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6 09:41:4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汇报人:常鹏军 晋城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维目标
知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黄老之学理论派别、内容以及作用的识记,深刻理解它在西汉初年盛行的原因;通过对新儒学理论的提出、内容的了解,认识到其对汉代社会、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无为”到“有为”两种思想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与内容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有关史料,分析汉初社会环境决定下的政治、思想需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分析对比,提高学生鉴别、比较问题的水平;通过对新儒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看待、评价事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从统治思想的兴衰过程,认识到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认识到反对教条、本本主义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一分为二的认识影响中国巨大的儒家思想,进而学会用“批判地继承”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意义的“扬弃”。
教材分析
西汉初年凋敝的社会经济状况使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大行其道。这种政治上的宽松环境与儒学在西汉初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经过自我变革改造,最终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了独尊地位,从而开创了儒学两千多年正统之滥觞。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介绍黄老之学盛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介绍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学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学思想的大致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加上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必修二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为讲授本课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学生思想文化的掌握比较感性,本课理论性强,抽象思维多,可以通过增加历史资料、图片,进行情景营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良好衔接,造就高效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代新儒学体系的确立。
具体操作:创设情景,挖掘课本已有史料,采用学案引导与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梳理出汉代儒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内容,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升华,最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比较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讨论新儒学的作用、影响以及现实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具体操作:通过引导学生提取、分析史料,解读思想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合作探究的方法;情景创设的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结合的方法;密切联系现实的方法。
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有关工具
教学内容
导入:
《汉武大帝》是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优秀电视剧。剧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武帝建功立业的传奇人生。是他,伐匈奴,征南越;是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开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路上交流通道已经建立,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同样是他,毅然摒弃祖宗“无为”之法,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庞大帝国的指导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走向。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在思想大一统方面的建树——儒学由“一家”到独尊地位的变迁。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的原因
史料阅读: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再回忆必修一第二课秦朝灭亡的经过和教训。
课堂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刘邦,你会采取什么治国之策?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派别、理论内容(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归纳。
教师点拨: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是在政治上采用少作为的办法来缓和社会矛盾。
3.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史料阅读: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
图片:汉文帝、汉景帝
课堂提问:黄老之学在西汉初年盛行有什么社会作用?
作用: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无为”为汉武帝的“有为”打下了基础。
4、黄老之学有无弊端?思考其由盛转衰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其次,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不再安于“无为”。他们开始要求强化中央集权,意欲向外发展;这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思想学说应运而生,他的名字叫新儒学。
知识梳理: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
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由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社会背景
通过引导学生对必修一的回顾,得出汉武帝在位时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大国家的政治、军事举措。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对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朝制度”,推恩令、附益之法);对外,北击匈奴。
而经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恰恰适应了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于是,和汉武帝一拍即合。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解答:新儒学体系的思想来源,核心主张以及理论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思想来源; “大一统”——是新儒学的核心主张;“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理论基础。
(内法外儒)
师生归纳总结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中央集权的强化: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针对专制主义的加强:
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
合作探究活动:比较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之处。
提示:可从代表人物、著作,思想来源,理论基础,作用来思考。
参考:《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儒学,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礼”“仁”,“天人感应”;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知识梳理:“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3. 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过渡:汉武帝以后,新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认识新儒学呢?
三、全面认识新儒学
1、新儒学的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
经济方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盐铁官营。
伦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合作探究活动:2005年 10月16日至18日,“首届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在董子故里衡水景县召开。新儒学的这些主张今天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与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联系吗?
2、全面、客观地评价新儒学
提示:积极:(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促使君主施行“仁政”。(3)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
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课堂小结:
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小试牛刀:
1、高考链接(2004·上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解题思路: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答案:D
2、(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最早指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的“外儒内法”政治管理特点。这是
A .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荀子
解析:A 董仲舒在儒家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3、(扬州一中07-08第一学期月考)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仁”与“礼”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解析:D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4、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解析:D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开设太学,教授儒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轨迹)
课后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针对史学界对董仲舒的几种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材料二: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提示:如果同意第一种观点,则主要从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正统思想,从而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释。若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等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 2、黄老之学的派别、特点
3、黄老之学的影响 4、黄老之学的弊端
二、独尊儒术
1、 新儒学提出的社会背景
2、 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全面认识新儒学
1、新儒学的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
2、全面、客观地评价新儒学
教学设计反思:
1、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充分运用课本上已有的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通过展示史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
3、密切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和其它版本的相关知识,打破了模块既有的界限,跳出版本来落实课标,这样既融会贯通,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掌握,又适当拓展了知识。
4、小试牛刀的设置,用一些经典例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课后探究提供的材料为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合作学习提供了依托。
5、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现了师生的真正互动
6、但由于本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设计并没有完全抛开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共20张PPT)
  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知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但到了汉代,一位从 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
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
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巅峰,
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他对儒学思想施了怎样的魔法,从而使
它从春秋战国时的一家之言而成为国家
的统治思想呢?
  一个学派,在不同时代却遭遇了来
自两个皇帝天壤之别的两种待遇,这又
是为什么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黄帝像
老子
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黄老之学”从本原上是属于哪家学派?
(2)黄老之学有哪些主要思想(内容)?有什么特点?
(3)它盛行于何时?它为什么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居于支配地位?黄老政治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
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
2、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在治国方面主张”无为而治”
3、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
为”。”(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5、影响(效果):
  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4、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文帝
汉景帝
汉高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期? 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
汉武帝时期
一君一臣:汉武帝
董仲舒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1、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王国问题;北方匈奴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
3、内容:
②“天人感应”。 (限制君权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①“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
③“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6、实质: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7、影响:
①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④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论语》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学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不甘无为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制地方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1、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2、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 )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4、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5、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 )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开发边疆
三击匈奴
出使西域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
打击王国
势力
“削藩”(共25张PPT)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考点解读
维护祖国一统的大一统的思想,容易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察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广东省高州市石鼓中学 凌钊志
(2011年广东潮州二模文综)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类不断解放”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⑵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甚至摧残了人性。请举例加以说明。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等。
课前小测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
核心:
作用:
兴起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跟踪练习
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A
a.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b.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c.新儒学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根本原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以下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
道”就是“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主要内容 目的和作用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来源: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① 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 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② 君主实行统治也有所畏惧 ——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下灾难来谴责和威慑。有限制君主权利过渡膨胀的目的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
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C
3、评价
积极
消极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问题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比较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新儒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阴阳、黄老、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理论的重点 重视现实问题(仁政) 把儒学神学化。(天人感应)
地位 百家之一 传统文化的主流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融合各家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政治:巩固统一
稳定统治
文化:促进教育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政治、经济
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
于政治、经济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儒学在武帝时备受尊崇,从此以后成为中国官方主流
思想,那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大一统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专制。
【问题探究】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中有哪些是对孔孟之道的继承 哪些是对孔孟之道的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仁、仁政和礼;
发展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
【问题探究】
3、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 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3、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
【理论升华】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 董仲舒传》
回答:①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主张。
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②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③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积极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D
高考真题演练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D
高考真题演练
3、(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A
高考真题演练
4、(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来bBC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C
高考真题演练(共20张PPT)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内容
(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产生的影响
(1)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意义: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版《春秋公羊传》书影
新儒学的诞生: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①推崇大一统理论
②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
仁政。
③“三纲五常”理论:强调君王
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
出“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
“三纲”则为王道之纲
内容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5)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长期泛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练一练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传》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