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巴掌》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中的歌曲《打花巴掌》,我将此课设计成为一节综合课。
一、教材分析:《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形式的北京儿歌,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打花巴掌”是流传在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着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歌词,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二、设计意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将音乐学习与游戏结合;将音乐创造与实际生活结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创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获得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传统民间歌曲、童谣,对北京民歌的说唱风格有初步的了解,体验蕴含在歌曲里的儿童的天真烂漫、俏皮可爱,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也以此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过程与方法:模仿、唱、表演、综合
3、知识与技能:①能领悟说唱形式的音乐风格。②能学会边做动作边用京味来演唱歌曲。③能判断不同音高的音响效果和掌握同音高歌词的演唱。④能自己按节奏创编歌词。
四、重点、难点:
1、体验北京民歌的说唱音乐风格。
2、能判断不同音高的音响效果和掌握同音高歌词的演唱。
3、掌握歌曲的节奏律动和旋律,并自己创编歌词。
五、教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黑板道具,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从而达到轻松解决教学难点的目的;综合运用启发教学、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比较、问答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获得美的熏陶。
六、学情分析:本课是二年级教材,而今天要上课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可爱,思维活跃,爱说爱动,易兴奋,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表演欲,但知识容量比较少,在认字方面有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音准的把握和高低音的分辨能力较弱。在演唱时,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先让学生认识歌词,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说故事一样的方式跟学生交流,用模仿、问答、游戏、创作等方法穿插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让课堂变成游唱课堂,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七、教学过程:开始部分我以游戏导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教学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四个环节学习。
1、导入环节:通过一首广东的拍手游戏《打纸皮》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用对比法再去聆听《打花巴掌》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打纸皮》与《打花巴掌》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从而介绍说唱歌曲的概念,并明确歌曲分为两部分,交代下一环节的学习内容。
2、展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把《打花巴掌》中说和唱的部分分开教学。
①首先是学习唱的部分也就是旋律部分。在学习旋律部分时,我用了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黑板,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用听和看的方式去记住歌词和音高的位置,在黑板上,我把不同的音高的花朵用不同的颜色去写着花名做区别,其中海棠花、野菊花和牡丹花三种一音高的的花朵我就用了同一颜色,便于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模仿我的采花动作,用视觉上对音高的区别,到用身体去体验音的高低不同,并让学生模仿演唱的表情和感受采花的快乐心情,以情带声去表演唱,用听、唱、演结合,学会用歌声、表情和动作去表现美和快乐。
②然后是教前四小节的说部分也就是节奏部分。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用聆听、观察的方法,发现歌词中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打花巴掌的”中的“的”(dei)的发音,从而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北京特色和歌曲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接着再通过反复的模仿和练习,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节奏,改变了以往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上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充满游戏气氛的教学过程中扎实的学习歌曲。
3、形成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以创作为主,利用创设情境直接引入歌曲前半部分的学习:
①首先引导学生创编歌词,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组让学生去创作,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熟悉和对《打花巴掌》拍手游戏的理解,然后再通过学生展示创作歌词,体验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的协调统一。
②学习歌曲中的歌词。在学习歌词时,把歌词中押韵的地方多加说明,用动作去记住歌词,在学生熟悉歌词后再完整表演全曲。
4、结束环节:最后的拓展部分,我利用生长在不同月份的花朵图片加上《打花巴掌》的伴奏音乐做成视频给学生欣赏,从而拓展其对花的种类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小结部分把学生也比做幸福的花朵,跟本课课题“童趣”回应,使本节课更加完整。
以上是我的说课材料,如有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