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素养落实(十二)
1.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因而“自由”也成为美国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但实际上美国也并非一块自由的乐土。从建国至今美国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 )
A.金钱政治 B.种族歧视
C.性别歧视 D.暴力犯罪
B [美国的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因此它不会无条件地推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种族歧视就是有力的证明,故选B项。]
2.“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是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的分离。”对文中“机会”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打破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
B.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C.赢得国家独立,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D.废除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C [从材料看,A、B两项都是围绕民族独立来说的,仅与材料中“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相符,排除;D项说的是美国内战,排除;美国独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而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共和制、联邦制等,从而实践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即材料中所言“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故C项正确。]
3.林肯在《裂开了的房子》中强调:“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这里“半奴隶”所指的经济形式是( )
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B.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西部蓄奴州奴隶制经济 D.南方农奴制经济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沿着各自的道路向前发展,“半自由”指的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半奴隶”指的是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故B项正确。]
4.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海地、委内瑞拉、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关于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拉丁语族的印第安人长期居住于此
B.因其拉丁舞享誉世界,故以此自称
C.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其主要语言
D.以罗马时期的拉丁文字为书写工具
C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殖民地,因为两国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故其在美洲的殖民地也被统称为拉丁美洲,C项正确。]
5.《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
A.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 B.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 D.保护了欧洲封建势力
B [依据题干可知,《大国崛起》一书充分肯定了拿破仑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事实,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故B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故排除A、C两项。]
6.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放任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这表明( )
A.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C [由材料可知,十二月党人反对农奴制,主张人性、自由、天赋人权等,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有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7.从1821年到1848年,普鲁士发布了一系列法律,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且能自由择居或择业;而容克贵族则获得巨额赎金,用以购置机器、改良土壤、投资重工业等。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B.私人工厂需要更多劳动力
C.工业化需要调整生产关系
D.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C [材料反映出当时普鲁士政府正在调整农业政策,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但并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德国工业革命需要劳动力,但没有反映私人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到普鲁士地区,迫使当时的普鲁士不得不解放农民,同时为容克资本家创造经济发展条件,这表明工业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普鲁士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8.恩格斯《德国状况》中提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对此段文字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推动德意志的统一
B.普鲁士丧失大量土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C.拿破仑入侵德国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起义
D.拿破仑彻底推翻了奥地利的反动统治
A [材料“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反映了拿破仑对德国的战争,客观上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故选A项。 ]
9.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
A.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D.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B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含义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故选B项。]
10.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 )
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
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
D.同化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B [“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是英国的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属于奴化印度,加剧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增强了印度的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于思想政治方面,排除C项;“同化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等《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如何评价拿破仑及其帝国?围绕这一问题,将近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与各式人等可谓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动听的言辞赞美他,也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诋毁他。具体地说,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实则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要从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入手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侵略者”等信息并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回答。
[答案] (1)意义:《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原因: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2)拿破仑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欧洲大陆人民的觉醒;但他的后期对外战争旨在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去了灾难,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12.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政治诉求提出的背景是( )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D [《独立宣言》是针对英国的殖民压迫提出的,体现了美国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
13.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之后,先后建立17个共和国,并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和奴隶制,这一时期,拉美各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是( )
A.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 B.拉丁舞成为主要特色
C.战后考迪罗体制形成 D.多种信仰和图腾崇拜
C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并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可是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拉美各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C项正确。]
14.(俄)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A.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
B.《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评价真实可信
C.普希金作为诗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不具有史学价值
D.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已成定论,此评价不可信
A [依据材料“‘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人间的灾星出现了’”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故A项正确;《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带有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普希金作为诗人,他对拿破仑的评价具有一定史学价值,故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立场、阶级、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有研究指出: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西方文化的实质内容,这既由于他们寻求西方新知的急功近利的“制夷”目的和纯粹实用主义态度,更由于他们恪守封建文化本位立场。该研究( )
A.否定林、魏学习西方的行为
B.批判了林、魏的阶级立场
C.认为林、魏开创实用主义
D.承认了林、魏开眼看世界
D [材料“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说明了对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的认可,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实用主义不是林、魏开创的,故C项错误。]
16.19世纪后期埃及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获得民族独立。独立之后的政治体制是( )
A.民主共和制 B.联邦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考迪罗体制
C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9世纪获得民族独立,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纠纷初起,北美人的口号仅是:“无代表不能征税!”他们要求的是在大不列颠内的参政权,以保护殖民地的经济利益。……这时,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刚刚觉醒,尚摇摆不定,近代意义的民主革命要求则更加淡薄。如果北美斗争停留在这一阶段,尽管最终还会取胜,但结局很可能是:赶走了英国总督,民族独立,却恢复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就在这时,1776年1月,潘恩《常识》出版。他不仅呼吁独立,而且还喊出了共和的新口号:“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以这一口号为标志,独立战争的内涵获得了崭新的含义。北美人民从此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仅是为十三州本土而战,而是为开创近代民主制——共和政体而战。
——摘编自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
(1)根据材料,指出潘恩《常识》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民族意识刚刚觉醒,尚摇摆不定,近代意义的民主革命要求则更加淡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英斗争、民主意识、民族独立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独立战争的内涵获得了崭新的含义……而是为开创近代民主制——共和政体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兴起;北美人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北美人民对英国抱有幻想,民族独立的要求不强烈。
(2)作用:激发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意识,推动了北美人民由反英斗争向独立革命的转变;唤醒了北美人民的民主意识,推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共和制的建立。
1/7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及拿破仑战争,理解这些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战争在文化碰撞中的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通过学习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认识文化侵略的危害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应,认识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背景 ①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③殖民地不断开拓
特征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表现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⑥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
背景 内容 评价
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2)表现
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3)发展
①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特点: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美利坚人
美利坚人是美国的基本居民,主要由不同历史时期迁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包括100多个民族成分,分属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三大人种和各种混合类型。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她用右手将火炬举过头顶,左手则捧着《独立宣言》,并刻有罗马数字“JULYIV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这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的日期。
请思考《独立宣言》的重要意义。
提示:它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它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理论武器,激励了美国人民的斗志。
拉丁美洲的音乐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音乐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拉丁美洲音乐体现了拉美怎样的文化特点?
提示: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
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政治文化不同,美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而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后形成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主要原因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文化传统影响很大,崇尚民主自由和地方自治;而统治拉丁美洲的西、葡是封建专制国家,独立后的拉美移植了宗主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对拉美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上图为巴西人种构成图。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知识点二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3)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2.主要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欧洲的诉求。
3.表现
俄国 “十二月党人”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发动武装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有何意义?
提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二月党人广场
1825年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镇压下,十二月党人革命宣告失败,1925年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十二月党人”为什么要起义?
提示:拿破仑入侵激发其民族情绪;启蒙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三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表现
中国 ①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③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④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②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概括指出材料的主张。
提示:西方科技是从中国传入的;向西方学习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
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材料 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她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拿着的文献代表着美国的建立。它是法国于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1886年10月28日铜像落成。
根据材料,说明自由女神像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提示: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2.论证观点 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进步作用
材料 推翻封建制度,实现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振奋欧洲的思想。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虽然对法国爆发的革命欢呼雀跃,但是却无力效法而付诸实践。拿破仑战争则帮助了他们,弥补了他们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众多的国度里成为执政者。同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攻无不克的军队和大炮的陪伴下,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深刻。
——摘编自刘书林《拿破仑战争在欧洲的进步作用》
提炼材料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提示:观点:拿破仑战争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
阐述:多次击败“反法联盟”,有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着法国历史的进程。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打击了德意志诸邦以及意大利、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平等、自由与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给予了那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素养形成···································································
独立战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1)共和主义的思想压制了专制主义,加快了早期的美国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一切朝着更为平等的方向前进。
(2)对广大人民来说,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
(3)自由与平等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独立战争胜利后,自由与平等更加深入人心,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
(4)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客观地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1)拿破仑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拿破仑战争掠夺和奴役了各国人民,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拿破仑采用以战养战的战争方针,加重了被占领国人民的负担。此外,他从罗马教皇和意大利诸国抢劫了许多古典文物和艺术珍品,都源源不断地运回巴黎。
(2)拿破仑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拿破仑在与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中取得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法国的革命,给欧洲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保卫法国革命成果达十七年之久。
(3)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拿破仑在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据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后,在那里消灭了封建特权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拿破仑战争使莱茵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莱茵区后来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和拿破仑的《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
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反应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材料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所谓势均力敌,而后和约可恃,私约可订,公法可言”。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其中开展“商战”和设立议院是其主要内容……郑观应认为,实行“商战”的首要前提是改变中国传统的“重本抑末”经济政策,建立保障工商业利益的制度和法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概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提示:郑观应认为国家只有变法才能富强;主张要全面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鼓励和发展商业。
2.论证观点 欧洲人推动了亚非社会的进步
材料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藉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的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以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摘自《殷海光文集》
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立场。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
提示:观点: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立场: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论证:魏源等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行戊戌变法、进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等。
■素养形成···································································
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全面认识
(1)基本理解: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以多种方式渗透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宗教等,其目的在于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痹被侵略国的人民,以实现其殖民的野心。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
(2)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3)基本特征
①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表白,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特点很突出。
②它往往不是强硬灌输,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国家地区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与价值需求。
③它一般不采取与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冲突的形式,而是尽量选择沟通和契合的方式,引发被侵略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泛滥,造成一种强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阻塞。
(4)客观结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1.《独立宣言》中说道:“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这表明美国独立战争(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倡导无政府主义
C.推动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
D.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学说
C [根据材料“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可知《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思想,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反对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故排除A项;反对破坏人们权利的政府不是倡导无政府主义,排除B项;孟德斯鸠思想的核心是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2.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该现象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拉丁美洲崇尚民主自由
B.传统的印第安文化发展壮大
C.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消失
D.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成为主要语言
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美洲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了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故D项正确;当时的拉丁美洲并不崇尚民主自由,排除A项;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排除B项;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排除C项。]
3.恩格斯说:“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他”是( )
A.克伦威尔 B.路易十六
C.拿破仑 D.俾斯麦
C [根据材料“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入侵部分欧洲国家,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封建制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故选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在英国建立共和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六代表封建专制皇权,与材料中“革命原理的传播者”不符,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为德意志帝国宰相,与材料中“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不符,排除D项。]
4.斯彭格勒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拿破仑一生含辛茹苦,不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法国,而是为了未来。”这里评价的着眼点是( )
A.拿破仑的人格魅力 B.拿破仑的远见卓识
C.拿破仑的民族意识 D.拿破仑活动的进步性
D [材料肯定了拿破仑的功绩,认为其活动具有进步性,故选D项;该评价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拿破仑活动的意义,不是他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是为了法国”可知,其不是强调民族意识,排除C项。]
5.“不简单的抛弃传统,而以西方近代精神重新解释传统,努力实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里评价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陈独秀
C [材料“不简单的抛弃传统,而以西方近代精神重新解释传统,努力实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说明该思想家在不抛弃传统的情况下用西方思想解释传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康有为的思想,故C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则徐主张编译西方书报,都没有重新解释传统,实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故A、B、D三项均错误。]
6.1835年,印度总督作出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时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从材料“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当时力图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C项正确;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并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