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16:15:47

文档简介

课后素养落实(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对应图中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碳循环过程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A [第1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植物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即③④,选B。第2题,图中碳循环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③错;碳循环是物质循环,图中没有体现能量循环,④不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于2020年11月9日~20日在英国格拉斯哥的苏格兰展览中心召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气候变化会议中,小岛国联盟态度都非常积极,因为海平面上升对他们有直接威胁。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  )
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③极冰融化 ④海水受热膨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为避免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小岛屿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一致呼吁人类要(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B.合理抽取地下水
C.保护红树林海岸
D.防止珊瑚岛礁生态功能的消退
3.D 4.A [第3题,全球变暖会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D正确;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第4题,小岛屿国家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要在国际社会上呼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正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京都议定书》中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在政府对CO2排放进行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把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CO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在遏止全球变暖的世界浪潮中,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柴油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完成5~6题。
5.“碳交易”的出现能使(  )
①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②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③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使用电动汽车和新型清洁燃料汽车
B.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5.C 6.B [第5题,“碳交易”是规范排放量的好方法,碳排放量得到了控制,环境逐渐好转;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碳排放量,调节经济效益。第6题,使用电动汽车和新型清洁燃料汽车,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能增大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此回答7~8题。
7.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有(  )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 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 ④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7.D 8.B [第7题,全球变暖会使我国热带范围向北移,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中纬度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气候变得干旱,农业受损;巴西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可能会迎来大幅度减产;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D正确。第8题,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能源利用率,B正确;减少能源使用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常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应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实现经济全球化对气候变化没有影响。]
读海平面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
9.根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可知,近百年来,海平面出现(  )
A.波动下降   B.呈直线上升
C.波动上升   D.总体上变化不大
10.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  )
A.一些岛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B.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C.加剧风暴潮的危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D.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
9.C 10.B [第9题,读图可知,全球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故选C。第10题,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土地和农田盐渍化,B对。岛国被淹没不是对农业的影响,A错。风暴潮是由台风导致的,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C错。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与海平面上升无关,D错。故选B。]
11.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箭头从二氧化碳指向植物,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②箭头从死亡遗体指向煤、石油,表示沉积作用;③和④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表示气候变化异常和影响农业生产。第(2)题,从图中看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第(3)题,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全球合作;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等。
[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气候变化异常 影响农业生产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素养培优练]
“碳中性国家”是指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国家。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措施是(  )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合理开发水能
D.积极植树造林
13.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B.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
C.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气温降低
D.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12.B 13.A [第12题,机械化耕作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属于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措施,B正确;其他选项所述均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13题,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减缓,A正确、B错误;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气温不会降低,C错误;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对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农作物产量影响不大,D错误。]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14~15题。
14.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15.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14.B 15.D [第14题,氧化亚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农田排放到近地面大气中的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从而产生增温效应,B正确。第15题,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的,D正确。]
16.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变暖?
(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解析] 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题,此题考查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变暖。第(2)题,此题考查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但是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第(3)题,此题考查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了缓解全球变暖,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 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第(4)题,此题考查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答案] (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4)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1/7课后素养落实(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1.我国各地已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下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B.迁地保护濒危植物
C.就地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B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迁地保护是人们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故不属于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读某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及邻近区示意图,完成2~3题。
2.自然保护区内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是(  )
A.核心区 B.缓冲区 C.外围区 D.邻近区
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本底
B.一定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C.只要经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皆可进入
D.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的人员与单位随时可以进入
2.C 3.A [第2题,外围区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A、B错误,C正确;邻近区不属于自然保护区,D错误。第3题,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近乎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极为宝贵的自然本底,A正确;自然遗迹保护区的核心区不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B错误;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干扰活动,C、D错误。]
1719~1721年,黑龙江德都县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发,多股岩浆进入白龙河(又称白河),白龙河受熔岩阻塞积水形成5个念珠状湖泊,著名的五大连池就此诞生。本次火山喷发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此完成4~5题。
4.火烧山、老黑山喷发时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准确预测了火山喷发时间并组织人员撤离
B.当地人烟稀少
C.火山喷发对人类危害不大
D.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强
5.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属于(  )
A.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B.生物物种保护区
C.自然遗迹保护区
D.城市水源地保护区
4.B 5.C [第4题,1719~1721年,我国东北地区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五大连池地区更是荒无人烟,因而火山喷发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B正确。第5题,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火山地貌,属于自然遗迹保护区。]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省级行政区图。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地区及其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区—草地退化
B.B地区—土壤侵蚀
C.C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D.D地区—森林破坏
7.目前,治理B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
B.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C.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
D.跨流域调水,大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8.E地区经济发达,下列有关E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导致酸雨严重
B.因常规能源缺乏,天然气需从海南调入
C.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D.珠江径流量大,经济发展中可以随意利用水资源
6.B 7.D 8.C [第6题,A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漠化严重,A错误;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B正确;C地区处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C错误;D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B。第7题,读图,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护坡、打坝淤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采取保水、保土的耕作方式;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故选D。第8题,据图可知,E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占比不大,A错误;该区域常规能源缺乏,主要通过西气东输输入天然气,B错误;珠江径流量虽然大,但是也要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D错误。故选C。]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该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下图为我国黄河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中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
B.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C.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拦蓄大量泥沙
D.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输水、输沙量减少
10.下列关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气候,减小温差,改变气候特征
B.净化水质,为城市提供水源
C.保护野生的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D.涵养水源,大量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
9.B 10.C [第9题,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是泥沙沉积减少。中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拦蓄大量泥沙,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输水、输沙量减少都会使泥沙沉积减少,都可能是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缓慢的原因。渤海风浪变化不会太大,近年来强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故选B。第10题,由材料“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可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野生的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故选C。]
11.读青藏高原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重要江河的源地__________地区,被誉为“____________”,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中河流C是________。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休牧育草 B.大力毁林开荒种田
C.大力退耕还林还草 D.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2)三江源地区的湿地凸显什么生态问题?
(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________,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地图理解答题即可。第(1)题,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重要江河的源地——三江源地区,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其中河流C是澜沧江,A是黄河,B是长江。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有休牧育草,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等;大力毁林开荒种田是不合理的做法。第(2)题,众多的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第(3)题,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旱,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乱砍滥伐等。
[答案] (1)三江源 中华水塔 澜沧江 B
(2)众多的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
(3)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 滥采乱挖 乱砍滥伐
[素养培优练]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  )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1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
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
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12.A 13.D [第12题,由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位于荒漠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源区、云贵高原、森林地带,故其相应的生态保护区依次是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第13题,④功能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岩石中的碳酸盐易淋溶,成土缓慢;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山高坡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多冻雨灾害天气。]
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为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读该自然保护区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长白山 B.武夷山
C.五指山 D.天山
15.该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海拔 ③大气环流 ④洋流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B 15.C [第14题,由图示可知,该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可判断该山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天山位于西北内陆高山气候区,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五指山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选B。第15题,注意题干,“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①不合题意;读材料“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可知,该自然保护区海拔高,水热条件变化大,加之季风环流导致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降水存在差异,生物多样性丰富;洋流不是该地区生态系统完整的影响因素,④错误。故选C。]
16.读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 757个,其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最近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变化呈________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
(3)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4)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从哪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5)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其划分的依据是(  )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最近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变化呈加快的趋势。第(2)题,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是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是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第(3)题,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人们了解得不够,利用价值还有待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第(4)题,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可以迁地保护,即建设动物园、植物园等,保护物种多样性;可以采取离体保护措施,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第(5)题,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三类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不同,所以其划分依据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A对;每个自然保护区的位置都不同,不是划分标准,B错;三类自然保护区不能体现级别、经济价值的差异,C、D错。
[答案] (1)加快 
(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4)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等);离体保护(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
(5)A
1/9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自然灾害
②碳库
③政策
④国际
⑤人为
⑥大气
⑦缓冲区
⑧大气环境
⑨绿色
⑩自然本底
多样性
[学思心得]                                    
                                    
                                    
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2.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特点 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等
主要途径 签署公约及履约,资金援助,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
进展 有些国际合作进展良好,如针对平流层臭氧空洞问题的《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
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如针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
3.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态度、地位及行动
态度 地位 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受益者,逐步变成分享者、推动者、贡献者 我国批准了有关臭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4.我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
批准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
努力履行国际公约 签署文件 截至2003年3月,我国已与32个国家签署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备忘录、行动计划、公报、声明、议定书文件53份
合作项目 与挪威、德国、加拿大、韩国、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百余个合作项目
合作领域 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合作等
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改造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有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环境问题的全球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环境管理国际合作也日益重要。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需要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是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B.没有国际支持,我国不能进行任何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2.下列属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是(  )
A.有害废弃物跨国研究与管理
B.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C.我国同澳大利亚合作开采铁矿
D.中日两国企业合资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1.D 2.A [第1题,我国并非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大和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第2题,B、C、D三项都是我国同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合作,只有A项符合题意。]
掌握“环境污染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1.
2.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
(1)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路分析。
①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源、污染物。
②分析污染形成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
(2)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措施的思路分析: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完成3~4题。
3.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的“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4.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3.B 4.D [第3题,“绿色屋顶”“绿色阳台”的主要内容是提倡在建筑物屋顶和阳台种植花草发展绿化,其主要作用是美化城市环境;其次,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放出O2,一方面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气温降低;另外,屋顶阳台的绿化,可以起遮阳的作用,也可降低城市的气温。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对噪声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及可吸入颗粒物影响不大。综合分析可得出答案为B项。第4题,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会污染地下水,主要是其残留在植物表面的有害成分随着地表水的下渗而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所以经常进行灌溉的绿化方式使用杀虫剂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四个选项中经常灌溉的是C项和D项,而C选项的“绿色屋顶”“绿色阳台”的灌溉水不能直接下渗到地下,故选D项。]
5/5课后素养落实(七)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据加拿大测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国产生,然后越界飘移过来的;受其影响,魁北克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比一般雨水酸度高7~21倍,每年酸雨形成的硫酸盐沉积物每公顷超过20千克。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酸雨的污染物进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环流   B.河流径流
C.正常贸易 D.非法走私
2.加拿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A 2.B [第1题,污染物具有可移动性,其在一地生成之后,会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移动。美国境内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上空,并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雨;或者酸性气体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性水汽,酸性水汽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境内后降落,A正确。第2题,加拿大位于美国北部,酸性气体或酸性水汽需要在偏南风作用下入境,而夏季的偏南风湿润且比较强盛,因而夏季是当地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能是(  )
A.环境污染在国际蔓延
B.重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C.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密集型产品
D.引起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期内国际环保标准可能不利于我国(  )
A.出口更多的产品
B.建立和完善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
C.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D.提高环保意识
3.D 4.A [第3题,加入世贸组织中的许多国家利用该组织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有关的国际贸易施加影响,这一点被称为“绿色壁垒”。也正是因为“绿色壁垒”的存在,会引起许多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第4题,我国许多产品在环保方面水平较低,达不到一些欧美国家标准或是国际标准,这些国家又存在“绿色壁垒”,因此在短期内这一点将不利于我国出口更多的产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完成5~6题。
5.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所取代,下述几种观点是对其原因的说明,正确的是(  )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轻便
6.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5.C 6.C [塑料包装是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物质,由于其不易回收,难以降解,因而危害极大。纸包装便于回收利用,且易降解,因而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主要材料。废旧电池的回收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池中的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读漫画《嫁祸于人》,完成7~8题。
7.漫画中描述的现象属于(  )
A.垃圾转移     B.固体废弃物的回收
C.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 D.垃圾分类
8.漫画中的现象多发生在(  )
A.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B.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7.A 8.A [第7题,漫画题目“嫁祸于人”是题眼,漫画中衣服上的“洋垃圾”三个字是关键,说明漫画描述的是垃圾转移现象。第8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低,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低,这种差价使一些垃圾商把大批有害的废弃物从发达国家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电子垃圾指废弃的电子产品。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子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并进行简单的手工拆卸,利用酸洗等方法提取贵重金属,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料露天堆放或焚烧、填埋处理。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中“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做法直接损害了本国的(  )
A.社会安全 B.生态安全
C.经济安全 D.政治安全
10.为了减少电子垃圾手工拆卸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应(  )
①科学分类回收 ②对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 ③废液运送到公海排放 ④采取直接焚烧或填埋措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B 10.A [第9题,由材料可知,大量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并进行简单的手工拆卸可以获取一些贵重金属,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因而不会直接损害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A、C错误;由材料“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料露天堆放或焚烧、填埋处理”可知,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会损害本国的生态安全,B正确;环境问题不会直接损害政治安全,D错误。第10题,电子垃圾含有大量重金属,填埋、堆放后经雨水淋洗,重金属随废液下渗到地下,进入水循环,会造成水污染,危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废料堆放还会带来土壤污染;燃烧废料会污染大气,给居民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对于电子垃圾要科学分类回收,对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实行废液达标排放,严禁露天堆放、直接焚烧或填埋。]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莱茵河见证了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在19世纪中期就出现了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1950年,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联合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懈治理,现在的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成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河流之一。
(1)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巨大的主要原因。
(2)分析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3)说明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固定为荷兰人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主要从流经国家、污染物排放、河流的自净能力角度分析。第(2)题,主要从增强国家间协调处理能力、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宣传等角度分析。第(3)题,主要从荷兰所处河流位置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下游水流平缓,水体自净能力差。
(2)国家间建立相关处理机构,增强协调处理能力;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资金、技术投入,防治污染;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荷兰地处莱茵河入海口,受河流污染威胁最大。
[素养培优练]
12.(易错题)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C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帮助中国的原因,③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点拨:环境问题因大气环流、河流等影响具有地域联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日本人和韩国人帮助中国治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动因是什么,同时要结合大气环流等知识进行分析、评断。]
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下面图甲为我国云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乙示意图甲中怒江一支流上②处水文站实测的水质状况(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读图,回答13~15题。
图甲
图乙
13.图甲中①处最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类型有(  )
A.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B.噪声污染、水体污染
C.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14.该河河水自净能力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假设该河出现了水污染事故,污水随着湍急的河水流向境外,受到影响的国家应是(  )
A.缅甸  B.老挝  C.越南  D.柬埔寨
13.B 14.B 15.A [第13题,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分析,①处位于铁路和高速公路附近,来往车辆多,发动机、铁轨摩擦等声音会产生噪声污染;①处上游有城市分布,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多,故①处可能会面临水体污染。第14题,结合图乙中②处河流水质随时间变化特点可知,夏季水质最好,基本可达Ⅲ级,冬春季节水质较差,水质低于Ⅳ级,主要原因是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河水自净能力强。第15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河流是怒江(我国境外部分为萨尔温江)一支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怒江流出我国后经缅甸、泰国注入印度洋,因此受到污水影响的国家应是缅甸。]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曾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我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英、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主要以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方式处理垃圾。仅美国就有4万人从事着和垃圾出口中国相关的工作。2017年7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材料二 2019年,全国海关打击“洋垃圾”入境,侦办废物走私犯罪案件372起,查证涉案废物76.2万吨。通过持续打击整治,“洋垃圾”走私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1)请你谈谈国家禁止进口“洋垃圾”的重要意义。
(2)分析如何将“洋垃圾”拦截在国门之外。
(3)说明我国禁止“洋垃圾”进口给英、美等国家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国家禁止进口“洋垃圾”的重要意义,可以从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说明。第(2)题,可从国家、社会、有关部门、相关责任人、公民等角度分析。第(3)题,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不利影响是短期的,因为英、美等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排放的垃圾数量多,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大量垃圾堆积,污染空气和土壤,降低环境质量;由题干可知,仅美国就有4万人从事着和垃圾出口中国相关的工作,所以我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会导致部分从业者失业,收入减少,影响社会稳定。有利影响是长期的,如垃圾不能出口而留在国内处理,会刺激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增建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为了减少垃圾的产生,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
[答案] (1)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协调等发展理念;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2)国家应不断完善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法律法规;健全推动国内废品收购处理的政策法规。社会应加强宣传,增强人们抵制“洋垃圾”的环保意识。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依法制裁进口“洋垃圾”的行为;加强监督,对进口“洋垃圾”的行为进行曝光。相关责任人应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洋垃圾”。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敢于举报进口“洋垃圾”的行为。
(3)不利影响:造成大量垃圾堆积,降低环境质量;导致部分人口失业,降低家庭收入,影响社会稳定。有利影响:为一些行业创造机遇和挑战;刺激政府增加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渠道;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垃圾排放等。
1/7第二节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通过案例探究,能够从区域的视角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案例探究,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人地协调观)3.结合资料,分析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应对措施。(地理实践力) 1.跨境环境污染有哪两种形式?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总体影响有哪些?3.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的类型有哪些?4.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具体措施有哪些方面?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1.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跨境环境污染
(1)概念:当环境污染超出国界或边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环境造成危害时,就成为跨境环境污染。
(2)两种形式:一是自然途径,即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二是人为途径,即污染物通过贸易活动或者非法途径输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特别提醒] 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许多环境污染事件超越本国国界,甚至影响到全球。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环境安全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既包括一个国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国家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此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2.总体影响:跨境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广,在威胁国家或地区环境安全的同时,还会对人类共有的领域产生危害,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
3.污染物跨境转移类型
污染类型 影响
大气跨境污染 大气污染极易扩散,而且污染范围大,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水体跨境污染 水具有流动性,因此水体污染也容易扩散,而且扩散范围难以有效控制
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 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微思考] 举例说明,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提示:处理固体废弃物会因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因清洗造成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进而对周围的人们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威胁环境安全。
三、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
1.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除了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应承担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
2.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跨境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建立应急预警预案,及时共享信息和方案。
4.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缔结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
中国多措并举防控污染物跨境转移
(1)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2)法律: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物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4)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出口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为了取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  )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只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跟自然原因无关。 (  )
3.我国正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有条件地限制洋垃圾入境。 (  )
提示:1.× 发达国家出口固体废弃物的实质是“出口污染”。
2.×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既有自然途径,也有人为途径。
3.× 我国正逐步健全法规体系,禁止洋垃圾入境。
 污染物跨境转移
1988年6月初,某国一家公司分5条船将大约3 800吨的有害废物运进了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100美金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家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并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含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聚氯丁烯苯基。
据有关人士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现在全世界每小时大约产生4 000吨电子垃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中国,仅美国一国每年就要把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这些电子垃圾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了六个国家,莱茵河既为上千万人提供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也接纳着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同时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20世纪,莱茵河不断受到沿岸各国的污染,曾一度成为“欧洲下水道”,沿岸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1986年,瑞士桑多斯大火,导致大量农药进入莱茵河,从巴塞尔到德国科布伦兹之间的莱茵河全部被严重污染,鱼类几乎灭绝。下游40多家饮用水厂被迫停止取水,严重影响到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这起事件引发了欧洲公民的震惊和愤怒,人们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从而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你认为沿岸各国该如何解决莱茵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
提示:(政治、法律、技术、宣传)控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研发减排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类型 主要形式
自然途径 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人为途径 污染物通过贸易活动或者非法途径输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污染物类型 转移特点 对环境的影响 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
大气跨境污染 大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大气污染极易扩散,而且污染范围大 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第一,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除了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应承担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第二,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跨境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建立应急预警预案,及时共享信息和方案;第四,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缔结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
水体跨境污染 水体污染容易扩散,扩散范围难以有效控制 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
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 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 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1.洋垃圾指的是进口固体废物,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进口固体废物每年只有100万吨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固体废物量也滚雪球般不停翻番,2017年达4 370万吨。洋垃圾大量囤积在我国境内,带来多种危害。据此回答(1)~(2)题。
(1)洋垃圾带来的直接危害有(  )
①影响卫生 ②污染水体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欧美发达国家洋垃圾大量出口我国,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技术水平低于我国
B.西方发达国家处理固体废弃物需要很高的成本
C.我国政府鼓励洋垃圾进口
D.我国国土辽阔,有大量的荒地可堆放洋垃圾
(1)B (2)B [第(1)题,根据材料,洋垃圾指的是进口固体废物,在回收利用过程中,易造成“脏、乱、差”景观特征,影响环境卫生;在分拣过程中,雨水进入会产生大量渗滤液,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污染水体;洋垃圾带来的垃圾污染可能引起生态破坏,但不是直接危害;洋垃圾经回收利用后可获得大量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现象。故选B。第(2)题,欧美发达国家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但处理过程需要很高的成本,而将固体废物运到我国卖掉则能牟取暴利;对于洋垃圾的处理,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但我国政府不会鼓励洋垃圾进口,更不可能利用荒地堆放洋垃圾。故选B。]
2.2006年8月,荷兰托克公司租用货船将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倾倒在非洲科特迪瓦阿比让市,造成10万余人因呼吸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而到医院就诊。该事件引发民众示威和骚乱,科特迪瓦政府承诺对受害者做出赔偿。据此完成(1)~(2)题。
(1)有毒工业垃圾跨境转移的途径主要是(  )
A.洋流输送 B.大气输送
C.非法贸易 D.人员往来传染病毒
(2)当地大量居民呼吸障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呼吸了有毒工业垃圾散发的有毒气体
B.饮用了有毒工业垃圾污染的水源
C.食用了有毒工业垃圾污染土壤上的农产品
D.民众示威和骚乱等聚集活动导致疾病流行
(1)C (2)A [第(1)题,有毒工业垃圾的跨境转移,没有双方不法分子勾结是难以得逞的,因而最可能的转移途径是非法贸易。第(2)题,呼吸障碍属于呼吸系统问题,当地大量居民呼吸障碍的原因最可能是呼吸了有毒工业垃圾散发的有毒气体,A正确;饮用有毒工业垃圾污染的水源和食用有毒工业垃圾污染土壤上的农产品都是通过消化系统完成的,因此导致当地大量居民呼吸障碍的可能性较小,B、C不选;民众示威和骚乱是当地居民因呼吸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而到医院就诊之后发生的事件,因果不能颠倒,D错误。]
人地协调观:电子垃圾的价值与危害
材料一 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被称为“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每年成千上万的货船满载着来自欧洲、日本、北美的电子垃圾来到这里。贵屿镇地势低洼,属于严重的内涝区,农业生产基本没有保障,对镇上的大部分人来说,电子废品的回收手艺既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又是发家之路。国外的研究报告称,电路板里的贵金属比产量最高的矿山还集中,1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 000美元,贵屿人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据统计,贵屿拆解电子垃圾鼎盛时期每年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上缴税收1 000万元。
材料二 贵屿也为飞速发展的经济繁荣付出了巨大代价。电子垃圾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手工拆解、焚烧、填埋等方式使得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研究表明,铅过量会损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镉过量会损伤肺部、肾脏和骨骼。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贵屿6岁以下的乡村儿童有81.8%患有铅中毒病症,当地癌症多发,妇女流产率是其他地区的6倍。据统计:一些危险废品在非洲处置大约需40美元一吨,而在欧洲需要4~35倍的费用,在美国为12~36倍的费用。在美国,电子产品的拆解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通过废品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在节省处理费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C.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D.环境承载力大
2.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尼日利亚   D.新加坡
1.C 2.C [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工业原料不足,节约制造成本,从而满足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要。C正确。第2题,“洋垃圾”虽然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发达国家对固体废弃物进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较松,所以成为“洋垃圾”的出口市场。C正确。]
本题组通过中国从20世纪末进口“洋垃圾”到2017年年底开始不再接收外来垃圾,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主要考查了污染物的主要转移方向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进口洋垃圾的影响。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一是自然途径;二是人为途径。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总体影响:跨境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广,在威胁国家或地区环境安全的同时,还会对人类共有的领域产生危害,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3.污染物跨境转移类型:大气跨境污染、水体跨境污染、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4.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具体措施有: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除了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应承担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跨境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题组1 污染物跨境转移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与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其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可获得6亿美元的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污染物跨境转移属于哪种形式(  )
A.自然途径    B.人为途径
C.产业转移 D.任意排放废弃物
2.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能促进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在几内亚比绍造成环境污染
1.B 2.D [第1题,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想将有毒废物转移到经济落后的几内亚比绍,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的。第2题,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没有选择在其国内处理污染物,可以看出该污染物具有严重污染的特性,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造成环境污染;少量的资金只能暂时缓解该国的困难,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治理污染的代价比所获得的利润更大;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题组2 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2017年7月1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在送交WTO的文件中表示,发现大量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这严重污染了中国的环境。为保护中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要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禁止高污染固体废物的进口。据此完成3~4题。
3.大量固体垃圾从境外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是(  )
A.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
B.正常废物贸易
C.走私废物
D.超过保质期的进口商品
4.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影响我国的环境安全,主要表现有(  )
①利用不当 ②堆放占用大量土地 ③污染大气、水体、土壤 ④直接影响食品卫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B 4.B [第3题,大量固体垃圾进入我国主要通过正常贸易活动,B正确。注意“大量”二字,走私废物为违法行为,数量一般不多。第4题,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主要危害有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等。]
题组3 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
5.下列属于从源头上治理跨国污染措施的是(  )
A.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污染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B.加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C.提高污染物治理的技术水平
D.提高固体废弃物的进口关税
A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污染来源国的污染治理属于从源头上治理跨国污染。]
“洋垃圾”阻击战三年考:固体废物进口量连续两年减半,两个月内退运900余吨
2020年6月底,深圳海关所属皇岗海关发现了一批“特别”的货物:外表是塑料包装簇新的机械硬盘,拆开包装一看,硬盘外壳上却有明显的划痕和污渍。经过实验室检测,这5 000台旧机械硬盘被鉴定为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就是电子“洋垃圾”。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洋垃圾”打击力度的增大,走私的手法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有夹带在车厢里的,有融化成块状、粉状的,还有伪装成普通货物的。不过,这并不能逃过海关人员的“火眼金睛”。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广东、浙江、江苏、河北、辽宁等地的海关已经合计退运了超过900吨“洋垃圾”出境。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来,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部门重拳出击,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大幅度削减固体废物进口数量,确保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1.严把入境关
合计 6.25 吨的5 000台机械硬盘,并不是皇岗海关近期查获的唯一一批“洋垃圾”。据深圳海关消息,6月初皇岗海关在口岸查获的一批1 242块废旧台式电脑主板被鉴定为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并在海关监管下被退运出境。5月初,皇岗海关查获的20吨进口物料被鉴定为铁氧体生产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边角料、残余物、扫地料等,也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为了逃过海关的“法眼”,“洋垃圾”们纷纷乔装改扮,企图蒙混过关。例如2020年6月3日大连海关今年退运的首批306吨“洋垃圾”,申报品名为土壤调理剂,实则有大块黏结态物质、蛋壳、羽毛残渣混入其中;7月13日石家庄海关退运的24.17吨“洋垃圾”,申报名为壁纸,实际上无独立包装,款式、颜色、规格不一,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色、污渍、磨损等现象,是以旧充新的固体废物。
此外,还有一些“洋垃圾”被退运是因为固体废物含量不合格。按照2018年修订的《进口可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纸或纸板》规定,进口废纸中应限制其他夹杂物的混入,总重量不应超过0.5%。近期几批重达百吨的废纸,都是因夹杂物超过了这一限值而被退运的。例如,2020年5月27日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退运的104.12吨废旧报纸,其中塑料包装盒、食品包装盒等夹杂物含量为0.53%;6月4日,杭州海关退运了204.3吨“旧瓦楞纸箱”,因其一般夹杂物含量达2.06%而被退运。
为了打击走私“洋垃圾”行为,6月10日在海关总署统一指挥下,广东分署以及12个直属海关在天津、山东、广东、云南等9个省市同步开展“蓝天2020”第一轮集中收网行动,查证废矿渣、污油水等涉案货物104.14万吨。
2.三年阻击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弥补国内的资源短缺,中国允许企业从境外进口固体废物作为生产原料,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隐患。例如,旧服装容易沾染各种病菌,往往成为疾病的潜在传染源;而最为一本万利的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果被直接填埋或焚烧时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过去三年内,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垃圾”阻击战。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力争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随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先后三次调整了《进口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8月,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环境危害大、群众反应强烈的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7年12月31日起执行。2018年4月调整了两批目录:一次将废五金、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工业来源废塑料等16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另一次将不锈钢废碎料、钛废碎料、木废碎料等16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9年12月31日起执行。2019年1月,将废钢铁、铜废碎料、铝废碎料等8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
4月29日,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审议通过,明确了逐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法律要求。事实上,过去两年逐步减少“洋垃圾”的工作卓有成效。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字,2020年1~5月,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为322.6万吨,同比减少45.3%。而2018~2019两年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分别同比下降了46.5%和40.4%,也就是说连续两年接近减半。
2020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自2021年起,我国将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生态环境部也将不再受理和审批固体废物进口相关申请。
(来源于《华夏时报》,作者刘诗萌,有删改)
教材P85活动
全力解决污染问题,保障沿岸居民用水;及时向俄罗斯和有关国际组织通报情况,争取谅解,化解危机;主动向俄罗斯提供防污设备,争取使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主动承担责任,商讨赔偿事宜。
教材P86活动
1.形成:太平洋垃圾带海域位于夏威夷与加利福尼亚之间,这一海域拥有一个巨大的海洋漩涡,慢慢地将漂流在大洋各处的塑料垃圾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带。
影响:塑料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降解的物质,就算经过长时间的自然作用,有些塑料制品被分解,但是它们仍然以塑料残渣的形式存在。这些残渣被海洋生物摄入到体内,最终还是会沿着食物链流入人体中。
2.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属性与其他海洋盆地不同,没有集中的垃圾带。
教材P86思考
大气、水体污染主要通过自然途径如大气循环、水循环实现跨境转移。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
教材P88思考
结合教材P88四个具体措施思考即可。
教材P88阅读
跨境污染争端除了通过谈判、协商等外交途径解决外,还可以寻求仲裁庭、国际法院等解决途径。
教材P89阅读
发达国家如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料,出口危险废料的国家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料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料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转让技术、交流情报和培训技术人员等多种途径在处理危险废料领域中加强国际合作。
教材P90思考
1.问题:污染中下游河流,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危及沿岸生活的居民。
危害:造成鱼类死亡、饮水困难。
2.成立工作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联络,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和立法工作,从控制河流污染源入手,建设污水处理厂。
教材P91作业题
1.
污染物类型 转移特点 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跨境污染 大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大气污染极易扩散,而且污染范围大 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水体跨境污染 水体污染也容易扩散,扩散范围难以有效控制 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
固体废弃物污染跨境转移 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 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2.(1)以墨西哥湾井喷事件为例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 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 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后来在伊斯托克井800米以外海域抢打两眼引油副井,分别于9月中旬、10月初钻成,减轻了主井压力,喷势才稍减。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万吨,以世界海上最大井喷事故载入史册。这次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墨西哥湾暖流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千米, 宽40千米,覆盖1.9万平方千米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影响:会长期影响污染海域,造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数量减少。这样,以之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也相应减少,整个海洋生态平衡被破坏,严重影响渔业和养殖业。另外,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会长期滞留于海洋动物体内,如人类吃了这些海产品,将损害人类健康。
3.(1)形成: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危害:酸雨会危害土壤和植物,危害人类的健康,会腐蚀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
(2)西北欧、北美和中国。
(3)形式:酸雨主要通过大气循环进行转移。
措施:使用原煤脱硫技术;优先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开发新能源。
1/16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了解环境保护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综合思维)4.结合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培养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3.在环境污染和破坏责任追究上,形成了哪些法律责任制度?4.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一、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1.环境问题
(1)产生: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界中,如果超过了自然界本身及人工的净化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与生物的正常生长。
(2)本质: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2.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三个阶段
阶段 表现
第一阶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但传统工业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生态环境大范围遭受破坏,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
第二阶段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国际上的环境保护运动,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多方面的冲击
第三阶段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人类开始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名师点拨] 正确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往往引起生态破坏。三者关系具体如下图:
 请将下列事件与其发生的阶段用直线连接起来。
二、国际环境保护
1.目前,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许多国家成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并通过立法手段保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顺利执行。
2.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许多国际组织也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和国际立法。联合国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机构。
[微思考] 为什么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提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多种,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有效遏制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三、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1.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1)我国先后修改和制定了《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基本法律,在这些基本法律中构建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2)我国先后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推进产业、能源转型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为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与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3)在环境保护各环节的管理制度
①在项目准入方面,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
②在监管督查方面,形成了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现场检查、事故应急、限期治理、强制淘汰和行政强制措施等制度。
③在环境污染和破坏责任追究上,形成了行政、民事和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制度。
2.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第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保护水源;第三,修复土壤污染;第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3.我国环境保护进展
(1)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目前,已经完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战略环境评价,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我国仍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有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扭转以牺牲为代价的、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倾向,我国才能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问题。
2.八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3.法律。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等。
[微思考] 2014年2月,山东在全国首创探索建立了基于大气环境质量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如何达到山东环保治理成果?
提示:政府建立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和污染水平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企业投入压力,调动其环保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环保部门建立生态补偿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区域环保效果评比激励,区域之间相互影响,污染状况改善的区域可获得山东省大气生态补偿资金额度,从而达到环保治理成果。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方针,践行202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美丽中国、你我同行”主题,倡导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增强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坚持“生态立区,环保优先” 和“两个可持续” 的发展理念,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生态自觉意识,激发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等生态文明理念。
2020年6月4日下午,雅江县法院组织多名法官在县广场开展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活动,法官们围绕“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动员引导全县群众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和谐新雅江做出更大的贡献。此次活动,共发放《环境资源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宣传册300余份。
通过此次活动,环保意识已植根于大众的心灵深处,使在场的所有民众都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问题 (综合思维)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提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内容 作用
先后修改和制定了《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基本法律 构建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先后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推进产业、能源转型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 为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与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0多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各个主要环节,逐步建立形成了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项目准入方面,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
在监管督查方面,形成了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现场排查、事故应急、限期治理、强制淘汰和行政强制措施等制度
在责任追究上,形成了行政、民事和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第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保护水源;第三,修复土壤污染;第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我国环境保护进展 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我国仍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1.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广大,耕地压力很大,水土流失、荒漠化非常严重。为此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改善了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2)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压力很大,为此我们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A (2)C [第(1)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2)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2.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如下图),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不包括(  )
A.石灰岩山体易风化,自然修复能力差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差
D.美化山区环境,开发山区旅游资源
(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防止台风侵袭
(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1)D (2)C (3)A [第(1)题,“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说明抱坡岭自然修复能力差,其原因是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石灰岩容易风化,在台风多发地区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美化山区环境,开发山区旅游资源并不是需要人工修复的最主要原因,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退台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汇集雨水,故选C。该做法不能降低爬山难度,更不会增加耕地面积,对防止台风侵袭作用也不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该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故选A。]
地理实践力: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循环、生态、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  )
A.购物时使用廉价的塑料袋
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
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符合(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人定胜天的观点
C.绿色发展的观点 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
1.A 2.C [第1题,使用塑料袋易造成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第2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观点符合绿色发展的观点。]
本题具体考查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人类追求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2.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3.在环境污染和破坏责任追究上,形成了行政、民事和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制度。4.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保护水源;第三,修复土壤污染;第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题组1 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1.下列关于联合国四次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
A.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C.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签署了《21世纪议程》
D.《里约宣言》指出了绿色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式
D [“地球在我们手中”口号的提出是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世界环境日”的确定是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21世纪议程》是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的。]
题组2 国际环境保护
2.下列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须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性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与义务
C [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题组3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排污交易”依据的制度是(  )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排污交易”对下列企业有利的是(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5.“排污交易”是环境保护政策中运用的哪种手段(  )
A.法律   B.教育   C.经济   D.行政
3.A 4.D 5.C [第3题,“排污交易”交易的是排污权,增加了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类似于排污收费,故选A。第4题,“排污交易”对污染轻的企业有利,微电子属于污染较少的企业,故选D。第5题,“排污交易”是通过排污权的买入和卖出实现的,属于经济手段,故选C。]
建设美丽中国的总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想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意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全球共赢观。”他说,这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武器、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世界意义。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意见提出,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还提出强化考核问责,严格责任追究。
意见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独立成章,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压实责任,层层负责。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大法宝。过去一些地方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不硬、不实的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符合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是抓住了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牛鼻子”。
除党委、政府一把手的责任之外,意见还提出抓紧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谁的孩子谁抱、谁的事情谁干,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职责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守土有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意见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兼顾2035年和21世纪中叶,从质量、总量、风险三个层面确定攻坚战的目标。
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这些目标指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保持了持续性,也提出了新要求,要通过艰苦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取得更好效果。我们要紧盯目标、挂图作战、确保完成,进展快、效果好的地方要巩固提升,进展慢、效果差的地方要迎头赶上,确保不让一个区域一个流域掉队。
意见要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几大标志性战役,是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和经验,带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进展。
努力夯实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支撑
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意见远近结合,既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又统筹兼顾谋长远,注重源头预防、扩大容量、强化保障。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引导公众绿色生活。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源头预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
(来源于新华网,作者高敬、董峻,有删改)
教材P106思考
略。
教材P110思考
可从治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生态破坏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材P111活动
三大保卫战也就是保护大气、水、土壤,使其免受污染。可从三个方面提出计划,分小组做一些具体的活动。
教材P114思考
1.划分面积比例高,类型多,包含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三大红线类型11个分区。
重点保护区域:“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山地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两带”为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
2.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和云南省生态安全。
教材P115~116作业题
1.(1)河流污染后,恢复时间长,治理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河流的治理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加大巡查力度,围绕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问题,开展“清水、畅河、净源”行动,制定工作方案,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倾倒废弃物等破坏河湖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对河道内存在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
2.危害:土地退化导致气候变化、粮食减产、人口迁移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污染,再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危害人或动物健康,土壤污染还会加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①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是利用水利设施调节水盐平衡,加强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建立合理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②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对荒山荒坡大力植树种草;③突出基本农田建设,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如提高耕作技术,增施有机肥,适时耕作。
防治土壤污染措施:①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②不用污水灌溉农田;③不用或少用不易降解的农用地膜;④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3.(1)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2)为三峡水环境安全监控与治理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帮助管理者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监管生态环境,快速处置应急突发事件。
14/14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了解碳减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综合思维)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碳循环?2.地球上有哪四个碳库?3.全球变暖原因有哪些?4.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哪些?5.碳减排的基本特征有哪些?6.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1)概念:全球碳循环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2)碳库
①概念: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
②地球上的四个碳库: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
(3)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
(4)意义: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温室效应
(1)概念: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水汽等。
[易错提醒] (1)自然界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碳循环相对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2)碳元素在不同圈层的主要存在形式。大气圈: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形式;水圈:主要是溶解碳酸盐等形式;生物圈:主要是有机物的形式;岩石圈:主要是碳酸盐岩和化石矿产的形式。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  )
2.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一样的。 (  )
3.植被碳库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最小的碳库。 (  )
提示:1.×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大量被砍伐。
2.×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一样的。
3.× 岩石圈碳库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大气碳库是最小的碳库。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碳排放: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2.全球变暖的原因: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对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影响 原因(或表现)
海平面上升 ①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气候变暖引起海水发生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化异常 ①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植被带向高纬移动;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降水量较小的地区干旱加剧,引起土地荒漠化;②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象灾害频发
影响农业生产 ①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温度升高使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农业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与熟制发生变化;②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升高将加大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也会减少;③中纬度地区“谷物带”由于气温升高、水分亏缺,粮食生产能力降低;④气候异常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还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
影响人类健康 极端天气增多容易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气候变暖还将扩大可携带病菌生物的生存范围,从而使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风险
[轻巧记忆] 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或全球变暖的原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被破坏;地表水域减少。
[易误提醒] 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气候的保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微思考]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产生哪些危害?
提示: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危害:沿海低地被淹没,威胁人类生存空间;加重海岸侵蚀;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加剧海水入侵,造成土壤盐渍化;加剧风暴潮灾害;影响沿海水产养殖等。
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2)核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3)意义: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4)基本特征: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2.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具体表述
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 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政策指引 我国陆续出台了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场
技术支持 采用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
国际合作 碳减排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
3.碳减排国际合作
(1)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
(2)《巴黎协定》
①时间: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
②重要性
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
第二,《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
第四,《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
③意义:从长远来看,碳减排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建立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合作通过公约及法律框架约束合作国家积极兑现碳减排的承诺,是碳减排行动的必然途径。
[轻巧记忆] 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
[微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2021年5月15~16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请你为碳排放量较多的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示: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阿德利亚企鹅数量锐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 000对左右。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来持续下降了约1.3米。
材料三 2020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岛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提示:全球变暖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呢?
提示:原因: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大量地毁坏植被;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
危害: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
1.人为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海平面上升 地球温度升高直接造成极地冰川和山岳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此外,温度升高的海水发生热膨胀,使海洋体积增加,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异常 ①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植被带向高纬移动;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降水量较小的地区干旱加剧,引起土地莫漠化。②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变异的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增大,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温度升高使中、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农业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与熟制发生变化;在热带半干旱地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升高将加大土壤水分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中纬度地区因气温升高、水分亏缺,粮食生产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异常将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病虫害发生范围扩大,危害加重,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
影响人类健康 极端天气增多容易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气候变暖还将扩大可携带病菌生物的生存范围,从而使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风险
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威胁国家安全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多方面影响,且影响巨大,给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减灾防灾等带来严峻的挑战,进而威胁国家安全
1.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B.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
C.一直上升 D.一直下降
(2)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
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C.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煤炭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B正确。第(2)题,毁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高耗能工业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以上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选D。]
2.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据此完成(1)~(3)题。
(1)全球变暖对全球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有(  )
①总体上导致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②基本没有影响 ③使沿海地区少雨,内陆多雨 ④使中纬度地区的国家和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全球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
①使东北增温,利于农业生产 ②使华北增温,降水减少,干旱加剧,不利于农业生产 ③西北降水增加,气候湿润,利于农业生产 ④华南、西南增温不明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人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B.全球变暖只会对低纬度地区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增加部分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部分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全球变暖只会对高纬度地区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1)C (2)D (3)C [第(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低纬度与高纬度降水增加,会导致水资源的重新分布,中纬度地区更加干旱。第(2)题,全球变暖使得东北增温,利于农业生产,①对。使华北增温,降水减少,干旱加剧,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对。第(3)题,全球变暖会导致疫病流行,影响人类健康,A错。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全球性的,B、D错。全球气候变暖会增加部分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部分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C对。]
 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材料一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暂时不做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就可多排放一吨相应气体,即获得一吨排放权。2008年,中国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材料二 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等议题展开谈判,大会预计将持续至13日。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其中,重点是关于《巴黎协定》第六条有关市场机制问题的谈判。
材料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 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问题1 (综合思维)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反映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应遵循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对抑制全球变暖的意义。
提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并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增强各国的环保意识,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并能促进各国进行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碳减排 概念 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核心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主要手段 第一,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第二,政策指引;第三,技术支持;第四,国际合作
碳减排国际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面对全球变暖的威胁,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人类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一个国际法律框架,用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
《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标志着碳减排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第二,《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第四,《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
意义 从长远来看,碳减排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建立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合作通过公约及法律框架约束合作国家积极兑现碳减排的承诺,是碳减排行动的必然途径
3.2020年12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产业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  )
A.钢铁工业 B.机电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地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目标的有(  )
①加大对汽车市场的培育,提高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站最多的国家 ③国家加大对太阳能利用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④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地区使用秸秆发电、制沼气 ⑤加快对东部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提高石油的自给率 ⑥加快对风力资源的调查,提高风能的开发率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⑥
(1)A (2)D [第(1)题,选项中四类工业相比,钢铁工业对煤炭的消耗量最大,煤炭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钢铁工业受到影响最大,A正确。第(2)题,核电、太阳能、沼气、风能不属于化石燃料,应提高它们的比重,D正确;石油属于化石燃料,我国目前大部分汽车使用的都是石油,因此加大汽车市场培育和提高石油自给率不利于实现该目标。]
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然而美国政府于2001年宣布将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据此完成(1)~(3)题。
(1)《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
C.酸雨问题
D.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2)发达国家率先履行减排的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强制要求,这主要是因为(  )
A.环境问题是地区性问题
B.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责任原则
C.地球上CO2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D.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3)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说明(  )
A.美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B.温室气体对美国没有影响
C.经济发达国家不需要承担责任
D.《京都议定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1)D (2)C (3)A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都议定书》主要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故选D。第(2)题,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率先履行减排的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强制要求,故选C。第(3)题,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说明美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温室气体对美国也有影响;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京都议定书》是国际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文件,但是对违法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综合思维:透过树木年轮分析气候
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它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我们一旦能够确定树木年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了。
读下图,完成1~2题。
1.若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及其年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40~1860年间气温有明显下降
B.甲图中树木生长的年代与图乙中树木生长的年代约有45年重合
C.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
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
2.下列关于树木年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
B.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相比,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表现得更加宽窄均匀
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窄
D.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树木会形成更宽的年轮
1.C 2.D [第1题,图中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1860年之前的密集,表明该地区气温下降明显;观察甲、乙两图可知,两图中树木生长年代约重合45年;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60年(1840年~1900年)的气候变化;乙图中树木在1900年前后年轮结束,说明其停止生长(可能被砍伐)。第2题,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水分状况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树木年轮宽度比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大;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宽。]
本题组通过树木年轮能够记录生长时的环境状况,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了解当地气候情况,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年轮的疏密程度变化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气候,降水季节变化不同,年轮的宽窄也不同。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全球碳循环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2.地球上的四个碳库: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3.全球变暖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4.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5.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6.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第二,政策指引;第三,技术支持;第四,国际合作。
题组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的主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所示环节中,表示全球变暖最关键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C [第1题,人类工业生产和汽车使用的过程中需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应图中的④环节,故D正确。第2题,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全球变暖关键的环节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
题组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017年11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备受全世界关注。太平洋岛国斐济海岸渔村居民说,终有一天全村人会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小山丘上居住。2017年美国宣布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据此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导致斐济居民可能从海岸搬迁到山丘上居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洪暴发 B.海平面上升
C.火山喷发 D.台风肆虐
4.2017年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美国地势高,受冰川融化的影响小
B.美国纬度高,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受益
C.美国工业规模大,执行《巴黎协定》承担经费高
D.美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可居住空间广大
3.B 4.C [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太平洋岛国斐济海岸渔村,由于地势低,将会被淹没,所以斐济居民可能从海岸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山丘上居住,B正确。A、C、D错误。第4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要求各国节能减排,而美国工业规模大,执行《巴黎协定》承担经费高,所以2017年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C正确。美国海岸线比较长,沿海低地也比较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也会影响美国沿海地区,A错误。美国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B不选。美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可居住空间广大,但这并不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主要原因,D不选。]
题组3 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能早日执行的国家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中国 D.马尔代夫
6.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限制的义务,说明(  )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
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5.D 6.D [第5题,马尔代夫属于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其在四个国家中受危害程度最大。第6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提振全球气候治理雄心的中国担当
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于2020年12月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讲话声声入耳,字字铿锵,彰显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智慧。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巴黎协定》达成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决心,更有雄心。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新承诺的分量,源自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念之坚。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习近平主席在峰会讲话中专门提到,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承诺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新举措的底气,源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实。中国既往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都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一件件、一步步成为现实。为“擦亮”蓝天,保卫碧水,中国近年来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空气和水质优化,推进碳市场建设和增加森林碳汇。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新倡议的远见,源自中国共建美丽地球的意愿之诚。从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到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从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从大声疾呼维护多边主义,到力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在努力谋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实现全球气候治理雄心需要各方持续而坚韧的努力。一诺千金,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探索疫后绿色复苏动力,共同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来源于新华网,作者葛晨、乔继红,有删改)
教材P73思考
1.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的运转: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当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海洋生物残体在海洋沉积并通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陆地植物残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炭。化石燃料燃烧又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
2.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材P73阅读
碳汇: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藻类植物也能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
碳源: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包括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生物遗体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
教材P74思考(上)
碳循环不平衡会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引起的。
教材P74思考(下)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教材P75活动
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沿海风暴作用加剧,海洋侵蚀加强。
教材P77思考
衣: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食:购买本地、季节性食品,减少食物加工过程。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
教材P78活动
1.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2.有效实现碳减排。
教材P79思考
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因此,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碳减排,解决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
教材P79活动
1.住:居住面积不必求大。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用: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纸张双面打印。
2.主要措施:看电子报纸,使用电子邮件等,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保护森林的宣传。
教材P81思考
发挥市场机制在碳排放空间配置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碳排放约束,促进能源清洁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教材P81~82作业题
1.海平面上升,淹没我国部分沿海低洼地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加重;影响农业生产;流行疾病快速传播,影响人类健康等。
2.(1)热量条件变好,作物生长期延长,冻害频率降低,积雪期缩短,湿润条件变差,干旱频率增大,蒸发量增加,农业地带将大幅度地向北和高处推移。
(2)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在目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的高低受热量条件影响较大,随着气候变暖,东北三省热量条件变好,粮食产量增加。随着气候变暖,作物复种地带向北推移,作物品种熟型分布区也会向北推移。随着气候变暖,干旱频率增大,又影响着粮食生产。要在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开展动态区划研究,以适应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全民气候意识,防止气候恶化,保护生态环境;趋利避害,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开发“空中水库”,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的研究。
3.(1)地球大气碳库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增加。
(2)过去近20年间,我国新增加了1.295亿公顷植被面积。 植树造林增加了0.544亿公顷。对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作用:增加了碳汇。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作用: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如减轻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改善了空气质量等。
20/20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区域认知)2.运用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合思维)3.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及特点。(地理实践力)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自然保护区?2.我国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哪三类?3.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可分为哪三种类型?4.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意义有哪些?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目的: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及意义
①分类: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②意义: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与信息交流的基础,是保护区管理体制的核心。它明确了保护区的地位及重要性;有助于从宏观上统计和比较保护区数据,指导国家乃至国际的保护区工作。
(2)三类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②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是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特别提醒] 对生物的保护措施有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遗迹不是自然保护区。 (  )
2.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不再设为自然保护区。 (  )
3.野生生物类保护区全部以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  )
4.自然保护区内可以发展旅游业。 (  )
提示:1.× 按照保护区的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三类。
2.× 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可设为自然保护区。
3.× 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4.√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二、我国的自然保护地
1.含义: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2.分类
(1)划分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
(2)分类系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3)分类:
类型 含义 意义(或特点)
国家公园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学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是我国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自然保护区 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自然公园 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 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微思考] 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为自然保护区提供日常管理和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增强自养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取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可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等。
三、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生态安全
(1)概念: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2)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健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生态保护红线
(1)概念: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2)意义: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大支撑,对于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有着重要作用。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意义
(1)保护自然本底。
(2)贮备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5)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特别提醒]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微思考] 原始森林的生态意义是什么?
提示:原始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巨大。森林能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分类
新疆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于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中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英巴扎—喀尔曲尕段是塔里木盆地内陆干旱区中以胡杨林荒漠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0°55′~41°15′,东经84°15′~85°30′。东西长109.7千米,南北宽47.1千米,总面积为395 420公顷。
保护区有野生动植物132种,脊椎动物2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34种。由于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栖息地,又分布有塔里木马鹿、塔里木兔、塔里木环颈雉、塔里木裂腹鱼、野生双峰驼、白背啄木鸟、褐背地鸦、罗布麻甘草等特有的动植物物种,是内陆干旱区天然基因库。
问题1 (综合思维)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哪种类型?
提示:自然生态系统类。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人类善待地球、珍爱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和行动。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泛指各种类型受保护的区域或地域,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分类 国家公园 概念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特点 是我国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管控原则 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类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类活动
自然保护区 概念 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目的 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分类 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
管控原则 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类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类活动
分类 自然公园 概念 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目的 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范围 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
管控原则 按一般控制区管理,限制人类活动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
A.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B.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C.保护当地古建筑
D.只是保护濒危的野生动植物
A [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各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人类善待地球、珍爱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和行动。]
2.我国陆续建立了数百个自然保护区,下列不是其建立意义的是(  )
A.保护自然本底
B.贮备物种
C.提供生态服务
D.仅仅为了旅游和提供野生生物
D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属于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藏羚羊、雪豹、兰科植物等。保护区初步划定25处核心区,其中有8个湿地类型核心区、10个森林类型核心区、2个高寒草甸类型核心区、5个珍稀野生动物核心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恢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问题1 (区域认知)分析三江源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态最敏感地区的原因。
提示:位于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高;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铁路从此经过,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列举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采取的措施。
提示:退耕还草(林),休耕轮牧,恢复草原植被;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沙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鼠害综合防治等。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提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一般由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三部分组成,具体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标准见下表:
组成 位置 生态保护标准
核心区 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缓冲区 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 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外围区) 位于缓冲区的周围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作用 内容
保护自然本底 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及演进过程,从而成为极为宝贵的自然本底;是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巨大的。森林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下渗。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同时有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的作用
是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为维护生态安全具体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
3.北部湾湛蓝的大海中,有一个心形小岛——涠洲岛(下图)。它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全民票选的最美海岛。涠洲岛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近年来,热带核心区的石珊瑚分布有向亚热带迁移的态势。科学家们在涠洲岛海域进行着人工繁育珊瑚的多项实验,此岛因而成为珊瑚生存实验的天然场地。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热带核心区的石珊瑚分布向亚热带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质量不断改善
B.石珊瑚基因突变
C.全球气候变暖
D.人工培育了优良品种
(2)涠洲岛海域成为人工繁育珊瑚实验场地的条件有(  )
①水温适宜 ②海水洁净 ③深度适宜,阳光充足 ④繁育技术先进 ⑤珊瑚养殖历史悠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3)在发展海岛旅游过程中,下列保护珊瑚生态环境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清除垃圾,治理污水 ②禁采挖砂石和珊瑚礁 ③加强监测,完善相关法规 ④限制客流 ⑤加强宣传教育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C (2)A (3)D [第(1)题,据材料可知,涠洲岛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但近年来热带核心区的石珊瑚分布有向亚热带迁移的态势。说明热带范围扩大,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使得适合珊瑚生长的范围向高纬度扩大。第(2)题,据图可知,该岛外围海域深度适宜,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同时纬度位置适宜,水温适宜珊瑚的生长,且海水洁净,受污染小,因此成为人工繁育珊瑚实验场地。第(3)题,在发展海岛旅游过程中,保护珊瑚生态环境措施应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考虑。各选项均可以作为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区域认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
2021年5月13日,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获悉,为树立国家公园全民共享的理念,该园区迎来12名参与“黄河寻源计划”的生态体验访客,这也是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正式实施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机制以来获批入园的首批访客。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计划接待访客2 000人,此次首批生态体验访客共12人,他们不仅仅是观众、听众、体验者,也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态的探索者,始终将国家公园大保护的生态理念贯穿行程中。
伴随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到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生态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局面,进入了局部好转与局部退化并存的新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有(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④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2.下列不符合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是(  )
A.退耕还草还林 B.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C.休牧育草 D.开垦荒地
1.D 2.D [第1题,三江源地区的湿地,其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三江源地区虽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水源地,但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很弱。第2题,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开垦荒地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利于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组以三江源为背景,考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措施,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保护区。由于人为原因,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整个地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以前经常见到的珍奇动植物现在也很难见到了,人口大量增长和迁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挖虫草等,导致土地沙化严重、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三江源环境恶化。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我国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三类。3.我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类。4.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题组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1.下列不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对象划分的是(  )
A.资源管理保护区   B.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C.生物物种保护区  D.自然遗迹保护区
A [按照保护区的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三类。]
2.图中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该动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
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B.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D.卧龙自然保护区
D [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四川的卧龙、王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D正确。]
题组2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认知,正确的是(  )
A.采取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C.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D.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没有其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围区一般为基本农田保护地带
B.核心区内禁止个人单独活动,主要是防止动物受伤害
C.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D.实验区内,不得建设道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
3.B 4.C [第3题,采取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不一定是自然保护区,如军事重地、危险区域等,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B正确;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C错误;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会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物种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濒危物种的种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错误。第4题,自然保护区一般由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三部分组成,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地带,A错误;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这样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B错误;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只能从事科学研究、观测等活动,不得建设生产设施等,C正确;外围区即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和其他项目,D错误。]
题组3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淇河发源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是流域内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近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导致淇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下图示意淇河流域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7题。
5.2000~2015年淇河流域(  )
A.耕地比重持续减少 B.林地比重变化最大
C.草地比重持续上升 D.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最多
6.200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  )
A.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加
B.夏季降水量增加
C.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D.河流含沙量增加
7.当地政府准备设立棋子山自然保护区。其目的主要是保护棋子山的(  )
A.自然本底 B.稀有物种
C.生物多样性 D.生态服务功能
5.C 6.C 7.D [第5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先变大后变小,林地比重变化不大,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但是没有草地增加得多。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淇河流域耕地比重整体呈现减小趋势,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可知该地进行了生态退耕,植被覆盖率上升,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减小,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C正确;地表植被的变化对降水量影响不大。第7题,棋子山是淇河发源地,设立棋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棋子山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D正确。]
如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类型从单一到全面,数量从无到有,面积从小到大,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在自然保护区内,全国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大熊猫、金丝猴、朱鹮、丹顶鹤、银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重要的自然遗迹及景观均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法规制度逐步完善,能力建设持续增强,自然保护区为维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部分自然保护区仍存在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尚面临多重挑战。“十二五”期间,原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预评估。结果显示:89.7%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或维持不变;10.3%的自然保护区有所退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被经济活动破坏的困境。另外,根据现有统计结果,仍有约10%至15%的重要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未纳入保护区体系。
从近几年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绿盾”专项行动中也不难看出,有些地方盲目开发,不断蚕食保护区土地,造成生境破碎、物种数量和种类锐减;一些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责权利”不对等,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现有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或者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编制偏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费保障,野外巡护、资源监测等工作不规范。
此外,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它们同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地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与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要求产生了很大矛盾,大大增加了地方工作的压力,也给保护区的未来长远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完善管理机制
1.国家层面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各部门“三定方案”已确定。建议尽快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各类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草原局牵头统一管理,由生态环境部负责监督执法。
(2)积极推动立法工作。抓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工作,对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中央精神、时代要求、法律规定的,应及时废止或修改。在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大框架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全面修订,对不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或涉及自然保护区有保护空缺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废改立,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衔接。
(3)严格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和执法。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继续以“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管控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手段,持续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提高监管和执法能力,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4)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依法依规、科学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带病”调整,确保全国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
(5)科学合理划分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根据管理目标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分区、分类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6)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7)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建议尽快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条例,使当前分散于各领域实施的生态补偿性政策文件统一为国家级别的综合性法律规章制度。推动跨部门、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需要大力保护的地方做到严格保护,让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区域生活水平不降低、脱贫攻坚任务不受阻。
(8)完善自然保护区划定、晋升方式。根据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申请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监督执法,今后各地申请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会更低。为了避免保护空缺,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向国家和地方提出建议,将确实需要保护的区域划建为新的保护区,或者提高保护级别。
2.地方层面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避免违规撤销、调整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做到“不欠新账,快还旧账”。
(2)加快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部分自然保护区存在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和历史遗留问题,已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需要尽快开展生态恢复,但应因地制宜、以自然恢复为主,避免不当的人工干预对生境造成二次破坏。
(3)全面落实勘界立标,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尽快完善自然保护区土地用途和权属的划定,在补充完善埋设界碑界桩的同时,研究划定自然保护区界线。如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方式,在进出保护区的道路上划定保护区边界线,并在地面标注明显的文字提示。
(4)加强社区共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积极引导周边社区绿色发展,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宣传生态产品并提升其附加值。
(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地方政府在资金安排、人员编制等方面应给予自然保护区更多支持,科学优化其功能分区,补充完善其空间布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走过了抢救性建立、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的阶段,现阶段应加强科学调整和严格管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必将取得辉煌成绩,自然保护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将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罗建武、全占军,有删改)
教材P93思考
3个类别9个类型,可结合教材表3-3-1分析。
教材P96阅读(下)
在国家层面,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尽快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二是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在自然保护地立法的大框架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三是严格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和执法;四是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五是科学合理划分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六是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七是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八是完善自然保护区划定、晋升方式。
教材P97思考
在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分区,不仅能保护生物资源,而且可以使保护区成为教育、科研、生产、旅游等多种目的相结合的场所,为社会创造财富。
教材P97~98活动
加强污染防治,恢复渔业资源,切实保护水深20米以内浅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繁育场,促进渔业水域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恢复。
教材P98~99阅读
首先,生态安全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生态安全就是维护人类生命支撑系统的安全。其次,生态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守护好生态环境底线,转变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第三,生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第四,生态安全是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P99~100活动
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材P100思考
可以培养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教材P100~101阅读
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以宣传自然生态和教育公众为宗旨、以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以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为己任的生态旅游,应严格规范生态旅游中的基本建设、宣传方式、旅游接待和服务。
教材P102思考
1.措施:一是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三个园区所涉及4个县进行部门改革,实现了集中统一和高效管理;二是重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等23个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项目,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三是充分调动当地牧民群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广大农牧民由过去的自然索取者转向自然守护者;四是坚持开放建园理念,与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为他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各种有效、畅通的渠道,形成共建国家公园的合力。
2.意义: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未来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
教材P102~103作业题
1.图中动物是藏羚羊。可可西里海拔5 000 m左右,气候干燥寒冷,冰川和多年冻土广布,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紫外线强烈,环境险恶,生态环境脆弱。夏季气温高虽然是适合旅游的季节,但是这里恶劣的环境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合自驾游穿越可可西里;自驾游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1)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2)湿地面积减少。
(3)拆除保护区内的非法建筑,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土地,引水灌溉恢复湿地。
(4)注意保护湿地资源及其他生物资源,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在青铜峡库区湿地开发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库区湿地自然本底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湿地资源、生物资源,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
3.(1)我国自然保护区出现了下列问题:在自然保护区内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从事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绿盾”行动已势在必行。
(2)保护区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项目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自然生物资源为代价;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协调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19/19课后素养落实(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镉主要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等共生,是炼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副产品。镉通过废气、废水和废渣排入环境,比其他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吸附,从而进入食物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农业产区的农作物镉含量最有可能超标的是(  )
A.松花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湘江流域
2.某研究机构对中国镉污染地区的江河进行采样,以下月份的水样中镉浓度最低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D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属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副产品,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其中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业发达,故南方地区的农作物镉含量最有可能超标,四个选项中只有湘江流域位于南方地区。第2题,江河水量最大时镉浓度最低。中国南方地区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流水量最大,故7月水样中镉浓度最低。]
2017年2月17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联合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政府下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将“2+26”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部分城市)列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实施范围。据此完成3~4题。
3.2017年,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需求量较往年“猛增”,其主要原因是(  )
A.冬季气温骤降     B.国家政策导向
C.燃气汽车增多 D.城镇化水平提高
4.此次“煤改气”主要针对散煤用户,京津冀地区“煤改气”的重点区域是(  )
A.城乡结合部 B.城市工业区
C.城市住宅区 D.城市商业区
3.B 4.A [第3题,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属于国家政策,在该方案要求下,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实行“煤改气”,从而导致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需求量较往年“猛增”,故B正确。第4题,城乡结合部冬季取暖主要靠家庭炉灶,为散煤用户,故A正确。城市工业区、城市住宅区为集中供暖,城市商业区多采用集中供暖或空调取暖,三者不属于散煤用户,故B、C、D错误。]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原则和制度。据此回答5~6题。
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属于我国(  )
A.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B.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C.环境管理制度 D.国家行动方案
6.我国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属于环境保护途径的是(  )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A 6.C [第5题,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6题,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是环境保护途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环境保护的原则;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环境保护的目的。]
2019年7月1日在上海实行的垃圾分类处罚方法《条例》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不得随意丢弃垃圾。此次《条例》将垃圾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其中“湿垃圾”指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该《条例》还规定: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这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将步入强制时代。据此完成7~8题。
7.适合“湿垃圾”的处理方式是(  )
A.焚烧 B.填埋
C.露天堆放 D.堆肥
8.上海垃圾分类将步入强制时代,说明了(  )
A.社会公众素质低
B.垃圾处理资金较短缺
C.环境管理在加强
D.人们环境意识在提高
7.D 8.C [第7题,根据材料“湿垃圾”是指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主要是指厨余垃圾,如剩菜剩饭、食材废料、过期食品等,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堆肥,D正确;该类垃圾焚烧发电热值低,A错误;湿垃圾含水量较大,填埋产生的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B错误;露天堆放易腐烂产生恶臭,滋生蚊蝇,并易传播疾病,C错误,故选D。第8题,垃圾分类步入强制时代,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入手治理环境问题,不能反映社会公众的素质低下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只能说明环境管理在加强,C正确,A、D错误;不按照规定投放垃圾会面临罚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并非反映垃圾处理资金短缺,B错误,故选C。]
发展绿色食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在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这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9~10题。
9.目前,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绿色食品成本高、售价高
B.绿色食品的营养含量比一般农产品低
C.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
D.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高,产量低
10.实施清洁生产后,工厂(  )
A.仅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9.A 10.D [第9题,市场是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首要因素,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不高,不是因为其产量低,而是因为售价高而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第10题,清洁生产包括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已经成为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废弃大国。图1为我国2009~2017年部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统计图。
材料二 图2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示意图。
图1
图2
(1)当前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压力较大,其原因是什么?
(2)2009~2017年数量增长最快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是________,其非正规拆解处理易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运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有哪些?分析图2所示废弃物处理方式的意义。
[解析] 第(1)题,当前我国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压力较大,其原因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多,增长较快。我国技术水平较低,处理能力不足,处理难度大。第(2)题,根据图1曲线,2009~2017年数量增长最快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是房间空调器,其非正规拆解处理易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有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第(3)题,当前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运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图2所示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废弃电器进行回收、处理,意义有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节约资源;调动废弃电子电器处理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废弃电子电器处理行业发展;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
[答案] (1)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多,增长较快;处理能力不足,处理难度大。
(2)房间空调器 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
(3)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节约资源;调动废弃电子电器处理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废弃电子电器处理行业发展;增加就业。
[素养培优练]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创模”期间,先后建立了印染、电镀、制革等10个工业集中控制区,对其实行集中污水处理,并实行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BOT(建设—运营—移交)产业化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泉州市已经摸索出一条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据此完成12~13题。
12.泉州市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集中控制并实行集中污水处理,这一措施说明泉州市(  )
A.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均进行控制,实行清洁生产
B.集中控制管理实际上就是即将取缔这些工业
C.注重了工业生产的末端处理
D.拿大笔资金打“水漂”,搞的是形象工程
13.建立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说明(  )
A.泉州市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B.泉州市的工业都实行清洁生产
C.各企业间已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式的生产
D.这种企业的建设,势必加重环境的压力
12.C 13.A [第12题,对污染大的企业集中控制,并不一定是对每个环节都采取防治对策。污染大的企业集中控制,是为方便管理和污水处理,而不是立即取缔。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等处理的是工厂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不让废弃物污染环境,应当是末端处理。末端处理取得很大成效,尤其是环境效益显著,并不是形象工程。第13题,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做原料,生产出质量较好的水及其他产品,并将这些产品进行销售或作为其他工厂的生产原料,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并能节约、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下图示意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网络模式。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生活垃圾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
A.贝壳 B.橘皮
C.水银温度计 D.橡胶篮球
15.下列符合该回收网络模式特点的是(  )
①居民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 ②上游企业负责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③下游企业负责包装产品的生产 ④成立以废品回收为主体的合作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D 15.D [第14题,橡胶篮球的橡胶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故橡胶篮球属于可回收物;水银温度计含有水银,属于有害垃圾;橘皮是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贝壳不可回收。故A、B、C项均不选。第15题,结合图示可知,政府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大部分包装废弃物都是可回收利用的,所以主要是合作社负责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故①②项错误;结合图示及相关知识可知,③④项说法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分属不同行政区的河流,污染和治理往往很难统筹协调。源于安徽省的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是浙江省最大河流。2012年,安徽、浙江以水质“约法”,共同设立环境补偿基金。两省之间,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则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人民币;若年度水质达不到考核标准,则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人民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被确认是协调“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利益调配的有效机制。
(1)指出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益处。
(2)推测安徽省治理新安江可能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益处是双赢。第(2)题,安徽省治理新安江可能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划定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加强监管、加大环保宣传等方面作答。
[答案] (1)上游的安徽省利用生态补偿资金进行有效的河流治理与保护,环保受益,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下游的浙江省作为河流治理的受益者,通过支付生态保护资金给上游,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划定河流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加大流域范围内的污染源监管,实现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积极性。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