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下)五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⑥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⑦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并以此说明兼爱是国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②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蓦山溪
张中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写终南山未改旧时青色,是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其孤独情境,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3)钱钟书与陶渊明旷世相契,他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山光水色,积水消尽,寒潭之水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佳句。
(5)《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来描写晚霞绚烂、水天一色之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_________,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_____________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_______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下图是成都某中学艺术楼的地震、火灾、突发暴力事件安全应急疏散示意图,请用文字说明艺术楼的学生疏散到学校田径场的两条路线。
线路一:_______________
线路二:_______________
六、填空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七、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期间,避乱在乡下,自己初生的孩子啼哭不停,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孩子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痛,不吃又饿,她按经验(村里的老办法)用咸菜和蓝青布擦孩子的嘴腔,果然就好了。
在现代生活中,往小了说,我们看医生喜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找老师喜欢找教学经验丰富的,众多招聘启事中也总要加一句“有相关经验者优先”;往大了说,我们一直在倡导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不就是继承我们民族的集体经验吗?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验”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请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下)五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A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①段只是说“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
B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
D项,“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错,原文第⑦段说的是“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
故选C。
(2)A项,没有谈“影响”。
(3)C项,“都是”扩大了范围,原文第⑤段为“多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2.
【答案】
C
(2)①聪慧。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她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②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③质朴善良。红苗看重青树的朴实,主动与青树交往。
(3)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他的质朴;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从过去的伤痛的生活走向美好的充满爱与希望的生活。意蕴深厚。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标题的含义(小说)
标题的作用(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小说开头的基调是伤感的,但后来的情感是深沉而又愉悦、甜蜜的。
B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于文无据。
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其实是对乡村生活转变的一种肯定。
故选C。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中根据“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等内容可以看出,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很有眼光,非常聪慧;根据“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可以看出红苗的勤快;从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来看,红苗质朴善良。
(3)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如认为以“远山”为题好,可以从“远山”表现了自然的纯净和乡村的美好温馨等角度分析;如认为“转弯”更准确,可以从小说始终围绕着这个情节展开,“转弯”更符合小说思想主题,突出只有不断转弯,才能盘活思路,追求幸福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D
B
(4)①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
②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官职
宗法礼俗
天文历法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上的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敌人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娶妾。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解答】
(1)“哭泣尽哀”是对福王拜谒孝陵时的情态描述,“道路”在此借指“道路上的人”,故“哭泣尽哀”与“道路”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蒿莱满目”与“鸡犬无声”是对泗、凤环境的描述,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
故选C。
(2)D项,“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错,“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错,从文中“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可知,拥立福王的计划是马士英与阮大铖两人暗中商量的。
(4)①行:出征。御:穿衣。死力:拼死效力。
②次:驻扎。发:派遣。示:昭示。
【答案】
D
A
C
(4)(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古代地理
宗法礼俗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度,不仅是东南之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用翁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顾和迁任尚书仆射。(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本来是远一层的亲属,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解答】
(1)“泾令陈干”为同位语,指的是“泾县县令陈干”,作“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以尚违法”作“纠黜”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诏”是皇帝下诏,主语与前一句的“有司”不同,故应在“诏”前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D。
(2)A项,表述有误。“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3)C项,“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分析有误。据原文“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可知,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丧满期。
(4)“敕喻”,告知。“听”,允许。“见”,被,受到。“遇”,对待。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词中并无此意。
(2)词人追述自己人生旅途,对一生一世的不如意哀叹不已。少壮时节也曾挥刀立马,建功立业,绣帽貂裘,春风得意。可谁料想,时移事改,往日功名已成土,仿佛成了浮萍断梗任水吹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虽是轻歌曼舞,可谁知往昔不堪回首呢?流落异乡几十年,只在暮年白发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令他牵肠挂肚,可此番回家情难言。老马虽识途,但故乡的惨淡,也让作者心怀不安。终南山色依旧在,可怜长安已换几朝臣。句词朴实,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后半生的遗憾悔恨,以及充满对人事变化的复杂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作者用词用典功夫很深。一句“萍梗落江湖”,又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而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借用白居易《长安道》的诗句,说出自己辛酸。据此分析本词喜忧参半的情感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陈情表(李密)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擢”“渥”的书写。
(2)根据“形象地写出其孤独情境,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可推知答案,注意“茕”“孑”的书写。
(3)根据“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可推知答案,注意“傲”的书写。
(4)根据“描写山光水色,积水消尽,寒潭之水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佳句”可推知答案,注意“潦”“凝”的书写。
(5)根据“化用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来描写晚霞绚烂、水天一色之景的千古名句”可推知答案,注意“鹜”的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D
B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真知灼见: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此处更侧重在认识和见解正确而透彻,应选用“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前文“做到互为启发”分析,应选用“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反对滥杀无辜”分析,应选用“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D。
(2)画线句存在的语病有:一是一面对两面,后面说的是“有没有”,因此应在“挣脱”前加上“能不能”;二是语意重复,“具备”与“有”重复,可删去“具备”。据此分析最恰当是的B项。
故选B。
(3)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并不是……”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
故选C。
【答案】
线路一:出艺术楼主楼梯后左行,经教学楼前小路(穿过草坪)或绕行学校大门前小路疏散到田径场。
线路二:出艺术楼侧楼梯后左转,经墨池、办公楼,直行到田径场。
【考点】
其他(图表文转换)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本题首先读图,仔细观察从艺术楼到学校田径场的三条路线图。注意方位,学校大门在西南的位置,艺术楼在东偏南的位置,有主楼梯和侧楼梯。田径场在学校正西的位置,这两者之间是墨池、教学楼和办公楼,在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有一条到田径场的路径,还有一条路在教学楼的东边,穿过绿化带。明确了各个建筑的位置后,出艺术楼主楼梯后左行,经教学楼前小路或绕行学校大门前小路疏散到田径场。这是线路一。线路二是出艺术楼侧楼梯后左转,经墨池、办公楼,直行到田径场。据此分析整理线路即可。
六、填空题
【答案】
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③我劝他要少而精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处,横线前“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和“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形成转折,说明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是不清楚的,因此可填“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之类的句子。
②处,所在句子设喻说明前面现象,前文内容是说有些人读书没能深入进去,交友与之相似的就是“没有深交”,要突出“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的特点,因此可填“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之类的句子。
③根据“不爱书的人”和“爱书的人”的对比,以及“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的内容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少而精”,因此可填“我劝他要少而精”之类的句子。
七、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