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素养落实(五)
1.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B [根据材料“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
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同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古代印度文化中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下列选项与佛教产生相关的是( )
A.佛教是古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思想争鸣的产物
B.其产生的时间是公元6世纪
C.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成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D.它使印度种姓制度得以发展和壮大
A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但此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早期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否定种姓制度,故D项错误。]
3.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可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C [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可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4.历史也会出现错觉和失误。如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因哥伦布的错误判断而永远地错了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西欧人对什么文化的错误认知( )
A.中国数字 B.印度数字
C.埃及数字 D.希腊数字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的说法是西欧人对印度数字的错误认知,B项正确;中国数字、埃及数字和希腊数字均未被西欧人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A、C、D三项。]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C [材料“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唐律并非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排除A项;儒家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6.“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这句话喻指( )
A.日本文化由豆浆变豆腐
B.中国文化点化日本民族
C.日本全盘接受中国文化
D.儒家文化辐射东亚地区
B [豆浆经碱水点化变成豆腐,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点化了日本民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作用,而不是日本文化的变化,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7.下列属于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共同点的是( )
A.神道发展 B.学习中国隋唐文化
C.形成特殊的武士阶层 D.长期实行锁国政策
B [日本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因此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特点是学习中国隋唐先进文化,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日本的特点,排除。]
8.右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B.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B [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和对玉米神的崇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洲的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故B项正确;印加人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故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生产绿石,故排除D项。]
9.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C [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也不能说明其教育形成了“体系”,故B、D两项错误。]
10.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文化享誉中外,其中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化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入侵
C.内乱分裂 D.政治腐败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对美洲文化造成了致命打击,故选B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
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
(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三“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和材料一、二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第二小问,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分析。
[答案] (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
(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改变。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B [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知,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教派众多的信息,D项错误。]
13.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
B [由材料可知,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表明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只是借鉴了中国的纪年方式,A项错误;仅通过学习中国年号不能证明新罗学习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错误;新罗对唐朝的学习不能表明二者形成了宗藩关系,D项错误。]
14.“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中亚的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东亚、南亚国家的乐舞。”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材料“有来自西域的……有来自印度、中亚的……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东亚、南亚国家的乐舞”说明唐朝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此时由于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格局,故D项正确;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项错误;唐朝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项错误。]
15.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表明当时(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日本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B [依据材料“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信息并结合文章《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可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隋、唐帝国的强大增加了日本的紧迫感,并非隋唐的发展经验,故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故排除C项;有“民族危机感”不等于出现统治危机,排除D项。]
16.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C [由材料可知,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都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并有着行政系统,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进入文明社会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不会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建立的印第安文明间没有实现密切的交流,故B项错误;如前所述,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故D项错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开辟通路,发现一座方形石柱,高约14英尺,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前面是一位衣着奇异富丽的人物形象,脸部明显是在表现一幅肖像,凝重、肃穆,令人极其震慑。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独特文字。它前面3英尺远处,是一块同样刻有人物形象和装饰图案的大石块,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纪年碑刻前,我们心中立即升腾起对美洲文化遗存的神秘莫测之感,真是刻骨铭心。
——[美]诺曼·哈蒙德《寻找玛雅文明》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失落”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玛雅文明黄金时代的古典期,在公元9世纪戛然而止,从此被丛林吞噬;二是出现在尤卡坦半岛的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毁灭,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三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
——高中历史人教版《探索历史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寻找玛雅文明》中作者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哪几方面的文化遗存。各反映了哪方面的成就?
(2)在材料二中的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为什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处及“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独特文字”等信息回答。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殖民者对玛雅文明、人口方面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醒目的浮雕,反映了玛雅人的建筑成就。发现了方形石柱侧面刻满独特文字,反映了玛雅人发明的独特文字。
(2)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原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使玛雅地区的文化受到野蛮摧残。同时,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天花等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导致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选取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
1/8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掌握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的主要成就。(时空观念)2.精选有关古代印度文化的史料,理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精选有关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史料,理解印第安文化的成就,分析印第安文化被毁灭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
1.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范围: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3.成就
宗教 ①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②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③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4.传播: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5.影响
(1)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右面这张图片上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至今它们还没有被完全解读。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一百二十三个钢印章上,有三十六个刻画着牛的图形;还有头上长角的立姿人兽图形和抽象的牛头图案。
你如何理解“牛”大量出现在印章上这种现象?
提示:牛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同寻常的位置。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动力乳和肉,而且更代表了一种丰足,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和希望的象征。对牛的崇拜,构成印度河流域文明最突出的一道风景线。
印度种姓制度
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主要成就
①技术: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科学: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艺术: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①思想: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并于12世纪以后,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②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④艺术: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文化交流
①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朝鲜礼仪
(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从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古代朝鲜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神道
根据日本古神道的理论。宇宙由三个世界组成。“上天”即天国,是诸神居住的地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地下”即阴间,是恶鬼们所处的黑暗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地上”即人间,是光与暗、夜与昼、吉与凶、善与恶相互交错存在的世界。
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成就
玛雅文化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宗教: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
印加文化 建造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文化 使用图画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2.毁灭
(1)时间:16世纪后。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欧洲人认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印第安人则认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
这里的“他”是谁?
提示:哥伦布。
印度文化的特色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佛教与印度文化
材料 孔雀帝国时代,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的雕刻和优美的绘画。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毁坏,但仅就所残存的部分来看,其高超的艺术是很令人惊讶的……在《吠陀》和佛经中都保存有不少医学知识。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沙门、婆罗门用“鍼灸(即针灸)药石”疗治各种疾病。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指出印度文化的特征。
提示: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影响到印度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
2.获取信息 古代印度的史诗
材料 在很早的时代,在史诗、戏剧、抒情诗和叙事诗方面,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吠陀时代最久远,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梨俱吠陀》,文学价值也最高,这是一部诗歌总集,有点像中国的《诗经》。吠陀以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不但在印度本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印度许多邻国的文艺创作。
——摘编自季羡林《古代印度的文化》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它所反映的印度文化特色。
提示:史诗在印度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的就是印度的历史。
■素养形成···································································
印度文化的特点
(1)以宗教为中心。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
宗教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2)多样性。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3)包容性。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4)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受佛教影响的文化也很繁荣。
(5)以诗代史。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这两部文学巨著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古代中国文化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材料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提示: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2.获取信息 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
材料 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着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儒学对于朝鲜的政治、教育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儒学相近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
——摘编自陈放《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指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
提示:朝鲜儒学源自中国儒学,又有所发展,中国儒学对朝鲜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等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素养形成···································································
中国儒学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1)统治理念方面。深受中国古代儒家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民本思想的影响。朝鲜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重视以德治国。
(2)道德秩序方面。朝鲜统治者善于利用儒学的伦理思想——“三纲五常”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
(3)教育体制方面。儒学影响着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成立了官方、私立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用儒家典籍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古代中国文化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1)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影响深远,也称“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约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于约1世纪传入朝鲜。
(2)隋唐时期:儒学辐射东亚,东亚文化圈形成(东亚诸国形成的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
①儒家思想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儒学成为越南、朝鲜、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并逐渐成为越南、朝鲜、日本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新罗统一朝鲜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所广泛吸收。
③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
④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⑤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3)宋元时期:13世纪,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1.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历史传说”,也被奉为“第五吠陀”即“圣典”。这部史诗主要写的是( )
A.古代勇武王的两个儿子持国(居楼)和般度及其后代的故事
B.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自然及社会暴力抗争的故事
C.古代印度人民反抗入侵者的斗争故事
D.古代尼罗河流域人民反抗暴君统治的斗争故事
A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史诗,因此可排除B、D两项;该史诗主要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方激战18天后般度族获胜的故事,故排除C项,选A项。]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你认为下面内容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是( )
A.公民大会 B.封建等级制度
C.阿拉伯数字 D.君主立宪
C [根据题干“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这些数字符号由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选C项。]
3.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这种服饰,延续于夏、商、周,直至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对此较全面的认识是( )
A.服饰文化包含了人类文化总和
B.以中国服饰为中心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C.服饰文化体现着落后影响先进
D.服饰文化既具传承性又具区域影响性
D [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帝的服饰对后世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等,这说明服饰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区域影响性,故选D项;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落后影响先进的内容,排除C项。]
4.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宗教。据此可知( )
A.日本抗拒外来文化
B.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
C.佛教不受日本人欢迎
D.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土文化
D [佛教在日本传播的同时,日本并没有放弃本土宗教神道,而是与“佛法”分庭抗礼,说明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土文化,故D项符合题意。]
5.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是因为玛雅文明( )
A.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B [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人是中美洲的主要居民。玛雅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创造出玛雅文明,被后人誉为“美洲的希腊”。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相似,故选B项。]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D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都发源于地势相对平坦的大河流域;而印第安文明发源于美洲,美洲大陆地域辽阔,但中部多高原、山地,且相对封闭,也不位于大河流域,因此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三个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故D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