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素养落实(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
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
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
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增加
2.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B 2.C [第1题,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减少。第2题,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应采取节流措施;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故选C。]
读下面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d曲线代表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科学技术
4.到工业文明时代,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3.D 4.D [第3题,d曲线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后期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推测其为科学技术。第4题,工业文明时代,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区位和用途。土地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农业文明时代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突出表现。]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6.下列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5.D 6.B [第5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A错;后三个阶段人类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B错;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C错;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D对。第6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A错;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C错;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D错;农业社会由于人口增多,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对。]
水资源利用率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达到合理开发上限的水资源利用率为40%。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是因为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8.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7.C 8.D [第7题,由图可知,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最高,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第8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
读下面某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9~10题。
9.(易错题)据图可知( )
A.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B.25°以上坡耕地比例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耕地比例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例小
10.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例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无需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9.A 10.A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例高于东部地区,且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故A项正确。西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例较大,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例较小,不能说明该地区灌溉设施少,B项错误。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例最大,不能说明面积最大,C项错误。西部地区耕地比例较大,该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例大,D项错误。第10题,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例最小,说明本地区农业发展不需大量灌溉,本区农业发展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有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故A项正确。]
11.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在很多地区日益紧缺。如图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水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形区是________,分析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但宁夏平原有“塞外江南”的美称。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3)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________,这一地区除了水能资源外,还有哪些能源比较丰富?并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
(4)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从本地水资源状况、人口与经济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考查在气候相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易造成的问题。第(3)题,青藏高原是我国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能源资源。第(4)题,四川省的水资源状况可从农业(灌溉水源)、工业(水源)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华北平原 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季的干旱;降水年际变化大;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的污染、浪费比较严重。
(2)区位条件:黄河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问题: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易造成当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黄河下游断流等环境问题。
(3)青藏高原 地热能和太阳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河流众多且地势落差大。地热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4)四川省的水资源及水能资源较为丰富,该省利用水利枢纽(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站(如二滩水电站)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其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素养培优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土地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读下面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完成12~13题。
年份 耕地减少构成/万hm2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 19.2 16.4 4.7 5.9
1997 17.6 16.5 16.5 7.0
2007 20.5 39.5 13.5 10.7
12.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 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有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合适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开发新的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
12.A 13.C [第12题,我国甘肃、内蒙古气候干旱,过度农垦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因此,生态退耕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甘肃和内蒙古。第13题,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功能,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禁止新增建设用地和禁止建设大型工程难度太大,也不可取;应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海上浮动核电站(如下图)被称为“海上移动充电宝”,是小型核反应堆和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该技术。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面所列国家中,最适合广泛使用海上浮动核电站的是( )
A.加拿大 B.印度尼西亚
C.冰岛 D.尼日利亚
15.与陆上核电站相比,海上浮动核电站的优势是( )
A.机动灵活,发电量大
B.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小
C.适用范围广,建设难度小
D.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14.B 15.B [第14题,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海上石油资源丰富,海上浮动核电站可为其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故最适合广泛使用海上浮动核电站,B选项正确。冰岛和尼日利亚岛屿较少,海上浮动核电站使用范围较小;加拿大岛屿多位于北极圈内,人烟稀少,矿产资源也不丰富,不适合海上浮动核电站广泛使用,故A、C、D选项错误。第15题,海上浮动核电站使用的是小型核反应堆,发电量小,故A选项错误;海上浮动核电站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小,故B选项正确;实现该技术的国家非常少,说明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故C选项错误;海上浮动核电站的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故D选项错误。]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磷矿石是生产磷肥及磷酸盐的原料,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仅次于摩洛哥,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磷矿石44%依靠小矿山获取,矿石品位低,资源浪费严重。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磷矿基地分布图。
(1)简述中国磷矿产地的分布特点。
(2)简述目前我国磷矿石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请为我国磷矿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资源分布的特点分析思路总-分-特。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磷矿地区分布不均衡,总体来看南多北少;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中和华北地区。第(2)题,由材料“我国磷矿石44%依靠小矿山获取,矿石品位低,资源浪费严重”可知,依靠小矿山获取,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低;矿山主要位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差;矿石品位低,由于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要适当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开发的技术水平;对磷矿石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强对矿产开采的管理,资源开采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磷矿利用率。
[答案] (1)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来看南多北少;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中和华北地区(集中分布在云、贵、湘、鄂等省份)。
(2)依靠小矿山获取,生产规模小;矿山主要位于西南地区,交通条件差;矿石品位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
(3)因地制宜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发展磷矿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磷矿利用率;加强对矿产开采的管理。
1/8课后素养落实(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此外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
A.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3.我们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成熟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1.C 2.A 3.D [第1题,天然气属于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它的形成需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据材料可知,天然气的分布集中在某些地区,说明了天然气的分布不均衡,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第3题,由于天然气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气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4.201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10.6亿吨,对进口的铁矿石依赖度达80%以上。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来看,与铁矿石属于同一类自然资源的是( )
A.天然气 B.水资源
C.森林 D.钢材
A [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来看,铁矿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选项中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钢材不属于自然资源,水资源与森林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下图为世界部分大洲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以及人均水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类型结构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
5.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6.下列有关水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农业灌溉面积广,农业用水比例大
B.北美洲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生活用水比例大
C.欧洲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工业用水比例大
D.非洲人口少,人均水资源最多
5.B 6.A [第5题,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由图可知,亚洲平均径流量最高,所以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大洲是亚洲,B对;其他大洲相对较少,A、C、D错。第6题,亚洲农业灌溉面积广,农业用水比例大,A对;北美洲工业发达,工业用水比例大,B错;欧洲经济发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C错;大洋洲人均水资源最多,D错。]
新加坡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7~8题。
7.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的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雨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A 8.C [第7题,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新加坡是面积较小的岛国,说明雨水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很快汇入海洋,不易存留;该国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说明该岛国降水较丰富;“回抽补充地面供水”说明水质较好。第8题,该岛国面积较小,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作用不大;人工降雨成本太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极易流到海洋。]
9.下列城市组合都是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 )
A.伦敦、巴黎、芝加哥、埃森
B.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埃森
C.利物浦、敦刻尔克、底特律、慕尼黑
D.孟买、圣保罗、纽约、柏林
B [伦敦、巴黎为政治中心,排除A选项;利物浦为英国的港口城市,慕尼黑是德国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排除C选项;柏林为德国政治中心,纽约为美国最大港口,孟买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纺中心,排除D选项;B选项中的四个城市都是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选B。]
10.下列选项中,各矿业城市与矿产对应正确的是( )
A.攀枝花 石油 B.包头 煤炭
C.东营 铜矿 D.大庆 石油
D [攀枝花和包头是因铁矿而兴起的,A、B错误;东营和大庆是因石油而兴起的,C错误、D正确。]
11.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中国、美国与世界水资源数量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中国、美国与世界水资源数量比较表
水资源数量 世界 中国 美国
总量(亿立方米) 470 000 27 000 29 700
人均量(立方米/人) 9 400 2 500 14 000
(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______,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 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________,简述其主要原因。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
(4)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我国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正在实施什么工程?
[解析] 第(1)题,由表可知,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第(2)题,由表可知,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 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这是因为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故时间分配特点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第(4)题,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我国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答案] (1)丰富 少
(2)五分之一 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
(3)空间分布特点: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少;东部水资源多,西部水资源少;时间分配特点: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4)西北 华北 南水北调工程。
[素养培优练]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12.A 13.C [第12题,因塔里木河流域降水少,形成 径流少,但天气晴朗,蒸发(腾)量大,绿水所占比重最大;而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降水较多,径流量大,所以绿水所占比例小,故选A。第13题,水田改旱田,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增加生产性绿水;植树造林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减少非生产性绿水;修建梯田,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也增加了非生产性绿水;而覆膜种植农作物,既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进而农作物生长茂盛,又增加了生产性绿水,故选C。]
下图为2018年1~6月我国某初级产品进口来源统计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初级产品可能是( )
A.木材 B.铁矿石
C.天然橡胶 D.石油
15.该初级产品按自然属性划分属于( )
A.非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14.A 15.D [第14题,由2018年1~6月我国某初级产品进口来源统计图中数据可知,俄罗斯是该初级产品最大的来源国。我国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进口,B错误;天然橡胶为热带地区作物,而俄罗斯纬度较高,C错误;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为波斯湾沿岸地区,而图中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位于波斯湾沿岸,D错误;俄罗斯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木材资源十分丰富,材质优良,又邻近我国,因此我国进口的木材最可能主要来自俄罗斯,图中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A正确。第15题,根据上题的判断可知,该初级产品为木材。按照自然属性划分,木材属于生物资源,D正确、C错误;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人们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划分的,不是按自然属性划分的,因此A、B错误。]
16.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简要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分析材料二,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解析] 第(1)题,图中省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其中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北多南少;根据水土协调度的含义可知,南、北方都不协调。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福建水土协调度最高,达4.0左右,主要原因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降水丰沛,同时山地丘陵地形使其耕地比重较小,则单位面积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较多。第(3)题,水土协调度小,会使农业减产。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分析,如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 (1)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3)影响:使农业减产。
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7/7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结合实例,说明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2.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地理实践力)3.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是如何影响自然资源的。(综合思维) 1.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在哪些方面影响人类活动?2.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有哪些不同?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有哪些变化?4.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哪些问题?
一、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均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人类活动的规模。
(2)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生产活动的规模和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质量一般与其数量共同起作用。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开发利用成本和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2.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断变化的。
农业社会时期 人类栽培活动的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工业社会时期 煤炭、石油、水力等能源资源,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道路、航道、港口等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工业化后期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减弱,而人才、市场和交通等影响显著。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作用程度较强的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 )
2.在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等区域往往成为农业文明发祥地,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 ( )
3.采猎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 )
提示:1.√ 在工业社会时期,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作用程度较强的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2.√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
3.× 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1)过去排除在资源以外的自然环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和开采手段,便转化为自然资源。
(2)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不断增加,利用率越来越高。此外,人们也在将循环利用的思想付诸现实,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3)人类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等方式,解决自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2.在建设过程中,既有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造福社会的一面,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也存在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面,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地理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轻巧记忆] 快速识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总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2)图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微思考]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和人类的“浅见”有关,存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时期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强 中 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低 中 高
问题1 (综合思维)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方式和效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什么?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地矛盾加剧发生在哪个阶段?
提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大,人地矛盾较突出。
1.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项目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
自然资源 数量 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人类活动的规模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农牧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都受到极大制约
质量 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生产活动的规模和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质量一般与其数量共同起作用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可以大规模开发,因此中东各国多为石油富国
自然资源 空间分布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开发利用成本和利用效率 交通便利,距离消费中心近,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其自然资源会优先得到开发,运输成本低,利用效率高
地域组合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自然资源,因此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部门
2.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表现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过去排除在资源以外的自然环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和开采手段,便转化为自然资源,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人类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加剧人地关系矛盾,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既有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造福社会的一面,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也存在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面,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地理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利用的能源种类有所不同。下图是美国某博士对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的研究成果(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分析各能源所占比例的时间发展规律可知,K、L、M、N、P曲线依次对应的是( )
A.石油、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核能
B.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太阳能
C.太阳能、天然气、石油、煤炭、核能
D.天然气、石油、煤炭、核能、太阳能
(2)下列有关图示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曲线代表的能源我国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
B.L曲线代表的能源在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N曲线代表的能源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使用较多
D.P曲线代表的能源在我国四川盆地分布最多
(1)B (2)C [第(1)题,工业革命后,能源以煤炭为主,后来以石油为主,据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第(2)题,K曲线代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富;L曲线代表石油,而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N为核能,在我国经济发达、能源使用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使用较多;P曲线代表太阳能,而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Ⅰ、Ⅱ、Ⅲ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第Ⅰ时期________________;第Ⅱ时期______________;第Ⅲ时期______________。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对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赖性很__________, 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3)在工业社会时期,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的储存状况,以及________的便利程度。
(4)工业化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________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解析]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时期,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工业化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答案] (1)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后期
(2)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大 冲积平原 三角洲
(3)矿产资源 交通运输
(4)后天性
地理实践力:“牧童经济”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回答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2.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1.C 2.B [第1题,破坏性地震是自然现象,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第2题,南水北调,发展生产不是掠夺式的开发,不属于“牧童经济”。]
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及其资源,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题组考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应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均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栽培活动的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工业社会时期,特别是工业社会初期,煤炭、石油、水力等能源资源,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道路、航道、港口等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到工业化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减弱,而人才、市场和交通等影响显著。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4. 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面,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地理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题组1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古老文明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因有( )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冲积作用形成肥沃土壤 ③河流方便运输 ④河流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古老文明诞生时,人们对大自然依赖关系强。河流可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水源、形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运输,而水产养殖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出现的。]
地处河南省中西部的宝丰县是我国著名的汝窑陶瓷艺术之乡,也是北宋五大瓷窑之首“汝窑”官窑遗址所在地。该县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与制瓷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煤、紫砂陶土、耐火黏土、玛瑙、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就地可取。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当地加大力度从事汝窑的研究和汝瓷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宝丰县的汝瓷烧制技艺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目前,当地拥有汝瓷生产手工作坊和企业共30多家,开发了传统瓷型、现代瓷型、瓷工艺品、日用瓷器等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汝瓷产品,但该县陶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较低。据此完成2~3题。
2.(生活中的地理)宝丰县发展制瓷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制瓷生产历史悠久 B.瓷制造工艺先进
C.丰富的瓷土资源 D.气候适宜,水源充足
3.宝丰县制瓷业做强做大的手段有( )
①加强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 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市场辐射范围 ③改良生产工艺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C 3.A [第2题,注意题目要求“自然条件”,故排除A、B两项;决定制瓷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宝丰县丰富的瓷土资源,C项正确,D项错误。第3题,由材料可知,宝丰县制瓷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占有率低,虽然汝瓷在中国古代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但在现代社会,汝瓷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拓展市场辐射范围;然后,在市场需求量增加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A项正确。]
题组2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4.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B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的利用领域和范围,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后来荒漠化严重,变成了沙地。近年来,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科尔沁草原曾经“沙进人退”,土地质量严重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喷洒农药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大量施用化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体系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技术
5.B 6.A [第5题,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后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荒漠化严重,变成了沙地。故选B。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会增大,可能导致干旱,故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选A。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沙地植被恢复技术,都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使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公布
2020年1月1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切实履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职责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体方案》分为6个部分,科学设置了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业务体系和组织实施分工等。
根据《总体方案》要求,自然资源部将以依法行使“两统一”职责为总目标,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构建自然资源分类为核心的调查监测标准体系和构建以遥感监测为主要手段的技术体系为重点,稳步有序建立起完善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体系和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科学组织实施各类调查监测工作,查清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
《总体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即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构建调查监测系列规范;调查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监测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建设调查监测数据库,建成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分析评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利用的效率。
《总体方案》围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7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进行规划和设计。根据自然资源产生、发育、演化和利用的全过程,以立体空间位置作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体的基本纽带,以基础测绘成果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背景,按照三维空间位置, 对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分层分类。
第一层为地表基质层,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第二层为地表覆盖层,根据自然资源在地表的实际覆盖情况,将地球表面(含海水覆盖区)划分为耕作地、森林、草原、湿地和水域、建筑等,并根据各类自然资源特有属性及特征指标等进行属性描述。第三层为管理层,是在地表覆盖层上叠加审批管理和资源利用等界线所形成的分层,体现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情况。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管理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空间,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立体化、精细化综合管理。另外,地表以下还有地下资源层,主要是地下矿产资源及地下空间资源,通过坐标位置与上述三层建立空间关系。
《总体方案》提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包含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分析评价、成果及应用5项工作内容。自然资源部将紧密围绕职责和业务需求,把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从法规制度、标准、技术以及质量管理4个方面,着力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体系建设。按照“总—分—总”方式组织实施,坚持“六统一”,即统一的总体设计和工作规划,统一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统一的标准制定和指标设定,统一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控,统一的数据成果管理应用,以及统一的信息发布和共享服务。
《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时间表。2023年,完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法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从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统筹队伍建设和推动科技创新4个方面给予实施保障。
(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朱彧,有删改)
教材P20阅读
特点:由南向北,南方地区一年三熟,华北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影响:热量条件逐渐变差,作物收获的次数逐渐减少,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教材P21读图
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工业部门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材P21思考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强。
教材P22思考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弱。
教材P23活动
中关村附近交通便利,大学、科研院所较多。有利区位条件:交通便利、科技发达。
教材P23思考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利用效率等。
教材P23~24阅读
干热岩是一种矿产资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干热岩具有能量大、分布广、利用率极高、安全性好、无污染等优点。
教材P24思考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教材P25思考
在建设过程中,既有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面,维持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也存在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面,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剧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25活动
1.造成大气、水、土壤污染,工业废渣占用了大量农田。
2.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大力治理矿山环境,推进矿山立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教材P26思考
1.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促进了一些缺水地区农业的发展。
2.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教材P28~29作业题
1.(1)沙棘属于生物资源,又属于可再生资源。
具有的特点:耐寒、耐旱、耐瘠薄、可再生、有明显的地域性。
(2)在生态脆弱区种植沙棘,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1)影响: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遵循的原则:自然资源的利用应顺应自然规律,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山顶种植生态功能较好的经济林木或恢复自然林,山腰种植橡胶,既推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治理了水土流失,又确保了胶林、茶园、林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1)把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跨界整合,让农村养殖户实现收益翻倍。
(2)“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创新地把光伏和渔业这两个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产业相结合,一举多得,不仅做到了空间上的立体复用,节省了土地,还充分利用了光照资源。
14/14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特征,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相对性。(综合思维)2.以水资源为例,了解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知)3.以矿产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知) 1.自然资源的类型有哪些?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哪些?3.目前人们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有哪些?4.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数量的指标是什么?5.我国的水资源总体特征和分布特点是什么?6.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哪几类?7.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
1.自然资源的含义
(1)含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2)分类: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含义
数量 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总量
质量 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有限性。一定时间和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制性。
(2)不均衡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符合一定的地质成矿规律,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
(4)可变性。首先,自然资源的种类会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其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特别提醒] 自然资源可再生和非可再生是相对的
(1)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其再生能力就会减弱,甚至终止,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其再生周期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社会是非可再生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
2.可再生资源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 )
3.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
提示:1.× 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或非可再生的分类是依据资源形成特点划分的。
2.× 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
3.×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了自然资源的不均衡性。
二、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
1.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1)特点:可再生资源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再生,其数量相对稳定,甚至有可能增加。
(2)空间分布: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有些可再生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2.水资源
(1)概念
①广义上说,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
②狭义上说,通常人们所说的水资源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们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中的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以及地下水中的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数量
①衡量指标: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量。
②影响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
(4)世界水资源分布
①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②成因: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就各大洲而言,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5)水资源质量(水质)
①水的环境功能: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断运动的,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②水质划分:人类根据水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对水质进行划分,水资源用途不同,水质划分标准也不同。
(6)我国的水资源
①总体特征: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
②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格局与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轻巧记忆]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是由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造成的,治理的有效措施是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跨流域调水等。
[微思考]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其数量是有限的,开发利用一旦超过了水循环的数量,水资源就会短缺,甚至枯竭。
三、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以矿产资源为例
1.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1)特点:非可再生资源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其储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有可能枯竭。
(2)分布:不同类型的非可再生资源,形成条件不同,存储条件也不同,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2.矿产资源
(1)概况
①概念:矿产资源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物质。
②分类: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2)金属矿产资源
①概念:经冶炼可以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矿产资源。
②质量:金属矿产的质量和其品位相关。
③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
a.部分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高,但许多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质量欠佳。
b.中小型矿床所占比重大,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比重小。
c.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
(3)非金属矿产资源
①概念:指除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外,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工业提取非金属化学元素、化合物或可直接利用的岩石与矿物。
②我国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
(4)能源矿产资源
①概念:指埋藏在地下、山内或暴露于地表,开采后可直接或经加工提炼后作为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矿物。
②石油
概念 石油是具有天然产状的一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化合物
重要性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也是重要燃料
储量与分布 储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衡
质量 石油的含硫量是评价石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含硫量越低的石油质量越高
③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
[轻巧记忆]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①总量大,人均少。②贫矿多、富矿少,采矿时浪费严重。③富集区与加工消费区不一致(富集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丰富。 ( )
2.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结构理想。 ( )
3.能源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 ( )
提示:1.× 我国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
2.× 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重偏小。
3.× 有些能源资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柴油等,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
材料一 在2020年的石油储量国家排名中,哈萨克斯坦以300亿桶的储量在世界排名第11位。2021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出口目的国仍将是欧盟、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
材料二 2020年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国家电网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在总面积39.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的近23万户三江源电力客户生产生活用电均来自由水、太阳能、风力发电产生的清洁能源,实现用电零排放。
问题1 (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我再生性质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
提示: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能源资源;从自我再生性质看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属于气候资源;可再生。
问题2 (地理实践力) 2021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出口目的国仍是欧盟、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体现了自然资源的什么特征?
提示:体现了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1.自然资源的判定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类型 特征 举例
可再生资源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 主要是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 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3.自然资源的特征
特征 表现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一定时间和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制性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不均衡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符合一定的地质成矿规律,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因地制宜
整体性 各类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当人们开发某种自然资源时,可能导致其他自然资源的变化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可变性 首先,自然资源的种类会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其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合理利用
判定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如汽车、电能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闪电目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故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1.可燃冰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合物)。中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可燃冰属于( )
A.生物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水资源
(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可能集中在(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1)C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由材料可知,可燃冰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我国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没有永久冻土;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存在永久冻土,最可能有可燃冰分布。]
2020年1~3月,我国共进口铁矿石26 273.2万吨,同比增加340.3万吨,增幅1.3%。据此完成下题。
2.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而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丰富,这反映了自然资源具有( )
A.资源间的联系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分布的不均衡性 D.利用的发展性
C [世界上一些地区铁矿石资源丰富,一些地区铁矿石资源贫乏,这说明铁矿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衡,反映的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我国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1.丰富多样、潜力巨大。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2.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其次为珠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河、滦河流域的豫、鲁、冀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分布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6省具有世界上储量第一、二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3.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中国各种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均较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国各大地区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
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今后,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做到要合理使用资源,节约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多使用效率高的方式利用资源。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提示:我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
提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我国水资源与三类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比较
类型 数量 质量 空间分布
水资源 (1)人们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量来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量的多少;(2)影响因素:一个地区的径流量取决于该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即为该地的年径流量 水的质量即水质。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断运动的,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原因是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金属矿产资源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钒、钼、铌、铍和锂等。部分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许多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质量欠佳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几个地区
非金属矿产资源 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 非金属矿品位有贫有富 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
能源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重偏小。煤炭资源丰富,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低 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并且各地区煤炭种类和质量变化较大 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分布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3.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地区),完成(1)~(3)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2)⑤地区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地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 )
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 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 ③地下水丰富 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1)C (2)B (3)D [第(1)题,近海养殖业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第(2)题,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虽然降水稀少,但是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地区。第(3)题,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地处北方,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少,故最有效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
4.下列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②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③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④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其中,很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 而且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综合思维:虚拟水
虚拟水是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用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因此,虚拟水用来计算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这一概念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比如,一台台式电脑含有1.5吨虚拟水,一条斜纹牛仔裤含有6吨虚拟水,一千克小麦含有1吨虚拟水,一千克鸡肉含有3到4吨虚拟水,一千克牛肉含有15到30吨虚拟水。
从虚拟水的概念可以看出,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传统上,人们对水和粮食安全都习惯于在问题发生的区域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虚拟水战略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虚拟水贸易对于那些水资源紧缺地区来说,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并且不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地减轻局部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虚拟水是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下图为我国农产品区域间虚拟水流向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读图可知,我国农产品虚拟水( )
A.调出量最多的是东北
B.调入量最多的是西北
C.国际调入量小于国际调出量
D.全国范围内西“水”东调
2.从全国水资源管理角度分析( )
A.减少华北地区农产品虚拟水调出,会加大南水北调工程的压力
B.华南地区大量调入农产品虚拟水,是因为经济发达,水资源不足
C.西北地区可以通过加大农产品虚拟水的调入,改善生态环境
D.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虚拟水跨区域调配状况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1.A 2.C [第1题,从图中数据看,东北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调出量为69亿m3,国内调出量为258亿m3,是图中各区域中总体调出量最多的。第2题,减少华北地区农产品虚拟水调出,会减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压力;华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大量调入农产品虚拟水是因为经济发达,当地农产品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量;我国水资源北少南多,当前我国北方农产品虚拟水调出量较多,会加剧北方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本题组通过我国农产品区域间虚拟水流向图表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根据箭头方向和数值,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调出量最多的是东北。注意实线是国内情况,虚线是国际情况。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可以通过加大农产品虚拟水的调入,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华北地区缺水,南方水资源充足,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虚拟水跨区域调配状况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以将它们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3.目前人们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4.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量的多少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5.我国的水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分布特点是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格局与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6.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7.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部分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高,但许多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质量欠佳;中小型矿床所占比重大,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比重小;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几个地区。
题组1 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选项属于图例乙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淡水
1.B 2.D [第1题,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甲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没有用于生产和生活;丙和丁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但不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表示自然资源,结合选项可知,森林、淡水属于自然资源。]
稀土是促进芯片、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关键金属原料。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2018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这一年我国稀土产量和稀土冶炼分离量分别占世界的62%和86%。据此完成3~4题。
3.稀土属于( )
①矿产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可再生资源 ④非可再生资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从出口大国到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说明我国近年来( )
A.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不断上升
B.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C.进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阶段
D.重视发展稀土的加工技术
3.B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稀土是促进芯片、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关键金属原料,关键词是“金属”,因此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稀土属于(金属)矿产资源,①正确,②错误。稀土属于金属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形成周期很长,因此按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③错误,④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2018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不断上升的信息,同时也不能表明我国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性减小、进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阶段。2018年我国稀土产量和稀土冶炼分离量分别占世界的62%和86%,稀土冶炼分离量超过稀土产量,这说明我国对稀土的加工能力超过本国产量,意味着近年来我国重视发展稀土的加工技术。]
题组2 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
读我国年降水量图,回答5~6题。
5.(生活中的地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夏秋多 B.东北多,西南少
C.冬春少 D.东南多,西北少
6.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 )
①限制用水 ②防治水污染 ③跨流域调水 ④西北海水淡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D 6.C [第5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D对,B错。夏秋多、冬春少是季节分配特点,A、C错。第6题,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能采取限制用水的方法,①错;有效措施是防治水污染,②对;实行跨流域调水,③对;西北地区不临海,无法进行海水淡化,④错。C对,A、B、D错。]
题组3 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以矿产资源为例
7.我国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 )
A.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
B.石油、钨矿、煤矿
C.煤、石油、铁矿
D.石油、铁矿、铜矿
C [在矿产资源的分布中,我国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南方地区多有色金属矿。]
8.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B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
1.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
社会各界对资源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由此自然资源往往被称为自然资源基础,即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二是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往往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其极限或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永无止境地索取。三是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往往呈现削弱之势,石油、水、耕地等资源危机层出不穷。四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五是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并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资源外交、资源军事等应运而生。六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政治、民族等问题日益显现,“资源诅咒”或“资源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资源输出地时常发生。
2.资源安全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或能力。
资源安全有五种基本含义。一是数量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二是质量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三是结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四是均衡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入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经济含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资源安全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目的性或针对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二是动态性或可变性。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动态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三是层次性或尺度性。资源安全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或地区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概念。四是互动性或相关性。不同类资源安全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有互动性或相关性,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改进。
3.我国资源安全的环境和形势错综复杂
国内环境形势喜忧参半。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较高速增长,给并不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二是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刚性的。三是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增长,我国淡水、石油、天然气、耕地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是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问题,且近中期内难以改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力度持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减轻了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五是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我国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和呼声,无疑会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对于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压力是极其有利的。三是世界资源贸易与合作态势多变,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国际贸易通道安全性变幻莫测,资源贸易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甚至争端不断上升,资源贸易延续寡头垄断格局。四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单极削弱、多极渐强的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4.我国资源安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资源基础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多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使得资源决策回旋空间较大;资源勘察调查能力增强,使得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多;资源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使得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不利面是资源丰度较差,资源人均量小,重要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现象较为普遍而严重,国际资源伙伴关系不甚理想,资源储备能力较弱。
二是人口增长因素。有利面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源消费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减轻了资源压力;人口空间流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资源过载状况。不利面是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加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国际贸易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能力、国际支付能力持续增强,使得通过贸易获得所需资源的能力增强。不利面是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环境和社会风险,资源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或伙伴国局势不稳定。
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有利面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不利面是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尚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五是经济发展因素。有利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强度不断下降,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不利面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仍有较大比例,高能耗、高水耗、高地耗的基本产业特征尚未根本改善。
六是地缘政治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奉行国家平等、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准则,周边环境总体稳定并部分向好。不利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与极少数国家关系较为紧张;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呈竞合关系格局;我国石油等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单一且风险较大,通道安全隐患较大。
七是生态环境因素。有利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减轻资源破坏和浪费、改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不利面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普遍而严重。
八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九是体制机制因素。有利面是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资源环境正逐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不利面是资源价格制度还有缺陷,资源核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有关资源环境考核、审计的诸多基本难题有待破解。
5.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
一是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提高对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性状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安全的已知程度。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察,加强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调查,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
二是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可用性。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并对非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实行适度控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或维持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重点加强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维护,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及草场资源保护等。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规模和速度方面的控制。
三是实施资源储备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后备力。增加储备,提高对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应对能力。同时,资源储备对于资源贸易谈判还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资源储备越多,在国际资源贸易谈判中所拥有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就越大。要重点加强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
四是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增强我国资源支撑力。提高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用途间的配置效率,以切实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通过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提高资源安全水平。资源配置型工程建设仍是必要的。
五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之效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水平,减缓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的萎缩趋势和程度。加强资源节约制度的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节约宣传与教育等。
六是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减缓短缺资源之压力。用较不稀缺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提高稀缺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实施能源替代,特别是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清洁淡水替代,包括再生水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基本农田置换,即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将被占用耕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和居住。
七是实施资源创新战略,提升资源创新支撑力。加强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与创新设计、资源安全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加强节能、节水、耕地保护、矿区修复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八是实施资源贸易战略,提升国外资源统筹力。发展于我有利的资源贸易体系,建立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宗旨的资源贸易体系。实现多元、多渠道、多路径,以及稳定可靠、经济合理的资源进口;规范、控制和管制资源出口;参与国际资源贸易格局的形成与多边资源贸易谈判;注重资源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监管。
九是实施资源合作战略,提升国际资源影响力。建立旨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并兼顾关系国利益的资源合作关系,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的境外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国家政府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企业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
最后是实施资源外交战略,提高资源外交保障力。积极开展政府首脑层面的资源外交、官方资源外交和民间资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运行。
(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谷树忠、李维明,有删改)
教材P4阅读
前面学过的自然资源分类是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其划分依据是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恢复;自然资源的多级综合分类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和用途来划分。
教材P8思考
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在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诺卡马沙漠,阿诺卡马沙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和秘鲁寒流综合影响下,成为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教材P9读图
我国水资源的丰缺状况与我国年降水量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材P10活动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黄河下游水少沙多,水量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少, 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巨大压力,对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给沿黄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实行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对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确保黄河不断流,保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水量意义重大。
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要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或最佳效益,各种功能必须相互协调,所涉及的各个地区才能均衡和协调发展,只有对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社会、经济与环境才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教材P12读图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部、东南部地区。
教材P13读图
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如磷矿主要分布在南方,相对集中分布在云、贵、川、鄂等省;石墨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湖北、湖南等地;菱镁矿主要分布于胶州半岛、辽东半岛、河北、甘肃和新疆等省区。
教材P15读图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教材P15活动
1.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逐步从立足国内、国外补充向全球配置转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2.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必须实现国际化,利用好全球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勘察与开发国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自我储备的需要。
教材P17思考
1.背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兴材料产业。意义: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一些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等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
2.与新能源相关的矿产、与节能环保相关的矿产、一些关键农业矿产。
教材P17~18作业题
1.(1)风能。优势:蕴藏量巨大,分布广泛,可以再生,无污染;劣势:密度低,不稳定,地区差异大,风能分布的地域分散性、随机性和能量的低密度性。
(2)不是。机械设备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风力过大,叶片、轴承承受不住,风机转速过快会损坏发电机。
2.特点: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地热水矿化度高,达到国家热矿水标准,综合水质可与顶级国际温泉媲美。用途:可广泛应用于供暖、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特种养殖,以及烘干、制冷等众多领域。
3.(1)特征: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2)影响因素:水源、地形、植被类型等。
23/23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顺应自然
②不均衡性
③可变性
④非金属矿产资源
⑤能源矿产资源
⑥空间分布
⑦地域组合
[学思心得]
以水资源为例,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1.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2.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分析思路
(1)总体分析思路
→→
(2)水资源短缺的类型分析
类型 原因及表现 主要分布地区
资源型缺水 当地水资源总量少;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
水质型缺水 随着废弃物排放的增多,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 我国南方地区
(3)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分析
①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a.开源
b.节流
②根据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
原因 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1.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紧张问题,一要“开源”,二要“节流”。据此回答(1)~(3)题。
(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埃及 D.沙特阿拉伯
(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3)对非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开源”的最好办法是( )
A.限制利用
B.实现综合利用,寻找替代能源
C.禁止开采
D.加快勘探开发,扩大开采量
(1)D (2)D (3)B [第(1)题,海水淡化成本高,因此只有在非常缺水而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开展。第(2)题,“节流”是节约,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第(3)题,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生,因此要做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可以替代的能源。]
2.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3)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1)B (2)B (3)C [第(1)题,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口数量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故A项错误。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9.82倍,接近十倍,故B项正确。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由人口总数少造成的,故D项错误。第(2)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第(3)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具体措施是发展科技,更新设备,保护水资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