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5 20: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活跃 B.血缘政治的强化
C.农业经济的转型 D.中央集权的建立
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
A.加强了地方的监察 B.削弱了丞相权力
C.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D.增加了政府收入
3.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4. 如图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C.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D.北方战乱经济发展迟滞
5.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D.因信称义;致良知
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 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
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
7.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 )
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 B.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
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 D.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
8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晋商和徽商,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这一现象说明( )
A.传统义利观发生改变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商人地位发生实质转变 D.导致明清农业发展缓慢
9. 鸦片战争后,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均是由外方提出条约草案,中方代表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什么争执就签订的。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急于结束对外战争困境
C.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 D.迫于西方列强军事压力
10、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11.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鉴于“各勇营亦皆习用洋枪,均须购自上海洋行,价值既贵,而道路转运,费亦不赀,并恐不免有受洋行欺骗之事”,奏准自设枪炮厂以供川军之用,1877年在成都设四川机器局。丁宝桢此举( )
A.有利于近代工业的自强自立 B.使政府摆脱了对洋行的依赖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时代潮流 D.增强了近代工业市场竞争力
12.1882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让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十年专利垄断,得到光绪皇帝允准。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种“专利”( )
A.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让学习西方进程由理论转向实践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13. 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14、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于( )
A.A B.B C.C D.D
15. 1935年遵义会议“将他们(王明、博古等人)‘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C.不再接受共产国际的帮扶援助 D.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16.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制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开始建立独立政权 D.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
17.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一部分青年决定出国留学,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突起,青年学生因而出国探求新知。出国留学成为这一时期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据此可知,五四前后的留学热潮( )
A.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源于民族意识觉醒推动的结果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时代的要求
18. 下表是1936~1941年自贡盐产量表。国府西迁,当局更加倚重自贡盐税收入,1939年9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自贡建市。其设市( )
年份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产量(万担) 316 328 457 503 519 526
A.体现了抗战大后方建设的特殊需要
B.表明了自贡盐业在全国的主导地位
C.是国民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
D.说明经济发展决定了政治民主建设
19.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阻止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 B.使民族工业分布趋向平衡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0. 1953年,苏联新领导人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修改,尝试缓和同美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强调和平共处,争取使冷战对抗从其最全面、最激烈的形态显著降级。1954年1月,苏、美、英、法柏林会议决定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鉴于英法两大盟国的积极态度,美国不得不同意召开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据材料推知,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C.西方阵营因利益分歧而出现分化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21. 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D.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
22.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出( )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
B.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仍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3. 1984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1987年年底,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 D.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
24.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5. 下列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中,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B.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
26.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
27.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28. 《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29.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主要形式,奴隶贸易最大程度地激活了资本文明的演进、融通了技术文明的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奴隶贸易也给非洲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上述材料( )
A.对奴隶贸易行为持赞赏态度
B.在为奴隶贸易进行辩护
C.对奴隶贸易的评价较为客观
D.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史学观
30.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31. 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强调的“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 )
A.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 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2,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
B.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C.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
D.信息经济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3. 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一现象表明( )
A.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 B.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 D.自由贸易生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34. “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B.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5.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36.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7. 一战爆发前夕,几个欧洲国家有不同的心态:甲国——仍然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乙国——无法忍受别人告诉我世界已经被分割完了;丙国——对德国支持奥国这一点深感不安。据此判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普、德、英 B.法、意、俄 C.德、英、俄 D.法、德、俄
38. "签署《凡尔赛和约》,仅是巴黎和会内容的一部分。继《凡尔赛和约》之后,又签订了对其他战败国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的进一步民主化,其积极意义表现在
A.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消除国际之间的争端
B.用全体一致的原则构建制止战争的机制
C.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力图解决国际间的矛盾
D.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
39.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变化说明( )
A.西方普遍推行社会主义政策 B.劳资矛盾得到根本缓和
C.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D.工人地位有了彻底改善
40.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下图所示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应出现在( )
A.1922年 B.1928年 C.1937年 D.1945年
二.材料解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样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 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6分)
42.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等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城里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8分)
(2)材料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此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发明 请各举两例。(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0分)
高二历史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1-5:CCCCA 6-10:ADADA
11-15:ACCBB 16-20:ABADC
21-25:DBCDA 26-30:ABDCA
31-35:BBBCC 36-40:DDCCC
41. (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态度: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实践:洋务运动(或答具体措施均可)。
(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2. (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2)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43. (1)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话、汽车、飞机等。特点:第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三,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展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