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6 15: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岳飞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内岳庙街86号,又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祠庙。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
导入新课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目标:
1.了解宋初专治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了解两宋与边疆少数民族对峙的情势
3.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影响

大权独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十国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北宋建立
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突然袭击,攻灭南唐
围城打援,灭亡北汉
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北宋统一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④设立平行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重文轻武
强干弱支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州郡属中央
地方设通判
文臣做知州
谁敢再造反
钱谷转运忙
消除地方患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2)分散中央机构的权力
(二府三司)
行政: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军政: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与三衙分权
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扩大皇权
①中央 “二府”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同平章事(宰相)
枢密院
(三衙)





殿







皇 帝
(财政 机构)
(行政 机构)
(军事 机构)
三司
中书门下
参 知 政 事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相权进一步削弱
崇文抑武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分散军权 统调分离 枢密院与三衙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杯酒释兵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材料:所谓“祖宗之法”,研究者通常认为,包括一些可以列举出来的固定内容。就其大致被赞誉的方面而言有限制宗室、外戚、宦官权利,权利的分立与制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言事臣僚,提拔“忠义”气节,等等;就其负面内容及其影响而言,例如“守内虚外”的内政外交总政策造成的国势不振;对于带兵出征的将领,强调“将从中御”,甚至以“阵图”束缚前线统帅手脚;倡导文武百官循规蹈矩,防范喜事兴功;在文武关系的处理上,实行以文御武……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南北对抗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材料:
936年石敬瑭怀疑后唐末帝李从珂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宋辽矛盾起源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燕云十六州进可攻、退可守,北依托燕山山脉,成为阻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昔日汉朝的北方长城防线就是以这些地区为主要布防区域,也是地理上北方草原和中原农耕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其战略意义不亚于历史上河套地区对于屏蔽长安的意义。
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
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
通关节。宋真宗也赞
同议和,派曹利用前
往辽营谈判,于十二
月间(1005年1月)
与辽订立和约。
双方签定协议: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榷场贸易:
榷场的含义: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各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
特征: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商品由官府控制
互市商品:宋:茶叶、瓷器、丝织品等
辽、西夏和金:马、皮革、药材、盐等
影响: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设置目的: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
宋夏政权对峙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于1039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变法图强
王安石变法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根源 ①为削弱官员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和恩荫赏赐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
②扩大禁军数量,实行更戍法
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屯兵
①军队官员激增
②大兴土木
③每年向辽、西夏交纳钱物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北宋中期“三冗”现象形成背景及后果
冗官——无用官员过多
冗兵——无用军队过多
冗费——无用支出过多
三冗问题
拖垮宋朝
三冗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严重,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北宋中期,由于“三冗”严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③“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④宋神宗的支持。
⑤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改革精神。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改革者:范仲淹
(3)支持者:宋仁宗
(4)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5)改革结果:昙花一现,最终失败
(6)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富国强兵
王安石不凡的抱负
(变法目的):
巩固统治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农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规定按户等高下分派费用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
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官僚不例外。
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一)富国之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增加国家收入
减轻纳税户的负担,增加国家收入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二)强兵之法
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
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
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
(三)取士之法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
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整顿太学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唯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一万多处,使36 万余公顷土地获得灌溉。 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活动者受到一些限制, 农民减轻了部分差役好晚 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大大的增加,部分实现了“富国”的目标,但“强兵”没有达到,置将法虽推行, 但不少将官都是庸才。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
①执行不善,用人不当,反加重人民负担。
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③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
④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⑤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1)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1)变法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评价王安石变法

偏安一隅
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 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岳飞《满江红》
(1)汉族人民的支持(金兵残杀汉人,抗金是在保护汉族人民生命财产)
(2)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岳飞个人的才华与品质
(1)坚决抗击金朝的进攻,屡建战功
(2)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冤死使人民对他更加同情怀念
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岳飞为什么深受人民的爱戴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知识拓展]: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
(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汉族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兴庆
金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南宋 汉族 赵构
阿保机
960年
赵匡胤
元昊
1127年
临安
916年
1125年
1127年
1038年
1227年
1115年
1234年
1279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