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素养落实(十四)
1.《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 [由材料“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可知,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基本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太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故A项错误;太学是教育场所,不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太学对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影响,故D项错误。]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C [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表明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均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3.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 )
A.留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D [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一项措施,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D项正确。]
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反映了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等信息,反映了“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故①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主要的书写材料是以竹木质地的简牍为主,故③错误;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故④错误。]
5.《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其赞颂的是( )
A.雕版印刷术 B.泥活字印刷术
C.木活字印刷术 D.铜活字印刷术
B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故选B项。]
6.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D [题干主要说明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500年印刷厂数量的变化,结合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史实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D项正确。]
7.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它位于今天的( )
A.印度 B.中国 C.伊拉克 D.埃及
C [根据材料“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两河流域文明,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故C项正确;印度、中国和埃及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由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可知,公众能借阅图书,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处于14—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D项。]
9.下列关于博物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B [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①错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②正确;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③正确,故选B项。]
10.2017年12月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道:故宫建设发布了全新的官方网站、青少年网站、英文网站,并和谷歌合作,把故宫的文物更多地推送给国外观众;故宫新浪微博的粉丝增长到427万,平均每个月增长5万;“每日故宫”“故宫展览”APP下载量超过100万。这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 )
①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②完善了文化的传播途径 ③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人类的文化共享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材料“‘每日故宫’‘故宫展览’APP下载量超过100万”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故宫信息的传播,故宫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人类文化共享,②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材料也未涉及传统工业的管理水平,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清政府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美国内战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说明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美国人……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校的类型、教学的内容、办学的目的、学校的性质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西方思想及教育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内战结束后”“19世纪末”这三个阶段划分;第二小问,根据美国教育和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从国情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特点:教会学校产生并发展;向西方学习,巩固清王朝统治;课程设置注意中西结合;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
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日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断传入。
(2)阶段性特征:①独立战争后,教育的觉醒:重视公立教育;教育制度法制化。②内战结束后,教育的完善:加快师范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实用性。③19世纪末到二战前,实用主义教育时期:重视职业教育;推广实用主义教育。
启示: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提升高校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A [根据材料“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项;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项;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项。]
13.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B [“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故D项错误。]
14.下面为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教师数量 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 主要成就
1870年 1 500 约35 1900年,柏林大学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
1880年 1 800 约40
1900年 2 700 约60
1905年 3 000 约70
A.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C.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 [根据材料“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可知,大学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德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视科研,但并不代表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项;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表格内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
15.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
C.顽固势力竭力阻挠教育改革
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D [由材料“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可知,近代教育仍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D项正确;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所设10科中包括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不能由此得出其以理学为宗旨,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未体现顽固派竭力阻挠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
16.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7个,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个。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A [由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均排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提取“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然后依据提取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第一个论题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方面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阐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阐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1/9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演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认识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发展历程
官学 ①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①产生于春秋时期,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②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历史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教育
国外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国内大学 北京大学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②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⑦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3)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代国子监
国子监是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朱元璋亲自管辖南京国子监,强调教育学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国子监一般由翰林院大学士兼任讲习,每月有3名学士轮流教授《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大学士讲解,监生背诵和默写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一般不采用质疑性提问和开放式辩论,但倡导“求教式”的师生“对晤”。洪武三年(1370年),监生考试尚考《九章算术》中的珠算,但四年后被取缔,改考科举中的经学、时务策等,成绩合格者“赐同进士出身”,进入仕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国子监教育的影响。
提示: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禁锢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太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校不都是为政府选官服务的,它还有发展学术、传道、引导社会教化的功能。
下图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你如何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价值?
提示:(1)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
(2)有利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3)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2)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唐朝:出现雕版印刷品。
(4)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5)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3.影响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3)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雕版金刚经
上图为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金刚经》(部分)
上述雕版作品最早出现于何时?有何意义?
提示:时间:唐朝。意义:雕版印刷是我国印刷技术的重大进步。
清朝时,北京是印书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其刊本均称“内府本”。清朝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及医书等。
印刷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普及文化知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国外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国内 ①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
(1)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2)图书馆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
分析我国古代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四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国外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③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国内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④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⑧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3)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笔记:
文化传承的载体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学内容;适应古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经历了由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
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2.获取信息 图书馆、博物馆等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材料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浮宫为人类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
提示: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向公众开放,普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进世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素养形成···································································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有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理解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汲取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提高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图书馆同时还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5)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孔子兴办私学这种形式( )
A.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B.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使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D.形成了官学与私学竞争的氛围
C [根据“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孔子兴办私学前,是贵族垄断教育,但是随着政权的灭亡,文化传承有可能发生断裂,孔子兴办私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使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故C项正确;A、B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2.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快速发展。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A [在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北宋书院得以快速发展,由此得出,宋代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选A项;书院发展得益于“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而非理学,排除B项;“完整体系”说法欠妥,排除C项;材料提及了宋代书院发展快速,但未说明其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排除D项。]
3.下图为京师大学堂的匾额,对京师大学堂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创立的
B.它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C.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D.它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它有利于传播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文化,故A、B、C三项均是对京师大学堂的正确论述;创办京师大学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内容之一,但它并不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14世纪初,意大利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B.人文精神的普及
C.活字印刷术的传入 D.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材料“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说明了书籍的普及,这与印刷术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传到欧洲,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应用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普及,与书籍价格下降无直接联系,故B项排除;近代教育的发展与书籍价格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
5.19世纪下半叶,英国、美国等国家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多个城市普遍出现。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向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A [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向大众化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B项排除;材料内容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无关,C项排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排除。]
6.18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结合下图分析这些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顾恺之《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
A.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文艺复兴运动提供大量藏品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
C [根据图片可知,这些博物馆中既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有古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更有中国的古代画作,从根源上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些国家有能力关注文明传承,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