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会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中“也”“而”等虚词的用法。
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怎样学—【学习过程】
自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2.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前演练〗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一词多义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溪而渔 (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佳木秀而繁阴 (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能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二、导学
1.朗读指导:
(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示例:1.环滁皆山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2)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示例8.在乎山水之间也
(2)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2.理解文意:
(1)重点词义解释:
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 ),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 )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 )非竹( ),射者( )中,弈者( )胜,觥( )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2)归纳总结:
古今异义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 今义: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 ,(第二个乐)
② 山水之乐: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谓:①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
也:①环滁皆山也: ②山之僧智仙也: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而:①而年又最高: ②日出而林霏开:
③朝而往: ④溪深而鱼肥: ⑤而不知人之乐: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自号曰醉翁也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 。后乐
学怎样—【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环滁(chú)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yá)
B. 翼然(yì) 辄醉(zhé) 酿泉(niang) 繁阴(fán)
C. 酒洌(1iè) 野蔌(shù) 伛偻(yǐ lǚ) 觥筹(gōng)
D.颓然(tuí) 苍颜(cāng) 提携(xié) 喧哗(xuān)
3.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杂然而前陈者 ( )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
(2)觥筹交错 ( )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
(3)负者歌于途 ( )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 (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 )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翼然临于泉上( ) (2)饮少辄醉( )
(3)太守自谓( )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3.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短语是__ ___,它的常用意义是___ __。
4.选文写景,首先写_ ____,其次写___ __,最后写__ ___ 。
5.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会领悟生活中的随遇而安的境界。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课前演练〗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 _______。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学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文中写出了谁“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2.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 写亭的环境: (3) 写山间之朝暮:
(4) 写山间之四时: (5) 写宴饮场面:
3.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与 相结合
4.小结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延伸拓展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
讨论:
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
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怎样—【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蔚然 阴翳
伛偻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鸣声上下
2.翻译句子
(1)翼然临于泉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 _______。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
丰乐亭记(节选)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安此丰年之乐 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往,暮而归
C.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译: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译: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用自己的话概括)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 (不超过5个字)。
PAGE与朱元思书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疏通句义,理解文章内容,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许、缥碧、奔、轩邈、经纶、戾、柯、反、鸢;
2.品味文章哲理精妙的语言,培养审美能力;
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怎样学—【学习过程】
自学
首先应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和上下文,读懂文句意;其次应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要辨别作者在写景时采用的一些手法。
〖课前演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飘荡( ) 缥碧( ) 急tuān( )甚箭 互相xuān( )邈( ) 泠泠作响( ) yīngyīng( )成韵 鸢( )飞lì( )天者 经lún( )世务
横柯上蔽( ) 窥( )谷忘fǎn(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猛浪若奔( )
4、互相轩邈( ) 5、泠泠作响( ) 6、好鸟相鸣( )
7、蝉则千转不穷( ) 8、横柯上蔽( ) 9、经纶世务者( )
10、窥谷忘反( ) 11、鸢飞戾天者( )
(三)诵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提示:四字句一般为两字一停顿,诗句可以是四三停顿,其余情况一般是主谓间停顿(如“水/皆缥碧”)、动宾间停顿(暮到/江陵)、发语词后停顿(至于/夏水襄陵)等等。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前后句各画1处)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四)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叔庠, 朝梁 家。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 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2)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六)本文的语言凝练而生动。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摘抄下来,并想一想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使之生动优美的。
(七)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记录在下面。
二、导学
研读品味:理清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回读感悟:领略富江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3.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感受得到?
4.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 、 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
学怎样—【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通 ,译为: 2、窥谷忘反: 通 ,译为:
(2)词类活用
1、猛浪若奔 2、互相轩邈
3、望峰息心 4、风烟俱净
(3)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 ) 天下独绝( )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许:一百许里( ) 曳屋许许声( )《口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3、负:负势竞上( )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4、书:与朱元思书( ) 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
羲之之书晚乃善( )《墨池记》 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4)古今异义词
1、任意东西 古义: 今义:
2、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
3、经纶世务者 古义: 今义:
(5)理解性默写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作者欣赏山水后的感慨的句子是: ;
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4、文中“ ”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二)阅读《水经注》中的《清水》,回答后面问题。
黑山在县(河南修武县)地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山坡)散泉,积以成川,西南流屈曲。瀑布垂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扑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云深,兽迹不交,隍(沟壕)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地(禅栖之地,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刹灵,寺院;即“浮图”,佛塔)。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地。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泠,清凉;洞观,水清可见底),谓之清水矣……清河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节选自《水经注》)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上承诸陂散泉( ) ②多结禅栖之地( )
③其水历涧飞流( ) ④清河水又南,与小瑶水合( )
2、用原文中的话回答问题。
①清水有一河段很险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河段景观的?
②除自然环境外,清水流域被人尊为“胜处”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怎样解释清水得名的原因?
3、上面一段文字先写明清水的 ,再介绍了清水的走向与 ,着重描写了清水两岸的 ,解释了清水 ,交代了清水支流的 。
4、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
PAGE陈涉世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分析陈涉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1.借助资料了解《史记》及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37岁任太史令。前104年,开始起草《史记》,但草创未就,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列的传)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和古今异义字。
〖课前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阳夏( ) 辍耕( ) 鸿鹄( ) 闾左( ) 適戍( )
当行( ) 度已( ) 数谏( ) 罾( ) 间令( )
忿恚( ) 果笞( ) 宁有( ) 攻蕲( ) 铚( )
酂( ) 谯( ) 千骑( ) 社稷( ) 嗟( )
烹( ) 徇( ) 陈胜王(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会天大雨 ②足下事皆成
③又间令吴广 ④卒中往往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固以怪之矣 大楚兴,陈胜王
皆指目陈胜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
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刑其长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身被坚执锐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导学
1.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提出了什么计划?
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三、拓展探究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2.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3. 陈胜出身低微,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为什么将他列为世家呢?
学怎样—【课堂检测】
比较阅读。
文段一:陈胜者,阳城人也。……杀之以应陈涉。(全文)
文段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或说陈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鸿鹄”比喻
④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⑤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
⑥、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
PAGE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会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怎样学—【学习过程】
自学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画上符号;通
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学的疑点。
知识链接
岳阳楼介绍: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走进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课前演练〗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晖( ) 涯( ) 楫( ) 薄暮冥冥( ) 旷( )
嗟( ) 樯( ) 谪守( )
属予作文( ) 浩浩汤汤( )( )
若夫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郁郁青青( ) 潇湘( )( )
2.文中重点词语释义。
(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南极潇湘
(5)、越明年 (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 (12)、登斯楼也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 、 (16)、春和景明
(17)、宠辱偕忘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是进亦忧,退亦忧
(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初读课文,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一起解决,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全班范围内解决。
二、导学
1.朗读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2.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
通假字:
百废具兴: 通 ,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解释:
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国恒亡( )③则有去国怀乡( ) 或:①而或长烟一空( ) ②或异二者之为( )
居:①居庙堂之高( ) ②面山而居( )③居十日( ) 通:①才通人( ) ②政通人和( )③不能通其意( )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不以物喜(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所以动心忍性( )
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②微斯人: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学怎样—【课堂检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课前演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6、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 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
7、《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 ___ , 的旷达胸襟。
9、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学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6、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7、《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的
三、拓展延伸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其喜洋洋”源自:
学怎样—【课堂检测】
1、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4、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课后巩固】
严先生祠堂记(节选)
(范仲淹)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宁是邦①,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回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①是邦:即睦州,范仲淹被贬谪之地。
7.对文中加点的“遂”、“是”、“焉”、“复” 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 这个 了 恢复 B.于是 这个 他 收复
C.成就 这个 他 免除徭役 D.成就 对 他 免除徭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比较它与“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句式的异同。
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9 本文段主要赞扬了严光的_____、与光武帝的_____,同时委婉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的心愿。
PAGE捕蛇者说(第一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课前演练〗
1.文学常识:《捕蛇者说》的体裁是 ,作者是 ,世称 字 , 朝著名的文学家,是“ ”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 ) 得而腊( )之 挛( )踠(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 死者数( ) 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 ) 恂恂( )而起 缶( ) 谨食( )之
敛( ) 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
3.在横线上填出各句省略了的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永州之野( )(2)去死肌( )(3)乡邻之生日蹙( )
(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5)若毒之乎( )
(6)貌若甚戚者( )(7)君将哀而生之乎( )
(8)时而献焉( )(9)永之人争奔走焉( )
知识链接:
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议边叙。
二、导学
1.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更若役 貌若甚戚者
(3)又安敢毒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岁赋其二 复若赋
(5)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6)“之”的解释:无御之者 太医以王命聚之
问之 言之
余悲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谨食之
(7)“是”的解释:吾祖死于是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吾尝疑乎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1)汪然出涕 (2)则久已病矣
(3)以尽吾齿 (4)向吾不为斯役
(5)又安敢毒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4)言之,貌若甚戚者。
(5)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8)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9)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小组用3分钟将课文翻译疏通
5.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1)“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 。
(2)“余悲之”的原因是 。
(3)蒋氏谈话的总纲是 。
(4)全文的主旨是 。
(5)体现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句子是 。
(6)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了解当时社会的赋税之毒,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课前演练〗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蒋氏捕蛇是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
二、导学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叙蒋氏子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 ”的感慨。
文中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对比,请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 ,而蒋氏却 。
(2)叙述现在,眼下的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 ,而蒋氏却 。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自己 ,而乡邻却“旦旦有是”。以蒋氏的“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3.蒋氏的“陈述”告诉我们什么?
学怎样—【课堂检测】
永州之野产异( )蛇,黑质( )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以( )啮( )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 )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 )、瘘( )、疠( ),去死肌,杀三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 )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 )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今吾嗣( )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 )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余将告于莅( )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曰:“君将哀而生( )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 )也。曩(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 )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 )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 )而起,视其缶(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 )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 )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 )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 )虎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 )夫( )观人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者得焉。
给加点的词语解释,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你是怎样理解问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在文段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5.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6.翻译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者得焉。
7.将下列句子划好停顿
(1)永之人争奔走焉 (2)而乡邻之生日蹙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课后巩固】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译文: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答: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PAGE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1.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3. 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4. 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课前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缤纷( ) 豁然开朗( ) 平旷( ) 俨然( )
阡陌( ) 怡然自乐( ) 诣( ) 垂髫( )
2.解释下列词语
一词多义:
捕鱼为业 便舍船 处处志之
为 舍 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渔人甚异之 遂与外人间隔
寻 之 闻之 遂
寻病终 处处志之 遂迷
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 交通 妻子
今义
绝境: 无论 如此
还有哪些你认为重点的词语,请整理在下面:
二、导学
1.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2.明确故事的线索:
3.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学怎样—【课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翻译句子: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F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课前演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不足( )为外人道也。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 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二、导学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线索:发现桃花源——( )——( )
2.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3.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5.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6. 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7.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拓展提升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学怎样—【课堂检测】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3)悉如外人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3、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课后巩固】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