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师旷论学》
晋平公老而叹暮,师旷劝其“炳烛”,暮夜烛火虽黯淡昏黄,毕竟强于抹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学同样能够启开昏聩壅塞的心智。
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虽黯淡,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
劝 学
荀 子
解题:劝学
“劝”为何意?
劝:劝告,劝说,劝阻
——今义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的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学宫领袖),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续)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适时行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形成儒家的对立两派。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正音
中(zhòng) 輮(róu)舆(y ú) 有(yòu)
槁暴( gǎo pù) 砺(lì) 参省(cānxǐng)
须臾( yú )锲( qiè )
跂 ( qì ) 楫(j ) 生(xìng) 蛟( jiāo )
跬( kuǐ ) 骐骥( qí jì )驽( nú )
镂( lòu ) 跪(guì)蟮(shàn)
螯(áo)
①輮(róu)通煣
②有(yòu)通又
③知 (zhì)是“智”的古字
④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或相近)
⑤生(xìng)通性
(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
不
可
以
已
学习的意义(1)
学习态度和方法(3)
学习的作用(2)
角度一 学习的意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一 学习的意义
1.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学习的意义的?
2.作者用了几个比喻?每组比喻包含意思一样吗
蓝 青
水 冰
人
发展、提高
客观事物
提高、发展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况
人
知明而行无过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輮
绳
砺
引申
推
论
变化过程
学习
引申
推
论
人工改造
博学
暴
bào
①<形>又猛又急;突然。《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察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②<形>凶残。《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③<动>欺凌;损害。《周处》:“并皆暴犯百姓。”
④<形>急躁;暴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pù
①<动>晒,后作“曝”。《劝学》:“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②<动>暴露。《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然
rán
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
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就
jiù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殽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而
ér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
1.表并列关系。《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省shěng
①<动>减省;减少。《韩非子·用人》:“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
②<动>免除;排除。《水浒传》:“哥哥且省烦恼。”
③<名>王宫禁地。后来用称中央一级的官署。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④<名>中央之下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大铁椎传》:“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xǐng
①<动>察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②<动>探望;看望(父母或其他年辈比自己大的亲属)。《大铁椎传》:“北平陈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③<动>反省;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④<动>醒悟;理解;懂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
⑤<动>记忆;记起。李商隐《野菊》:“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角度二 学习的作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二 学习的作用
1.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用五个比喻,这五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终日而思
登高招 见者远
摆正”学”与”思”的关系,强调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须臾之学
假学习
人 君子
弥补不足
假物
假物
假物
假物
见
闻
陆
水
登高之见
跂而
望矣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至千里
绝江河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疾
jí
①<名>病;疾病。《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②<动>生病;患病。《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
③<名>毛病;缺点。《公输》:“必为有窃疾矣。”
④<名>疾苦;痛苦。《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⑤<动>疾苦;痛苦。《西门豹治邺》:“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
⑥<动>痛心;憎恨。《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⑦<动>妒忌;嫉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⑧<形>快;迅速。《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⑨<形>大;强;猛烈。《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⑩<形>敏捷。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假
jiǎ
①<动>借;贷。《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动>凭借;借助。《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动>用;须。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④<动>给予。《谭嗣同》:“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⑤<形>非正式的;代理的。《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
⑥<形>虚假的;假的。《朝天子·咏喇叭》:“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
⑦<动>假装;装作。《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⑧<连>假使;假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jià
<名>假期。《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xiá
①<名>通“暇”,空闲时间。《越妇言》:“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 ”
②<形>通“遐”。高;远。《列子·周穆王》:“世以为登假焉。”
致
zhì
①<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②<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④<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⑥<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
⑦<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⑧<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⑨<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⑩<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⑾<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⑿<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⒀<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致意】⒈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⒉表达问候之意。
角度三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
要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学习
方法
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焉
yān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怜悯)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用
yòng
①<动>使用。《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
②<动>任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③<动>效力。《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动>需要,多用于否定。《木兰诗》:“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名>才能。《原毁》:“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⑥<名>资财。《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⑦<名>用处;作用。《赵威后问齐使》:“此率民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⑧<介>根据;凭。《陌上桑》:“何用识夫婿。”
⑨<介>因为;由于。《劝学》:“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⑩<介>在。《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用事】⒈行事。旧时多指祭祀之事。⒉掌权;管事。⒊引用典故。
问题一 荀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给我们说明了学习的意义重大,当然,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能不能通过一些事例和名言警句来说明学习的意义重大的?
1、东晋诗人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2、明代诗人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3、最无益只恐怕一日曝十日寒,贵有恒又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毛泽东)
4、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5、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华罗庚
6、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雪莱
7、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
乒坛奇迹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每天5点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每天14个小时,她拿出训练时的勤奋,与英语搏斗。
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以4万多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顺利获硕士学位,从2003年开始,邓亚萍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问题二 荀子说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那么你能举例说明这点吗?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己钻研学问。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之外,子羽是一个热爱学习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离开孔子后更发奋努力学习、钻研,成了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相反,宰予却非常懒惰。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但他都不听,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 后来,宰予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官,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被齐王处死了。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很感慨地说:"从子羽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
思想上:1.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不足,那么我们应该重视学习。
2.学习要积累,专一,要坚持不懈。
写作上:
1.议论文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证一定要层次分明。
3.论证方法采用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形象生动;采用对比论证,可以使道理更加清晰。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
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散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一.通假字
以为轮 “ ”同“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古/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
筋。 )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9、而绝江河(横渡/断绝)
10、 以为轮(把…做成/认为)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擅长于)
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四.特殊句式
以(之)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省略句式
五.一词多义
劝: ①劝学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学: ①学不可以已
②其学甚博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青: ①青,取之于蓝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
③青黄不接
劝勉
劝说
学习
学问
学习
靛青
青绿
青苗
疾:①积劳成疾
②声非加疾也
③(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④疾恶如仇
⑤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已,疾之
⑥(西门豹)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疾病
快,速,洪亮
痛恨
痛恨
嫉妒
痛苦
致: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闲情逸致
③(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假:①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
③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④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达到
情趣
招致
得到
凭借
假装
给予,交给
借给
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群响毕绝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以为妙绝
⑥络绎不绝
⑦绝处逢生
⑧绝无仅有
横渡
断,停止
与世隔绝的
特别,非常
达到极点
断
绝境
绝对
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强驽之末
③外强中干
④赏赐百千强
⑤强人所难
⑥强词夺理
用:①用心一也
②至则无可用
③木兰不用尚书郎
强健
弓弩有力
强大
有余
强迫
勉强
以,因为
用处
需要
六.文言虚词
于: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青,取之于蓝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受制于人
比
从
比
被
者:①假舟楫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③子瑜者,(诸葛)亮兄谨也
的人
用在数词后,相当于“种、样”
用在判断句后,表语气的提顿
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表转折
表递进
表修饰
表因果
表假设
表并列
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③焉能不自食其果?
④且焉置土石?
⑤心不在焉
⑥少焉,日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之,兼词,从那里
语气词
疑问代词,怎么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相当于之
表停顿,相当于“啊”
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然、就、假、致、而、用。
运用设喻的方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学习的一些看法。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