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6 09: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宝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己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纹坟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我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23回)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元代改为杂剧《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
B.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C.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流水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分歧和性格差异。
D.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2)“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三、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之以饥馑 因:接续
C.庖月更刀,折也 族:优秀的
D.庠序之教 谨:慎重办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一组是( )
A.①方六七十,五六十 ②其礼乐,以俟君子
B.①无伤也,是仁术也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树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为国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D.①闻声,不忍食其肉 ②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提宾标志)的一项是( )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B.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省略句)
D.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 “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非常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袁盎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袁盎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得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 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①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2)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________________。”孔子回应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劝学》文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八、语言表达

下面是一封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人毕业于海星大学,在校期间,学习努力,每学期都获奖。综合素质较高,爱好写作,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小有建树。现获悉招聘信息,特寄上简历,期望得到贵公司的垂怜。
文中有三处不得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相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月21日表示,广东加速建设以5G网络、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铁塔公司的努力下,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数量超过7.8万座,其中,上半年新增5G基站4.1万座。同时,工信部门将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商业楼宇、住宅小区、交通站点、工业园区等人流密集的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增强室内5G信号覆盖强度,提升5G上网用网体验感。此外,广东还计划推进5G垂直行业典型应用。通过调动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性,率先开展5G+行业应用新模式,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示范场景,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九、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视频的主人公,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一活动引发网友热议,观看、投票、评论已超过35亿次。
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
也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们并不像流量明星一样广为人知,和“偶像”距离甚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1)请你代表中国科协写一封信,回应网友的看法。
(2)请你以振华中学学生代表身份,给振华中学学生写一封倡议书,弘扬科学家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D
D
B
(4)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评价观点、倾向、价值和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可知,西川只是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
C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材料三“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
故选D。
(2)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B项,“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C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可知,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
故选D。
(3)B项,理解错误,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4)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首先点明新诗发展的一百年中“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并引用诗人郑敏的话,引出新诗发展错于引入西方文化末流的观点;紧接着又援引诗人于坚的观点,引出与上述观点不同的另一种看法。由此引出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材料首先提出因古典诗歌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接受了“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后,国人仍惯于将新诗与古诗进行对比,以古典诗歌为比较对象,说明了两者的可比之处与不可比之处,表明了不应以同种标准对待两种诗歌的观点;另外,材料说明了中国新诗仅以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因此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对比中,中国新诗便失去了与国外诗歌对等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最后,除上述对比外,“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分别以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及新诗自身“小传统”为参照分析了应如何看待新诗的问题。
(5)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一“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以看出,以余光中为代表的一众诗人为新诗的音乐性开辟了道路,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结合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结合材料三“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以看出,新诗经过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C
(2)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②引出下文宝黛共读《会真记》和葬花的情节。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3)①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是对自己的轻浮又薄面含嗔。
②心地善良:为落下的花埋葬,担心落花随流水到脏臭之地。
③心思细密,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④聪明博识:对诗文和戏曲都有自己的见解,看书能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体现的是两人观点分歧和性格差异”错误,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惜花怕落花被玷污。
(2)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相关语句,从意象和手法的角度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主旨上体会其作用。
从意境上看,“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用“桃花”意象,照应前面《会真记》里的“落红成阵”,营造了一种凄美意境。从情节上看,桃花“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才有后面的“抖将下来”,才有“恐怕脚步践踏”“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的行动,才有宝玉“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才有宝黛共读《会真记》和葬花的情节,这句景物描写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文章结尾处,写黛玉听戏文,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有自怜意,写及“水流花谢”和“流水落花”句,以及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给黛玉带来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里出现的流水落花是和前面景物描写内容遥相呼应的。总的来说,“花”是本段文章的线索,既将情节串联在一起,体现了内容的关联,也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又暗示了黛玉“如此美眷,似水流年”的命运。
(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人物身份,其次从文中找到对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等看人物的性格、品质,再次,对照人物关系看人物的特点,综合来分析。
首先了解黛玉在贾府寄居,她处境尴尬,有些寄人篱下的悲伤和无奈,敏感多疑而刻薄。再结合节选内容具体分析。如,黛玉为落花而难过,她担心落花随流水到脏臭之地,要将落花用锦囊盛起埋入地下,可见她心地善良。面对宝玉的“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的表白,作者描写了林黛玉的肖像和语言,“带腮连耳通红”说明她多情,对宝玉早有爱意。“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对宝玉的“怒”和“嗔”的一番话语,表达对宝玉说话略显唐突和轻浮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敏感和自尊。再如后面写见花落而葬花,听唱词心动神摇,联想之前所读“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表现她的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此外,在读诗文方面,面对宝玉,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且对诗文和戏曲都有自己的见解,说明她有很高的文学领悟力,表现她的聪明颖悟。
三、选择题
【答案】
C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文言句式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族:众,指一般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故选C.
【答案】
C
【考点】
文言虚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翻译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连词,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翻译为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如”,连词,至于。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翻译为: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乃”,副词,表示肯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翻译为:现在他
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乃”,副词,表示转折,竟。
C.“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翻译为: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翻译为: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以”,介词,用。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翻译为: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其”,代词,它们的;“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
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故选C.
【答案】
C
【考点】
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之”,代词作宾语,他。
B.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之”,代词作宾语,这样的事。
C.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D.句意:做到了这些事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之”,代词作宾语,事情。
故选C.
【答案】
B
【考点】
文言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故选B.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B
D
(4)①过了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竟不向他谢罪。
②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文化常识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文言文)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强盗,后来迁居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的家臣。到了孝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就保举袁盎当了中郎。
绛候当丞相,退朝后快步走了出来,很是志得意满,皇上对他很恭谨,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你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文帝说:“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候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当吕后的时候,诸吕当权,擅自封王,刘氏的命脉,像丝带一样的微细,几乎快要断绝。那时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扶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共谋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恰巧成功,所以称做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骄矜的脸色,而您又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有失礼节,我私下实是觉得您不该如此啊!”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显得较为威严,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过了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了丞相的职位回到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关在狱中,宗室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情,只有袁盎说明绛侯是无罪的。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这才和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楚人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楚人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解答】
(1)“绛侯所谓功臣”为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意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项;“诸吕用事”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意为“诸吕掌握大权”,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主兵柄”“弗能正”主语均为“绛侯”,应在中间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B项,“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错。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
(3)D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4)①已而:不久。望:责怪。而:通“尔”,你的。廷毁:在朝廷上毁谤。谢:谢罪。
②独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单单要……,为什么唯独要……。刀锯余人:宦官,或受过阉割的人。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D
(2)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
②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
③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2)诗歌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作者想象明年王适金榜题名的情景,蕴含了作者对王适的祝愿与期许,情真意切,流露出长辈对晚辈的殷殷之情。而“杨柳春风”正是眼前之景,作者就近取譬,联想自然,意境优美。面对眼前的杨柳春风美景,作者一改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伤别之悲,而变为想到明年王适高中的快乐场景,化悲为喜,情感变化自然,诗歌格调为之一新。
六、情景默写
【答案】
(1)浴乎沂,风乎舞雩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沂”“零”“撰”“生”“假”等。
七、选择+简答
【答案】
B
(2)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3)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一致。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A项,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
B项,语意的跳跃。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C项,语意的转折。“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关系。
D项,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
故选B。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常见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本句的本体是“塞车最严重的道路”,喻体是“黏稠的河”,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路与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分析,“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以看出塞车时行驶缓慢的汽车与因杂质多而流动缓慢的河水相似。
(3)解答此题,可结合文本内容从句式特点、词语、观察顺序、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而原句更加口语化,活泼俏皮,与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一致。
八、语言表达
【答案】
大作 建树 垂怜;作品 成绩 青睐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
“大作”敬称他人的作品,此处用于自荐信中,应用“作品”。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此处用于自荐信中,不得体,可改为“成绩”。
“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此处用于所求职的公司,不当,可改为“青睐”。
【答案】
广东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数量超过7.8万座,并将加大力度加快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推进5G垂直行业典型应用。
【考点】
其他(压缩语段)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新闻材料共有4句话。根据“同时”“此外”等词语可知,语段的主要信息共分三层,每句一层,根据第1句概括出“广东加速建设以5G网络、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广东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数量超过7.8万座”两点信息;根据第2句概括出“推动………人流密集的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根据第3句概括出“广东还计划推进5G垂直行业典型应用”。第4句是对第3句的具体阐述,可以作为次要信息删除。根据字数的要求对以上三点信息进行整理,使语句简洁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广东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数量超过7.8万座,并将加大力度加快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推进5G垂直行业典型应用。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九、材料作文
【答案】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辈青年需后浪奔涌
--弘扬科学家精神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又一位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科学求索、创新实践等科学精神,我辈青年在感动之余,更应铭记这些科学家的每一分付出,每一种精神。我辈青年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长江后浪,奔涌向前。作为振华中学学生代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发出如下倡议:
一、热爱祖国,为国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那么我辈青年学习之余,更应继承科学家热爱祖国,为国奋斗的精神。
二、科学创新,为国奋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辈青年尚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站在无数科学先辈的肩膀上,科学创新,为国奋斗。
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辈青年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做长江后浪,奔涌向前。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此次作文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本次原创作文模仿2019年全国卷二作文,设计了2种不同的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既引导考生关照现实和社会,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责任使命。整体上来说,审题难度不大。
第一个写作任务,形式上讲,要符合书信的格式;情境上讲,要符合写作者的身份和评气;内容上讲,要阐述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回应网友的看法,鲜明表达活动组织者的立场。
第二个写作任务,形式上讲,要符合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有时可以不写,在正文中体现)、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内容上讲,既要能够“拔得起”,立足时代,阐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内容允实,又要能够“沉下去”,兼顾中学生的实际,发出切实可行的倡议。考生注意结合材料中“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等关键词句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科学家精神,贵在追求真理;
科学家精神需要一生求索,一生耕耘;
科学家精神是爱国创新;
科学家精神是求实奉献;
科学家精神需要协同合作,育人求知;
科学家精神是一生的默默无闻。
【解答】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辈青年需后浪奔涌
--弘扬科学家精神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又一位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科学求索、创新实践等科学精神,我辈青年在感动之余,更应铭记这些科学家的每一分付出,每一种精神。我辈青年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长江后浪,奔涌向前。作为振华中学学生代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发出如下倡议:
一、热爱祖国,为国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那么我辈青年学习之余,更应继承科学家热爱祖国,为国奋斗的精神。
二、科学创新,为国奋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辈青年尚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站在无数科学先辈的肩膀上,科学创新,为国奋斗。
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辈青年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做长江后浪,奔涌向前。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