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的奥秘检测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的奥秘检测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5 15: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物质的奥秘检测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其中1~5小题每题1分,6~10小题每题2分。总共15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
B.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分子数目变多
C. 氢气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 闻到校园的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2.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原子中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3.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锰、钛 B.氩、金
C.铅、铂 D.氦、汞
4.下列化学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
A.O2 B.2O2 C.2O D.O2-
5.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6.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7.下列微观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是两种物质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8.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不能组成混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化合物
B.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质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C.铁由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D.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9.2019.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10.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微粒含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选择1分,填充1分)
11.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变化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B.光合作用:分子分成原子,有新的原子生成
C.木炭燃烧:分子在不断运动
D.液氧转化为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值可能是(  )
A.9 B.10 C.12 D.________________
13.右图是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1.8
C.锑元素的中子数为51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5大题,共23分)
14.(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
(2)表示________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2个氮原子________。
(4)钠离子________。
15.(4分)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却很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以下物质:①氧气②蒸馏水③新鲜的空气④铜片⑤五氧化二磷⑥高锰酸钾
⑦自来水⑧过氧化氢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其中(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有   ;(2)属于纯净物的有   ;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
(4)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
17.(6分)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1)上述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画出A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A原子________________;C离子________________。
(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N、O三种元素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______填“质子数”“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和Mg的化学性质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______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一个磷原子含有______个质子,一个含有______个电子。
四、实验探究题(共26分)
19.(4分)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的知识后,王刚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探究: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按____________的顺序先后变成________色。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实验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这两种试剂中______________具有挥发性。
20.(10分)图1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操作】
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1.(12分)学习贵在创新。如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一)如图所示,烧杯甲中装有20 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在烧杯乙中装有10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甲、乙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从乙烧杯中蒸发出水蒸气,部分水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水使酚酞变红;
猜想二:从乙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变红;
猜想三:从乙烧杯中挥发出氨气,部分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氨气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二 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变成红色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三 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
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变红。
(3)同学们发现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同学们又对图Ⅱ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Ⅲ改进,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Ⅲ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4)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5)对比图Ⅱ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另一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Ⅳ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能说明糖分子是在不断向水中运动而不是发生反应,对应的现象是糖块消失、整杯糖水变________;糖充分溶解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__(填“高”“低”或“相平”),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用微观粒观点)。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A
6、B
7、D
8、B
9、B
10、A
11、A 氧分子的间隔变大
12、A 8
13、B 锑的质子数为51 (合理即可)
14、 Al S 2N Na+
15、
(1)分子在不断运动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4)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1)379
(2)124568
(3)1258
(4)4
(1) Al Cl O Na
(1)电子层数 (2)不相似 (3)Ne (4)15 10
(1)CBA 红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浓氨水
(1)进行对比
C中溶液先变红,B中溶液后变红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不污环境
(1)甲烧杯中含水,溶液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不能 错误 正确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对照实验,说明空气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可以得出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差异 甜 低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