军节度使 闽:王审知,威武军节度使
荆南:高季兴,后梁荆南节度使 南汉:刘谦,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
楚:马殷,唐湖南节度使 北汉:刘旻,后汉河东节度使
统计所得:五代十国15位立国君主出身节度使的有10位 ,其余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根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下册整理
材料四、 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宋太祖由陈桥驿病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宋初防弊之政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纠五代十国之政,杜藩镇之乱,固江山之稳。
三、“祖宗之法”之具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课本史料阅读部分)时人描述说: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 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问题4: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论述,在课前完成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完成宋初防弊之政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并派出代表进行展示。
材料六、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材料七、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非游手无籍,即负罪亡命....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癛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如此的军队,最易流于骄惰。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5: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叙述回答宋初防弊之政的实施起到怎么的作用?
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同时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四、“祖宗之法”之效
材料八,雍熙北伐是宋初最大规模的对辽战争,但以惨败告终......宋太宗严厉防范武将,每次出征前都制定了兵法阵图,让将领们依计行事,却完全不顾前线战场上的变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五、“祖宗之法”之诟
问题6,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和所学回答北宋在处理边疆危机时整体上处于守势的原因有哪些?
1严防武将擅权,以文制武。
2战前皇帝亲授阵图,导致应对战争的灵活性不足。
3募兵制下,军队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削弱武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强干弱枝”政策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冗官
冗兵
冗费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军队战斗力弱
(边防危机)
同时“宋初以来的防弊之政为士大夫集团的活跃创造了条件,宗室外戚宦官等势力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基本上没有对士大夫集团在朝政中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而在崇文政策影响下不杀大臣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宋朝“家法”....这显然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创造了宽松氛围。”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庆历新政:节流 绝大部分内容针对吏治,用于限制冗官,提高效率,改革涉及到统治阶级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实行不畅,一年多即告夭折。
之后,三冗现象愈演愈烈,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愈发严重
王安石变法:开源,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宋朝军队战斗力弱的弊病并没有改观,理财之术收效,但在社会生产总量并无多大增长的情况下,国库的增收只能向民间索取,加重人民负担。
六、“祖宗之法”之革
(1)序幕——庆历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
2.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改革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荆公 。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高潮——王安石变法
自主探究:
史料:“臣尝窃计,始为陛下谋者,必曰:‘自祖宗以来,纪纲法度率多因循苟简,非变之不可也。治国之本,当先有富强之术:聚财积谷,寓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然后制作礼乐,以文太平’”。
——摘自王安石《答诏问北边事宜疏》
探究思考:
结合材料指出王安石认为变法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富国为首要目的,强兵以增加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积贫局面的改善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打击大商人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编组保丁,进行训练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为取消募兵制作准备
充实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名称 内容 作用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定辖区 定训练
积弱局面的改善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阅读材料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还有哪些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变法推行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3)变法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善,反加重百姓负担
(4)宋神宗的动摇与去世;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评王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有成效,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3)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4)改革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思考:
能否说“到979年,北宋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呢”?
二、民族政权对峙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辽宋关系
1)战争
第一阶段:宋伐辽(宋太宗北伐)
目的:夺取幽云十六州
结果:激战后失败,太宗受伤
影响:由攻转守, “守内虚外”
第二阶段:辽攻宋
目的:南下掠夺财富(辽圣宗南征)
时间:1004年
结果:未达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和议——“澶渊之盟”
内容:岁币;辽撤兵;兄弟国,各守边界
影响:消极:加重负担,加剧财政困难。积极:维持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二、民族政权对峙
(二)夏宋关系
1.战争
2.和议
时间:1044年
内容: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保帝号,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 ,重开边境贸易
两次和议的评价:
①两次和议是指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1044年]、
②这两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③加重负担、财政困难,加剧两宋的统治危机
④客观上有一个相对和平局面,利于经济发展交流和民族融合。
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三、南宋的偏安
(一)北宋灭亡
1.“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2.北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北宋统治集团腐败
第二,金军的强大
第三,北宋王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最终结果是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被赶出朝廷,这是北宋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南宋建立及抗金斗争
杭州六合塔
1.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年号建炎,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岳飞抗金
(1)简介:岳飞,河南汤阴人,岳母教子极其严格,大家都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从小刻苦好学。1122年,他应募从军,因战功不断而擢升。他率领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金人闻之丧胆。在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郾城大捷等著名的战役。
(2)方针:“连结河朔”
(3)战役:郾城大捷。1140年,金军以兀术为统帅,大举攻宋。岳飞率领军队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岳家军乘胜进逼开封,收复郑州、洛阳等许多失地。金军受到致命打击,准备撤退。
(1)和议: “绍兴和议”
内容:
评价:不平等的;加重人民负担;客观上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2)后来,宋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战争
(3)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如何来评价南宋与金的关系呢?
宋金战争是由女真贵族集团直接挑起的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女真贵族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至于广大的女真族人民,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沉重的负担。
两宋时期宋金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从整体来看,战争是短暂的,友好相处才是长期的。
课后小论文
1085年宋神宗去世之后,围绕新法存废,北宋朝廷争论不止,党争之祸屡禁不止,消耗了内部实力。再加上北部女真民族的崛起,宋金一战在所难免,北宋王朝岌岌可危!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是为南宋。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 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
——叶适《水心别集》卷12《法度总论二》
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相当自觉,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衰,如此等等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可以说,宋代历史上许多问题的纽结正在这里。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根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古人和今人的叙述,谈一谈你对邓小南论述祖宗之法的认识。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叙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字数在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