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概况,掌握《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背景及其意义,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认识世界不同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背景
(1)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2)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3)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国外 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中国 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形成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
2.措施
(1)国外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⑤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始于近代。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和研究文物的传统,只是到近代才出现专门的、规范的文物保护,主要表现为国家立法保护,相较于古代,近代文物保护范围更广,技术更先进。
右面是敦煌莫高窟图片,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认为这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有利于对敦煌莫高窟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3)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郑振铎主张对建筑工程人员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在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郑振铎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技、绝活,不能人亡技失”。他特别重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要以实物,配合着模型和图画,把整个中国历史的进展,陈列出来”。
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当代有何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示:有利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有利于发挥文化遗产在凝聚民族力量、加强民族认同上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
1.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
2.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4.发展
(1)世界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中国
措施 ①1985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②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④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意义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5.影响
(1)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到1 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
右图为世界遗产标志。试着对上述标志进行解读。
提示: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时期: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时期: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遗迹
(1)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
(2)地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提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世界文化遗产与保护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此次大会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是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的因素。
提示: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
2.获取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保护意识淡薄。……正在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即文化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旧的民风民俗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接受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代。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人力和财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提示:立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整体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保护传承人;等等。
■素养形成···································································
威胁文化遗产的因素
(1)人为因素
①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的威胁。
②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消失危险。
③土地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的破坏。
④随意摒弃。
⑤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
(2)不可抗拒因素
①年久腐变,蜕变加剧。这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灾害和灾变,如火灾、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水位变动、洪水、海啸等。
③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破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过去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道德习俗等。
(2)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种群的智慧结晶,包含着文化精髓,对于认识种群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科学价值高,是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体现。
(4)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及精神产品,是维系民族血脉的重要元素,塑造了民族形象,延续了民族基本一致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态度,是民族的文化传承。
(5)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并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开发其经济价值,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经济发展。
(6)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道德伦理等,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极大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7)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及艺术精品等都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8)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表演艺术、各类工艺品等,它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1.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 )
A.确保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遵循真实性原则
C.使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
D.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
A [材料“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泰山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故A项正确;“登天和抵达仙境”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故排除D项。]
2.20世纪50年代末,埃及政府决定建造阿斯旺水坝,这将淹毁部分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神庙的成功搬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
A.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
B.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
C.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
D.阿布辛拜勒神庙避免了被毁灭的厄运
C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前提,故C项正确;神庙搬迁虽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但这属于其历史地位,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故A项排除;“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属于其性质,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故排除B项;“阿布辛拜勒神庙避免了被毁灭的厄运”属于其结果,故排除D项。]
3.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对于一部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
A.属于文化遗产,实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B.属于自然遗产,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C.属于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D.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A [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实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故A项正确;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遗址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两项;良渚古城遗址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D项。]
5.下图是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葡萄牙贝伦塔,在大航海时代,它是航海家们的起点。对这一建筑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它是葡萄牙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C.它受《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
D.它具有真实性,但不一定具备完整性
D [葡萄牙贝伦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葡萄牙贝伦塔反映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为新航路开辟作出的贡献,它是葡萄牙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葡萄牙贝伦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受《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葡萄牙贝伦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国,历来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然而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面临着不断出现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跨世纪
联合宣言》(2000年12月26日)
材料二 世界遗产研究专家罗哲文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热爱、保护它们的责任,没有漠视、破坏它们的半点理由。”
——《世界遗产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指人为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指自然遗产。
[答案] (1)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遗产的破坏。
(2)“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指自然遗产,“老祖宗和天公”共同留下来的指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它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课后素养落实(十五)
1.下列对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核心是强调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B.反对任何的“修复”,以保持其原貌
C.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
B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排除人为因素的破坏或者影响,真实性是第一要义,完整性则是对真实性的一种强化,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化遗产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损毁,如果能有保护性修复,而维持其原貌,是值得做的,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 ②自然灾害 ③城市化 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浪潮、自然灾害、城市化、战争均是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故选A项。]
3.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充分保护,适度利用,故D项正确;全力开发,推向市场不符合适度开发原则,故A项错误;封闭保存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充分利用说法错误,应该是适度利用,故排除C项。]
4.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粘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反而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保护意识
B [根据材料“由于使用粘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反而对古迹造成了破坏”可知,文化遗产修复要注意粘合剂的使用,需要加强对粘合剂等工具的科学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开发因素,故A、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科学研究,故D项错误。]
5.“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
B [材料中强调各缔约国要承担起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这是《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故选B项。]
6.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一原则( )
A.真实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突出性原则 D.完整性原则
A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当地政府在古建筑群已经损坏的前提下再进行全面翻修和扩建,这主要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故选A项。]
7.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 [由所学知识可知,昆曲于2001年5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故选D项。]
8.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B [材料“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强调的是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9.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D [D项强调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不符合“普遍价值”的文化范畴,符合题意;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次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的宝贵资源,还在于它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阿布辛拜勒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是( )
A.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人们认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C.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增进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料
D.阿布辛拜勒神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 [由于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故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故D项正确;A、C两项均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排除;“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属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故排除B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维修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规模以及装饰”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结合太和殿的功能从重大节日和活动典礼的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可得出体现真实性,根据材料二“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可得出体现完整性。
[答案] (1)建筑:太和殿。特点:故宫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主殿。功能:举行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及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典礼。
(2)故宫修复侧重体现真实性;颐和园高压线改设侧重体现完整性。
12.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蛀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各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城市化浪潮
C.建筑材料缺陷 D.地震的破坏
B [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化浪潮对布达拉宫的影响,故选B项;从材料看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文物管理薄弱、建筑材料缺陷和地震的破坏,故排除A、C、D三项。]
13.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的特征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的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A [根据材料“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麦克维尔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古文化,并非具有“罗曼史”的特征,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不是评价,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4.“三孔”(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它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有( )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世人推崇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③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B [“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孔子和儒学的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世界也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
15.某同学为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确定了主题并收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主题 材料
A 民族交融 布达拉宫
B 徽商文化 皖南古村落
C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故宫
D 明清时期的汉民居 平遥古城
C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是颐和园,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布达拉宫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皖南古村落体现的是徽商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的汉民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6.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由此体现了明清故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B.强调宏伟高大,气势磅礴
C.强调皇权至上的威仪和国家大一统的气势
D.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C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一切(包括建筑)都必须服从皇权至上这个主题,故选C项。]
17.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文化遗产是
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以我国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遗产面临哪些威胁,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概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应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第(3)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文化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威胁: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
措施: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3)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