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 区域协调(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 区域协调(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5 19:37:31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3.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分为哪几个阶段?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一、区域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生产要素成本变化 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时,产业会发生区域间的转移现象
产品的市场条件变化 导致产品销售成本的变化,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
软环境变化 产业迁入地如果具有与迁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环境因素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  )
2.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都是影响产业转移的软环境。 (  )
3.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最先转移的产业往往是资源密集型。 (  )
提示:1.× 经济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往往会选择在利润较高的地区布局。
2.√ 软环境是指除生产销售以外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包括区域的优惠政策、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产业迁入地如果具有与迁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3.× 在区域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转移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源密集型,再就是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
[易错提醒] (1)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
(2) 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1.1978~1994年的探索起飞阶段
(1)背景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香港、台湾制造业转移和改革开放试点的有利条件。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相对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2)表现
①主要承接香港和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通过承接香港、台湾的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新的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2.1994~2003年的快速提升阶段
(1)背景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多、技术高、设备先进、管理能力强的优势使得产业优化成为可能。
(2)表现
①由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电子信息制造等高科技制造业迅猛发展,工业经济素质和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2003年以来的调整、转型阶段
(1)背景
①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制约,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2)表现
①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企业陆续关闭,或向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迁移。
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微思考]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等。
[易错提醒] (1)产业转移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产业转移方向一般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向劳动力数量多、工资水平低的地区转移。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变革;另一方面为承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腾出了空间。
(2)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其工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也得以优化升级。
2.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珠江为界,东岸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基地,西岸形成电器产品制造业基地,优化了产业布局。
3.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与承接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产业承接地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1)珠江三角洲地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出有利于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
(2)承接地:大批产业转移工业园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景观,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5.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1)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2)承接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
[微思考] 近年来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对内地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提示: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减缓就业压力;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易错提醒]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会带来双赢。对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转移使其企业生产不断延续,延长了企业的生命,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快了其工业化进程,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当地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等国家的一些企业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珠三角”区域也有数千家企业外迁,其中一批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区域。
问题1 (综合思维)据图概括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呈现的大致规律。
提示:部分海外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我国沿海部分产业和一些海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问题2 (区域认知)简述相比“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有哪些?
提示: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有利于吸引外资。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珠三角”区域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和迁出产业的主要特点。
提示:原因: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上升以及环境的恶化。特点: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问题4 (综合思维)在此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承接的主要是哪一类产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利条件:资源丰富,廉价劳动力充足,国家政策支持等。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市场和政策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产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靠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入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流入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确定出主导因素

对比分析产业部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

1.2019年11月德国某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宣布,2020年4月份之前关闭其位于德国安斯巴赫和美国亚特兰大的两座利用高科技制造运动鞋的工厂,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生产运动鞋等产品。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吸引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建厂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劳动力质优价廉
B.原材料丰富
C.科技发达
D.接近消费市场
(2)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技术交流
B.增加就业机会
C.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降低成本
(1)C (2)D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在美国亚特兰大建的工厂利用高科技制鞋,因此,美国吸引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建厂的主要区位优势是科技发达,C正确。第(2)题,与德国相比,中国和越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低,故德国该运动用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和越南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D正确。]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发展,在先行先试中率先突破,全年承接引进重大项目141个,总投资1 327.8亿元,引进500强企业项目完成进度排全省第一,引进个数排全省第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7大主导产业实现优化升级,年创产值1 400多亿元。据统计,近8年来,承接产业转移,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激活了永州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问题1 (综合思维)湖南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提示: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问题2 (区域认知)许多产业转移到湖南永州市,对永州的城市建设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问题3 (区域认知)大批产业转移到湖南永州市后,该地到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的人口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提示:外出打工的人口数量将会大大减少;主要是因为大批产业转移,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当地就业。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移出区 原主导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移入区 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2.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东部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2019年8月,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在切尔内市海尔俄罗斯工业园正式投产。2018年全球洗衣机市场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洗衣机第10次蝉联全球第一。海尔直接在俄罗斯境内开设互联工厂,将更好地服务俄罗斯全境约1.4亿消费者。据此完成(1)~(2)题。
(1)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资切尔内市,主要考虑的是切尔内市(  )
A.产业基础较好   B.邻近中亚各国
C.交通四通八达 D.劳动力充足
(2)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
①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②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A (2)C [第(1)题,根据材料“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东部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推断,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资切尔内市主要看重的是其良好的产业基础。故选A。第(2)题,海尔洗衣机的产业链较长,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推动物流、维修、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也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在调整工业布局、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作用不大。]
区域认知——我国的产业转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快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格局,为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为了能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图是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区位与交通
C.优惠的国家政策 D.丰富的劳动力
(2)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  )
A.仪器仪表制造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与服装制造业 D.钢铁工业
(3)为了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
C.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
(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强竞争力型的是河南省和湖北省,与中西部地区的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都不具有优势,但是河南省和湖北省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凭借其区位和交通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最强。第(2)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其主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如家电组装),故主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选项中只有纺织与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3)题,西部地区科技力量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符合实际;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其传统工业规模不大,无须压缩;中西部地区资源都较为丰富,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是西部地区缩小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可行方法;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来增强竞争力。]
本题组以我国目前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状况为背景,并结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产业转移的调查了解,系统考查了产业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要求。在我国的东西部产业转移中,东部地区借助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机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促进了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生产要素成本变化、产品的市场条件变化和软环境变化。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4年的探索起飞阶段;1994~2003年的快速提升阶段;2003年以来的调整、转型阶段。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2)促进产业布局优化;(3)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5)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题组1 区域产业转移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据此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 ③填补3D产业空白 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D [第1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市场广阔,获得的利润高,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市场广阔,D项对。劳动力、人才技术、政策有重要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C项错。第2题,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①对。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迁入,需要劳动力少,不能缓解“民工荒”问题,②错。北京在此之前有3D产业,③错。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④对。]
题组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读某类型产业迁移过程图,完成3~4题。
3.日本、韩国的企业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污染严重
B.中国工资水平较低
C.中国服务业发达
D.日本人口数量剧减
4.下列关于这种产业转移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于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导致迁入地失业人口增加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加剧迁出地的环境污染
3.B 4.A [第3题,20世纪80年代日本、韩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4题,将原有的产业向国外转移,有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兴产业,促进迁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A对。接受产业转移,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C错。一般会将重污染的产业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的环境污染,D错。]
题组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回答5~6题。
5.衰退性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群。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衰退性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C.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
6.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5.D 6.A [第5题,根据题意可知,衰退性产业是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不可能是衰退性产业。第6题,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教材P81思考
提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要求。前海合作区建成后将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中心,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因此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转型,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
教材P83活动
提示:1.
地区影响   移入区 移出区
有利影响 ①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①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中占据有利地位;②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
不利影响 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2.产业移出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移入区:严格控制移入产业的类型和规模,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
教材P85思考
提示:1.①地理位置优越,曹妃甸临海,为深水良港、海运便利。②矿产资源丰富,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③曹妃甸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④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对北京:有利于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北京城区空气质量的改善;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对曹妃甸:带动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教材P85~86作业题
提示: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
阶段 产业转移方向 产业转移类型 产业转移原因
1978~1994年探索起飞阶段 由香港、台湾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改革开放试点的国家政策
1994~2003年快速提升阶段 由日本、韩国、欧美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区 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人才多、技术高、设备先进、管理能力强的优势使产业优化成为可能
2003年以来调整、转型阶段 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至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其他省份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上升
2.(1)优势:位置适中,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市场广阔。
不足:技术水平低,营商软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2)措施:一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的软环境,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制鞋技术和工艺流程,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推进产业升级。
影响: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了人口外流,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不会 理由:柬埔寨工资水平低,厂房租赁成本低,生产的服装产品享有对欧盟免税出口的优惠待遇,生产成本远低于中国。
或会 理由:柬埔寨劳动力成本上涨,发电量不足,基础设施短缺,法律和土地制度不完备,企业发展受制约;工人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生产的服装质量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和中国相比,综合优势并不明显。
1/15第三节 黄河流域内部协作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区域认知) 2.掌握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区域认知)3.理解黄河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综合思维) 1.黄河的上、中、下游分别分布哪种能源?2.黄河流域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有哪些?4.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5.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黄河流域概况
1.发源地、长度: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 464千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流域范围: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
3.上、中、下游的划分
源头河口镇桃花峪入海口。
4.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约60%的径流量集中在7~10月的汛期。
5.水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分布在干流上,并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
6.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大,华北平原、汾渭平原和河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7.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我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 (  )
2.黄河中下游河道宽阔,水运条件优越。 (  )
3.黄河流域上游煤炭资源、中游水能、下游石油资源丰富。 (  )
提示:1.× 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广,但支流相对较少。
2.× 黄河中下游河道较宽,但因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不利于发展航运。
3.× 黄河流域上游水能、中游煤炭资源、中下游石油资源丰富。
[图表点拨] 教材第98页图3-3-2,该图展示出: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河口、桃花峪分别是上中游和中下游的分界线。
(3)黄河流域上游面积范围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黄土高原上部分地区为内流区。
(4)黄河上的水利枢纽主要集中在玛曲至青铜峡和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
(5)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的两大灌区。
二、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
1.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问题
(1)黄河水资源开发率已接近极限。
(2)不合理开发,严重时会造成黄河断流。
(3)黄河水电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2.黄河流域环境问题
(1)湿地面积减少。
(2)水生生物减少。
(3)水质污染。
[微思考] 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江河径流量较小。从人为原因看,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率低。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0页图3-3-6,该图展示出:
黄河流域湿地主要分布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上游有玛曲湿地、若尔盖湿地、宁夏平原湿地和河套平原湿地;下游有河南黄河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中游地区湿地较少。
三、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
1.原因
2.原则
3.措施
(1)水量统一调度。
(2)水沙调控
①原因:黄河水沙不协调是威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
②措施:把上中下游河段与其采取的措施用直线连接起来。
(3)流域生态治理
①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大力开展水土流失防治。
②黄河流域各省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善水源地水质。
(4)成立内部协作组织
①1949年组建黄河水利委员会。
②1988年成立黄河经济协作区。
③成立了专门负责黄河流域内水电站规划、建立和管理的组织。
[易错提醒] 解决黄河断流的措施: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流域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农业,如改进灌溉技术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
2021年1月19日,黄河局召开2021年第一次局长专题会,研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打算,确定2021年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向。与会人员听取《关于2021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打算》,围绕探索建立流域规划体系、监管制度,强化流域监督执法,提升流域监测能力,构建流域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流域生态保护水平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讨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建议。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要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
提示:黄河流域面积较广,但径流量较少,而流域内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较多,人水矛盾较为突出;且流域内水资源存在无序利用、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来看,黄河沿岸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提示: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
问题3 (综合思维)水电站建设也是开发黄河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试分析不合理的水电建设会给黄河流域带来哪些问题。
提示:水库大量拦蓄汛期水量,导致水库下游河道主槽泥沙淤积加剧;开发不平衡,上游开发较快,中游开发速度相对缓慢;小型水电站无序开发,破坏环境;在水电资源开发集中的河段,鱼类生存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导致黄河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资源严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1.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
黄河是全国开发程度高的河流之一。水能资源的开发为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黄河流域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 原因 危害
缺水 气候变化,黄河上游降水偏少,用水需求量大 黄河水资源开发率已接近极限,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用水需求已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力
断流 黄河流域的不合理开发 造成相关地区生活、生产供水危机,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平衡,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
水电建设不合理  水库大量拦蓄汛期水量,导致水库下游河道主槽泥沙淤积加剧;开发不平衡,上游开发较快,中游开发速度相对缓慢;小型水电站无序开发,破坏环境
2.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水土资源开发过度,加上水资源量持续减少,水污染日益严重,河流连通性遭到破坏,导致黄河水生态功能退化。黄河流域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问题 原因
湿地面积减少 受来水减少,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
水生生物减少 受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是在水电资源开发集中的河段,鱼类生存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导致黄河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资源严重减少
水质污染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以及随地面径流进入黄河水体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渣、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等
1.千百年来,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中华儿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频繁出现断流,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沿岸地区城乡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而且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失衡,给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出现断流的河段主要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2)近年来,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且断流的河段也有所移动,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下游用水增多
C.上游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降水量减少
D.地壳运动频繁
(1)C (2)C [第(1)题,黄河下游几乎没有支流汇入,且沿岸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断流最为严重。第(2)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黄河上游的植被面积大量减少,水土大量流失,气候条件逐渐恶劣,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上移。]
 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力气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问题1 (区域认知)参观黄河的壶口瀑布,我们看到的是近似于泥汤的河水咆哮而下,让人震撼,河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入河泥沙较多,河水浑浊。
问题2 (综合思维)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该地区在农业耕作时应如何去做?
提示:改进耕作方式,尽量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将会趋于减少,其依据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效;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拦截大量泥沙。
1.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整个流域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三个方面:保障水量、保护水质、提高水效。
核心 具体内容
保障水量 (1)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2)保障流域生态健康对水资源的需求;(3)实现流域水资源区域间、产业间的科学分配
保护水质 (1)治理水土流失导致的“水浑”;(2)治理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水污染
提高水效 (1)提高产业用水效率;(2)提高居民生活用水效率
2.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
内部协作 原因 具体做法 成效
水量统一调度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地区分配、季节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实行统一调度后,再没出现断流;保证了下游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鱼类洄游、繁殖及幼苗生长关键期,保证了基本入海河流流量;受断流破坏的河口湿地逐渐得到恢复
水沙调控 黄河水沙不协调是威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 上游:修建水库,进行水量调节,保障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中游: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入黄泥沙;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水沙;下游:尽量排洪排沙入海;在适当地点开辟滞洪区,处理河道不能排泄的洪水 黄河干流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水沙控制性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骨干水库、河防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下游防洪体系
流域生态治理 为了减少入河泥沙量,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大力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中游地区通过植树造林和大规模的蓄水保土工程,减少沙土流失面积和入黄泥沙量;黄河流域各省份积极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合力治污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全流域污染源的监管,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预警 通过共同治理,黄河流域水质、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成立内部协作组织 为了加强黄河流域内部协作 1949年组建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88年成立黄河经济协作区;此外还成立了专门负责黄河流域内水电站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组织 对流域内部的工程建设、水沙调控、生态治理等起到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合理、有序、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减轻环境污染、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瞭望》杂志曾报道: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水质变清态势。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水质变清的原因可能有(  )
①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
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
④退耕还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黄河水质变清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加剧华北平原土壤的盐碱化
B.入海口有可能出现咸潮
C.河口滩地增长速度变缓
D.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1)A (2)C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黄河水质变清。A对。第(2)题,黄河水质变清,说明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河流入海口的泥沙沉积减少,河口滩地增长速度会变缓,C对;华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的灌溉和蒸发量大有关,与水质变清无关,A错;当入海淡水不足时会引发咸潮,与黄河水质变清无关,B错;黄河水质变清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关系不大,D错。故选C。]
区域认知——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但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此外,人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过程,引发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长江流域示意图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3)下列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1)A (2)C (3)B [第(1)题,由图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由泥沙沉积形成的,A项对;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B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聚落,因此汛期不可能大量蓄水,C项错;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凹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D项错。第(2)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第(3)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项错;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B项对;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C项错;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项错。]
本题组借助荆江河段的防洪治理,系统地考查了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要求,长江荆江河段地处平原地区,河道曲折、洪涝多发,通过裁弯取直,加固堤坝,设置分洪、蓄洪区等措施,有效地防御了洪灾,促进了该区域的与持续发展。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黄河水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干流上,并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2.黄河流域中华北平原、汾渭平原和河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3.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问题:(1)黄河水资源开发率已接近极限;(2)不合理开发,严重时造成黄河断流;(3)黄河水电建设存在一些问题。4.黄河流域环境问题:(1)湿地面积减少;(2)水生生物减少;(3)水质污染。5.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的措施:(1)水量统一调度;(2)水沙调控;(3)流域生态治理;(4)成立内部协作组织。
题组1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的综合治理关系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河段中,水能资源蕴藏量分布集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黄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
B.黄河中游段流域面积最广
C.黄河中游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D.图中①河段为地上河
1.D 2.D [第1题,黄河流域内的水能资源丰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干流上,并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故D项正确。第2题,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是三个河段中流域面积最广的;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故D项正确。]
题组2 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A地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地形
4.下列关于B河段的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会造成下游断流 B.会造成水质污染
C.可能导致水生生物减少 D.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3.C 4.C [第3题,A地为河套平原,该地降水少,发展农业依靠黄河水进行灌溉,因此水源是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第4题,B河段主要是对水能资源进行梯级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会造成鱼类生存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导致黄河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资源严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题组3 黄河流域的内部协作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所在。读图,完成5~6题。
5.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地表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止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收集与储集工程
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A 6.A [第5题,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地表径流。这样可有效减少流水对地表的侵蚀,①②正确。故选A。第6题,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上游地区应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来缓解水少沙多的问题。通过植树造林,遏止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对该处河流含沙量影响不大。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收集与储集工程,并不能解决水少沙多的问题。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可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故选A。]
教材P101思考
提示:1.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河口湿地,维持流域生态平衡和河流健康;有利于维持相关地区的生产、生活供水,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2.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地区分配、季节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水量统一调度。
教材P101活动
提示:(1)沿黄各省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2)河流生态系统安全,尤其是要保证基本入海河流流量。(3)河流的防汛要求。
教材P102活动
提示:(1)可以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2)黄河小浪底水库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提高黄河下游主河槽的河水通过能力,通过利用“人造洪峰”将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减少了下游河床的泥沙淤积。(3)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避免了下游河道断流,黄河径流量趋于稳定,下游灌区得以安全运行和发展。同时,下游地下水的调蓄功能增强,生态环境改善。
教材P106思考
提示:1.(1)建立流域内多国间高效合作机制;(2)分阶段编制并联合实施流域治理规划;(3)树立一体化生态修复理念,建立量化指标体系;(4)推进流域地质调查,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
2.可以将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可以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可以从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出发进行有效协调。河流沿岸各国可以形成水质监测网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沟通、密切协调,确保了水体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性。
教材P106~107作业题
提示:1.有利于上下游协同治理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坚持生态优先,权责对等,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1)可以有效地保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①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做好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参与黄河禁渔,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依法严厉打击渔业违法犯罪活动。②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禁渔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巡河制度,与执法部门配合,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行为,严厉惩处经营、销售捕捞河鱼和制造、销售禁用渔具的行为,确保禁渔效果。③鼓励渔民群众对违规行为和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更加有效地保护黄河渔业资源。
3.“一看、二查、三巡、四访、五落实”
(1)一看即看水。看水体颜色是否异常,水生动植物生长是否正常,水体有无异味。
(2)二查即查牌。查河长牌有无缺失,立牌有无破损,公示信息是否完整,公示信息是否及时调整。
(3)三巡即巡河。河道、河岸、河面三位一体,巡查水体环境是否到位,是否有新增污染源,是否存在生活建筑垃圾,是否有污水排放。晴天排水,做好记录,及时处理。
(4)四访即访民。亮明河长身份,走访农户,询问水情,劝阻不当行为,进行治水知识宣传。
(5)五落实。即按时按次完成河道的日志记录,对于发现的问题,当场整改或通知河道保洁员予以整治。
1/15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节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快速提升阶段
②布局优化
③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④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
⑤改善沿线地区人居环境
⑥水资源开发问题
⑦水量统一调度
⑧流域生态治理
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经贸、投资、金融合作
人文社会交流
[学思心得]                                    
                                   
                                   
产业转移的分析方法
1.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
(1)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3)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4)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3.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4.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5.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趋势 原因 典型案例
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至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有:一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二是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原有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不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代之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耗少、污染少的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
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制造、服务整体转移过来 苏州已经形成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跨国公司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
1.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两区域间产业转移(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C (2)B [第(1)题,该图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图,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提供劳动力、原料,故C项正确。第(2)题,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不能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承接,①错误;发达地区应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层次低的产业,比如劳动力密集型、原料密集型的产业,②错误,故B项正确。]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分析思路
1.综合开发思路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1)河流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水能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2)河流的航运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自然条件 地势 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冰期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条件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人口、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如长江的航运条件分析可从如下方面来进行: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利于通航;下游江阔水深,通航能力大;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域宽广,大小支流多,河网密,通航里程长;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与铁路、海港相连,便于水陆联运、河海联运。
(3)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与农业灌溉。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
除了以上分析的几点外,还可以结合流域其他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来分析:一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角度分析,类似于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河流上中游)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河流中游)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河流下游)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2.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加之早先土地开发方式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现金沙江下游已建和在建的4座巨型水电站,总发电量相当于2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据此完成(1)~(3)题。
(1)为保证金沙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重点应是(  )
A.疏通航道 B.保持水土
C.加固堤坝 D.治理沙化
(2)金沙江梯级开发,给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A.洪涝灾害减轻 B.水量增多
C.水位变化增大 D.泥沙淤积加重
(3)金沙江流域水利开发的不利条件包括(  )
①地质条件复杂
②多断层、滑坡、泥石流
③交通落后
④流域人口较少,生态移民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B (2)A (3)A [第(1)题,由材料可知,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加之早先土地开发方式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所以为保证金沙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重点应是保持水土,B正确。第(2)题,金沙江梯级开发,能够调节下游的径流量,使下游水位变化减小,洪涝灾害减轻,A正确,C错误;下游水量总体不会增多,B错误;由于上游水库蓄水,流速减慢,泥沙在库区沉积,下游泥沙减少,泥沙淤积减轻,D错误。故本题选A。第(3)题,由材料可知,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多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都是金沙江流域水利开发的不利条件,①②③符合题意;而流域内人口较少,生态移民少是金沙江流域水利开发的有利条件,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7课后素养落实(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截至2020年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其调水量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还多,惠及四省市约6 700万人。据此回答1~3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东线工程相比(  )
A.水质较差
B.水源充足
C.不需要开挖输水渠道
D.需要逐级提水
2.下列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
B.能缓解沿线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C.促进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
D.加剧汉江洪涝灾害的威胁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B 2.C 3.A [第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东线工程相比水源充足,水质较好,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输水,但没有现成输水渠道可用,需要重新开挖。第2题,华北地区水运不发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对华北地区航运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南水北调线路沿线地区的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可能会加重该地区的土地盐碱化,故B项错误;南水北调的调水原则之一是“先治污后调水”,因此该工程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故C项正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起到分洪作用,能减轻汉江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D项错误。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往华北地区调水,由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因此春季调水量最大。]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读图,回答4~5题。
4.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占用耕地
B.缩短输水路线
C.减少渗漏和蒸发
D.减轻土壤盐碱化
5.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使海河(  )
A.流域降水量增加
B.含沙量呈下降趋势
C.春季下游水量增加
D.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
4.C 5.C [第4题,京津地区气候较干旱,蒸发旺盛,采用全封闭管道输水可减少渗漏和蒸发。第5题,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当地从海河的引水量减小,故春季海河下游河段水量将增加。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对海河的含沙量和流域地下水补给量、降水量影响不大。]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以中亚天然气为主供气源,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南至福建福州。截至2017年8月28日,西气东输三线累计向福建省供气2.5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百万吨,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绿色引擎”。读西气东输三线东段路线图,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线路所经地区的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
B.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D.河流众多,内河航运发达
7.西气入闽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 ②可有效减轻为获取薪柴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③利于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区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就业机会
D.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6.A 7.C 8.D [第6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段主要经过江西、福建两省,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着红色的水稻土;另外该区域多雨的气候和山地丘陵的地形使其河流众多且水能资源较丰富,但不适合发展航运。第7题,西气入闽,可以有效缓解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排除①项,C正确。第8题,西气东输对能源输出地中亚地区来说,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但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m3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 km,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m3。读陇东跨流域调水线路示意图,回答9~10题。
9.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10.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A 10.B [第9题,由材料可知,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10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
11.读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线方案主要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自南向北)________河、________河、__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紧张的状况。图中A、B、C各段水道中能够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_段。
(2)三条线路中,水质最差的是________线工程。
(3)北京人喝的长江水来自________线调水工程,该路线自南向北依次经过的省市是____________(简称)。
(4)南水北调遵循的三大原则: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5)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除跨流域调水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东线调水方案自南向北依次经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输水到天津,其中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地势南高北低,水可以自流;东线调水路线经过的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由于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降水较少,用水特别紧张。第(2)题,东线工程源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第(3)题,中线工程将长江水输送到北京,中线工程沿途经过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第(4)题,南水北调遵循的三大原则是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第(5)题,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植树种草、防治水污染、淡化海水等。
[答案] (1)淮 黄 海 C
(2)东
(3)中 鄂、豫、冀、京
(4)先节水后调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
(5)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植树种草、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等。
[素养培优练]
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工程Ⅰ、Ⅱ分别是(  )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13.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D 13.A [第12题,工程Ⅰ、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西北、华北等地区,A、B、C错误。据工程线路走向可知工程Ⅰ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D正确。第13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因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图示地区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A正确。]
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的具体体现。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在沿途的配套油库中,中石油投资3.6亿元打造的郑州油库扩建工程,在河南7个油库中容量最大。扩建郑州油库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交通便捷
C.市场需求量大 D.运营成本低
15.修建兰郑长输油管线的积极意义有(  )
①实现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 ②有利于油品安全、平稳、高效运输 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④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提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C 15.B [第14题,由图可知,该输油管线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沿途经济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因此需要扩建油库。第15题,该管线的修建有利于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缓解区域间能源紧张的局势,而且相对安全、高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图a),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引江济汉”工程作为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于2010年3月在湖北荆江河段与汉江之间开工(图b),截至2018年1月17日8时,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已累计调水达100.02亿立方米。
图a        图b
(1)说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自然角度分析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优势条件。
(3)说明“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的作用。
(4)说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华北未来可持续供水水源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第(2)题,水源地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水质、水量角度分析, 自流输水也是重要优势。丹江口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优美,水质好;位于湿润地区,库区雨季长,降水丰沛,水源充足;集水区面积大,库容量大;地势高,向华北地区供水可自流引水。第(3)题,“引江济汉”工程是将长江水引到丹江口水库,主要是对生态、航运、灌溉等影响。具有生态补水功能,可减少丹江口水库蓄水和调水后对下游的影响,能改善汉江下游河段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第(4)题,保护水源地,主要是保护水质。应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护水质;迁移周边工厂,或工业废水实行达标排放,防治工业污染;避免过度的水产养殖;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护水质。
[答案] (1)主要干预或控制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2)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优美,水质好;库区雨季长, 降水丰沛,水源充足;集水区面积大,库容量大;地势高, 向华北地区供水可自流引水。
(3)工程具有生态补水功能,可减少丹江口水库蓄水和调水后对下游的影响;能改善汉江下游河段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
(4)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迁移周边工厂,或工业废水实行达标排放,防治工业污染;避免过度的水产养殖;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7/8课后素养落实(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我国的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上游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
A.水能发电 B.内河航运
C.发展旅游 D.防洪
2.该流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  )
A.流域面积广阔,支流众多,流程长
B.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降水集中
C.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
D.红壤广布,土质疏松
1.A 2.B [第1题,黄河上游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的重点是水能发电。第2题,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故B项正确;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流程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黄河流域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故C项错误;黄河流域黄土广布,故D项错误。]
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比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流域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远大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土质较为疏松 ②降水多 ③山地多 ④植被覆盖率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B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第4题,黄河流域与珠江流域相比,植被覆盖率低且土质较为疏松,因而水土流失较严重。]
2016年6月29日,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正式开启。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冲入大海。据此回答5~7题。
5.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大泄洪能力
B.改善航运条件
C.防止水土流失
D.便于下游梯级开发
7.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初进行调水调沙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5.A 6.A 7.B [第5题,黄河调水调沙主要是利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将河床的泥沙冲起,然后再利用流水的搬运作用将泥沙送入大海。第6题,据材料可知,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冲入大海,从而增大泄洪能力,故A项正确。第7题,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调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8~10题。
图甲
图乙
8.推断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
A.1951 年 B.1985 年
C.2005 年 D.2011 年
9.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
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
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
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
10.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沙采集量增加 B.水利枢纽建设
C.上游植树造林 D.河流补给减少
8.C 9.B 10.B [第8题,读图乙可知,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数,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 年。第9题,据图乙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冲淤量约为0.12亿t,代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沉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2亿t, 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沉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t,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t, 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1亿t,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第10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下河沿—青铜峡水库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青铜峡水库—石嘴山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一条尼罗河,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们的共同理想。下图为尼罗河流域图。
材料二 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快速增长,流域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材料三 1929年签署的《尼罗河水协定》确认了埃及和苏丹(现已分为南苏丹、北苏丹)对尼罗河水的优先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埃及和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1)结合材料,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2)作为一条国际性河流,你认为尼罗河流域综合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全球变暖及水污染加剧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题,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需要各国合作开发,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主要从区域合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河流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回答。
[答案] (1)①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各国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②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③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④殖民统治时期签署的水协定,影响尼罗河水的公平使用
(2)①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②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③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④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素养培优练]
下图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图中M地是水草丰富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20世纪初期以前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其显著的特点是西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门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据此完成12~13题。
12.历史上开发M地区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③夏季土壤盐碱化严重 ④土壤板结与酸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胡佛水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下列有关胡佛水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
B.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时易破坏生态环境
C.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
D.水坝只有发电功能,防洪、航运、供水功能不明显
12.B 13.D [第12题,读图分析可知,M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降水集中,由于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会加剧,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该地土壤会发生板结和酸化。但是该地夏季降水丰富,不会有严重的土壤盐碱化,③错误。第13题,读图可知,科罗拉多大峡谷地质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而且施工时易破坏生态环境,A、B、C三项正确。胡佛大坝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多项功能,D项错误。]
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14.B 15.C [第14题,潼关站以上流域有我国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引水灌溉,减少了泥沙下泄,①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大大减轻,③正确;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第15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和2017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 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治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可以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9/9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思维) 2.了解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的基本状况,理解南水北调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综合思维)3.分析西气东输案例,掌握不同类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特点。(区域认知)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什么?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是什么?3.说出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经过的主要地区。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调配原因
(1)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自然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2)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2.调配目的:使区域发展需求与自然资源供给趋于平衡。
[微思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唯一途径?
提示:解决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开源与节流。具体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资源和跨区域调配资源;防止浪费和污染等。
[图表点拨]:教材第88页图3-2-3,该图展示出:
(1)中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有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2)南水北调工程共有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
(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引水,沿京杭运河北上,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水。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途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终点到北京。
(5)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
[轻巧记忆] 图示法巧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1.建设背景
(1)北方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水资源相对贫乏。
(2)南方地区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富足。
2.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 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
中线工程 由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到干渠终点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至黄河上游,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
[微思考]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吗?
提示:水资源跨流域调配是人类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建设的一种重要措施,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缓解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受水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轻巧记忆] 图示法记忆南水北调“三线分布”
三、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
2.保障农业用水。
3.改善沿线地区人居环境。
4.提高生态安全。
[微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吗?
提示:不是。调水对水源调入区、调出区和沿线地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的气源地。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提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问题2 (区域认知)与一线工程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提示: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提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4 (综合思维)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提示:①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
生态环境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收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 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如下:
区域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入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调出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实现西部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④促进天然气加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1.读我国绿色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回答(1)~(3)题。
(1)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
A.城市分布    B.地形变化
C.气候类型 D.河流流向
(2)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的主要原因是(  )
A.采用管道运输,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B.沿途主要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C.所输送的天然气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
D.管道涂有明显的绿色标志
(3)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横跨中部、东部八省(市),是我国运距最长的管道工程
B.需要翻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隧道工程量巨大
C.因数次穿越长江,建成后管道运输的连续性无法保障
D.沿线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程拆迁量大
(1)A (2)C (3)B [第(1)题,修建川气东送工程主要是为了给沿途城市提供天然气,故城市分布是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第(2)题,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是因为其输送的天然气燃烧效率高,废弃物排放较少,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第(3)题,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途经地区地形复杂。管道运输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管道走地下,经过城市时造成的拆迁量小;川气东送没有西气东输的运距长。]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
材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突出?
提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小,工农业发达;华北地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问题2 (区域认知)比较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差异。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________输水到华北地区 沿伏牛山、________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____________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________水库 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提示:京杭运河 太行山 黄河上游 三峡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问题3 (区域认知)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提示: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路。
问题4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提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导致水污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3.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要影响 具体表现
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 在南水北调调水与受水城市水源联合供水、相互补充的情况下,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提高了90%以上
保障农业用水 除了使灌溉用水得到补充,南水北调工程还向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使城市长期占用的农业用水得以退还,增加的城市生活供水经处理后也可以用于城郊农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用水问题
改善沿线地区人居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形成了一条长1 000多千米,宽几十米到几百米的生态带,同时也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人工河,大大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人居环境
提高生态安全 南水北调能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推动水污染防治,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有利于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后,京杭运河又被赋予向北方输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是内河水运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下图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能实现自流的是(  )
A.a、b段  B.b、c段  C.a段  D.a、b、c段
(3)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相比,其优点是(  )
A.水质好 B.工程量小
C.全线可以自流 D.输水量小
(1)D (2)C (3)B [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排除①;丙段至戊段经过山东丘陵,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排除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第(2)题,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地势南高北低可实现自流。第(3)题,南水北调东线可以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东线沿线河湖众多,水量较大,但水质较差,在黄河以南地区需逐级提水。]
区域认知——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地区,目前基本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西电东送三大通道接收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地能源资源都非常贫乏
B.三地的能源供应都非常紧张
C.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三地都比较突出
D.三地的工业结构很相似
(2)图中坑口火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丁、戊   D.甲、戊
(3)西电东送中,水电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
A.水电的投资建设门槛较低,工程投资少
B.水电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C.水电的技术手段比火电成熟
D.水电建设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1)B (2)D (3)B [第(1)题,正因为三地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所以才实施西电东送。第(2)题,甲为山西、内蒙古地区,戊为云南、贵州地区,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坑口火电站较多。第(3)题,水电站的建设投资较大,但建成后的运营成本较低。水电站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本题组以西电东送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原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的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自然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1)北方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但水资源相对贫乏。(2)南方地区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富足。3.南水北调三条线路:(1)东线: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2)由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到干渠终点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3)规划在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2)保障农业用水;(3)改善沿线地区人居环境;(4)提高生态安全。
题组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2.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③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1.C 2.D [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能源资源贫乏,符合图中③所示特征。第2题,②地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资源供大于求,③地资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最有可能产生资源由②运往③的跨区域调配现象。]
题组2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读我国南水北调线路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线工程水源地在长江口
B.中线工程水质最好
C.西线工程水量最大
D.中线工程位于我国季风区
4.下列关于西线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上
B.路程短,施工难度小
C.跨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D.全线可以自流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东线工程水源地在扬州附近,西线工程水质最好,东线工程水量最大。第4题,西线工程虽然路程短,但沿线多崇山峻岭,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最大。]
题组3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路线主要为京杭运河。截至2019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水量突破52亿立方米。据此回答5~6题。
5.“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①导致水质下降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缓解用水紧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河口附近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5.D 6.A [第5题,“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补偿河湖水量、缓解用水紧张。而“南水”进京会使得由于用水紧张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得到缓解,不会导致水质下降,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不会消除水污染。第6题,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往北方,使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会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频率增加;海洋潮汐现象与日、地、月的引力有关。南水北调东线流经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较严重,该工程是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材P88思考(上)
提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教材P88思考(下)
提示:既可以输水又不过多占用耕地,还不影响河流。
教材P89活动
提示:1.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水源地水质好坏,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
2.水库蓄水后,淹没大片良田,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对库区进行生态补偿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培育生态保护地区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库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库区进行补偿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也符合“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治理”的开发建设原则,更能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
教材P90思考
提示:略。
教材P92活动
提示:有利影响:(1)对北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了汛期的防洪压力。(2)对南部地区:增加了农业用水,保障了农业增产增收;满足了城市人民生活、工业、环保用水的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3)北水南调工程不仅缓解了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还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影响:可能会引起南部地区的土壤盐碱化,调水后北部地区水量减少,可能会影响航运和当地的生态环境。
教材P94思考
提示: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总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西气东输的影响
(1)西气东输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影响
地区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东输的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a.管网改造、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b.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2)西气东输对全国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改善了我国能源格局,打通了中亚天然气和液化气等气源进入我国内地市场的通道,提升了我国能源保障能力,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提高,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治理了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家庭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
教材P95~96作业题
提示:1.(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的海拔范围在48.57~147.38米,最大高差为98.81米。
(2)通过隧洞穿越黄河河底,穿过黄河隧洞进口为斜井、出口为竖井,退水设施位于黄河南岸,利用倒虹吸原理,靠水流自身重力差,由南向北流向出水端。
2.(1)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位于东南信风带上,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而西侧是背风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西侧雨影区。
(2)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的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农业区,但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修建雪山调水工程可将东部的水调至西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和发电,对西部地区来说,缓解墨累河流域缺水现状,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电力,缓解了农牧业发展缺水问题,为当地提供了生态用水,但加剧了土地盐碱化;对东部地区来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但大量的水被调到西部,导致东部河流水量减少,海水倒灌,使东部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坏。
3.(1)对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对东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东部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弥补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的缺口,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对沿线:带动了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输电设施建设有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要注意环境保护。
(2)①尽快出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加大新能源电力消费范围和比例,使甘肃新能源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②增加甘肃省电网外送电量份额,使甘肃省新能源效益最大化。③国家电网公司加快甘肃省电网调峰能力建设。④加大发展甘肃省清洁能源基地的力度。⑤可暂缓发展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火电建设,促进新能源大省实现电力消纳。
3/17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结合实例,理解国际合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2.说明“一带一路”的含义,并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意义。(综合思维) 1.国际合作的意义有哪些?2.说出“一带一路”的含义及路径。3.“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有哪些?4.“一带一路”合作的领域有哪些?5.“一带一路”对国际合作的意义有哪些?
一、国际合作
1.概念:国际合作包括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等,一般是地区或国际组织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2.意义:有助于各国优势互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合作、社会和谐和文化包容创新,实现各国共赢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含义和提出的背景
1.“一带一路”的含义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条路径
①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②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方向
①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1)地理位置邻近。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资源具有互补性。
(4)历史基础深厚。
(5)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微思考] 地缘上的联系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吗?
提示:不是。资源的互补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指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 (  )
2.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带一路”各国合作共赢的基础。 (  )
3.“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  )
提示: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太平洋延伸。
2.× 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共赢提供了基础支持。
3.×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但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
三、“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相关国家积极开展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2.经贸、投资、金融合作
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设立了经贸合作区,拓展投资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金融合作,为实现贸易畅通、开展多元化投资、形成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生态环保合作
(1)合作领域:“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绿色环保项目。
(2)作用:推动各地区和全球的绿色健康发展。
4.人文社会交流
通过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社会交流,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共同繁荣。
5.海上多领域合作
(1)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依托海上合作。
(2)合作领域: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执法安全等。
[特别提醒] “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谋求互利共赢、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待的一贯立场。“共享”表明了“一带一路”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追求的是参与各方共同发展。
四、“一带一路”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1.促进国际文明交流,推动各种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人类文明更加绚烂多彩。
2.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宁,拉近国家间关系,让各国互尊互信,让各国人民守望相助。
3.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发展共同体。
4.把相关国家人民的梦想凝结为共同愿望,促进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微思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我国而言,有助于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态势,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轻巧记忆]      “一带一路”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文明交流,国家互信;共同发展,实现梦想。
 “一带一路”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中欧班列是指往返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相关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动班列。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
2020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万列、运送113.5万标箱。国内累计开行超过百列的城市增至29个,通达欧洲城市90多个,涉及20余个国家,开行范围持续扩大。 目前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增至73条;推出中欧班列定制产品,开行中俄精品快速班列29列。
问题1 (综合思维)中国与西欧地区的货物运输主要有海运、空运和陆路铁路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简述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的突出优点。
提示: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连续性好;能覆盖较多的内陆地区。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中欧班列停靠城市多集中在欧洲的原因。
提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大、商品结构互补性大;途经的欧洲国家经济发达,能提供更多的货源和更广阔的市场。
问题3 (综合思维)简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沿线区域发展的意义。
提示: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加强相关各国的联系,扩大贸易市场,促进各国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各国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一带一路”的含义
经济带 主要走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1.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9年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一次凝聚共识、推动合作的盛会,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亚欧大陆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③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一带一路”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其发展乳畜业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市场需求量大
(1)A (2)D [第(1)题,“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①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其油气资源依赖国际市场,②对;欧洲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不缺乏高素质人才,③错;南亚地区农业并不发达,④错。第(2)题,“一带一路”的西端是西欧,该地区乳畜业发达,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及其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2019年4月26日《第一财经》报道: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25日的企业家大会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表示:“或许大家对中交建并不熟悉,但很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港口、铁路等项目的建设少不了中交建的身影。”
作为中交建的全资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港湾”)就是活跃在斯里兰卡当地的主要央企,全面深入地承建了从汉班托塔国际机场、汉班托塔港到南部高速公路等多个基建项目。如今,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南港以南近岸海域、与科伦坡现有的中央商务区相连的港口城项目,又见中国港湾的身影。
问题1 (区域认知)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分析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示:斯里兰卡位于南亚,属于印度洋上的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的地区,位于印度洋重要的国际航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问题2 (综合思维)中国企业参建了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口建设,对斯里兰卡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提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拉动斯里兰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
问题3 (综合思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通项目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拓展了我国的资本、技术输出的通道;扩大了我国的劳务输出;为我国的产品出口开拓了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影响力。
问题4 (区域认知)如果我国的企业家到斯里兰卡去投资兴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提示:不可行。斯里兰卡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不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波兰中部的罗兹市曾是欧洲最主要的纺织工业中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停滞。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
(1)罗兹市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
(2)中欧班列的运行,为我国相关港口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得知,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可推知该市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物流(仓储)。第(2)题,主要回答带来经济效益的原因,因此可从影响港口建设的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物流(仓储)
(2)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货物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国际合作的意义:有助于各国优势互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合作、社会和谐和文化包容创新,实现各国共赢发展。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1)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三条路径:①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②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③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方向:①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3.“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具有互补性;历史基础深厚;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4.“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投资、金融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社会交流;海上多领域合作。5.“一带一路”对国际合作的意义有:文明交流,国家互信,共同发展,实现梦想。
题组1 国际合作
下图为美国制造的某型号飞机除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了(  )
A.政治合作   B.经济合作
C.军事合作 D.文化合作
2.图中所列国家共同的特点是(  )
A.均为发达国家 B.均为欧洲和北美洲国家
C.多为人口大国 D.多为科技较发达的国家
1.B 2.D [第1题,该飞机的零件供应地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日本、韩国、巴西等国。这反映了国际合作中的经济合作。第2题,图中所列国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属于欧洲国家,加拿大属于北美洲国家,日本、韩国属于亚洲国家,巴西属于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中,巴西不属于发达国家。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目前有十几个,图中所列的国家中,只有巴西、日本人口超过1亿。飞机制造属于高科技工业,图中所列国家为美国该型号飞机提供零件,说明这些国家多为科技较发达的国家。]
题组2 “一带一路”的含义和提出背景
泉州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盛极一时的东方大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泉州港逐渐衰落。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泉州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据此完成3~4题。
3.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大港,输出到西亚的商品主要有(  )
A.玉器、宝石 B.丝绸、瓷器
C.茶叶、香料 D.字画、琥珀
4.宋元时期和近年来泉州港蓬勃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经济、政策 B.资源、经济
C.战争、技术 D.技术、市场
3.B 4.A [第3题,宋元时期,我国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所以泉州港输出到西亚的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B对。南亚地区盛产宝石,东南亚盛产香料,因而中国该类商品的竞争力较弱,A、C错;字画等中国文化产品对西亚居民的吸引力较小,D错。第4题,宋元时期通过泉州港进行对外贸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港口的发展;近年来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泉州港再次蓬勃发展,A对。]
题组3 “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及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东西贯穿亚欧大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据此完成5~6题。
5.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
①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促进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大规模向西出口 ③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丝绸之路经济带对相关各国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相关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②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③扩大了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为相关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C 6.B [第5题,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缺乏,不可能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第6题,对相关各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相关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相关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国家的发展,缩小了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B项正确。]
教材P110思考
提示:“一带一路”经过了亚洲、非洲和欧洲,覆盖人口约44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63%,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使相关国家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教材P111活动
提示:加强了相关各国的联系,扩大了贸易市场;促进了各国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了各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相关地区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各国共赢发展。
教材P113思考
提示:合作领域主要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投资、金融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社会交流、海上多领域合作。合作项目主要有: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科伦坡港口城、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巴经济走廊等互联互通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绿色环保项目;旅游免签、国际人才联合培养、举办国际会议、开展特色文化等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合作;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执法安全等多领域海上合作。
教材P115思考
提示:1.主要涉及上游勘探开发、下游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2.(1)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抵御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2)拓展了油气供给的多元化格局,扩大了我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可降低对海上石油运输线的依赖,增加我国油气安全的抗风险能力。
教材P115~116作业题
提示:1.(1)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途经的国家:从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终到达马德里。
(2)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运输的主要有空调、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电动工具等各种小商品。
2.加强了其对外联系,推动了其航空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民生;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3.空中丝绸之路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相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①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扩大贸易市场,促进各国优势产业发展;③引进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④承接中国优质产能输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⑤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⑥加强与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5/11课后素养落实(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据此完成1~2题。
1.为了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之间既经济又快捷的商品流通,应大力发展的运输方式为(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管道运输 D.公路运输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各自优势是(  )
①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短,贸易量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可借助夏、冬季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 ③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 ④陆上丝绸之路速度慢,安全性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B 2.B [第1题,航空运输运量较小,且价格昂贵;铁路运输运量较大,且适合长距离运输;公路运输比较灵活,但长距离运输成本高;管道运输灵活性差。综合比较,应大力发展的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故B选项正确。第2题,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长,贸易量也不一定更大,故①错;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多季风气候,可借助夏、冬季风,有利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故②正确;海运与陆地上铁路、公路等运输相比,运量大、运费低、成本低,故③正确;陆上丝绸之路速度快,安全性不高,故④错误,故B选项正确。]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陆上丝绸之路是由连云港经西安、乌鲁木齐、德黑兰、莫斯科到鹿特丹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传统航线,是由上海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至鹿特丹的线路。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  )
A.亚洲、欧洲和非洲  B.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C.亚洲、非洲和北美洲 D.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4.一批商品从上海运往鹿特丹,最近的传统海上航线需经过(  )
A.好望角 B.直布罗陀海峡
C.波斯湾 D.琼州海峡
3.A 4.B [第3题,根据题干中“一带一路”的线路连接的区域分析,“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亚洲经海、陆向西连接欧洲和非洲。第4题,根据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描述可知,上海至鹿特丹最近传统航海线依次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该航线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不需经过波斯湾,经过好望角航线太远,最近航线不经过琼州海峡。]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主要经过中亚、西亚地区。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据此完成5~6题。
5.在陆上丝绸之路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列关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C 6.A [第5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西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第6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故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故④错。]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构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下图示意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及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联系的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发达 B.旅游业发达
C.航空业领先 D.劳动力短缺
8.中国与蒙俄地区的货运航线比重最大,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  )
A.煤炭  B.木材  C.服装   D.钢材
7.B 8.C [第7题,东南亚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达,我国到东南亚旅游人口数量多,与其他地区比较,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第8题,俄罗斯主要发展重工业,煤炭、木材、钢材都比较多,蒙古工业不发达;中国服装工业发达,价格较低,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服装。]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下图中甲、乙均是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合作地区,分别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运行的中欧班列的西端桥头堡和重要中转站。据此完成9~10题。
9.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可以(  )
A.向甲地区大力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
B.利用甲地区的港口大量进口铁矿石
C.从乙地区引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
D.同乙地区各国家大力开展能源合作
10.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搭乘中欧班列,将四川花卉运输到荷兰鹿特丹,与荷兰相比,四川花卉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
A.平原面积广阔 B.灌溉用水充足
C.生产成本低廉 D.农业科技先进
9.D 10.C [第9题,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地区为西欧,经济发达,我国应从甲地区引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乙地区为中亚,经济欠发达,但地处里海沿岸,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同乙地区各国家大力开展能源合作。第10题,荷兰属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四川生产成本低廉,但荷兰平原面积广阔,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科技先进。]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带内有三条东西通道,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地价飙升、劳动力成本上涨、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外市场低迷等问题的困扰。
(1)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两端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类型形成的影响。
(2)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对中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3)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 第(1)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是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主要发展小麦种植业;西端是西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乳畜业发达。第(2)题,资源跨地区调配对调出地影响是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3)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可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扩大我国市场,缓解国内外市场低迷的问题。“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  (1)东端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谷物生长,农业地域类型多为种植业;西端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
(2)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建设;增加就业。
(3)扩大市场,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获得国内缺乏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
[素养培优练]
2020年3月21日,装载着捐赠西班牙抗疫物资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铁路西站发车。西班牙马德里是义乌中欧班列在欧洲的大本营,也是各国货物实现贸易往来的重要集散地。自2014年11月18日义乌—马德里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中国生产的小商品利用中欧班列大量销往欧洲国家。据此完成12~13题。
12.马德里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需要在火车站附近配建大型的货物(  )
A.生产中心 B.销售中心
C.仓储中心 D.质检中心
13.制约欧洲国家发展这类小商品制造业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原料
12.C 13.A [第12题,由材料可知,西班牙马德里是义乌中欧班列在欧洲的大本营,也是各国货物实现贸易往来的重要集散地。为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需要在火车站附近配建大型的货物仓储中心,这有利于进行货物存储、中转,即集散,C对。货物集散并不需要再加工生产,A错。销售中心一般布局在信息渠道发达的商业中心,不会布局在火车站区域,B错。质检中心发挥不了集散作用,D错。第13题,小商品制造业大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欧洲国家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会制约小商品制造业在欧洲国家发展,A对。欧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购买力强,市场是其优势,B错。欧洲具有先进的工业技术,C错。小商品制造业并非原料指向型产业,原料并非制约因素,D错。]
渝新欧国际货运铁路全程11 179公里,运行时间约为13天,它的开通促进了重庆制造的工业品销往欧洲,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欧洲高端消费品输入中国。据此完成14~15题。
14.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比其他运输方式更具有优势的是(  )
A.运费比航空节省,效率高
B.运时比海运短,安全性高
C.灵活性比公路更强,速度快
D.货运范围比管道广,占地少
15.开通初期,渝新欧铁路运费过高的原因(  )
①空箱回程 ②开行频率低 ③沿线部分铁路企业运费定价过高 ④沿线自然灾害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B 15.C [第14题,铁路运输运费比航空节省,但效率低,A项错;铁路运输运时比海运短,且受气象条件影响较水运小,安全性高,B项正确;公路运输是最机动灵活的运输方式,C项错;铁路运输占地面积大,D项错,故选B项。第15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渝新欧铁路沿线自然灾害并不多,因此铁路开通初期运费高可能与空箱回程、开行频率低以及沿线部分铁路企业运费定价过高有关,故选C项。]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简称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国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91.5 km2),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该园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项目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也积极入驻园区。
(1)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分析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3)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根据图文资料,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从政策、交通、劳动力素质、高等院校、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与中国企业相比,说明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从企业联系、交流管理、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白俄罗斯国家政策的支持;附近有机场和铁路,陆路、航空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便利;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设计、生产调整等。
(3)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对外交流水平等。
1/7课后素养落实(七)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立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据此完成1~2题。
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立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技术
2.在中亚建立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⑤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B 2.A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说明中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新疆在中亚建立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是为了占领市场。第2题,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会使得转入地的生态环境变差;家具厂是市场导向型产业不是技术导向型产业,不能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出现制造业回流现象,回流资金增加本地投资。同时,跨国公司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向我国转移的速度整体减慢,但逐渐在我国增设大型物流中心。据此完成3~4题。
3.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逐渐替代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入地的原因是(  )
A.交通设施更完善
B.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C.技术水平较高
D.劳动力成本较低
4.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增设大型物流中心,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土地成本低
B.交通设施完善
C.市场需求潜力大
D.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3.D 4.C [第3题,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相比,我国交通设施更完善、市场需求增长更快、技术水平更高,但劳动力成本较高。选D。第4题,在我国增设大型物流中心,说明我国商品的储存和调运量增加,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土地成本、交通设施、信息技术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选C。]
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回答5~6题。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的是 (  )
A.劳动力素质高
B.地价低廉
C.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6.近年来,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
B.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C.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
D.扩大市场范围
5.A 6.C [第5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第6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能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样都缺乏。]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8.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B 8.B [第7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8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造成部分行业向东南亚转移。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最可能转移到东南亚的产业是(  )
A.计算机、电气设备
B.交运设备、食品饮料
C.木材加工、纺织服装
D.食品饮料、纺织服装
10.(易错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并未进行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我国(  )
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科技实力较强 ③内需旺盛 ④产业配套设施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C 10.D [第9题,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于我国,所以最可能转移到东南亚的行业应该是科技投入强度小、劳动力需求大以及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大的行业(受贸易摩擦影响大)。由图可知,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最符合条件。第10题,不理解中美两国国情是该题易错的原因。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会受到影响,但是我国依靠科技实力提升产品的利润,利用国内原有的产业配套设施保持生产上的优势,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内需旺盛,产品在国内生产、消费的空间仍然很大。]
1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有近千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示意图。
材料三 传统的产业转移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产业转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现了所谓的“反方向转移”。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我国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型城市通信发达,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1)根据材料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3)简述材料三中产业“反方向转移”的目的。
[解析] 第(1)题,近年来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原因可从其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以及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分析。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的特点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不同。第(3)题,由材料三可知,产业“反方向转移”是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利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先进的通信技术、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答案] (1)东南亚地区相对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劳动力价格也较低,且可规避贸易壁垒,由此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利润。
(2)特点:由东到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3)企业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先进的通信技术、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素养培优练]
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会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13.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
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
12.B 13.C [第12题,读图可知,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使企业回流,进而促进了劳动力的被动回流,A错;近年来,服装企业陆续回迁M镇,企业的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B对;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服装企业回迁,产生了第二波回流,C错;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M镇就业机会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D错。第13题,服装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环境污染也较小,A错。服装产品质量轻,交通运输成本较低,动力消耗也较少,B、D错。20世纪80年代,W市是该服装企业的主要销售市场,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主要是为了靠近市场;近年来,服装企业在政策的作用下又陆续迁回,C对。]
下图为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布局及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东部地区原料聚集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本地原料丰富
C.加工技术先进 D.国家政策支持
15.大豆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扩大产品国际市场 B.降低转出地的重工业比重
C.降低原料运输成本 D.缓解转入地的人口老龄化
14.A 15.D [第14题,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原料聚集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当地水陆交通便利,大豆加工企业多,利于大豆原料在此聚集,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大豆原料聚集区,气候湿润,光照弱,大豆生长周期短,品质较差,产量较少,因此这些大豆原料聚集区形成不是因为本地原料丰富,排除B项。大豆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加工技术先进不是原料聚集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对该产业的国家政策支持地区差别不大,因此不是形成聚集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第15题,大豆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工业还在国内,因此对扩大产品国际市场影响不大,A项不符合题意。大豆加工业为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属于轻工业,因此大豆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会降低转出地的重工业比重,B项不符合题意。图中的中西部地区不是大豆原料的主产区,因此不会降低原料运输成本,C项不符合题意。大豆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当地就业岗位增多,向外迁移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从而缓解转入地的人口老龄化,D项符合题意。]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卡卢加州的主导产业有机器制造、金属加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凭借优惠的外资吸引政策,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卡卢加州从一个经济萧条的区域成为俄罗斯汽车生产三大基地之一,许多大型跨国汽车公司均在卡卢加州投资建厂。2011年,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在卡卢加州投资建厂,这是福耀集团在占据中国近70%汽车玻璃市场后,走向海外的第一个生产性企业。有报道称,2019年福耀玻璃会追加对位于卡卢加州的玻璃厂的投资,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以进一步扩大产能。下图示意卡卢加州地理位置。
(1)分析卡卢加州成为俄罗斯汽车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
(2)分析福耀玻璃在卡卢加州投资建厂的原因。
(3)指出福耀玻璃追加对位于卡卢加州的玻璃厂的投资可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汽车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涉及政策、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市场、能源、工业用地等多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结合汽车玻璃的产品特点和企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市场需求、运输成本、政策等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福耀玻璃追加的投资是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由此可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加税收。
[答案] (1)卡卢加州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高;靠近莫斯科和西欧,国内外汽车市场广阔;靠近俄罗斯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产地,能源丰富且价廉;位于东欧平原,工业用地充足;有优惠政策的支持。
(2)汽车玻璃易碎,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需要靠近汽车生产地设厂;福耀玻璃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卡卢加州作为俄罗斯的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对汽车玻璃的需求量大;当地政府政策支持。
(3)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能,增加税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