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晚期“异端”思想家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请你辩认
他少年求学,中年做官,老年入狱
人们在评价他时,通常用到这样的语言:
离经叛道、狂狷不羁、叛逆者;
统治者和道学家称他: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七十多岁时,他在监狱中割喉自杀,临终最后一句话:七十老翁何所求.
明代思想家李贽
结合材料分析:李贽的离经叛道、叛逆有何表现?
言论之一: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咸以孔子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思想主张:
反对对孔子的迷信,反对绝对权威
言论之二:
“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人皆有私”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思想主张:
揭露了道学的虚伪,肯定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倡导个性解放
言论之三:
材料一:“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材料二: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思想主张:
提倡人类平等,反对歧视妇女。
言论之四:
认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是”获正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思想主张:
提倡婚姻自由
言论之五:
“万物生于两,不生于一“ “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思想主张:
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李贽的“异端”思想的产生决定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请结合晚明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的特点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背景:
1、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政治腐败
2、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3、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背景
1、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政治腐败
2、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3、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二)内容
1、反对对孔子的迷信,反对绝对权威
2、揭露了道学的虚伪,肯定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倡导个性解放
3、提倡人类平等,反对歧视妇女提倡婚姻自由
4、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今版《焚书》书影
古刻本《焚书》书影
材料一:李贽以脱俗之韵,卓异之见,非凡之才,无畏之胆,称量古今,独抒胸臆,翻千年之巨案,倒千年之是非,不仅与整个社会对立,而且敢于与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抗争,道别人所未能道,行别人所不敢行,独领时代的风骚。这就是狂人李贽!
材料二: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曾自言“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
材料三:应该充分认识到李贽思想对君主社会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的重大挑战和内在冲击,但也不宜有“过分夸大李贽反传统的说法”,毕竟以现在看来,李贽的思想“并没有超出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边界”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1、积极意义: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三)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
2、局限:
受时代的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
1613年—1682年
王夫之
1619年—1692
黄宗羲
1610年——1695年
清学开山祖 前朝遗民心
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 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遍游华北。晚年专志经学的研究。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 ,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征辟。
顾炎武名片
学术泰斗 思想巨人
早年为党人,壮年为游侠,老年为学者。
青年时代,参加复社积极投身于清除魏忠贤残余力量的斗争。
在明清之际,参加堪称悲壮的抗清斗争,失败后的30多年中,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写作了大量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的学术专著,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这30多年中,黄宗羲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始终保持了遗民的气节。
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黄宗羲名片
开六经之生面 启来学之军思
青年时代参加了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王夫之开始了为时40余年的隐居生活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据统计,船山著述流传至今的,还有70余种、401卷、470多万字
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潮进行总结,从而建立起他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代表作: 《读通鉴论》
王夫之名片
共同之处:
生活在明末清初
参加过反清斗争
中晚年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或讲学
守志不移,拒不仕清
著述丰富,对中国文化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结合必修1和必修2及必修3第四课学习过的内容,请你谈一谈三位思想家生活的明清之际,是怎样一个时代?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思考)
综合运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生活的历史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
(1)君主专制走向极端,高压统治导致矛盾尖锐
(2)统治者政治腐败,纲纪废驰,政局动荡
2、经济:
(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传统社会 ( 根本原因)
(2)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
(1)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学术脱离实际
4、共同经历:
清兵南下,明朝灭亡的亡国之痛促使他们力寻改革社会的方案
总之,明清之际,无论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因素的相互冲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织在一起。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不断暴露。
学术要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学术与做人一致
要做到身体力行。
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王夫之
材料三:“学问必以六经为根抵,游腹空谈,终无捞摸”,而“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黄宗羲
材料一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顾炎武
1、经世致用
(1)含义: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
学术应致力社会变革
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
(2)针对时弊:
严重的社会危机,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八股取士程朱理学造成学风脱离实际
结合材料归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
药方之一:
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王夫之内
材料:“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王夫之
“国可富,民可裕,兵农各得其业”—顾炎武
宽刑薄赋、重视商业
主张发展工商业
药方之二:
2、疏法宽刑,减免赋役;
工商皆本
(1)针对时弊:
土地集中,赋税沉重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材料:“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由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批判揭露君主专制
君客民主、君主为天下大害,亡国不同于亡天下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人君这天下,不能以独治,独治之而刑繁,众治之,而刑措矣。”“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后人之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出,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黄宗羲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药方之三:
3、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主权力的设想
(1)表现: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亡国与亡天下有区别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2)针对时弊:
君主专制的弊端及其造成的社会危机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生活的历史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二)思想主张
1、经世致用
2、疏法宽刑,减免赋役;工商皆本
经济思想
3、批判揭露君主专制,
4、提出限制君主权力的设想
政治思想
5、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学术建树
1、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3、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对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评价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不利学术自由和发展。
3、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未能彻底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思考: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并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为什么?
政治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共同
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君主专制
独裁、提倡
“人民为主”
重视手工业
和商业,提
倡“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儒
学,构筑具时
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明夷待
访录》
《天下郡
国利病书》
《读通
鉴论》
激烈批判封建
专制制度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天下土地不能
为帝王所得私
有,而应当是
耕者有其田
“工、商、皆
民生之本”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继承“民本”
思想,批判
“君为臣纲”
反对不切实
际的学风,提
倡实践,求真
反对天命论、
天知论,建立
唯物主义体系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导: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冲击。
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时代气息。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请你谈一谈对于儒学发展的认识(共32张PPT)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知道其主要思想和对
后世的影响。
高二历史组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 起义频繁发生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萌芽缓慢发展 (根原)
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的儿子福王田二百万亩;在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农民失去土地。封建政府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借口与后金作战、镇压农民起义,先后加派“辽饷”、 “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的总额超过明朝正赋的一倍以上。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徐光启
利玛窦
西学东渐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⒈背景:
⑴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 现了陈腐习气
⑵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
⑶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
李贽故居
(1)李贽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李贽:回族,26岁中举。在20多年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官僚同流合污。辞官后隐居麻城芝佛院专心讲学和著述。他猛烈抨击纲常礼教,被视为“洪水猛兽”,屡加迫害。1600年,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捕,著作被禁毁。当时李贽已76岁,病重,在狱中自刎而死。
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不畏强暴、正直勇敢等。
正直廉洁,离经叛道,狂傲不羁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可贵的品质?
⒉李贽所谓“异端”思想(内容)
⑴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⑵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⑶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利用阴阳理论从根本上否定“天理”,进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李贽在他的《焚书·答耿中丞》中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你认为材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
否定孔子绝对的思想权威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三、明末清初三大家
顾炎武(1613 –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 人。 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 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 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 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他学问广博对 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 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 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 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他主 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同时他认为“保天下 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梁启超把他这种爱国 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顾炎 武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 后世的影响很大。
顾 炎 武
王夫之(1619 – 1692),字而农 , 号姜斋 , 湖 南衡阳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非常壮大 , 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 , 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在衡山起兵抗 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 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 , 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 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 人 称船山先生。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 外传》、《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 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 夫 之
黄宗羲(1610 – 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挫败以后,长期在故乡隐居。他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 《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他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此外,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他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明夷待访录》
黄 宗 羲
1.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一)背景
⑴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工商皆本”
1.经世致用思想
(二)主要思想: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由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种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
问题探究:
①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工商皆本”学说广泛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⑴实事求是,博学考据开考试学术之风,强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
⑵立足现实,学以致用提高思想源泉。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1)认识到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
(2)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
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2.批判君主专制
⑴对君主专制的强烈冲击
⑵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批判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影响
1.冲击了当时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堂小结
封建制度日趋衰弱
政局动荡,统治腐败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民主革命思想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启蒙
启迪
板书设计
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出现的背景
⑴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风气
⑵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
⑶不少士人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主张
⑴批判理学,否认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
⑵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⑶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3、评价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主张
⑴主张经世致用,求真务实
⑵“工商皆本”
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
⑷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⑸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2、影响与作用
巩固练习:
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明朝后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回答3-4题:
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4、《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5、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本段材料主要讲什么问题?
古代君民关系变化。
(2)按照作者的观点,古代君民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先“天下为主,君为客”,后来变为“君为主,天下为客”。
黄宗羲的观点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孟子等先秦儒学思想家。
“君为天下之大害”。
(3)作者持哪一种观点?其观点在中国还有哪些人持有类似观点?作者在文中得出怎样的结论?
(4)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
其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设想在当时是否能够实行?为什么?
不能,
因当时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和阻碍。(共24张PPT)
深圳石岩公学高中部 刘宇
Mail:liuyu6921024@ QQ:329163728
主要内容
一、探源时代的进步思想
二、品味时代的进步思想
三、回味时代的进步思想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
清朝军机处内景
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明《南都繁会图》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绘大型织机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穿儒服的传教士利玛窦
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科技传入
结合上述图片说明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与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出现有何联系?从中你能得到
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观
念形态上的反映。
品味“异端”思想家的思想--李贽
《藏书》
《焚书》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
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
探讨世界本原,根本上否定天理存在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从这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
端”思想?
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义何在?
不完全符合实际。
其意义在于否认理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根本上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从而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
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义何在?
其意义在于否认理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根本上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从而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
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不完全符合实际。
体会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1610—1695)
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什么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这一经济思想的背景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却反对君主专制,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
两者都是进步思想,当时的时代特征相适应。前者适
应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后者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熟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
之清谈谈孔孟。末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末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
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
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
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依据材料归纳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的根本区别有哪些?
“亡国”只是王朝的改朝换代;“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
顾炎武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呼唤?这一呼唤体现了顾炎武的哪一思想主张?
背景:针对明代读书人沉缅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
实的空疏学风 。
体现:经世致用。
王夫之、船山先生
代表作:《船山遗书》
材料一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
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
则俱无也 。
结合上述材料,理解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
程朱理学 王夫之
世界本原
方法论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在气先
理在气中
格物致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
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
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
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
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
心弦震得在跳。——梁启超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
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
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
力” ;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
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
……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
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
人 。 —李泽岩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
是儒学的新发展?试举例说明之。
“仁政”、“民贵君轻”----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人民民主。
“敬鬼神而远之”----经世致用
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明末清初活跃的思想局面
现象?
(1)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2)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程朱理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共46张PPT)
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惜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政治——王朝统治专制腐朽,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思想——八股取士、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磔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
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据传到了1601年,利玛窦神父来到中国,进贡给明万历皇帝的是一座有驱动坠的铁钟,后来西方进贡给清皇朝的钟越来越豪华,体现出西洋钟实用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世界第一只手表:1868年)
世界第一座时钟:中国宋朝水钟(水运仪象台),1088年。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是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十二米,底宽大约七米,共分三大层。它是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国际上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2米
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因循死板的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又严重地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表现
品味“异端”思想家--李贽
《藏书》
《焚书》
体会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1、李贽简介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
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害致死
一、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李贽
“七十老翁何所求?”是李贽离开这个人世的最后一句话。他是晚明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的理论非圣非法,喝佛骂祖,按传统道学观念,他是彻头彻尾的异端。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才高气傲之士屈死在统治阶级的樊笼中的,李贽就是这样的一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所犯的是思想罪。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最主要的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里面反映的也大多是这种思想——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
《焚书》 明朝时期 李贽著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李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熹
3、利用阴阳理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否定“三纲五常”,进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
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是非耳”。 ------《焚书 》
都是以孔子认为的对错为对错,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
(1)_________________
2、李贽的思想主张
反对迷信孔孟学说
材料三: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2) __________________
承认物质利益正当性,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材料四: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
(3) ___________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
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4) 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男女平等
他流浪各地,对社会中下层生活深有体会;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思想,在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的“无我”教条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声。就冲着这一点,能不得到天下平民百姓的欢迎吗? 万历皇帝在逮捕令上做出了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罚不贷!” 于北京皇城监狱,他用一把剃刀追求到了他的自由。从此,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遥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朝廷无声的蔑视。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1、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3、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王 夫 之
王夫之(1619 – 1692),字而农 , 号姜斋 , 湖南衡阳人。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 外传》、《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 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1)__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二、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表现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1、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
“气”
(2)“__在气中”
(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理
(3)通过_______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
考察客观事物
(4)肯定____________的合理性。
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
黄宗羲(1610 – 1695),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长期隐居。他的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黄 宗 羲
17世纪中后期,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二、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表现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2、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政治:
(1)抨击君主专制。皇帝乃是“_______”
(2)君臣关系应该是_________。
(3)限制君权的设想: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
天下之大害者
平等的“师友”关系
言论自由,建立自下
而上的监督机构。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工商皆本
君主敲诈剥削人民,导致人民生活悲惨,君主专制是社会诸多弊病的根源。
“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批判君主的理由是什么?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
黄宗羲:提出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他们主张如何限制君权?带有怎样的色彩?
倡导言论自由,以众治取代独治,以法治取代人治,设立最高权力机构和监督机关限制君主权力。
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让昆山人 感到自豪的是,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就是昆山人.在明末清初那个特殊的年代,以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敢于表达自已的观点,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忧国忧民,表现出了他们的高风亮节。现在,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
顾炎武(1613 –1682),号亭林,
江苏昆山人。 参加过抗清斗争。
晚年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
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顾 炎 武
二、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表现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3、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爱国思想家
(1)爱国思想__________。
(2)_______的治学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
1、适应了时代的要求:_______________
2、对儒学_____________
3、对君主专制_______
4、对后世______________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造成强烈的冲击
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和深刻的启迪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专制,倡民主。
3,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4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思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是否意味着与儒学泾渭分明,势不两立?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反对的是理学中的不合理不发,不是对传统儒学的背叛,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
2、明清时期,理学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他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决定了这种批判思想本质上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导:
5、冲击:
6、融合:
7、发展:
8、批判
式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四人)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黄宗羲等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学应求真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
C、“严以吏治,宽以养民”
D、“工商皆本”
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B、“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C、反对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不包括: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王阳明
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赋税不均,百姓生活困苦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重商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最早提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力可享”的思想精华与中国古代的:
A、儒家“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有关
C、顾炎武的学以致用主张有关
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有关
B、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有关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
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