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明代通俗小说通过其建构、传递的文化知识,凭借其通俗化、故事化、传奇化、趣味化等艺术吸引力,借助商业化的刊印、翻刻、贩运、租赁、传抄对它的推广,以及民间说唱、戏文等对它的改编与搬演等,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
首先,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现在它们却被下层文人整合、演绎,转化成了适应社会大众阅读需求的通俗小说。与此同时,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知识也在被通俗小说编创者汲取、整合与改造后,成为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原本阻隔难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如历史演义小说就是史书记述与民间讲史交融互补的产物,神魔小说则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的,公案小说也是杂抄法家的诉讼文书、前代笔记传奇中的公案故事、公案类的小说话本、公案类的说唱词话等编纂成集的。这些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在建构这些取自官方和民间的文化知识时,由于更多地考虑民间受众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了民间“说书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传播,因而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其次,明代通俗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叙事,使民众得以突破地域、方言的限制,在阅读、共享其建构的文化知识体系时,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历史演义小说通过对历代兴废征战的叙述,就把过去乃至数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输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获得T统一的载体,从而保证了具有延续性的历时想象,因此历史演义和大传统文化一起构建了汉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诚如章炳麟所言,因为有了历史演义,才“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而且历史演义还能达到“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的社会效果。
另外,明代通俗小说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它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互补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较深厚的民间基础。有学者曾以“三言”“二拍”为例,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它们所描绘的市民形象、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异动、城乡经济状貌,以及中世纪婚恋模式的突破等,真切地反映了明代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变迁。
(摘编自纪德君《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其“不通乎众人”的文体特征,一度为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所垄断。
B.神魔小说打破了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的阻隔,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
C.通过阅读以书面语言叙事的明代通俗小说,民众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D.明代通俗小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进而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书面语言叙事,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B.文中章炳麟的言论,阐述了历史演义大多依据正史,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方面功劳很大。
C.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曾阻隔难通,这是文章论述明代通俗小说推动层间互动的前提。
D.文章论述“三言”“二拍”的文化史内涵,为明代通俗小说促进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明代通俗小说缺少商业化的推广或民间艺术的搬演,就可能削弱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力。
B.如果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
C.为了更多地满足民间受众的需要,在通俗小说创作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民间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
D.普通百姓在阅读“三言”“二拍”这一类的小说时,容易受到小说中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特色。苏大夫有个特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⑧“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⑨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请根据表格,概括本小说的行文思路。
情节 主要内容
开端 交待时代背景及介绍苏大夫外貌和技能
发展 交待苏大夫特色规矩及“苏七块”绰号由来
高潮 ①________________
结尾 ②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②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3)小说第③段写“苏七块”绰号的由来,这种写法从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没有琢磨出苏大夫话里的深意,那么你认为苏大夫的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价呢?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写出了西溪的静谧之景。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本诗构思极为巧妙,作者体物入微,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
(2)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沉郁顿挫。
(2)《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3)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________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画作________。主要有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画等。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城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盛唐时代,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把中国人物画艺术推向了高峰。吴道子的大量作品绘于长安和洛阳的寺院,( )。而敦煌第158窟南、北壁表现涅槃经变中的弟子及各国王子_______,线描流畅而遒劲,色彩相对简淡,正是吴道子一派的人物画 ________。从南北朝到宋元时期,敦煌绘画虽然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中原地区绘画的发展始终强烈受到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因此,敦煌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壁画不存在了,寺院也就逐渐湮灭了
B.随着这些寺院的湮灭,壁画也就不存在了
C.寺院与壁画一起走向了湮灭,不复存在了
D.寺院最终走向湮灭,因为壁画不存在了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萃取 美不胜收 惟妙惟肖 风格
B.汲取 美轮美奂 栩栩如生 风度
C.汲取 美不胜收 栩栩如生 风格
D.萃取 美轮美奂 惟妙惟肖 风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原地区绘画的发展始终受到强烈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
B.始终影响着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强烈发展,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
C.始终强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
D.始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强烈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
七、选择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 促:紧、迫
③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悄悄
④琵琶声停欲语迟 迟:迟疑
⑤转轴拨弦三两声 拨:弹拨弦乐的工具
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刀枪鸣 B.门前鞍马稀
C.多病独登台 D.画图时春风面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转徙于江湖间
八、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都用四字词语概括。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没有最完美的个人,但是可以有最完美的集体,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女排。(郎平)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雷锋)
③云南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她带领华坪女中,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为大山女孩打开广阔人生,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在山里办学校的张桂梅,用一个人的力量,点亮一群人的一生。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学校为弘扬抗疫精神,拟举办以“愿为萤火,照亮星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或思考,参与学校的征文活动。
要求: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甘肃省天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C
B
B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A.因果颠倒,原文第二段为“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B.“神魔小说……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说“神魔小说则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的”。D.“进而”关系错位,原文第二段为“首先,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第三段为“其次,明代通俗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叙事,使民众得以突破地域、方言的限制,在阅读、共享其建构的文化知识体系时,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由此可知,“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与“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B.“依据正史”错,原文第三段为“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稗传,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方面功劳很大”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因此历史演义和大传统文化一起构建了汉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B.“如果……就……”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为“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反过来推论不一定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1)①苏大夫坚持规矩,给了7块银元才为张四接摔坏胳膊。,②苏大夫不收药钱并退回银元给华大夫,表明自己心意。
(2)①外貌描写,用“人高袍长”“手瘦有劲”,年纪大却“红唇皓齿”“眸子赛灯”,胡子“乌黑锃亮”,声音响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大夫人很精神、干练的特点,表现出苏大夫长得有个性,与众不同。
②动作描写,用“挽、放、捏、拉、推、顶、压”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苏大夫的手法熟练,动作迅速、干净,表现了苏大夫精湛的医术。
(3)特色的规矩和挨贬的绰号与后文苏大夫不收药钱,退回银元给华大夫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更好地突显出“苏七块”坚守规矩却又心地善良的品质,构成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表现出了苏大夫固执、倔强、不同常人的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苏七块治病作铺垫。
(4)理解:做人做事应该讲原则,立了规矩就应该按规矩办事,但这也并不影响自己治病救人,帮助他人。
评价:苏大夫的言行原则性极强,又不乏善良的一面。他施药救人,却又不求感恩,纵使卑微,甚至遭遇批判,却依然充满尊严。
【考点】
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阅读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插叙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故事情节,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到:“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可概括出“苏大夫坚持规矩,给了7块银元才为张四接摔坏胳膊”。“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可概括出“苏大夫不收药钱并退回银元给华大夫,表明自己心意”。
(2)作答此题时,首先要要明确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第一句运用外貌描写,“人高袍长”“手瘦有劲”,年纪大却“红唇皓齿”“眸子赛灯”,胡子“乌黑锃亮”,“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突出奇人奇貌,必有奇能,写出苏七块的精明干练,长相非凡。第二句运用“挽、放、捏、拉、推、顶、压”等动词是动作描写,是苏大夫给张四治病时的表现,生动地写出了苏大夫的手法熟练,动作迅速、干净,表现了苏大夫精湛的医术。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第③段属于插叙,交代了苏大夫特色的规矩和挨贬的绰号,与后文苏大夫不收药钱,退回银元给华大夫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更好地突显出“苏七块”坚守规矩却又心地善良的品质,构成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表现出了苏大夫固执、倔强、不同常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苏七块治病作铺垫。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根据苏大夫治病的行为表现来看,“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强调苏大夫认为做人做事应该讲原则,立了规矩就应该按规矩办事,但这也并不影响自己治病救人,帮助他人。第二问理解与评价可针对本文主旨,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A
C
(4)①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②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考点】
宗法礼俗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谏逐客书(李斯)
【解析】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招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听。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解答】
(1)“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于郡中”作“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前后均应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A项,“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有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3)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①“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②“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D
(2)①颔联视听结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表达了诗人对清静之境的喜爱。
②颔联写景,从小处、近处写起,动静结合,诗情飞动。先写眼前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再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考点】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作者体物入微,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赏析错误,本诗重在写秋雨后的水景,并没有对山景进行细致的描写。
(2)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飞湍瀑流争喧餍,咏崖转石万壑雷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常、舫、唯、愿、砍崖、壑。
六、选择题组
【答案】
B
C
D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成语的使用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依据前文“吴道子的大量作品绘于长安和洛阳的寺院”的语境,同时,语段论述的话题为敦煌壁画,因此括号内的句子应突出壁画
,同时体现出寺院与壁画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B项最恰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汲取:本为取水之意,后引申为吸取、吸收。萃取:用溶剂处理去掉可溶物质;用溶剂彻底除去不需要的成分。此
处的语境是指壁画绘制积极吸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汲取”。
第二空处,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此处的语境是指画作美好的东西很多
,一时看不过来,所以应该用成语“美不胜收”。
第三空处,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常指作画或雕刻。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
常逼真,一般指小说形象创作或表演。此处的语境是指敦煌第158窟南、北壁表现涅槃经变中的弟子及各国王子活泼生动,非常
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所以应该用成语“栩栩如生”。
第四空处,风格:文学或美术作品中,充分表现作者才性或时代特性,而形成的艺术格式。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或气度
,常指人。此处形容的对象是“画”,所以应该用词语“风格”。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属于“虽然……但“转折复句中的一部分,参考“敦煌绘画虽然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后的句子
的主语也应保持为“敦煌绘画”,故划线句子“中原地区绘画的发展”主语不当,同时“强烈受到影响”语序不当,“强烈”应为“影响”的
定语。再者,依据语境,该句强调的是“敦煌画风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影响”,划线句子表述逻辑不当。
A.主语不当、逻辑不当;
B.逻辑不当、语序不当;
C.语序不当。
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选择题
【答案】
C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解析】
此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解答】
①“暂”解释为“暂时”有误,应解释为“忽然,一下子”。句子翻译为:就仿佛听了仙乐一样,耳朵突然清明了;
⑤“拨”解释为“弹拨弦乐的工具”有误,应解释为“调,拨动”。句子翻译为:就是只拨弹了两三下。
所以排除有①⑤的选项,选C项。
【答案】
B
【考点】
古今异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B.冷落:古今同义,不热闹。
C.百年:古义,借指晚年。今义,一百年。
D.省: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
故选B.
【答案】
A
【考点】
文言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胡为“即“为胡”。
B.状语后置句,“难于上青天“即”于上青天难”。
C.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D.状语后置句,“转徙于江湖间”即“于江湖间转徙”。
故选A.
八、语言表达
【答案】
国力强盛(或丰衣足食)。充满自信(或不怕肥胖)。鲜卑血统(或健硕为美)。
【考点】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九、材料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的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写作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二则材料分别引用了郎平、雷锋的话,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第三则材料是张桂梅的事迹介绍,强调的是个体的奋斗与奉献。以“愿为萤火,照亮星河”为主题是写作方向,萤火力量微小,汇聚成河,照亮星空,引导我们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写作时要紧扣主题,把握个体与集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个体并非一个个孤立的主体存在,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个体要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改变社会,实现集体的美好。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