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阶段及路线、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精选史料,分析现代社会移民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掌握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作出的努力。(时空观念)4.掌握美国的移民文化和新加坡的移民社会特征的形成及各自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流动表现
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已达到6.98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26.6倍……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 76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225.7倍……国际游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种观念、思潮在全球传播开来,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简便化、快捷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家间互办“旅游年”加强了互动交流,为合作机制搭建了平台。许多面临衰退和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复活、振兴和光大。
——据刘天曌《国际旅游:另一种眼光
审视全球化的影响》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国际旅游的意义。
提示:有利于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全球化进程;有利于国家间的互动交流,夯实外交根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认同。
在“硅谷”工作的亚裔科技人员
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集结着100万以上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概况
(1)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独特群体。
(2)来源: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难民的救助
(1)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2)现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是2020年3月1日在希腊莱斯沃斯岛拍摄的经土耳其由海路进入希腊境内的一名阿富汗女子及一名儿童。据统计,希腊岛屿上有将近1 500名难民儿童需要紧急救助。欧盟面临着严重的“难民危机”。
难民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移民社会。
(2)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
2.代表类型
类别 背景 特征 影响
美国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②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文化 ①新加坡是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②新加坡的人口由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组成 ①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国际人口流动对各国带来的不只有正面影响,它还会造成输出国人力资源的流失,可能会影响输出国的经济发展;可能给输入国带来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现代社会的移民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移民的范围扩大、数量增长。1945—1973年,长时期繁荣的刺激导致不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经济严重萎缩,因而影响了国际人口迁移。接着,资本从原来的经济中心转移,跨国的生产和分配方式重新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大格局。新类型的移民纷纷进入一些较老的工业国家,而在南欧、海湾石油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则有新的移民输入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当今国际人口迁移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概括现代社会的移民特点。
提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移民成分多样化、专业化。
2.论证观点 现代移民的双重影响
材料一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备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
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予以扼要说明。
提示:主题:现代移民对欧洲有双重影响。
说明: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素养形成···································································
现代社会的移民特点
(1)国际移民在绝对数量上呈现出较大增势,反映出当今世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依然强劲。
(2)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欧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
(3)国际移民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
(4)难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战。
全面认识现代国际移民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
(2)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3)形成多元文化及多重认同,对民族国家的社会及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大量移民的移入带来不同的文化,使移入国民族的同质性和共同的价值观遭到挑战。
(4)加剧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当代,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就是高技术移民的增加。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二者间的差距。
(5)国际移民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如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全球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A项错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受益更多;B项错误,全球化进程中会有曲折和困难,但是“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的说法与史实不符;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形成,C项“已经形成”说法错误,排除。]
2.在“硅谷”工作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而正是多元文化的背景和科技精英的会聚使“硅谷”成为创新的高地。据此分析材料反映了( )
A.科技精英会聚于此 B.美国政治自由民主
C.多元文化碰撞融合 D.高科技的成功创新
C [从题干来看,“硅谷”的成功源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科技精英的会聚,反映了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故选C项。]
3.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有820万,1985年突增为1 160万,到1993年已经达到1 890万。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导致全球政局动荡加剧
C.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D.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D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难民问题,不是“人员的自由流动”问题,排除A项;“全球政局动荡加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难民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排除C项。]
4.美国人帕尔默等著的《冷战到全球化》中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D [依据题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故B项错误;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大批移民涌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项正确。]
5.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带来了各自母国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美国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色彩
B.美国文化缺乏主流性价值
C.殖民统治造就了美国文化
D.美国文化容易被世界接受
A [从题干来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各国移民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美国文化,因此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色彩,故选A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徙新趋势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徙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徙的基本趋势。
[解析] 从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看,涉及的洲越来越多,体现了范围不断扩大;从人口迁徙数量看,数量不断增多。具体来看,1500-1850年的移民反映了欧洲开发美洲并通过黑奴贸易强迫非洲黑人移民美洲的情况,主要是被迫移民;1850-1945年反映了受战争、科技革命等影响,欧洲、亚洲人口主动向美洲移民的情况;1945-2000年人口移民则明显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吸引力。
[答案] 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徙;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课后素养落实(八)
1.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C [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项正确;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所作的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B [题干中“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的出现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工人阶级出现不同的分层,这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B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层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A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工人阶级分层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流动的趋势,D项错误。]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日渐强大,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价格上升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受此影响,大量涌入中东产油国的劳动力来自( )
A.南美洲 B.非洲 C.亚洲 D.东欧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故选B项。]
4.“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工作职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B.全球化造成全球就业秩序出现混乱局面
C.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D.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
D [材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劳务市场的全球化特征,即所有国家的劳工都要面对他国劳工的竞争,故D项正确;不能根据劳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得出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A项错误;就业市场的全球性竞争并不意味着就业秩序的混乱,B项错误;全球劳工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C项错误。]
5.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 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的难民问题是因为战争、民族、宗教以及恐怖主义,可见安全问题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项正确;难民反映出部分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但不能证明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C项内容;难民问题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非恐怖主义这一单一因素,排除D项。]
6.下列表述属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的是( )
A.成立处理难民问题的难民署
B.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C.决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D.实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是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其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B项正确;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排除A项;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排除C项;《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排除D项。]
7.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2018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
A.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C [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可知,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比较尖锐的冲突,C项正确;欧洲部分国家对于难民政策的抵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看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力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D项。]
8.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瓦解,国际力量失衡,导致题干所述状况的出现,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说法错误,社会动荡不会导致多极化的发展;D项错误,东欧的危机不会促使西欧国家的繁荣。]
9.下面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C [由题干中的示意图可知,从1960—1990年,美国人口当中的移民比例不断增加,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造成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故选C项。]
10.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C.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A [新加坡的移民较多,并且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多种官方语言,这说明新加坡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故选A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移民特征相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有2 000余万难民,是饱受战火浩劫的欧洲国家根本无力接收并安置的。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在国内积极倡导立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1948年战争难民法》最终制定。其将在战后因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将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列为接纳难民。在1950年的难民法修正案中,将流亡英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并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500个签证。从1946年到1994年,美国共接纳了2 471 628人次的难民,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占了95%以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接纳难民的能力下降,接纳大量“逃离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成为美国社会沉重的负担。社会各界民众都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难民政策,严格限制难民入境。出于反共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0年难民法》,有选择地允入难民。
——摘编自李晓岗《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主要强调两条,一是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防止欧洲出现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利用难民搜集情报,达到遏制苏联、压制苏联的目的。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突出从接纳到严格限制即可。第二小问,可从经济、国家利益、群众的态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利用难民搜集情报,遏制苏联。
(2)变化:从大量接纳到严格限制。原因: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美国民众的抗议。
12.现行美国亲属移民体系,允许公民为其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这些兄弟姐妹的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绿卡。为此,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指出:“链式移民是一场灾难,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特朗普( )
A.鼓吹亲属移民制度 B.废除绿卡制度
C.抨击绿卡抽签制度 D.阻挠国会移民改革
C [材料表明特朗普反对以亲属关系维系的“链式移民”,他认为“链式移民”对美国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特朗普对绿卡抽签制度的抨击,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鼓吹”;B项中“废除”不正确,且材料未体现该信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3.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C [材料“‘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4.电影《生命的火车》讲述了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竟然搞来火车,扮成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而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影片上映7年后,导演在影片续集里接着讲这群移民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如意。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却不承认自己的真正身世。“这群移民”是( )
A.法兰西人 B.犹太人
C.日耳曼人 D.斯拉夫人
B [根据材料“二战前夕”“扮成车上的德军”“目的地是以色列”“本来信仰基督教……却不承认自己的真正身世”等信息可知,此处的移民应指犹太人,B项正确。]
15.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B [早在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就明确了难民的定义,另根据“难民一词亦适用于……”可排除A项;“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的,排除C项;《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排除D项。]
16.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失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A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辟出租界。与此同时华侨大量迁入,长期的华洋共处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复杂过程,最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故选A项;材料没有说明海派对于京派的批评,B项错误;京派鄙视海派的经商,体现出重农抑商思想,C项错误;“京海之争”实际上是官商之争,并不能说明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D项错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纳粹德国“文化清洗运动”的规模
法律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 被驱逐的人数 大学教师总数 占总人数的比例
《重设公职人员法》凡属非雅利安血统者,都将解聘 1933-1934年冬 1 145人 7 116人 16.09%
《纽伦堡法》彻底剥夺了所有犹太人的公民权 1936年9月 494人 5 971人 8.2%
《德意志公职人员法》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配偶 1937-1938年夏 160人 5 477人 2.92%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材料二 仅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所以,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特勒为什么驱赶这些犹太文化精英?他们的离开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数据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等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 (1)原因:理论上,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恶劣的民族,为了争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消灭犹太人民族;在实践上,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驱赶、屠杀犹太人。影响: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孤立;导致德国科学文化水平的降低;导致德国最终的战败;导致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
(2)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的辅助;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