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16 09:41:4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毛主席逝世                     
1976年10月,人们欢庆文革的结束。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1977年和1978年 ,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 (1987年4月)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一)“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1.人们欢庆的喜悦是否融尽了“文革的坚冰”?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形成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3.你认为“融化坚冰”,走出“徘徊”的关键是什么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一)“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1.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2.错误根源: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违背实事求是)
3.影响:
“文革”的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
出现“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材料: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 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
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导火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影响:
①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
全会上讲话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三)十一届三中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个人崇拜
教条主义
集权模式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改革开放
肯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健全民主法制,拨乱反正
责任制
富起来了
干个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语
万元户
特区
跟我学
二、邓小平理论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问题思考: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照搬照抄哪国经验?结果如何?
③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我们得出什么基本结论?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
概括材料,体现邓小平理论什么方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
一国两制
中共“十三大”主要内容(1987年):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
③三步走的战略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奋斗目标
依靠力量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三步走的战略
社会调查:从社会生活看三步走的战略
工资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变化
70年代的四大件——“百元级”
生活巨变:
《南方日报》发表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的主要内容。
1992年,邓小平参观顺德一家企业时讲话 。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议一议:《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对这一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五大”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形 成
十三大
十二大
最早提出理论
第一次系统概括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深 化
南方谈话
十 四 大
十 五 大
成熟形成体系
比较完整体系
成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
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精神文明
改革目标
战略步骤
领导力量
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统一方针:一国两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③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发展过程
历史意义
1.背景:
①国际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②国内背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发展过程
①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做出完整阐述。
②地位确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历史意义:
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③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④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小结
邓小平
理论
毛泽东
思想
三个代表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世纪前期,中国人民唱着“东方红”,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当家作主站起来”;20世纪后期,中国人民唱着“春天的故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富起来”;21世纪的今天,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乐章,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综合探究: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
解 答 问 题 邓 小 平 理 论 “三 个 代 表” 相 互 关 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一 脉 相 承
与 时 俱 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综合探究: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
思 想 体 系 创 立 者 解 决 问 题 思 想 精 髓 历 史 作 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 事 求 是
独 立 自 主
群 众 路 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与 时 俱 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
“思想解放”指的是: ( )
A.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C.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民主集中制 B. 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 解放思想
3.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会议分别是: ( )
A.“十二大” “十六大” B.“十四大” “十五大”
C.“十三大” “十六大” D.“十五大” “十六大”
C
D
D
课堂检测:
二、解析与探究: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江泽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的旗帜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分析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
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课堂检测:
二、解析与探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实践的方向。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
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
造成的危害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
表 现
破 旧
立 新
思想路线转折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转折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转折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批判“两 个凡是”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错误方针
拨乱反正,平反冤
假错案
二、邓小平理论
背 景 形 成 深 化
国 际 背 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 内 背 景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市场经济的困惑阻碍改革的进程
(一)形成及深化背景: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和江泽民在党的
“十四大”上亲切握手
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总书记。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共40张PPT)
第25课
课标要求: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题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
①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改造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二年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1966 曲折发展
1966-1976 严重破坏
1976-1978 停滞不前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一)背景:
1、“文革”结束。
2、“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3、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奠定思想基础。
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针对“两个凡是”问题而进行的
B、其目的是要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华国锋(1921-2008)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请思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影响
主要内容 意义
政治
经济
思想
组织
肯定了……,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方针
放弃……错误方针,将…转移到……。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①重新确立了……
②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创办经济特区,和平收复香港,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理论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
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其核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
提出的背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深化(表格归纳)
大事时间 发展轨迹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
标志形成。(1)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党的基本路线(一中心.两基本点) (3)三步走战略
③1992年
“南方谈话”
成熟与深化。阐明社会主义本质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
发展与完善。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其他理论:大力发展生产力;两大文明关系;科技地位;一国两制;外交思想两大主题;和平外交;扩大开放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①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端)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
④1992年春:“南方谈话”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
(最早提出理论)
(第一次系统阐述)
(理论成熟并成体系)
(比较完整的体系)
(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
①发展道路:
②发展阶段:
③根本任务:
④发展动力:
⑤外部条件:
⑥政治保证:
⑦战略步骤:
⑧党的领导:
⑨依靠力量:
⑩祖国统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爱国统一战线(国内外一切力量)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步走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A、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E、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何谓“三步走”?
请思考: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国际:①社会主义运动受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②亚太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机遇和挑战)
国内:改革走到关键时刻。
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争论不休,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改革难以进一步推动。
背景: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巡讲话(原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
谈话解决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
(1)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2)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
(4)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南方讲话(1992)——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把有特色的理论推进到新阶段)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代背景:
2、过程
A、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B、国内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阶段。
A、2000.2,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了“三个代表思想”
(创立)
B、2002.11,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成熟)
3、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精髓是“与时俱进”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写进党章) ② 涵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解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道路.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比较
三者关系: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三者是与时俱进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反过来,新的实践又要求并推动新的理论的产生。
巩固练习:
1、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党内领导地位的是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在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4、科学地回答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的思想理论是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是 ; 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E、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四、科学发展观
1、提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
2、内容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进一步阐述:党的“十七大”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4、评价
是对马、毛、邓、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巩固练习:
1、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3、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在中共哪次会议上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巩固练习:
5、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B.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涉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D.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
6、在借鉴人类先进政治思想和中国自身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人开创了
①维新变法思想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邓小平理论成熟和形成体系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南方谈话”
4、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A、城市 B、农村
C、经济建设 D、阶级斗争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三个代表”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 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
A.建设者一个什么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A
8.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
A.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C.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 D.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经济形态决定了意识形态
10.中共“十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不能和计划经济并存
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延伸探究练习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领导力量
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解放发展
生产力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
交政策
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
分三步走
中共核心
领导地位
一国两制
爱国统
一战线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除了这九大板块外,还有“两大文明”理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伟大论断。
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③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A、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共24张PPT)
第24课
课标要求: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1904-1997):他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洗礼,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枪林弹雨中参与创建了新中国。在新中国的初期岁月,参与筹划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在文革浩劫中,曾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从1978年以后,他成为中共的主要决策人,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建设时期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标志是: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①毛泽东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②两年徘徊时期主要领导“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③1978年上半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建国以来一次历史性转折
2、重大决策: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扭转了“左”)
B.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经济)
C.确定了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方针
D.实行改革开放
3、转折的含义: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
1977年2月7日,华国锋公开提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以《学好文件抓住纲》为题发表社论,首次在全国公开提出“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建国以来一次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为核心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补充知识: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八七会议:城市→农村
2,七届二中全会:农村→城市
3,十一届三中全会: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深化
理论轨迹 提出时间 思想涵义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中国特色问题的提出
(补充)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成熟并体系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也是市场经济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简洁概念
其他理论:两大文明的关系;科技地位;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外交思想-两大主题;和平外交;扩大开放等
1987年中共十三大
1992年的
“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
重点: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体现
①初级阶段理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
②“南方谈话”核心: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③其他理论内容:两大文明的关系+科技地位+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外交思想-两大主题;和平外交;扩大开放等。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的题词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区分概念】
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简述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课标
提示:
内容:①初级阶段理论+②“南方谈话”核心+③其他理论内容
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6) “一国两制” 理论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补充:邓小平理论内容的表现——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提出的背景:
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2、“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对党和国家
建设的重大作用:
A.是中共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B.是新阶段中共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C.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其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的精髓是“与时俱进”
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平稳过渡
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解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 伟大理论的比较:
系统练习:
1、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党内领导地位的是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在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4、科学地回答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的思想理论是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是 ; 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E、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A.坚持毛泽东思想
B.彻底批判“四人帮”
C.违背毛泽东思想
D.文革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思想解放"指的是
A.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C.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文革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7.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 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 解放思想
8、下列哪项不是中共十三大的主要内容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重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实事求是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B、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
D、中共十三大上
10、下列各项,不属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一国两制构想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中共十三大上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