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其作品,了解田园诗派。
2.了解写作背景,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二、知识链接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格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三、任务探究
《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归园田居》围绕“归”字,写了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方面的问题,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方宅”到“鸡鸣”八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并结合全篇加以赏析。
对比阅读,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默写全文
链接高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通过视觉描写来写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通过听觉描写来写远处的动景。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知识讲解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小练身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题目: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与解析】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哪些”表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可以从景物描写的手法与情景关系上考虑:“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外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诗人寓情于景,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登门造访;照应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答题方法】
先答出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哪是动静,哪是静景),最后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