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
■社会人生的镜子——《战争与和平》
■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第十七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导入
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在这两个世纪里,主要的文学形式诗歌、小说、戏剧各自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世界文学史》书影
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的统治基本确立;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主导一切
文化上: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更为美好的社会。
(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欧洲大革命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内容,更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以后的社会变迁。)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
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
(一)、浪漫主义兴起的背景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权力从封建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手中,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彻底荡除笼罩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仍在反复和曲折之中进行,当时社会各阶既对顽固的封建统治秩序表示强烈的反抗意识,又对18世纪启蒙学派所鼓吹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实践感到失望。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面对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和雪莱
拜伦
雪莱
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他的主要作品:《闲暇的时刻》(1807年)、《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年)、《异教徒》(1813年)、《唐璜》(未完成)。
从左图可以看出拜伦“忧郁”的情绪,其作品也时常流露这种情绪。其笔下的英雄形像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的英雄形像,作者表达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忧郁。
拜伦写就的《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等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游历东方后于1813年身着阿尔巴尼亚服装的画像
《阿比多斯的新娘》插图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第一章第九二节) 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 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 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 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 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 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惨酷。 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 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 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
——杨熙龄 译
拜伦诗选之三——哀希腊
(《唐璜》第三章) 一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二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 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 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 而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呵,那歌声已远远向西流传, 远超过你祖先的“海岛乐园”。 三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像自己是个奴隶。
四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 瞭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山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五
呵,他们而今安在?还有你呢, 我的祖国?在无声的土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那英雄的心也不再激荡! 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 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 六
也好,置身在奴隶民族里,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至少,一个爱国志士的忧思, 还使我在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歌在这儿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人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七
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在流血。 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 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 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 八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喑哑?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象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九
算了,算了;试试别的调门: 斟满一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土耳其野人, 让开奥的葡萄的血汁倾流! 听呵,每一个酒鬼多么踊跃 响应这一个不荣誉的号召!
十 你们还保有庇瑞克的舞艺, 但庇瑞克的方阵哪里去了? 这是两课,为什么只记其一, 而把高尚而坚强的一课忘掉? 凯德谟斯给你们造了字体 难道他是为了传授给奴隶? 十一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让我们且抛开这样的话题! 这美酒曾使阿纳克瑞翁 发为神圣的歌;是的,他屈于 波里克瑞底斯,一个暴君, 但这暴君至少是我们国人。 十二
克索尼萨斯的一个暴君 是自由的最忠勇的朋友: 暴君米太亚得留名至今! 呵,但愿现在我们能够有 一个暴君和他一样精明, 他会团结我们不受人欺凌!
十三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在苏里的山岩,巴加的岸上, 住着一族人的勇敢的子孙, 不愧是斯巴达的母亲所养。 在那里,也许种子已经散播, 是赫剌克勒斯血统的真传。 十四 自由的事业别依靠西方人, 他们有一个做买卖的国王; 本土的利剑,本土的士兵, 是冲锋陷阵的惟一希望; 但土耳其的武力,拉丁的欺骗, 会里应外合把你们的盾打穿。 十五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树荫下正舞蹈着我们的姑娘。 我看见她们的黑眼亮晶晶, 但是,望着每个鲜艳的姑娘, 我的眼就为火热的泪所迷, 这乳房难道也要哺育奴隶?
十六 让我攀登苏尼阿的悬崖, 可以听见彼此飘送着悄悄话, 让我象天鹅一样歌尽而亡; 我不要奴隶的国度属于我- 干脆把那萨摩斯酒杯打破! 查良铮 译
雪莱
雪莱(1794—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受卢梭等的影响,他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最终与保守的家庭决裂。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务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年),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年),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年),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年),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年),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等。
雪莱没有忧郁的情绪。其作品一扫拜伦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抒发了高昂激愤的革命热情,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西风颂(节选)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 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黢黑, 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 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 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 仿佛是一具具僵卧在坟墓里的尸体, 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 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 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 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
…………
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你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使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 悲怆却又甘洌。但愿你勇猛的精灵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向宇宙,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扬出炉灰和火星,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与雪莱比较:
相同之处:(1)经历相似。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为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异国;(2)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3)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不同之处:作品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拜伦作品流露出忧郁的情绪,而雪莱的作品流露出高昂激愤、充满乐观精神的的革命热情。
浪漫主义的特点:(1)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像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2)崇尚自由和解放,热情讴歌人民要求自由和民主的斗争。
雪莱的诗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根单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有震撼大树的风,有震撼小树的风,有动摇大枝的风,有动摇小枝的风,有偃草动叶的风,有不倒烟柱的风。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郭沫若
郭沫若
返 回
返 回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
二、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兴起的背景
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时期,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失望和强烈不满。因此在文学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议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因此,浪漫主义的虚幻的想像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很快风靡全欧洲,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批斗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一生创作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 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人间喜剧》中译本书影
巴尔扎克的书房
巴尔扎克故居
巴尔扎克故居坐落在法国巴黎笫16区莱努合大街47号。他在这里写完了《人间喜剧》的最后一部分。
巴尔扎克故居庭院
巴尔扎克故居内部
巴尔扎克之墓
巴尔扎克1850年8月18日病逝,逝世后三天,在拉歇兹神甫公墓下葬。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
《高老头》书影
《交际花盛衰记》书影
巴尔扎克主要作
品中译本的书影
《欧也妮·葛朗台》书影
《贝姨》书影
毕加索《巴尔扎克像》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
所作的巴尔扎克雕像
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上的丰碑。
——雨果
司汤达在近代法国小说史上虽占有重要地位,巴尔扎克的硕大形象却不免使他相形见绌。以精力的浩瀚,产品数量的庞大与繁复多样而论,巴尔扎克实不愧为散文中的雨果。
——斯特里奇
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恩格斯
巴尔扎克
返 回
返 回
社会人生的镜子——《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战争与和平》书影
托尔斯泰于1863年至1869年用了七年时间写成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长达130余万字,列宁夸它是“了不起的巨著”。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曾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我就要推选《战争与和平》。”阿拉贡也称赞它是“人们曾写过的小说中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作品包括了两个互相交错的内容。即俄国的卫国战争和俄国社会贵族家庭生活。这两部分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写成的70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对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实状况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书影
托尔斯泰庄园的主楼
托尔斯泰墓地
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位于俄罗斯联邦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良纳镇。它占地约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托尔斯泰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复活》里多次描述这里的景色。人们把这里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1882年之前,托尔斯泰居住在这里。
托尔斯泰庄园的书柜
托尔斯泰与高尔基
托尔斯泰和夫人
托尔斯泰全家福
托尔斯泰在乡间
托尔斯泰生活照
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恳切真挚,它就越独特。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的照片,摄于1908年他80岁寿辰之日。
托尔斯泰言论
返 回
返 回
罗曼。罗兰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思考:
罗为什么把这《战争与和平》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
小说容纳了丰富的材料、众多的人物和无数的生活素材,它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在这一不断变幻的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上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种种真实的生活场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故罗把它比做古代光辉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
知识链接
高尔基
高尔基对批斗现实主义的评价
参见课本第118面的“知识链接”
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三、二十世纪中叶的荒诞派戏剧
(一)、荒诞派文学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同时又充满令人心悸的动荡不安: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受着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评论集《普鲁斯特》;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和《第一次爱情》;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长篇小说《莫菲》、《瓦特》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最后一局》、 《最后》、《呵,美好的日于》、《喜剧》。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二)、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品——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是贝克特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剧由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位流浪汉的对话组成,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位流浪汉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全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和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自我测评
1.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各具有什么风格特点?
2.以《人间喜剧》为例,简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拜伦以“辛辣的讽刺现实社会”为其特色,雪莱则是热情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言家”。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并用自己的作品有力的支持了各国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
从《人间喜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金钱主宰着一切。在19世纪20、30年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逐渐巩固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迅速陷入赤贫,这种矛盾在文学艺术上就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呐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鞭挞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它的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3.为什么《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自我测评
4.如何看待《等待戈多》在现代戏剧中的思想价值?
因为《战争与和平》的情节安排,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托尔斯泰描绘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因此被称为是“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等待戈多》围绕“迷惘的等待”这个主题展开,它试图论证:我们存在,所以我们等待,因为我们等待,所以我们存在。“戈多”也许只是某种生活的名称,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引发人们对于更深度问题的思考,如:从未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被投入到了世界,投入了生存——我们如何才能和这个事实妥协?我们是谁?自我的本质是什么?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却引发人们关于本质问题的深度思索,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等待戈多》的思想价值。
欢迎指导,不胜感激!(共29张PPT)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会考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的统治基本确立;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主导一切
文化上: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更为美好的社会。
(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欧洲大革命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内容,更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以后的社会变迁。)
19世纪欧美文学成就
19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流派,为近代欧洲文学带来了繁荣景象,标志着欧洲文学的成熟。
在众多文学思潮与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浪
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
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理想,
追求自由。其强烈的主体性是和法国大革命的精
神相吻合的。
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
一种文学艺术的创
作方法和思潮。浪漫主
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
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
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
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
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
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
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一、拜伦与雪莱
“自由的使者”——拜伦
拜伦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
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他的抒
情叙事诗《恰尔德 · 哈罗德游记》
一经问世即轰动文坛。他塑造出
那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
的人物,被人们称为 “ 拜伦式英
雄 ”。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带有自传色彩
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歌颂了欧洲反暴政、反侵略
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拜 伦
关于《唐璜》
叙事长诗《唐璜》是拜伦
的另一部代表作,全诗共计一
万六千行。通过主人公奇特、
复杂的经历,广泛描述欧洲社
会生活,抨击虚伪、残暴、专
制,歌颂纯真的爱情、正义的
勇敢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
气概。长诗代表了19世纪英国
诗歌的最高成就。被誉为“讽
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身着阿尔巴尼
亚服装的拜伦。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与拜伦的诗风迥然不
同。雪莱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
普遍的爱,他的诗中充满了幻
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
乐观主义精神。1819年,雪莱
还写了最著名的诗篇《西风
颂》,以及《云》、《致云
雀》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其
中,《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
作。
雪 莱
雪莱的《西风颂》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节选
请思考:有人说这首诗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拜伦与雪莱
二、《人间喜剧》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
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
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
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 ·
葛朗台》、《高老头》。100多
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
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
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起初将他的庞大作
品框架命名为《社会研究》,后
因受但丁《神曲》(原名直译为
《神圣喜剧》)的影响改为《人
间喜剧》,下设“风俗研究”、
“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
分。巴尔扎克想把人世间的一切
纷争角逐、悲欢离合喻为人生大
舞台上的一个个场景,一幕幕悲
喜剧。
文学巨匠
巴尔扎克
《高老头》
从1835年发表《高老
头》开始,巴尔扎克进入
创作生涯的第二阶段,即
有计划的为《人间喜剧》
进行创作的阶段。《高老
头》无疑是这一阶段最出
色的作品,小说真实的展
示巴黎社会的方方面面,
揭露金钱侵蚀下的人性的
罪恶。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的
故事情节:天真美丽的欧
也妮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
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
破产的表哥,并不惜激怒
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
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至
此,父女关系破裂,母亲
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
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
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
心汉。
《欧也妮·葛朗台》
一、拜伦与雪莱
二、《人间喜剧》
三、《战争与和平》
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
斯泰,俄国大作家,著有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
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
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
一。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
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
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
着深刻影响。
列夫·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
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
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
个里程碑。小
说以四大家族
相互关系为情
节线索,展现
了当时俄国从
城市到乡村的
列夫·托尔斯泰
广阔社会生活画面。
《战争与和平》插图
《战争与和平》
小说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
—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
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
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
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
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
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
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
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插图
《安娜 · 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
尔斯泰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
又博大精深的巨著。通过这
个故事托尔斯泰揭示了俄国
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
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
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
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
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
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
真正的社会大爆炸”。
《安娜·卡列尼娜》
一、拜伦与雪莱
二、《人间喜剧》
三、《战争与和平》
四、《等待戈多》
荒诞派作家贝克特
贝克特,为爱尔兰著名
戏剧家及小说家,荒诞派戏
剧鼻祖之一。 1906年出生于
都柏林,二十一岁毕业于都
柏林三一学院。1928—1929
年间,曾在巴黎讲授英文,
得以结识对其影响巨大的乔
艾斯等作家。自1937年起定
居巴黎。以英文及法文发表
小说与戏剧。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
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
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
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
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
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
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
特象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
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的。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该
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
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1957年,旧金山实验
剧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时,仅几分
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并且
在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惊。据说,从此以后,剧中
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两个
熟人见面打招呼,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
则回答:我在等待戈多。 1969年,主要因为此
剧,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
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
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
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
本人,贝克特回答说:
《等待戈多》剧照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
里说出来了。”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
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
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
们明天就上吊”。
贝克特
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
是一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
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
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
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
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
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课堂设问
1969年贝克特因这部剧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时的评语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请思考:什么是荒诞剧?为什么主题为人生
无意义的荒诞剧却能“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
到振奋”?
参考答案
荒诞派戏剧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
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荒诞剧的特点:第
一,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二,无扣人心弦
的戏剧冲突;第三,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
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贝克特是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
式,来表现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形
式,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
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
贝克特”。(共36张PPT)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
■社会人生的镜子——《战争与和平》
■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导入
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在这两个世纪里,主要的文学形式诗歌、小说、戏剧各自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世界文学史》书影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他的主要作品:《闲暇的时刻》(1807年)、《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年)、《异教徒》(1813年)、《唐璜》(未完成)。
拜伦写就的《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等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游历东方后于1813年身着阿尔巴尼亚服装的画像
《阿比多斯的新娘》插图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第一章第九二节) 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 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 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 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 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 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惨酷。 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 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 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
——杨熙龄 译
拜伦诗选之三——哀希腊
(《唐璜》第三章) 一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二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 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 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 而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呵,那歌声已远远向西流传, 远超过你祖先的“海岛乐园”。 三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像自己是个奴隶。
四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 瞭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山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五
呵,他们而今安在?还有你呢, 我的祖国?在无声的土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那英雄的心也不再激荡! 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 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 六
也好,置身在奴隶民族里,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至少,一个爱国志士的忧思, 还使我在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歌在这儿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人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七
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在流血。 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 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 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 八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喑哑?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象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九
算了,算了;试试别的调门: 斟满一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土耳其野人, 让开奥的葡萄的血汁倾流! 听呵,每一个酒鬼多么踊跃 响应这一个不荣誉的号召!
十 你们还保有庇瑞克的舞艺, 但庇瑞克的方阵哪里去了? 这是两课,为什么只记其一, 而把高尚而坚强的一课忘掉? 凯德谟斯给你们造了字体 难道他是为了传授给奴隶? 十一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让我们且抛开这样的话题! 这美酒曾使阿纳克瑞翁 发为神圣的歌;是的,他屈于 波里克瑞底斯,一个暴君, 但这暴君至少是我们国人。 十二
克索尼萨斯的一个暴君 是自由的最忠勇的朋友: 暴君米太亚得留名至今! 呵,但愿现在我们能够有 一个暴君和他一样精明, 他会团结我们不受人欺凌!
十三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在苏里的山岩,巴加的岸上, 住着一族人的勇敢的子孙, 不愧是斯巴达的母亲所养。 在那里,也许种子已经散播, 是赫剌克勒斯血统的真传。 十四 自由的事业别依靠西方人, 他们有一个做买卖的国王; 本土的利剑,本土的士兵, 是冲锋陷阵的惟一希望; 但土耳其的武力,拉丁的欺骗, 会里应外合把你们的盾打穿。 十五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树荫下正舞蹈着我们的姑娘。 我看见她们的黑眼亮晶晶, 但是,望着每个鲜艳的姑娘, 我的眼就为火热的泪所迷, 这乳房难道也要哺育奴隶?
十六 让我攀登苏尼阿的悬崖, 可以听见彼此飘送着悄悄话, 让我象天鹅一样歌尽而亡; 我不要奴隶的国度属于我- 干脆把那萨摩斯酒杯打破! 查良铮 译
雪莱
雪莱(1794—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受卢梭等的影响,他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最终与保守的家庭决裂。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务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年),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年),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年),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年),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年),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等。
西风颂(节选)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 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黢黑, 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 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 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 仿佛是一具具僵卧在坟墓里的尸体, 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 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 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 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
…………
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你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使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 悲怆却又甘洌。但愿你勇猛的精灵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向宇宙,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扬出炉灰和火星,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的诗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根单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有震撼大树的风,有震撼小树的风,有动摇大枝的风,有动摇小枝的风,有偃草动叶的风,有不倒烟柱的风。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郭沫若
郭沫若
返 回
返 回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一生创作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 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的书房
巴尔扎克故居
巴尔扎克故居坐落在法国巴黎笫16区莱努合大街47号。他在这里写完了《人间喜剧》的最后一部分。
巴尔扎克故居庭院
巴尔扎克故居内部
巴尔扎克之墓
巴尔扎克1850年8月18日病逝,逝世后三天,在拉歇兹神甫公墓下葬。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
《高老头》书影
《交际花盛衰记》书影
巴尔扎克主要作
品中译本的书影
《欧也妮·葛朗台》书影
《贝姨》书影
毕加索《巴尔扎克像》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
所作的巴尔扎克雕像
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上的丰碑。
——雨果
司汤达在近代法国小说史上虽占有重要地位,巴尔扎克的硕大形象却不免使他相形见绌。以精力的浩瀚,产品数量的庞大与繁复多样而论,巴尔扎克实不愧为散文中的雨果。
——斯特里奇
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恩格斯
巴尔扎克
返 回
返 回
社会人生的镜子——《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战争与和平》书影
托尔斯泰于1863年至1869年用了七年时间写成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长达130余万字,列宁夸它是“了不起的巨著”。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曾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我就要推选《战争与和平》。”阿拉贡也称赞它是“人们曾写过的小说中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作品包括了两个互相交错的内容。即俄国的卫国战争和俄国社会贵族家庭生活。这两部分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写成的70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对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实状况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书影
托尔斯泰庄园的主楼
托尔斯泰墓地
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位于俄罗斯联邦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良纳镇。它占地约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托尔斯泰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复活》里多次描述这里的景色。人们把这里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1882年之前,托尔斯泰居住在这里。
托尔斯泰庄园的书柜
托尔斯泰与高尔基
托尔斯泰和夫人
托尔斯泰全家福
托尔斯泰在乡间
托尔斯泰生活照
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恳切真挚,它就越独特。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的照片,摄于1908年他80岁寿辰之日。
托尔斯泰言论
返 回
返 回
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贝克特
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评论集《普鲁斯特》;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和《第一次爱情》;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长篇小说《莫菲》、《瓦特》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最后一局》、 《最后》、《呵,美好的日于》、《喜剧》。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是贝克特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剧由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位流浪汉的对话组成,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位流浪汉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全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和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等待戈多》片段
对白
知识链接
高尔基
阅读与思考
《人间喜剧》中译本书影
自我测评
1.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各具有什么风格特点?
2.以《人间喜剧》为例,简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拜伦以“辛辣的讽刺现实社会”为其特色,雪莱则是热情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言家”。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并用自己的作品有力的支持了各国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
从《人间喜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金钱主宰着一切。在19世纪20、30年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逐渐巩固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迅速陷入赤贫,这种矛盾在文学艺术上就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呐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鞭挞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它的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3.为什么《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自我测评
4.如何看待《等待戈多》在现代戏剧中的思想价值?
因为《战争与和平》的情节安排,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托尔斯泰描绘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因此被称为是“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等待戈多》围绕“迷惘的等待”这个主题展开,它试图论证:我们存在,所以我们等待,因为我们等待,所以我们存在。“戈多”也许只是某种生活的名称,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引发人们对于更深度问题的思考,如:从未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被投入到了世界,投入了生存——我们如何才能和这个事实妥协?我们是谁?自我的本质是什么?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却引发人们关于本质问题的深度思索,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等待戈多》的思想价值。
结 束
……
ESTRAGON: Let's go.
VLADIMIR: We can't.
ESTRAGON: Why not
VLADIMIR: We're waiting for Godot.
ESTRAGON: (despairingly). Ah! (Pause.) You're sure it was here
VLADIMIR: What
ESTRAGON: That we were to wait.
VLADIMIR: He said by the tree. (They look at the tree.) Do you see any others
ESTRAGON: What is it
VLADIMIR: I don't know. A willow.
ESTRAGON: Where are the leaves
VLADIMIR: It must be dead.
ESTRAGON: No more weeping.
VLADIMIR: Or perhaps it's not the season.
ESTRAGON: Looks to me more like a bush.
VLADIMIR: A shrub.
ESTRAGON: A bush.
继续
VLADIMIR: A What are you insinuating That we've come to the wrong place
ESTRAGON: He should be here.
VLADIMIR: He didn't say for sure he'd come.
ESTRAGON: And if he doesn't come
VLADIMIR: We'll come back tomorrow.
ESTRAGON: And the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VLADIMIR: Possibly.
ESTRAGON: And so on.
VLADIMIR: The point is
ESTRAGON: Until he comes.
VLADIMIR: You're merciless.
……
返 回(共38张PPT)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时代特征再认识
18、19世纪之交的欧洲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反复的权力争斗。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几经周折,不仅摧毁了法国君主制的根基,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
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欧洲进入如火如荼的动乱年代。一方面,英法等国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变革之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欧洲弱小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也日益高涨,并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达到高潮。
1.1776年,由北美13个殖民地所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美的革命与改革
2.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1799-1814年)发生在这次欧洲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遭遇重创。
思考:这是一些什么性质的革命和改革?
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19世纪以来的两个世纪里世界局势的剧烈变革,造就了世界文坛群星璀灿、巨著纷呈的辉煌,推动了世界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思考:
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哪些现实因素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一、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与雪莱
(一)历史背景
1.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2.欧洲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3.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知识分子大都受过启蒙思想的熏陶,曾是革命的热情拥护者。但革命后确立的新制度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他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思考:
教材列举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谁?
他们的作品风格有何不同?
2.崇尚自由和解放
1.富有幻想和激情
如有可能,我将教导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
——拜伦
(一)历史背景
(二)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坛上的拿破仑”)
一、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与雪莱
代表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
诗作风格: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抨击现实丑恶,讽刺社会积弊。
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 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 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 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 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 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惨酷。 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 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 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章第九二节
这首诗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1824年4月,三十六岁的诗人去世了,引起了希腊和全欧进步人士的震撼。逝世那天,希腊战士们宣布为国哀日。人民为他服丧致哀,政府以隆重军礼向他遗体告别。盖着黑色斗篷的灵柩上安入了盔、剑和桂冠。拜伦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他那为弱小民族自由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当时南欧各国人民反对外族压迫的斗争。今天,他的雕像还站在希腊米苏龙吉的“英雄公园”中央,受到广大群众的崇敬。
(一)历史背景
(二)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坛上的拿破仑”)
一、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与雪莱
2.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品:《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作风格:乐观主义精神——“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代表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
诗作风格: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抨击现实丑恶,讽刺社会积弊。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节选
“天才的预言家”
△请问:雪莱的预言是什么?
比较拜伦和雪莱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经历相似。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异国。
②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
③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2)不同点
①拜伦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②雪莱的作品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一)历史背景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与雪莱
3.影响
从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有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1.拜伦
2.雪莱
浪漫主义文学大扫描
国籍 作家 代表作 体裁特点
英国
拜伦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长诗
《唐璜》 诗体小说
雪莱 《西风颂》 诗歌
德意志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长诗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小说
《悲惨世界》 小说
大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 小说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作品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人间喜剧》
2.托尔斯泰: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二、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3)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4)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5)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思考:
你知道哪些19世纪上半叶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及其作品呢?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二、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
1.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
评价: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托尔斯泰: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评价: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他想象着,他的金币“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
它们“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繁殖”。
瘫痪之后,他把储藏室的钥匙贴身放着,不时用手
抚摸。
妻子死后,他又迫使女儿放弃继承权,并厚颜无耻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临死之前,神甫为他做临终法事,他在弥留之际还想将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抓到自己手里,攫为己有。由于用力过猛,终于一命呜呼。
贪婪、自私、冷酷,视钱如命的吝啬鬼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和虚情假意
《欧也妮·葛朗台》 《人间喜剧》最出色的小说之一, 请看下面的描写,说说葛朗台的形象和作者的意图。
是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罗曼·罗兰赞誉此
书是“我们时代里最
伟大的史诗, 是近代
的《伊利亚特》”
《战争与和平》
插图
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 侵略者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 精神和 气概。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的史书,共创造了559个人物,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生活为情节线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谴责了拿破仑的非正义的侵略,颂扬了俄国统帅亚历山大·库图佐夫英勇机智打败了拿破仑和他率领的十万侵略军,表现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史诗自古希腊荷马史诗开创,几千年来成其为史诗的著作在世界上并不多,而《战争与和平》是当之无愧的一部。
生活在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一次探亲的途中,她巧遇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伯爵。伯爵对她一见钟情,安娜也坠入爱河,为迫求自己的幸福,安娜不顾丈夫的反对, 义无反顾地追随渥伦斯基而去,
由此在上流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安娜的幸福却并未维持多久,渥伦斯基开始冷落并背叛她,丈夫更不肯原谅她,在重重压力下,安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这个角度,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社会的深刻危机,反映了俄国封建势力的迅速衰落和资本主义势力的迅速发展。书中的中心人物安娜是带有个性解放色彩、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妇女,而她为社会所不容的,正是以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渥伦斯基所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的最后悲剧──卧轨自杀。
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
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伦的墓穴
作家的墓前,没有墓志铭,没有十字架,但他用毕生精力紧张探索、顽强劳动所铸成的不朽的纪念碑,却高高地耸立在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并放射着巨大的光辉!
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树叶,唱着永恒的安魂曲。人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不带走一片叶子。四周一片寂静,唯有轻轻的风儿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这里不像是一位伟人地坟墓,反而更像是某个公园内幽静地一角。但正是在这朴素的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现实主义文学大扫描
国籍 作家 代表作 体裁特点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小说集
司汤达 《红与黑》 长篇小说
莫泊桑 《项链》 短篇小说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小说
果戈里 《死魂灵》 长篇小说
英国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长篇小说
印度 泰戈尔 《戈拉》 长篇小说
泰戈尔
狄更斯
托尔斯泰
普希金
果戈里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现代主义:
实际上是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潮流派的总称。20世纪20-30年代繁盛时期的现代主义流派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等。此后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现代主义流派,如荒诞派、美国的黑色幽默派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现代主义的特点:
1、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行动的延续常常被意识的延续所取代;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人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但它们又感到现实偏偏不让他们获得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精神归宿。他们的作品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精神危机。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产生在五十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于法国,尔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其影响至今未衰。 荒诞派作家看重人生的荒诞性,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荒谬的,人活着就是一场梦,人的努力既无意义,也无用处。所以,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它只是把丑恶,肮脏的现实在舞台上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类戏剧中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的演员坐在浴缸或箱子里,只露出一个人头,有的剧目没有一个演员登场,整个舞台空荡荡,只有两个乒乓球悬挂高空。荒诞派戏剧是以反理性主义而著称的,挂钟时而敲打十七下,时而又敲打二十九下。人物关系也很混乱,某小孩前天是哥哥,后天又变为弟弟。它主张把平凡的日常现实肢解开来,使之变形,引向极端,以荒诞的布景,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如用满台的椅子,站在三口缸里的三个人等来表现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或用丑角式的动作,刺耳的叫声,或哑剧式的场面来展示理性的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思考:
荒诞派戏剧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特点和此时的历史有什么关系?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1.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文明发展
(2)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1)流行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地点:欧美
(3)代表人物及作品:
2.简况
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流派--荒诞派戏剧
1.历史背景
3.代表人物及作品:
2.简况
①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②《等待戈多》的思想价值: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等待戈多》的经典对白: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剧照)
《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
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
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
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
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
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
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
特象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
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的。
《等待戈多》剧照
戈多是谁?戈多到底是谁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 咱们就得救了”。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过贝克特本人。
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其实等待是一种人生的需要,一种生命的过程,追求的过程,他们害怕戈多出现,害怕一出现很可能就成了绝望,因此出现或者不出现都是绝望,所以等待,一直怀抱希望地等待,在希望与绝望之中人们耗尽了此生,人们也许更注重一个追求的过程,等待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借口,生活中需要一些变化,但却不知如何是好,无奈的生命只剩下等待,这就是荒诞的实质。
在荒诞派艺术看似无逻辑、非理性的表达方式背后饱含了人类的许多辛酸与无奈,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这部晦涩难懂的戏剧在1969年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委会在致词中这样评价他1952年的戏剧《等待戈多》:“该剧以一种诗歌般的直白,捕捉了人类形而上的困境———永久的、不确定的期待……” 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等待戈多》被媒体一致评为是本世纪最为权威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