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把握中国古代商路及其贸易的基本概况,理解古代商路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古代商路发展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彼此间的影响,认识到文明交流的历史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1.含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条件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2)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
3.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目的 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意义 (1)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2)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发展
(1)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
(2)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狮形金牌饰
新疆托克逊阿拉沟出土,年代为公元前5—前3世纪的狮形金牌饰,具有鲜明的希腊化风格。
这件文物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提示:反映了当时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和印度——中亚、西亚。
3.“海上丝绸之路”
(1)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3)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及至宋朝南迁,泉州港在宋代海上贸易的位置日趋重要,逐渐成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概括南宋时期泉州港在“海上贸易的位置日趋重要”的原因。
提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泉州港的地理位置更优越;农耕经济发展;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
笔记: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2)艺术: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3)中医: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1)先秦时期,东西方交通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的“凿空”。
(2)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
据此分析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道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提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
丝绸之路的开辟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
材料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提取材料信息,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
提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伟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等。
2.获取信息 丝绸之路的特点
材料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资料参考》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广义的丝绸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包含哪些路线。
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素养形成···································································
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1)政治因素:西汉国力强大,政局稳定,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地区行政机构设立,提供政治保障。
(2)科技因素:中国丝织、制瓷技术先进;茶叶制造业、手工业的发展。
(3)经济因素:汉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外商人之间的贸易和罗马帝国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军事因素: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
(5)交通因素:海路交通条件不断完善;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等等。
(6)思想因素:中国友好往来和平交往的愿景;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全面认识古代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优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
②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③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 600余年。
④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2)丝绸之路的弱点
①西夏和奥斯曼帝国对商路的控制,影响全线畅通。
②我国主要外销产品,如丝、茶等,大多在东南沿海,陆路外运,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③陆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丝绸之路的意义
材料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提取材料信息,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提示: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获取信息 “一带一路”
材料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现实背景。
提示: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素养形成···································································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丝绸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区域相互发现、沟通之路。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这一平台上现身并交流。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的开放和交流之路。自汉代到唐宋,河西走廊长期位于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影响着各自文明的进程。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无不体现了丝绸之路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外在特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成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展示与交流之地,不断丰富与完善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冲突与交流,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的精神信念。
(6)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的展示、传播、交流之路。人类所创造的各门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音乐、舞蹈等,均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
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
(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
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
(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
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
(5)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
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其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张骞“凿空” D.班超投笔从戎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主要是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B两项;张骞“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符合题意;D项是指班超抗击匈奴,与题干无关,排除。]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对抗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
C [依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对抗匈奴的侵扰”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因此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商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不是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也不是抑商政策的体现,A、B两项错误;汉代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D项错误。]
3.“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项正确。]
4.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了,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并不断繁荣无关,排除C项。]
5.《旧唐书·音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B [根据题干可知,《旧唐书》关于散乐杂献的记载中阐明了幻术来源,实质上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故B项正确;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于近代,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新疆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中关于幻术的记载不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的繁荣,排除D项。]
6.右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西域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 )
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
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
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
D.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
D [根据材料“醉胡王”“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头戴西域小帽”并结合面具的高鼻子胡人形象,可以得出唐代的艺术已有中西合璧的色彩,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且这类面具是由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带回的,所以应是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戏剧文化“互相借鉴”,故排除B项;仅从日本收藏唐代面具,不能得出丝绸之路的中心东移至日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课后素养落实(九)
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A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东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项正确。]
2.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C [根据材料“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去往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B [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由此得出其为丝绸之路的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故D项错误。]
4.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B项说法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5.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A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①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6.“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①这是我国元朝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是对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描述,“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朝,故排除含④的A、C、D三项,B项正确。]
7.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B [“丝国”因中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故B项正确;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项错误;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非、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错误。]
8.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量最多,约有67 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而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正是中国的唐朝时期,“黑石号”沉船本身即表明这批瓷器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故C项正确;青花瓷兴盛于元朝,粉彩瓷是清朝时期的瓷器,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瓷器的数量和产地,没有涉及瓷器的制造工艺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这些瓷器不全是官窑产品,故D项错误。]
9.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珐琅彩瓷器深受各族人民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
D.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瓷器属于清朝时期,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商帮,故B项排除;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属于明清时期,故C项排除;丝织品在唐朝已经是常见的商品,故D项正确。]
10.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D [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①④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三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从官府作用、航程范围等角度来概括;第二小问可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第(2)问,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气候、地形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主要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2.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古罗马思想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6世纪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传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
A.欧洲的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A [由材料可知,丝绸在古罗马拥有广阔的市场,这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欧洲的内在需求,丝绸是奢侈品,更是地位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间商牟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张骞通西域,故D项错误。]
13.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A [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可说“相互辉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14.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C [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希腊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15.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
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C [材料中的三大航线说明唐朝对外航线多,贸易地区广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说明贸易范围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外贸易额问题,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单独说明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广,未涉及陆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作用,故D项错误。]
16.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C [根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故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故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故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两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泉州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解析] “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确表格主题“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其次要逐行理解各大事件的内容,最后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其影响即可。
[答案] 看法: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说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