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任职终身,驻在梵蒂冈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华丽的祭坛
教皇出巡
红衣主教 大主教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 (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东正教(东派)
天主教(西派)
天主教
新教(宗教改革的产物)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16C)
△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本课件的第二部分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我们将会
从中清楚地看到,宗教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1: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想一想: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根因)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材料2: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 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
材料: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年财政收人的20倍左右。
思考:
从以上材料, 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无度、贪婪敲诈、
理解材料: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结论:
——摘自《西方宗教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出售赎罪券
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还推销赎罪券,这激怒了众多教徒,他们要求改革宗教。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4、出售赎罪券——导火线
△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挑战教皇权威的?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1)、内容
A、
(2)、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兜售赎罪券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改革序幕)
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真诚悔罪
就能得到赦免
宣称
质问
教皇最富,为何要花穷人钱
的实质: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
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
(1)、内容
A、
B、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阅读材料:
(一)合作探究: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性质:
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3)、结果:
新教 产生;
“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
简化仪式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内容
三教鼎立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佛教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1、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原则的意义在于( )
A法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思想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C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加尔文著作
《基督教原理》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所谓预定,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加尔文什么宗教思想?这有何意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①“靠信仰得救”——先定论
(宗教观核心)
——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A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2)内容:
B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积极作用
C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1)著作: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售大减。
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货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否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
改革思想中找到共鸣?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你会
更倾向谁的主张?为什么?
相同点:
1、范围: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
2、形式:都采取了神学异端形式,
3、社会基础: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4、斗争对象: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
5、内容:都主张信仰得救,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改革。
加尔文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的性质:
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1、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2、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3、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三、宗教改革的性质:
问题: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回答: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请判断:
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1、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
A、 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B、 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C、 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D、 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3、马丁·路德的主张有 ( )
①因行称义 ②因信称义
③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④先定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C
4、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 )
A 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 先定论
C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辩护
D 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
5、宗教改革中,新教各派集中反对的目标是 ( )
A 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 罗马教廷对各国的经济掠夺
D 罗马教皇垄断教职的任免权
B
7、有关西欧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 有力的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了西欧民族文化的发展
A
6、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
A 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 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
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相同点有 ( )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③都反对宗教信仰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A(共19张PPT)
第15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内容: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意义:
加尔文
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年—1626年,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是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梵蒂冈教廷从中古时代起即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东正教
(东派)
公教(天主教)
(西派)
东正教
天主教
新 教
第一次分裂1054年
第二次分裂
16世纪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的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主张把《圣经》
的解释权归于教会,认为教会有权通过教阶制度的
神职人员赦免世人的
罪。天主教有一整套
等级分明的教阶体
制,其最高负责人
是教皇。
天主教教堂
基督教的东正教
东正教是指在东罗马
帝国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支
派,又称正教。随着东西
方的差异而导致的宗教的
冲突与矛盾日益尖锐,
1054年东、西罗马的教会
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
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认为自
己是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
教会,因而自称为“正教”。东正教礼仪除少部份
细节与天主教不同外,大体上和天主教类似。
弗拉基米尔——东正
教在古罗斯的“根据地”。
基督教的新教
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
形成的各个新宗教的统称,以三大主流教派为
主,即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其教义有三个共
同原则,即
因信称义、信
徒人人都可成为
祭司和《圣经》
具有最高权威。
柏林新教大教堂
思考、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有哪些?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经济:
2、政治:
3、思想:
4、宗教: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
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经济特权:
教会最高行政权司法权
裁决各国纠纷
法律的废止、帝王的废立
封建统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政 治 特 权
思想文化的控制垄断
教皇出行
兜售赎罪券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阅读、讨论、回答:
1、宗教改革前教皇宣扬的是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2、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而宣扬什么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3、加尔文宣扬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和马丁路德的相比有何异同?
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在行动上如何挑战教皇权威?
1、教皇:
宣扬信仰:因行称义。
目的:巩固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封建统治。
2、马丁路德:
信仰:因信称义。
目的:否定教皇代上帝言的身份和特权。
3、加尔文:
信仰:“信仰得救”-“先定论”。
同:信仰上帝得救,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个人权利。
异:加尔文宗教观较激进,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4、行动: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创立路德新教。
加尔文- 出版《基督教原理》、创立加尔文教、
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如何评价他们的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呢?
评价:
1、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
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
立的新局面。德国宗教改革开创了欧洲近代史
的新纪元。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他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
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
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马丁·路德(1483—1546)
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亦是基督教路德宗(又称信义宗,Lutheran Church)的创立人。
他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
他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人。加上活版印刷的推波助澜,各地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将《圣经》平民化和普及化。
马丁·路德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出售免罪券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站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Every truly repentant 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 of penalty 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
第86条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Why does not the pope, whose wealth is today greater than the richest of the riches, build just this one church of St. Peter with his own money, rather than with the money of poor believers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马丁·路德》中译本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加尔文
加尔文 (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 弃民一定要遭殃。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559年,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在17世纪前,日内瓦大学只是一个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小学校。到了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相继成立。19世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院也加入到其中。现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学。
日内瓦大学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全面阐述了加尔文的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基督教原理》书影(英文版)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德意志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2、瑞士宗教改革
加尔文
3、法国的宗教改革
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4、英国的宗教改革
断绝与罗马教皇的关系,教义、制度、仪式不变
建立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
宗教改革的基本要点:
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
《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教随国定
等等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意义:
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
其实质是:
早期的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摆脱了天主教会对各主权国家的控制干涉,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结合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本课小结
天主教会
日益阻碍
欧洲资本
主义的
发展
宗教
改革
马丁·路德的
“因信称义”
加尔文的
“先定论”
新教摆脱了
罗马教廷的
控制,推动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共40张PPT)
导 言
文艺复兴唤起了沉睡的人们,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像酝酿已久的火山一样喷发而出,席卷了西欧各国。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倡导下,教会内部出现敢于挑战教皇权威的声音,宗教改革运动蔚然大观。新教由此诞生,为西欧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 宗教改革的背景
★ 宗教改革的内容
★ 宗教改革的意义
这片只有0.44平方公里的土地,仅相当于北京故宫五分之三大。错落着壮观的梵蒂冈建筑群。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而且是全球8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圣彼得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彼得大教堂穹顶
彼得大教堂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注释:教皇一词拉丁语为“父亲”的意思,教皇可以说是脱离世俗的最高权力者。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升天堂。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德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思+经+政)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2、天主教会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德意志的严重压榨以及自身的腐朽;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善功
教阶
圣礼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信徒都可
成为祭司
圣经具有
最高权威
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教皇-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
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认的。
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凭借圣事,通过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
圣餐
以耶稣和他的门徒分享的“最后晚餐”为基础,正是在和门徒们共进的“最后晚餐”上,耶稣把面包说成是他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撕裂的身体,把酒说成是他为了我们而流尽的血。罗马天主教徒相信,面包和酒在经过“圣体礼”后就变成了耶稣的肉和血。
天主教的圣餐仪式通常在每个周日举行一次,而且每周至少举行一次。 对大部分基督教徒而言,它一直是具有核心地位的礼拜仪式。
领圣餐:
罗马天主教把他们的圣餐仪式叫做“弥撒”(Mass),日常的弥撒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承认罪恶;念经仪式,这包括诵读从《圣经》、某段布道和《尼西亚信经》里挑选出的三段经文;吃圣餐。在圣餐仪式上,牧师为面包举行圣体礼,然后把圣饼献给上帝并把它分给每个礼拜者。
《使徒们领圣餐》,为约斯·凡·根特所作。这幅画中有明显的中世纪造型特征:构图庄重对称,人物无个性,气氛冷峻,廊柱林立,背景阴暗,隐含着幽静神秘。
婴儿洗礼:仪式由一位牧师主持,在洗礼盆周围举行,由生父母和教父母 把孩子抱到洗礼盆前接受洗礼。父母们要许诺教孩子同邪恶斗争,用耶稣基督的教义来教导孩子,并把孩子在上帝的大家庭——教会——中带大。牧师以父亲、儿子和神圣精神(即三位一体)的名义在孩子身上洒三遍水,接着就在孩子的前额上画十字架。
信徒洗礼:包含着三种象征意义: 1、接受洗礼者浸入水中,这显示他们正在和基督一起为罪恶而死;2、接受洗礼者在水下的浸一小会儿表示他们和基督埋葬在一起;3、接受洗礼者离开水池显示自己和基督一起复活并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精神生活。
思考:
”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 的分歧点 在哪里?
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2、改革内容: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兜售赎罪券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真诚悔罪
就能得到赦免
宣称
质问
教皇最富,为何要花穷人钱
的实质: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
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
(1)
(2)
教皇利奥十世
亚尔伯特是通过贿赂教皇的手段当上美因兹大主教的。贿赂使他欠下银行3万弗洛林的债,为了还债,他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券”。在销售“赎罪券”时,他到处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以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从炼狱中拯救出来。消息传到路德耳中,他怒不可遏。
关于“赎罪券”
马丁路德
1517年的万圣节前夕,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同时,他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思考】新教中废除教阶、简化仪式的改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回答】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累;惜时如金。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Every truly repentant 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 of penalty 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
2、改革内容: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兜售赎罪券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1)
(2)
(3)
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
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
神职人员允许结婚
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1 他们各代
表谁的观点?
2 二者主张
有何不同?
甲: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4、路德教改革影响(政治+经济+文化)
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外族蹂躪
罗马统治的严酷
背景
1世纪
时间:
中东的巴勒斯坦一带
地点:
耶稣教人忍爱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教义:
2、基督教性质的变化
最初为穷人的宗教,遭到罗马皇帝的镇压,但到4世纪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
罗马皇帝为什么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呢?
因为基督教劝人忍受苦难,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所以罗马皇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使基督教逐渐成为统治者麻醉人民的工具。
3、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
4、基督教会的分裂
时间:11世纪
情况: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它们分别以罗马、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二者的教义基本一致,只是在组织形式上不同。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佛教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日内瓦的新教教皇加尔文
加尔文 (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
在对待旧教上,他比路德激进,他企图论证新教在教义上比罗马教会更接近古代基督教的思想。他用“因信得救”来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等级观念,用“因信得救”来取消教皇、主教、神父统治人民的权力。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加尔文深受影响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称新教百科全书);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
3)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经+政+文)
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 : “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3、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
A、君权神授 B、因信称义
C、政教合一 D、教皇至尊
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6、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
A、因信称义
B、先定论
C、因行称义
D、无为而治
7、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论
9、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相同点:①兴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
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反封建教会;
③兴起后都迅速扩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不同点:①从背景上看,宗教改革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教会,这是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
②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产生的历史作用。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其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文艺复兴则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
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竞相追求利润,人人都想发财致富。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而那些失败者则无疑是“弃民”了。
“预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对加尔文“先定论”的理解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共25张PPT)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主要原因)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
教皇出售“赎罪券”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2、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⑵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
⑶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阅读材料: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兜售赎罪券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改革序幕)
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真诚悔罪
就能得到赦免
宣称
质问
教皇最富,为何要花穷人钱
的实质: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
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
(1)、内容
A、
B、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1)、内容
A、
(2)、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性质: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3)、结果:
新教 产生;
“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
简化仪式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内容
三教鼎立
基督教 (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东正教(东派)
天主教(西派)
天主教
新教(宗教改革的产物)
第一次分裂(1054年)
第二次分裂(16C)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加尔文 (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
1.加尔文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称新教百科全书);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
3)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两位改革家的共同之处?
都否定罗马
教皇的权威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
精神
都主张信仰
得救
宗教改革的性质?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性质:在宗教外衣下的资产阶级反天主教会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知识结构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马丁 路德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性质
宗教改革的意义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导火线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创立新教
《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
创立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C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 )
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B
3、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 ( )
A、君权神授 B、因信称义
C、政教合一 D、教皇至尊
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B
B
5、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D
6、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
A、因信称义
B、先定论
C、因行称义
D、无为而治
7、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 )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论
C
9、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 )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A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