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内容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要在阅读文章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可以联系生活经验,也可以是想到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创造力;词句段分别出示了体会句子的特点,说一说就这种分号的用法,以及借助路牌认识地名三方面内容,学会认读和积累语言;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按要求读课文: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课件)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
……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
4.小组活动: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学生交流:你还读懂了什么?(课件)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9.交流思考: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课件)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 (课件)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看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课件:漓江图片)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课件)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艳啊,__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第三句:(课件)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二)分号的使用
1.读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认识路牌
1.认识路牌:(课件出示教材路牌插图)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课件)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á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课件)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课件)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课件)
故人:老朋友。 开轩: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邀请。 还:返回,回来。
合:环绕。 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课件)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感知: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件)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课件)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快。)
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课件)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合”“斜”。)
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课件)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课件)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热情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指导背诵。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拓展阅读。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推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首先需要理解古诗,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起点。借助课文插图和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词,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共33张PPT)
语文园地(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语文要素
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
◎
学习目标
1.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
写具体的方法。(重点)
2.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3.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懂得:在阅读
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
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难点)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
学之间的美好情感。(重点)
新课导入
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我们都能从所读的内容中联想到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感悟。那我们应该如何从阅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呢?
第1课时
交流平台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主客相聚)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主客惜别)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以《草原》为例)
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小组讨论
交流平台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
(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小组讨论
交流平台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从课内联系到课外。
(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词句段运用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读一读,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排比句
词句段运用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富有诗意。
词句段运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第一句运用排比写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静、清、绿
词句段运用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艳啊,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
词句段运用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排比抒情,结合拟人手法把花开、鸟飞、虫叫的情态表现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
词句段运用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
词句段运用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是一组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
词句段运用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是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交流平台
分号的一般用法:
①明显的并列分句;②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③两个互相补充的并列分句,结构虽然不平行,但意思是并列的;④论结构,论意思,都不并列,但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停顿。
词句段运用
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
三部分组成。
◆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词句段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
词句段运用
想一想:我们的姓名用拼音该怎样写呢?
用拼音写自己的名字时,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我叫小威,我的名字用拼音写应该是:Xiao Wei。
日积月累
复习回顾
第2课时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拜访
老朋友
“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huán
古诗诵读
日积月累
词语释义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邀:邀请。
合:环绕。
开轩:开窗户。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还:返回,回来。
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日积月累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古诗释义
日积月累
品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日积月累
品读古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
开心、高兴
语气轻快,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日积月累
品读古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风景真美啊!
语气轻柔,重读“合”“斜”,读出赞叹之情。
日积月累
品读古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字面上是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农事。
日积月累
品读古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日积月累
拓展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