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2章 乡村和城镇(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2章 乡村和城镇(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19:36:03

文档简介

课后素养落实(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直观看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在扩大,但看不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第2题,由图可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而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故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可促进城市道路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会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读图,完成3~5题。
3.2015年,我国(  )
A.城镇化刚刚起步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镇化开始衰退 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
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
A.城镇化起步晚 B.城镇环境质量好
C.城镇化速度慢 D.城镇化水平高
5.2000~2015年,下列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镇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德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B 4.A 5.C [第3题,由图可知,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第4题,由图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第5题,2000~2015年,英国城镇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误;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误;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正确;德国城镇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误。]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读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完成6~8题。
6.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4:00
8.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道路铺设渗水砖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机动车限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D 7.D 8.C [第6题,由图文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说明热岛效应最强。第7题,据图可知,夏季一天中热岛强度最高值出现在22:00~4:00时间段,也说明这个时段热岛效应最强。第8题,增加绿化面积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也可获得清新宜人环境,①正确;道路铺设渗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②错误;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北京不现实,且会释放热量,③错误;机动车限行可减少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④正确。]
2020年6月,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读漫画“城市看海”,完成9~10题。
9.图中反映的城镇化问题是(  )
A.内涝严重 B.交通堵塞
C.住房紧张 D.环境污染
10.下列缓解图示城镇化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居民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③硬化城市路面 ④建设下凹式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A 10.D [第9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硬化地面使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造成严重内涝,A正确。第10题,读漫画可知,地面硬化及排水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可加强雨水的排放;建设下凹式绿地,可增加雨水的下渗,D正确。硬化城市路面会加重城市内涝;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会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11.读某区域三个发展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Ⅰ,该城镇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阶段Ⅲ,在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之间开挖了人工运河,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阶段Ⅱ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地区为发达国家的某地区,阶段Ⅲ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现象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该地区在阶段Ⅲ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阶段Ⅰ城镇主要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开挖运河是为了连接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因为这两地都可以发展钢铁工业,利用运河运输原料或燃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第(2)题,阶段Ⅱ该地区人口迁移是从乡村到城镇,到阶段Ⅲ,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人口迁移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问题,二是该地区大规模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位于河流交汇处 随着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钢铁工业的发展,运输量增大,为降低运输成本开挖了人工运河。
(2)由农村到城镇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
(3)耕地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素养培优练]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易错题)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3.(易错题)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B.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C.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D.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12.D 13.D [不能分清人文城市化和景观城市化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2题,由材料可知,图中丁区域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纵坐标值都很高且为正值,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纵坐标值基本同步,说明道路、建筑物、绿地等的发展与人的变化是相适应的,丁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水平都较高,故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丁区域。第13题,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水平高于景观城市化水平,故今后要加强城市景观城市化的建设,即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D选项正确。]
蔡塘村位于厦门岛东南部,原为蔬菜基地,面积1.25 km2,2003年撤村改社区。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蔡塘建起了工业区,逐渐演变为规模较大的城中村,至2009年常住人口约3.5万人。近些年来,蔡塘社区进行社区改造,提出“全民入股,发展现代服务业”,原来杂乱无章的城中村变成了集居住、商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商住区,一跃成为“美丽厦门示范社区”,常住人口达6.8万人。据此完成14~15题。
14.城中村往往易发生内涝,原因主要是(  )
A.排水设施陈旧落后 B.硬化地面不利下渗
C.住宅密集排水量大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15.针对常住人口的变化,蔡塘社区亟须(  )
A.扩大花卉蔬菜种植 B.大力开发旅游景观
C.加强文化教育事业 D.增加食品工业比重
14.A 15.C [ 第14题,相比而言,城中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所以常常发生内涝,A选项正确;B、C选项不是主要原因,且根据材料可知,城中村常住人口相对较少,排水量并不是很大;城中村地区并不一定地势低平,D选项错。第15题,蔡塘社区常住人口大大增加,面对这种变化,社区应加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如新建学校解决新增人口子女上学问题。]
1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为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1949~1978年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说明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特点。
(2)说明江苏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简述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1949~1978年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较高。第(2)题,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方面分析。第(3)题,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 (1)1949~1978年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较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7/7课后素养落实(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通常把聚落在空间展布的平面形态,称为聚落的外部形态。读下图,完成1~2题。
①         ②
③         ④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乡村聚落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基本一致 ③聚落都分布在平原地区 ④影响聚落外部形态的因素是地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A 2.A [第1题,乡村聚落不仅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与乡村居住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图①~④依次描述的是村落、梯田、车间和城市。第2题,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但不是都建在平原区。影响聚落外部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和地形。]
读我国某乡村土地利用图(1亩≈666.67 m2),完成3~4题。
3.该乡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水域
4.该乡村最可能位于(  )
A.青海 B.河北
C.浙江 D.内蒙古
3.A 4.C [第3题,读图可知,该乡村的水田用地面积最大,水田和旱地都属于耕地,耕地占该乡村土地面积的比例最大,故A项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该乡村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且水田比例最大,说明该乡村最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C项。]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村落形态属于(  )
A.带状村落 B.环状村落
C.团块状村落 D.分散型村落
6.该村落如图示分布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矿产资源开发
B.平原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靠近水源而沿河分布
D.为逃避野兽袭击
5.A 6.C [第5题,读图可知,该村落整体上沿河或等高线发展,呈带状集聚分布,A正确,B、C错误;分散型村落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大小因地而异,D错误。第6题,图中未体现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A不选;村落位于河谷,平原面积狭小,B错误;图中村庄沿河分布,便于取水,C正确;图中为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多,没有大型野兽,D错误。]
下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下列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区——行政因素
B.商业区——经济因素
C.住宅区——环境因素
D.科教区——历史因素
8.自来水厂应建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B 8.D [第7题,商业区位于地价最高的市中心,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住宅区位于商业区的外围,也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教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的形成受经济、环境、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第8题,根据图中河流干、支流的特点,可判断出河流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④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自来水厂。]
最佳的商业区位能使付租后净利润达到最大。读某商业企业的地租、付租前利润与城镇中心距离关系曲线图,完成9~10题。
9.该商业企业最可能是(  )
A.建材批发业 B.大型综合超市
C.高档服装零售业 D.主题商城
10.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中的(  )
①企业支付能力 ②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③土地利用方式 ④交通通达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A 10.C [第9题。读图可知,该企业在城镇中心地区付租前的利润低于地租,在郊区付租前利润大于地租,说明该企业不适合布局在城镇中心地带,而适宜布局在郊区。大型综合超市、高档服装零售业、主题商城需要大量消费者前来购物,适宜布局在城镇中心地带;建材批发业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利润较低,适宜布局在郊区。第10题,土地租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选项②④正确。]
1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市政府计划将传统工业区A的工业外迁,在此建立大型文化广场和娱乐休闲之地,此举是否合理?为什么?
(2)该城市规划住宅区向东部发展,工业区向西部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
(3)拟在B、C两地中规划一处商业用地,你认为选择在何地?为什么?
[解析] 第(1)题,A区位于市中心,工业区在此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第(2)题,工业区向西发展交通便利,东部远离工业区则环境质量好。第(3)题,商业区要接近消费市场并且交通便利。
[答案] (1)合理。该工业区位于住宅区中间,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外迁。居民区基本上呈半环状围绕A地,在此建文化娱乐场地,能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的文化生活。
(2)合理。西部邻近铁路和主要公路干道,运输方便,故规划为工业区;东部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故规划为住宅区。
(3)选择在C地。C地离另外两个商业区的距离大致相同,B地与南侧商业区距离太近;C地交通条件好。
[素养培优练]
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传播速度加快,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加凸显,为共享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共享医院是一个由多家医疗机构“拼”起来、实行医疗资源共享的医疗新模式,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生可以“拎包入驻”,患者看病像逛超市一样方便。据此完成12~13题。
12.共享医院最适于布局在(  )
A.城市郊区 B.居民小区
C.大型商场 D.城市公园
13.目前,共享医院受到了很多患者的欢迎,主要原因是(  )
A.各医疗机构集聚,有利于交流、合作
B.看病相对便宜
C.技术水平高,患者康复率更高
D.“一站式”满足患者的需求
12.B 13.D [第12题,材料“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生可以‘拎包入驻’,患者看病像逛超市一样方便”,说明共享医院适宜建在常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故B项正确。第13题,“患者看病像逛超市一样方便”说明共享医院可以“一站式”满足患者的需求,D项正确;“各医疗机构集聚,有利于交流、合作”是针对医院而言而不是患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不能体现B、C项特点。]
地铁站的进出站客流量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影响很大,下图是北京达官营地铁站在某工作日一天中不同时刻进站和出站的客流量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易错题)推测达官营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服用地 B.工业用地
C.交通枢纽用地 D.居住用地
15.(易错题)以下时间点该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在无调度下积压最严重的是 (  )
A.8点 B.14点
C.18点 D.23点
14.D 15.B [忽略不同功能区人员出行的特点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4题,读图可知,达官营地铁站早上8点左右进站客流量集中,与工人从家出发上班时间相近,出站的客流量集中在18点左右,与工人下班回家时间较吻合,故达官营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住宅区。第15题,读图可知,从早上5点一直到14点,此时段出站人员少于进站人员,停在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不断增多,故共享单车在无调度下一直积压。]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纽约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个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其中,曼哈顿的唐人街是西半球最为密集的华人集中地。
材料二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纽约城市功能分区图。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美国纽约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2)世界很多大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形成纽约的总部经济,请分析其形成总部经济的优势区位条件。
(3)据图分析纽约市商业区分布特点及不同商业区服务范围差异。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美国纽约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港口(交通)、地价、历史、种族、收入水平、社会知名度等。第(2)题,纽约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条件好,海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地可以便捷往来,相关服务行业完善,服务水平高,信息网络高度发达,收集相关信息方便快捷,因此世界很多大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第(3)题,据图可知,分布于曼哈顿半岛的商业区,规模大,主要服务美国乃至全世界;其他零星分布于各区的商业区,规模小,主要服务各自附近的人群。
[答案] (1)因素:港口(交通)、地价、历史、种族、收入水平、社会知名度等。
(2)纽约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条件好;海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地可以便捷往来;相关服务行业完善,服务水平高;信息网络高度发达,收集相关信息方便快捷。
(3)分布特点:分布于曼哈顿半岛的商业区,规模大;其他零星分布于各区的商业区,规模小。
服务范围差异:曼哈顿商业区主要服务美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各小型商业区服务各自附近的人群。
7/7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结合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掌握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区域认知)3.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4.调查所在地城镇化所处阶段及特点,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地理实践力) 1.城镇化的表现有哪些?2.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城镇化有利影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5.城镇化阶段性问题主要表现有哪些?
一、城镇化的概念
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主要推动力: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微思考] 城镇化是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方面的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易错提醒] (1)城镇化的标志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镇的发展是否合理。
(2)城镇人口多的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1950年后城镇化速度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城镇化速度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
2.典型国家和地区城镇化
(1)欧美发达国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
②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2)日本
①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②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3)非洲
①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
②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民集聚。
(4)亚洲东南部
①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
②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时间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3)发展空间:我国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易错提醒] 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当前,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  )
2.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  )
3.城镇化水平高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  )
4.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镇化水平降低。 (  )
提示:1.×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已进入成熟阶段,速度减慢,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加速阶段,速度较快。
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3.×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4.×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使城镇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三、城镇化的利弊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的主要表现
(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城镇化带来阶段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
(3)住房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
(5)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过多人口的需求。
3.解决措施: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
[微思考]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易错提醒] 城镇化不仅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对自然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具体如下图所示:
 城镇化的概念
中新社北京2020年8月17日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5.5%,新增农村转移人口8000万人以上。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中反映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率上升。
问题2 (综合思维)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3 (区域认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城镇有哪些优势可以对农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
提示:城镇的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1.城镇化的表现
2.城镇化的过程
3.城镇化的动力
1.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上海 山西
人口自然增长率/‰ 3.14 4.99
城镇人口比重/% 89.6 53.8
人均GDP/万元 9.7 3.5
三大产业结构 0.5∶34.7∶64.8 6.2∶49.7∶44.1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2)导致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1)B (2)D [第(1)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第(2)题,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西方有一句俚语说:“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反映了什么样的城镇化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图中哪个阶段,原因是什么?
提示:逆城市化。后期阶段。
原因: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镇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问题2 (综合思维)在城镇化进程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
提示: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
问题3 (区域认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个阶段?
提示:处于中期阶段。
1.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
城镇人口比重 大小 大 小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移动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现象及原因 现象 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表示(  )
A.美国、日本、德国 B.美国、德国、日本
C.日本、德国、美国 D.德国、美国、日本
(2)图示三个国家中(  )
A.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目前德国城市化水平最高
C.美国城市化起步最早
D.二战后日本城市化速度最快
(1)B (2)D [第(1)题,工业化对城市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再传至北美;1870年,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应为德国,甲国城市化水平次之,应为美国,丙国应是日本。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表示美国,乙表示德国,丙表示日本;三个国家中,德国城市化起步最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市化速度最快,目前日本城市化水平最高,三个国家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化的利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4.4%。交通拥堵趋势得到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劣Ⅴ类水体断面全面消除,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3%,进入“3时代”,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2021年1月23日公布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透视出过去2020年北京的一系列新变化。
曾经,北京聚集了大量非首都功能,城市体量不断扩张,人口稠密,产业集聚,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堪忧的“大城市病”让这座特大城市不堪重负。如今,北京明确定位,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逐步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北京市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北京市的“大城市病”比较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不当。
问题3 (综合思维)北京市发展中的“减量发展”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采取各种措施分散、转移人口与产业,疏解一些城市职能。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有利之处 表现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会更加进步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现代化城镇可以带动乡村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会给城镇化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城镇化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从多方面推动城镇自身健康发展
2.城镇化的阶段性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等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城市水源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噪声 噪声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1)D (2)B (3)A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高,居住面积大。“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外来人口迁入,房价过高,导致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城市周边的农民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2)题,由上题可知,建“握手楼”的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无能力购买,才有的租房市场。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人地协调观——聚焦“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达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还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完成(1)~(2)题。
(1)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市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B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第(2)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本题组以“住房4.0”为背景材料,考查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住房4.0”增加了城市植被,改善了大气环境。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城镇化的表现主要有人口的集中过程;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2.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3.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目前速度慢、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速度快、水平低。4.城镇化有利影响的主要表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社会进步、传播文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城乡互动、全面发展。5.城镇化阶段性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
题组1 城镇化的概念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镇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甲 城镇数目/个 3 7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丙 城镇人口/万人 56 340
丁 城镇人口比重/% 30.4 48.6
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镇中心区的萎缩
1.B 2.C [第1题,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用地扩大、城镇数目增多四个方面。工业产值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第2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涌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
题组2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图中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国家是(  )
A.泰国 B.马来西亚
C.缅甸 D.菲律宾
4.菲律宾当前城市化特点可能会造成(  )
A.城市创造就业能力大于城市劳动力增长
B.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C.农村推力作用小于拉力作用
D.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D 4.D [第3题,由图可知,泰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A错误。马来西亚位于中高城市化水平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均较高,B错误;缅甸位于中低城市化水平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均较低,C错误;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D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说明城市劳动力增长大于城市创造就业能力,A错误。人口城市化过快,说明人口大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发展速度较慢,B错误。菲律宾人口城市化超前,说明农村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C错误。人口城市化超前,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D正确。]
题组3 城镇化的利弊
北京北海团城是中国古代雨水利用的综合示范工程,建于湖中孤岛,城内面积5 760平方米,高出湖面5.64米。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由于团城设计巧妙(下图),城内数十棵古树无须人工浇灌而百代常青。据此完成5~6题。
5.团城内地面铺筑时选用梯形青砖是为了(  )
A.减少土壤蒸发 B.滞留雨水污染物
C.增加雨水下渗 D.增加地表径流量
6.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有(  )
A.吸纳土壤的水分,避免古树烂根
B.营造古树生长适宜的温湿环境
C.为土壤提供养分,维持古树生长
D.稀释土壤污染物对古树的危害
5.C 6.B [第5题,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团城内地面铺筑时选用梯形青砖是为了增加雨水下渗,地下水充足,古树无须灌溉;多气孔不能减少土壤蒸发;梯形砖上宽下窄,地表砖的缝隙小,不易滞留雨水污染物;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第6题,冬季,北京地区降水少。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是为土壤提供水分,营造古树生长适宜的温湿环境;含水涵洞的水补给土壤水,土壤污染物不易被带走,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有限;北京主要是落叶林,冬季不是古树生长时期。]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7探索
深圳多年的变化反映了城镇化现象。受政策因素的影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教材P48思考
人口集中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因此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教材P49思考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以1980年为界,前期速度快,后期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以1980年为界,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
教材P51活动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前期速度快,后期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
(2)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教材P51思考
1.成都城区由中心向四周扩展;1990~2005年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扩展;2005~2013年城区主要向北和东南扩展。
2.城镇化对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促进社会进步、传播文明;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教材P52思考(上)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不利之处: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等人口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
教材P52思考(下)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市民绿化意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教材P54思考
1.大城市少、小城镇多;分布均匀;城镇化水平高。
2.产业发展、社会资源均衡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人口迁移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等。
教材P54~55作业题
1.(1)我国城市群数量多,但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群数量多,中部次之,西北内陆城市群数量少;东部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多,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湾区城市群最为典型,中西部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少。
(2)城市群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全覆盖。城市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东部、中部经济地带城市群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流动性较强,对快速交通需求大,因而高速公路更稠密。相对而言,西部经济地带城市群数量少、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快速交通的需求相对较低,因而高铁路网比东部、中部稀疏。
2.特点:中小城市数量多,发展速度较慢,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数量少但发展迅速。原因: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动人口流动的力量来自多方面,城市职能是核心动力,产业是主要吸引力,宜居性是人们的向往,而交通的不断完善是人口流动得以实现的关键。很多超大、特大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经济优势吸引众多人口。因此,在当今世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发展迅速,数量剧增。
3.
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起步早(19世纪初) 起步晚(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城镇化速度 1950至1980年速度快,1980年之后速度开始减慢 1950至1980年速度缓慢,1980年之后速度加快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逆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8/19课后素养落实(五)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l为浙江水乡乌镇景观图,图2为重庆过江索道景观图。读图,完成1~3题。
图1         图2
1.下列表述不属于地域文化特点的是(  )
A.区域性 B.相对稳定性
C.独特性 D.创新性
2.下列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
①建筑风格 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 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 ⑥教育水平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浙江水乡乌镇景观与重庆过江索道景观反映出两地(  )
A.地形地势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植被状况不同 D.耕作方式不同
1.D 2.C 3.A [第1题,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但地域文化不一定与时俱进,不具有创新性,D错。第2题,城市建筑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城市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而生活水平高低、教育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地域文化无关,故选C。第3题,浙江乌镇与重庆气候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差异不明显,B错。植被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差异不大,C错。农业均为水田农业,一年两熟或者三熟,D错。乌镇由于地处江南,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河汊纵横,形成特有的水乡景观,而重庆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大江大河,两岸交通依赖索道,导致两地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势,故选A。]
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4~5题。
甲         乙
丙         丁
4.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寒冷 B.干旱
C.地势高 D.雾多
4.D 5.B [第4题,黄土高原上因黄土有较强的直立性,所以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了一个个的窑洞作为住房,如丁图所示。第5题,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甲图中的房屋为平顶,这主要是与其自然环境中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这一特征相适应的。]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6~7题。
6.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7.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
6.C 7.B [第6题,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海南岛。第7题,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防潮、防虫鼠,反映了当地潮湿、多虫鼠的环境特点,B项正确。]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还建有供人暂居的房间。“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加木材结构,我国古代“廊桥”现存不多。下图为我国保存至今的一座古代园林的“廊桥”图片。读图,回答8~10题。
8.明清时期,下列地区最可能建有“廊桥”的是(  )
A.齐鲁大地 B.横断山区
C.闽粤大地 D.东北平原
9.图中“廊桥”的主要功能是(  )
A.供人暂居 B.遮阳避雨
C.供人通行 D.进行宗教和民俗活动
10.我国古代的“廊桥”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  )
A.人为破坏 B.风沙淹埋
C.地震损毁 D.洪水、泥石流冲毁
8.C 9.C 10.D [第8题,由材料可知,“廊桥”应分布在人口密集、光照充足且多雨的地区。明清时期,最可能建有“廊桥”的是闽粤大地,C对。齐鲁大地、东北平原降水较少,A、D错。横断山区人口稀少,B错。第9题,图中“廊桥”横跨河流之上,其主要功能是通行,C对。“廊桥”可以供人暂居、遮阳避雨,但这不是其主要功能,A、B错。“廊桥”与宗教和民俗活动无关,D错。第10题,我国古代的“廊桥”横跨河流之上,沟通两岸交通,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加木材结构,且主要位于多雨的南方地区,易被洪水、泥石流冲毁,D对。]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广州西关大屋大门 广州西关大屋平面图 北京四合院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解析]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拢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 (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素养培优练]
古人盛赞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此回答12~13题。
12.“泉城”为济南的别称,该名称源于 (  )
A.黄河流经济南 B.泉水众多
C.大明湖 D.小清河
13.最能体现“泉城”特色的城市建筑物是(  )
A.众多的高架桥 B.山东大厦
C.泉城广场的泉标 D.八一立交桥
12.B 13.C [第12题,“泉城”这一别称源于济南泉水众多。第13题,泉城广场的泉标最能体现泉城的含义,体现泉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下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14~15题。
甲(铁索桥)          乙(绍兴酒桥)
丙(卢沟桥)          丁(侗寡风雨桥)
14.(易错题)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15.(易错题)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的主要功能为艺术功能
14.A 15.C [不了解四幅图片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和忽略桥梁的适用性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4题,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第15题,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等因素;卢沟桥建在北方平原环境,已经由交通设施转变为旅游景观;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现在已成为旅游景观。]
1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土高原西倚青藏高原,东邻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经常会看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近年来,窑洞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图1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图2为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图。
图1             图2
(1)分析黄土高原适宜修建窑洞的自然地理条件。
(2)窑洞作为传统民居,现在仍备受青睐。分析与现代建筑相比,窑洞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窑洞民宿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影响窑洞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土壤、气候三方面分析。第(2)题,窑洞修建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工程量小,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护耕地。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 (1)高原地形,可以依地势开挖窑洞;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黄土高原降雨少,可减少窑洞因长期浸泡出现垮塌。
(2)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建设用地;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3)有利影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方向,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不利影响:过度的民俗旅游,过多的外地游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7/7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实例,理解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域文化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人地协调观)4.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地理实践力) 1.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特点:具有地域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轻巧记忆]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的,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具体如下图所示:
2.地域文化景观概念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微思考] 地域文化都是物质方面的文化吗?
提示: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1.村落景观: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
2.房屋建筑景观: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
3.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图表点拨] 教材P41图2-2-2,图2-2-3,图2-2-4,三幅图展示出: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地域文化影响乡村景观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方面。
[微思考] 福建客家土楼体现了哪些地域文化?
提示:福建永定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1)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多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2)美国: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
(3)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都有多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2)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微思考]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美国建筑很少有围墙。说出两个国家建筑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
提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易错提醒] 城市景观的差异不仅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广州的“骑楼”是在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宜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问题2 (综合思维)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3 (综合思维)“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是地域文化景观吗?
提示:不是。
1.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受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南、北方地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饮食方面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语言方面 南繁北简
武术方面 南拳北腿
历史交通方面 南船北马
戏曲方面 南柔北刚
建筑方面 南尖北平
人口生物学特征方面 南矮北高
3.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1)D (2)B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易外销,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示: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问题2 (区域认知)土楼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提示: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问题3 (综合思维)福建土楼居住的特点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提示: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2.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具体体现 成因分析
村落景观 农村、牧村、渔村等 受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房屋建筑景观 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
土地利用景观 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2.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10~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个斜坡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院内还有散水坡、旱井等排水工程。读图,回答(1)~(2)题。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地理环境特点主要是(  )
A.降水较多 B.冬暖夏凉
C.土层深厚 D.木材短缺
(2)出行“门洞”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遮阳
C.阻沙 D.防水
(1)C (2)D [第(1)题,地坑院是人们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建造的“地下四合院”,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排除A、B、D项。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夏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砖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排除A、B、C项。]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巴黎街景       芝加哥街景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城市建筑景观和布局。
问题2 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开发历史短,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布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建筑风格 杭州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对称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建筑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极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另外,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3.读图,回答(1)~(2)题。
中国园林       欧洲园林
(1)以上两幅图体现了建筑物________的差异。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风格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1)B (2)D [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风格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图也可以看出中国园林中亭、台、楼、阁与西方园林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
地理实践力——四合院与地域文化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等华北各地,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四合院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试分析该住宅结构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四合院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折射物,试分析该住宅结构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
(3)四合院是我国北方的传统民居,目前在北京仍保留有众多的四合院。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分析现代城市保留历史文化景观的原因。
[解析]文化事物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一定会打上环境的烙印。华北地区冬季多大风且寒冷,围墙具有防风保暖作用,主房坐北朝南,有利于获取更多阳光。从四合院的房屋分配上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地位差异的封建文化思想。北京作为现代化都市,仍有保留四合院的必要,因为四合院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有利于显示城市的特色,提高竞争力。
[答案] (1)华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大风,四合院四周有围墙,主房坐北朝南,有防风御寒保暖的作用;南窗较大,有利于冬季进入较多的阳光。
(2)四合院分主房、配房、倒座房等结构配置,反映了中国古代长幼尊卑地位差异的封建文化思想。
(3)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日趋激烈的现代城市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一个城市如果抛弃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因此要保留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题以四合院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四合院景观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3.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4.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题组1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材原料充足 B.防风控温
C.宗教信仰的影响 D.挡雨防水
2.与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相协调的自然条件是(  )
A.寒冷的气候 B.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地质稳定 D.平地少,向空中发展
1.B 2.D [第1题,横断山区高寒、昼夜温差大;10月至次年4月为风季,风大;因此房屋墙体厚,开窗少是为了防风控温。第2题,横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向空中发展,因此形成单体占地面积小,多层发展的建筑形式。]
题组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读图,完成3~4题。
福建土楼 陕西窑洞 北京四合院 云南竹楼
3.(生活中的地理)传统民居可以反映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降水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4.(生活中的地理)我国的建筑物大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下列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南边河流湖泊密布 B.朝南阳光足、气温高
C.南边地形平坦开阔 D.朝南土壤肥沃深厚
3.D 4.B [第3题,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土、石、木材等建筑材料;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适合开凿窑洞;北方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四合院可以起到防寒作用;云南竹楼主要是适应当地终年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建的。故D项正确。第4题,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阳光大多数时间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建筑物“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冬季室内更温暖,故B项正确。]
题组3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苏州的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D.苏州的建筑布局与北京类似
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5.A 6.D [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布局与苏州有差异;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筑格局与苏州有差异;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并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0探索
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周环绕布局,与外界交流少,反映了中国内向性和封闭性的文化特征。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既有伦理秩序,又有家庭凝聚力与和谐氛围,同时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材P41思考
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举例略。
教材P42思考
欧洲城市多建造于中世纪,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这里有市民集会的广场以及大教堂等建筑。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美国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其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城市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在城市中心多分布着中心商务区,多是摩天大楼。外围建筑物高度迅速下降,市内交通道路纵横交错、立体化发展,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
教材P45思考
1.徽州人由移民而来,徽州文化将多种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融合起来。它具有完整的宗族谱系、发达的教育事业、辉煌的学术成就等,这些既与其外来人口自保、一致对外有关,还与当地人多地少、生活窘迫等有着直接关系。
2.徽州村落依山傍水、在群山包围之中,相对封闭;明清祠堂、牌坊和明清民居堪称“三绝”,与自然山水和谐融合。
教材P46作业题
1.(1)骑楼是欧式建筑与东南亚建筑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抵挡风雨侵袭和阳光照射,因此在东南亚十分流行。从东南亚返乡的华侨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1886年,张之洞为振兴广东的商业,借鉴了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廊铺。1912年,陈炯明将广州的骑楼建设列入城市管理文件中。1918年广州兴起拆城墙开马路建骑楼运动,后来建成了骑楼街。
(2)广州骑楼是产生于近代的多功能建筑,融合了中国和西方建筑特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满足商业、居住、交通等需要,同时适应了当地多雨、炎热的气候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开放程度高,包容性强。
2.平遥古城城墙完整封闭,城内主次分明,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对称格局,还体现了儒家思想。城内“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体现着“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传统礼制,反映出“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城内商业店铺、票号繁多,反映了当时平遥古城的繁荣程度。
3.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环境和风土民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隔绝人们的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当今地名洋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西方文化可以为我所用,但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盲目使用外国地名,会显得无敬畏文化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还会造成城市风格雷同,也无益于城市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发展。
15/14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结合资料,理解影响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资料,掌握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区域认知)3.掌握合理规划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地协调观)4.根据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分析城镇功能区设置的合理性及发展变化。(地理实践力) 1.乡村内部主要有哪些功能区?2.城镇内部主要有哪些功能区?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有哪些?
一、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1.乡村的概念:一般是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周围一般是居住区,再往外是生产区。
(2)居住区: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3)生产区: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易错提醒] 乡村功能区的位置
(1)公共空间:常位于乡村中心;距居住地相对较近,道路通达性较高。
(2)居住区: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3)生产区:一般分布在乡村的外围。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乡村一般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一般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等组成。 (  )
3.乡村土地利用中一般公共空间用地面积最大。 (  )
4.乡村公共空间不具有生产活动功能。 (  )
提示:1.× 城市一般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一般由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组成。
3.× 乡村土地利用中一般生产用地面积最大。
4.× 乡村公共空间可能有打谷场、水井、池塘等,部分具有生产功能。
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镇的概念: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
(1)特点:与乡村相比,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组成要素多,空间结构完整清晰,类型多样。
(2)功能区形成
[易错提醒] (1)城镇各功能区没有严格的界线,每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兼有其他功能。如在住宅区中可能有商店、幼儿园等。
(2)城镇的功能区中住宅区占地比重最大,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
3.内部功能区
(1)商业区
①组成:商业街和各种商场。
②位置: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大的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
③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④中心商务区
位置:一般位于大城市的市中心。
特点
(2)住宅区
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②组成: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③分化:呈现不同级别的分化。
(3)工业区
①位置: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工业区位置影响环境:远离住宅区,并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4.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含义: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 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
经济原因 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土地价格逐渐降低,这里通常为住宅和工业的分布区
交通原因 交通方式和布局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发展
社会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行政原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工业区和行政区等
[图表点拨] 教材P36图2-1-16,该图展示出:
(1)纵坐标表示地租高低,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距离,原点代表市中心。
(2)图中三个图像分别代表商业、住宅和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的变化。
(3)商业、住宅和工业付租能力都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但三者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这样自市中心向外依次形成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4)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人们购物,也方便工人到工厂上班。
[易错提醒] (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缘,与普通住宅区呈背向发展趋势。
(2)商业区布局在城镇中心,但并非所有城镇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城市的功能分区都非常明显。 (  )
2.每个城市都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  )
3.经济因素是影响所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  )
4.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工业区。 (  )
提示:1.×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2.√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主要影响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不是所有城市。
4.× 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
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1.要求
2.意义
(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
(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
(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
 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圆形居多,后墙围拱,坚实牢固。只有几个门洞与外界相通,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就像坚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问题1 (区域认知)土楼表示的乡村聚落由哪三种功能区组成?
提示: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
问题2 (区域认知)土楼公共空间的位置有什么特殊性?
提示:公共空间在土楼核心或中心。其距离各住户都很近,利于居民聚会。
问题3  (区域认知)土楼生产区由哪些土地组成?
提示:生产区位于土楼以外,由耕地、林地、水面及农田设施等组成。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公共空间 居住区 生产区
位置 常位于乡村中心 一般位于公共空间外围 一般位于乡村的外围
特点 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组成 包括公共建筑、街巷、水井、池塘和广场等 由房屋和院落组成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
2.乡村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集聚型 分散型
形态特征 团块状:一般位于平坦地区,众多房屋、院落集聚而成。带状: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形成。环状:沿山麓以及湖塘沿岸形成 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大小因地而异
内部空间结构 相对集中,各功能区之间联系紧密 功能区位置分散,各功能区之间及功能区内部联系不便
1.“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米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1)B (2)A (3)B [第(1)题,岭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第(2)题,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第(3)题,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最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防火。]
 城市内部功能区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想拥有一套房真的很难,但2018年11月底,香港的一家楼盘开卖,引起网友的热议,主要是因为他们推出了国内最小的楼盘,平均每栋房屋的占地面积只有14平方米,在香港甚至还不如一个标准停车位(15平方米)的大小。下面两图分别是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
问题1 (地理实践力)香港的城市土地利用中,哪种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广?
提示:住宅用地占地面积最广。
问题2 (区域认知)香港推出的面积最小的楼盘应位于哪种功能区?其特点是什么?
提示:位于住宅区。特点是占地面积广,多分布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城市发展后期出现住宅的分化。
问题3 (综合思维)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是否会布局在一块?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不会布局在一块。二者在建筑质量上有明显区别,在位置上往往背向发展。
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占地面积最小,人口流动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集聚性强,成片分布 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城市外围,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呈片状、团状、点状分布 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处高坡区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联系,地处低洼地
“七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分布,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分布。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地租水平:地租最高的区域为商业区,其次为住宅区,地租最低的是工业区。
(7)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图Ⅰ        图Ⅱ
(1)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1)A (2)B [第(1)题,中心商务区是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区,从图Ⅰ中可看出,甲地位于各地铁线交会处,交通通达度最高,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2)题,据图Ⅱ分析,6~9时刷卡进站人数多,18~21时刷卡出站人数多,说明此地早上人们乘地铁外出,晚上回来,因此是住宅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
城市土地供应是有限的,在竞争环境下,租金高低决定了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为什么?
提示:地租最高的是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问题2 (区域认知)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提示:商业区。 因为商业活动更加需要客货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能够支付较高的地租费用。
问题3 (综合思维)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提示: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1)距市中心远近
影响地租水平,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分化。现总结如下:
图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幅度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幅度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幅度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地租 最高 中等 最低
对应地租直线 很陡 较平缓 最平缓
区位选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2)交通通达度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影响了功能区的分化。下图为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3.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原因 B.经济原因
C.行政原因 D.社会原因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大的趋势
(1)B (2)D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1980~2010年,整体上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减少,说明城市人口增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大,而工业、农业付租能力较弱,逐渐向城市外缘转移,因此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第(2)题,由图可知,居住用地比重增加较多,农业用地比重减少较多,说明居住用地占用了部分农业用地,而农业用地大都分布在城市外围,故居住用地向郊区扩大,D项正确。城市景观没有全面取代乡村景观;从图中无法推知商业用地是否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但工业产值不一定降低。]
区域认知——中心商务区特征
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建筑密集,高楼林立,集中了大量的大商务机构。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性大,人口昼夜差异大。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曼哈顿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集中区,其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km2。下图为曼哈顿区高楼景观图。
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一个是华尔街地区,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大厦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据此回答(1)~(2)题。
(1)华尔街虽地处人口稠密的曼哈顿区,夜间却几乎为空城,其原因是(  )
A.地价昂贵 B.空气污染
C.交通拥挤 D.功能单一
(2)“不夜城”和“空心城”说明纽约的(  )
A.城市功能区单一 B.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
C.城市发展速度快 D.城市经济活动畸形发展
(1)D (2)B [第(1)题,曼哈顿的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属于中心商务区,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白天人们在这里从事各种商务活动,晚上下班后人去楼空。第(2)题,与“不夜城”相比,“空心城”没有发挥中心商务区的休闲、娱乐功能。由此推断,“不夜城”和“空心城”说明纽约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区分化明显。]
本题组以纽约曼哈顿中心商务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心商务区的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中心商务区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服务中心,不同的服务行业营业特点不同。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2.城市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交通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等。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
题组1 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一示意高要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二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
图一
图二
1.(生活中的地理)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
2.(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关于“八卦村”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村落中心为山丘 B.村落道路网为环形
C.村落选择在小盆地 D.村落围绕集市布局
1.B 2.A [第1题,由图一可知,北岸多高地,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第2题,为减轻洪涝危害,村落应选择建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小山丘上,村落围绕山丘布局;读图可知,村落道路网呈环形放射状。]
题组2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下图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可知该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4.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气候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地形因素
3.B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早晨流出的人口数量远大于流入,黄昏流入的人口数量大于流出,可能是住宅区。第4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商务区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形成因素是经济因素。]
题组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中连廊(也被称为人行天桥系统)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下图为深圳福田区某城市功能区局部空中连廊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的空中连廊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6.深圳建设空中连廊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城市功能分区 B.充分利用城市空间
C.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5.C 6.B [第5题,空中连廊方便行人出行,一般建在人流量大的商业区。第6题,空中连廊不能改变城市功能分区,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它只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缓解交通拥堵,但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0探索
1.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易出现旱涝灾害;阶地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距河较近,便于取水。
2.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分布在中间,墓葬区分布在沟北,制陶作坊区分布在沟东。
教材P32活动
空间形态 集聚型 分散型
形态特征 团块状:位于平坦的地区,众多房屋、院落集聚而成。带状: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形成。环状:沿山麓、湖塘沿岸形成 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大小因地而异
内部空间结构 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各功能区之间联系紧密 各功能区相距较远,导致各功能区之间及功能区内部联系不便
教材P33思考
住宅区是日常生活的区域,是城市用地的主体;商业区内商场多且集中分布,规模比住宅区内小商店大得多,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内;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外围,城市不同其具体区位也不同。
教材P34读图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附近或街道两侧,呈点状或线状分布;住宅区面积较大,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休闲娱乐区之间;工业区和休闲娱乐区位于城市的外围,且工业区一般沿交通干线分布。
教材P38思考
1.居住区为小组团、紧凑型,各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生产区围绕各家庭院,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再向外围是更为开阔的生产区。
2.“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说明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面积相对开阔的“坝区”,“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在“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体现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耕地资源等。
教材P39作业题
1.鹿特丹“水广场”平时供人们休闲娱乐,暴雨时蓄积雨水,防治城市涝灾。“水广场”协调了城市的生态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减少了用地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
2.(1)城市中心区周围仍分布住宅区;(2)城市住宅区向城市边缘扩散;(3)城市边缘低级住宅和高级住宅均有分布;(4)城市外围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分布有低级住宅区。
3.扬州市将城市中心黄金地段建设成公园,可以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18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节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居住区 
②功能区
③社会经济 
④住宅区
⑤社会原因 
⑥速度
⑦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⑧人口问题
[学思心得]                                    
                                    
                                    
                                    
                                    
常见地租示意图及其判读方法
1.地租坐标图的判读
2.地租立体图的判读
3.地租分布等值线图的判读
1.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条件
C.人口分布状况 D.早期商业活动
(2)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下列对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
B.接近公路线,商贸活动便利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工业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1)B (2)A [第(1)题,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向外凸出,主要是交通条件的影响。故选B。第(2)题,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基础设施齐全。故选A。]
各具特色的城市地域形态
1.概念: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状,是城市物质实体在空间上的投影。
2.类型: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主要有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星状或放射状等。
要素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星状或放射状
地域特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布局紧凑,一般为单中心城市 城市由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状部分组成,之间以河流、山岭等自然物间隔,各自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沿主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或河流延伸 沿相互交叉的多条发展轴(交通线或河流)向三个及以上放射方向延伸
主要分布地区 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 地形较为崎岖的地区 受河流(地形)或交通线影响大的地区
成因 平原地形、市中心的吸引作用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等 交通线分布、河流影响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节约用地,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放射状道路有利于郊区与市中心区联系
缺点 设施集中,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较分散,各片之间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运距较长,且各部分之间联系相对不便
举例 我国成都、合肥,美国华盛顿 我国重庆市、浦东新区、大庆 我国西宁、兰州、延安 我国郑州、秦皇岛
示意图
2.下图为重庆市地域形态图。读图,完成(1)~(2)题。
(1)重庆市的地域形态属于(  )
A.团块状 B.组团式
C.条带状 D.放射状
(2)影响重庆市形成这种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岖不平 B.气候温暖湿润
C.工业集中分布 D.交通干道沿东西向延伸
(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重庆市的地域分布较分散,被河流、交通线分隔为多个片状,呈组团式布局。第(2)题,重庆由于多低山和丘陵,地形崎岖不平,受地形的影响,城市用地破碎,形成由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状部分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地域形态。]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