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铛》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这节音乐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金铃铛》。首先由我为大家说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金铃铛》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学唱歌曲。这是一首一段体的儿童歌曲,四三拍子,曲调欢快、流畅。衬词“哐啷、滴答”的运用,使歌曲更富有童趣,展示现出果园丰收,人欢车闹的景象,表现了孩子在果园里分享丰收的欢乐心情。通过对歌曲的学唱,模仿摘果子的律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音乐与劳动、与大自然、与生活以及与姊妹艺术的关系,进一步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说学情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培养了一定的音乐常规,对音乐的兴趣很强,尤其对活泼的、贴近生活的歌曲更加喜爱。但是学生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学生音乐感觉很好,音准也不错,但是个别的音准、表现力、常规都不是很好,需要继续培养。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金铃铛》。
2.进一步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巧,注意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二声部演唱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金老师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引导、视觉图像法、听唱教学法、听—唱—演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师生融洽的配合。
学法上,以“美”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金老师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丰收的美景,使学生走入秋天的意境中,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聆听歌曲,体验感受。引导学生初步听赏歌曲,通过老师现场的弹唱,欢快的旋律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欲望。
3.学唱歌曲,情绪表达。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韵律美,随后跟老师的琴声学唱歌谱,然后唱词,边总结边体验。二声部学唱之前由熟悉的二声部歌曲《大钟和小钟》自然导入,强调二声部唱得清晰、和谐。
4.参与表现。学生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叫一部分同学上台用串铃、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演奏,一部分同学跳起欢快的舞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5.拓展总结。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用五彩的画笔描画美丽的秋天,引导学生多元化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课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环境。具体过程,有请金老师为大家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