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7课《汉字与书法》(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7课《汉字与书法》(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6 09:41:40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高二历史组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
“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金 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
“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仓颉
文字的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甲骨文
3、商周:甲骨文、金文(籀文)
大盂鼎铭文
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4.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为什么要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与国家的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条件:33页
(二)发展历程: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
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
秦绎山刻石(小篆)
东汉《曹全碑》(隶书)
1、秦汉:小篆、汉隶
《兰亭序》
兰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张旭 《肚痛帖 》
3、隋唐:达到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怀 素《千金帖》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
《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欧阳询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书法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
蔡襄的楷书。
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文征明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秦郎中令丞封泥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
中国人写字用毛笔;
汉字是象形字;
跟绘画有联系;
中国有宣纸……
强调个性化
祝枝山、文徵明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明代
有意无法
宋四家、赵佶
社会生活
丰富多样
宋代
注重规范法度
颜真卿、柳公权
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
盛世气象
隋唐
虚玄灵动
王羲之
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
魏晋南
北朝
艺术特色
书法名家
时代风貌
朝代
汉字的演变

铸、写
铸、 写 刻

刻、画




小篆




甲骨

陶器
符号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夏商
新石器
时代

间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2、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③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的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6、下列不属于宋代书法艺术发展特点的是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 B、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D、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 B、绘画; C、篆刻; D、京剧
7.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叶,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清代印章艺术的成就远超历代,各派纷起,风格多样;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为姊妹艺术
9、下列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错误的一项
A.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B.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促使书法艺术讲究规范法度 C.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D.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发放异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简要含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设计中“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
形象(THE IMAGE) 美丽(THE BEAUTY) 英雄(THE HERO) 精神(THE SPIRIT) 邀请(THE INVITATION)(共41张PPT)
欢迎大家来到开心学书法课堂,我是本堂课的主讲人—苏云翔,我们的口号:“学好书法,我能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字,去体味那汉字的历史、唯美与神韵。
本课安排:观看王羲之及兰亭序等系列
片,学习并了解隋唐时期楷书、行书、
草书和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代
表人物。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秦汉:小篆、汉隶具美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代表:东晋王羲之 “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书”
3、隋唐:楷书、行书、草书等达到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代表: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颜筋柳骨”)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兰亭序》
兰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 《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
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
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向当时著
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
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
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
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
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
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
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
《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
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王
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
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
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颜体”肥硕丰润、
刚健雄强、显出
雍容大度的气派
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据史书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欧阳询
《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张旭 《肚痛帖 》
怀素食鱼帖
怀 素《千金帖》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零陵(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秃笔成冢,经禅之馀,从事艺文,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
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
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
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
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汉字,在五千多年前,如黎明的曙光出现在了大地上,被记录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上。在历朝历代以或【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以或【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以或【 】兼具规矩与放纵完成了每个时代的美学体现。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
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米芾
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
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笔画瘦细而有弹性、
字形一般呈长形、
张弛有度、有秀美雅
致、舒畅洒脱的感觉,
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祝枝山
祝允明草书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
法度有余、文雅严谨
馆阁体
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体方正、线条光洁的官场书体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馆阁体是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6、清代:“馆阁体”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崇尚变革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包世臣、
康有为
精润美媚,
抱残守缺
“馆阁体”
世运转衰
清代
强调个性化
祝枝山、文徵明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明代
有意无法
宋四家、赵佶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代
注重规范法度
颜真卿、柳公权
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
盛世气象
隋唐
虚玄灵动
王羲之
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
魏晋南
北朝
艺术特色
书法名家
时代风貌
朝代
怎样学好书法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关于临摹,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思考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共36张PPT)
1、掌握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仓颉
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告别了野蛮。
一、 文字的发展历程
1、起源:
2、成熟:
金文
标准字体:籀文
刻画符号
甲骨文
3、统一:
小篆
隶书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图画文字“旦”
图画文字“斧”或锛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












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地步。
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惟《散氏盘》而已。”
峄山石刻
泰山石刻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小篆。特点: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实用强。
隶书
隶书。特点:雄放洒脱,浑厚深沉;实用性强。
秦朝为什么要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与国家的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3、汉字的演变趋势。
1.举例说明“六书”造字法。
2.总结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艺历程
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或条件:
汉字字型丰富、数量庞大----
准备了材料
知识群体的形成-----
动力基础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提供了条件
2、书法特点:
(1)实用性---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艺术性---体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强调个性化
祝枝山、文徵明
平民化世俗化
明代
有意无法
宋四家、赵佶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代
注重规范法度
颜真卿、柳公权
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
盛世气象
隋唐
虚玄灵动
王羲之
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
魏晋南北朝
艺术特色
书法名家
时代风貌
朝代
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王羲之 《兰亭序》
怀素《千金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文征明
 赤壁赋
祝枝山
后赤壁赋
《箜篌引》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会徽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意识?
三、印宗秦汉
   
会徽将中国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艺术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神韵。
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气氛;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来宾的热情与真诚。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殿中司马
马充私印”
淮阳王玺
邓石如
疁城一日长
灵石山长
齐白石
天涯亭过客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悔乌堂
吴昌硕
千寻竹斋(共27张PPT)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汉字起源的传说——仓颉造字
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图为仓颉像。
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刻符记事:
1)半坡人面网纹盆口沿的符号被认为可能就是早期的文字(距今约6000多年)。
汉字的萌芽——刻画符号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虽然还不能准确识读,但已经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
的刻划符号
甲骨文—— 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约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
1、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造法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2、字形结构基本固定。
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












金文、铭文、钟鼎文
西周毛公鼎铭文
汉字的统一 ——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削弱了文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发展和生产进步。 
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隶书的推广
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下层人物中间。
“隶”本是隶人的意思,也就是管罪犯的官吏。秦始皇统一中国初始,严法酷刑,犯法的人很多,因此每天要抄写的报告文件也就很多,于是管文件的官吏就用这种早已在民间流行的俗体来写,人们说它是隶人用的字体,所以把它叫作隶书。
秦绎山刻石(小篆)
东汉《曹全碑》(隶书)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二、书艺历程
1、条件
字体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士人群体的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意境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历程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艺术性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王羲之(书圣)
社会危机、动乱
宋四家:苏轼、米芾
黄庭坚、蔡襄
规范法度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
祝枝山、文征明
狂放不羁
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有意无法
强调个性化创造
书艺历程
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序》
兰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
王羲之 草书
《十七帖》
王献之 草书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怀素,僧人,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狂素”之称。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气势开张,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气象。现存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等。
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穆宗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颜筋柳骨
追求个性的书法时代——宋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
追求个性的书法时代——宋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宋四书家”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黄州寒食诗贴》——号称“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米芾书法作品
蔡襄书法作品
祝枝山
作品
文徵明
作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殿中司马
马充私印”
淮阳王玺
白文秦汉印
秦郎中令丞封泥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1、书法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
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2、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
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
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
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