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5 18: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面山河
杨海蒂
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淌过塞北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犹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峁塬上衰草枯黄,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遐迩,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魏建城,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波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中。”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所以,在凝紫、重光、凤翥、通顺这四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昊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噶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跸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
登上灵霄塔,远眺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心头。“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高望远,心中生悲。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百转千回,顿生苍凉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信天游。当孤独的牧羊人,失意地踟蹰在拦羊的崖畔上;当辛勤的庄稼汉,孤寂劳作在空旷的圪梁梁上;当赶牲灵的脚夫,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山道上;当窑前院落的婆姨,思想起离家远行的那个人……信天游就油然而生脱口而出。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
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风起云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载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可感受到历史散发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
我对横山高山仰止。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作者深冬季节来到横山,寒风刺骨,衰草枯黄,写出了陕北地区的艰苦环境,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
B.文章引用《怀远县志》的记载,将接引寺的来历与其民间传说关联起来,写的是接引寺的名气及其文化传承。
C.文章叙述波罗四座城门时,详细列举了玉帝楼、总兵关等佛道庙宇和军事设施,主要是表现建筑的气势恢宏。
D.作者在敬畏中展开文章,在景仰中收束全文,表现出横山山水人文使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带领读者游览横山古城,领略现实与历史的风景,给读者带来真实贴切的艺术感受。
B.文章引用边塞诗中悲壮凄美的诗句,以实写的手法写出亲人离散的惨境,引起作者的伤感,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用因水得名的龙泉寺和因山得名的盘龙寺衬托波罗堡接引寺,突出了接引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D.文章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而是侧重对横山文化、历史的叙写与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精神洗礼。
(3)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波罗?请结合文本分析。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请分析文本体现的“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辈: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B.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C.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D.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
C.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
D.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
D.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
②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
(5)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
陆 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2)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3)“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古人喜欢音乐,请写出包含这一意象的唐代作品例句两句:“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看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肃杀,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伤痛,有离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二个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C.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我们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条古人的教训。
(2)修辞是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请据此对文本第一段所用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将其转化为有机质,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B
A
B
(4)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论证结构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而是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
(2)A项,选项分析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可知,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3)B项,由“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可知,“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只是重现昔日的辉煌,并不能体现现代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4)段落开始即以设问“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引出观点“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接着,作者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段落总体上采用总分结构,使论证结构更严谨,论证层次更清晰。而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显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作者的用词也精炼准确,如“事实上”“可以说”这些词语的运用,让表达更加精确。以上这些特点,都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5)根据两则材料中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等内容,结合“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的实际情况,写出相应的能够真正提升文化自信的建议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D
B
(3)①波罗孕育了横山文化,养育了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的精神气质;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气息。
(4)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悍勇、刚烈的精神之“气”。③表现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 “气”。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与写作意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错误,无中生有。
B项,“文化传承”错误,文章引用《怀远县志》的记载只体现了接引寺的名气。
C项,“建筑的气势恢宏”错误,主要是表现“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
故选D。
(2)B项,“实写”和“引起作者的伤感”错误。
(3)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内容上,结合文章第八段中的“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可知,文章详写波罗,是因为波罗孕育了横山文化,养育了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的精神气质。表达效果上,文章详写波罗部分,介绍了波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历史人文等,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气息。
(4)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提到的“气”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①文章第二至七段写响水堡龙泉大寺、响水堡盘龙寺、波罗堡接引寺等横山古堡古寺,体现了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文章第八段写“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表现了横山儿女强健、悍勇、刚烈的精神之“气”。③文章第九、十两段写“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信天游”“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表现了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 “气”。④文章第十一段中“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载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叙写了横山儿女浴血苦战、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C
(4)①(田昼)急忙去会见邹志完,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
②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
(5)因为邹浩正直、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考点】
文言断句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教育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伯父田况的风范。邹浩,字志完,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甚好。邹浩性格怯懦,因为与田昼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按照法律规定,监门官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去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这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田昼)急忙去会见邹志完,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我却仿佛有些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好处。”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都有所变化,承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田昼告诉他的儿子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又一天,邹浩写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去,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若有所思。第二天我就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气,责备他说:“假如你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汗,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
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解答】
(1)“除”的意思是“任命,授职”,“言官”是官职名称,“言官”作“除”的宾语,二者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承君”作“见”的宾语,二者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B项,“赐对”指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3)C项,“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错误,由“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可知,这话是田昼对他的儿子们说的,不是当面指斥邹浩。
(4)①趣:急速,赶快。平生:平时,平素。许:赞同,称许。为:担任。
②愿:希望。无:不要。满:通“懑”,烦闷。
(5)从文中“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可以知道,田昼对儿子们说,邹浩对于皇帝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这件事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田昼反对废后,他认为作为言官的邹浩应该上奏进言,所以在听到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后,他感到高兴,因为邹浩正直、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叹时光流逝”“自我宽慰”错误。
(2)“几年耽酒”“终老蜀”“极目寒芜”等词写出了诗人的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免官闲居之地郊外的荒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负公朝”是自愧之词,诗人借酒消愁却深感愧疚。“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两句写青山到处都可以掩埋忠骨,满头白发面向世人却耻于向人低头弯腰,表现了诗人正直的气节。少年时常常希望能够为国征战,而今壮志难酬,可能要终老于蜀地,诗人虽悲叹愿望无法实现,却仍“挟箭西郊去”,在野鸡野兔身上一试身手。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心中抑郁不平,但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却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沧、栗、畔、浔、僻。
六、选择+简答
【答案】
D
(2)①比喻,把“被绿意密织的苇荡”比作“蓝天下铺陈的苇毯”,写出了苇荡的柔软和一望无际的态势,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拟人,蒹葭“独舞”“笑看”,将蒹葭人格化,赋予蒹葭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其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③对偶(排比),节奏和谐,气脉贯通,感情洋溢。
(3)①前后照应,原文以四季开头,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统一协调;改句秋风在后,破坏一致性。②原句是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改句是散句,无此效果。③风格一致,原文具有文言色彩,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改句更通俗。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第二个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A项,表示强调;
B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反语讽刺;
D项,表示引用。
故选D。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等,第一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运用比喻,把“被绿意密织的苇荡”比作“蓝天下铺陈的苇毯”,写出了苇荡的柔软和一望无际的态势,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看多少风吹浪打”运用拟人修辞,蒹葭“独舞”“笑看”,将蒹葭人格化,赋予蒹葭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其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齐飞”运用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段节奏和谐,气脉贯通,感情洋溢。
(3)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原句本身的特点出发,联系上下文,体味其好处。原句“秋风萧瑟”与前文“阳春三月”“暑气初上”和后文“冬日暖阳”句式相似,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且原句是整句,形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与上下文衔接统一协调,具有文言色彩,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修改后的句子是一个散句,与前文句式不协调,与整个文本的语体风格不一致。故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出“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出“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据此整合成完整的一句话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七、材料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对主题的理解】
①“孔颜之乐”内涵: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其他合理解说。
②时代青年的幸福:简单(生活)的幸福、安贫乐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追求道义的幸福、富且贵的幸福(符合道义)、启迪他人的幸福、引导(引领)他人的幸福、探索人生真谛的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担当使命的幸福、其他合理解说。
③“品孔颜之乐”与“做幸福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孔颜之乐”启迪与引导时代青年的幸福观、幸福追求、幸福实践。
④“孔颜之乐”的辩证分析:材料中孔子之心志,只可赞同,不可反对。颜回之乐,可以仅表示赞同,也可以辩证分析。比如,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也可以在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涉及时代青年不能停留于物质的贫困,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时追求物质富足的相关内容。
⑤“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主次详略之分。
⑥考生可能偏离题意的关键词:坚持、坚守、奋斗、拼搏、初心等。此类词语在写作中多会偏离题意。评卷时请注意辨别。
【参考立意】
①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②熵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③人生之乐贵本真。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