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之逻辑的基本规律》课件(38张PPT)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之逻辑的基本规律》课件(38张PPT)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6 15:0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逻辑的基本规律
(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1、特朗普得了新冠,很快就好了,说明
新冠病毒并不可怕。
2、不是你撞的,那你为什么扶?
3、“《红楼梦》我倒背如流!” “我不信。”
“梦楼红,咋样?没骗你吧。”
指出下面的逻辑错误
1、以偏概全
特朗普病好了,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的情况。
2、强加因果
“扶”和“撞 ” 之间没有必要联系,不撞也可以扶。
3、偷换概念
对话的双方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我们美国人却喜欢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他接着解释:“我们发行的货币有10元、5元
、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10种,合计18元8角8分。”
分析:“低头走路”和“抬头走路”中的“路”是现实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18元8角8分显然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话违反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的尴尬。
逻辑规律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说完整的句子,完整呈现命题。
2.不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何谓“逻辑谬误”
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特点:
典型错误
固定模式
如何避免逻辑谬误?
一、前提真实
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
提示:谬误往往出现在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上
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力量无处不在,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
“同一律”
“不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概念必须保持内容前后同一,不能偷换概念;
话题必须前后一致,不能偷换话题。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体现“同一律”的文本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同一律: 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
一、偷换概念(狸猫换太子)
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
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 ”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他恼了,跟妻子说; “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评]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错误是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概念不准确,发生混淆,是思考问题的大忌。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谬误
二、偷换话题(牛头不对马嘴)
在饭店里:
  “对不起,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一点,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太热,我一点也不痛。”
 
 [评]这段对话中的顾客是想请服务员注意卫生,而服务员却把话题扯到汤不烫手上面,牛头不对马嘴,在思考、研究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概念、判断、论题的一致性。如果不注意,或对事物只有含含糊糊的了解,往往会在思考或说明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发生概念、判断变化的错误。
分析下面的例子,解释其中的概念性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己已》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答案:①所有作品,作品之一(单个),偷换概念,违背同一律。
②“安”在文言文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了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背了统一律。
③“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挑我毛病?”
谬误:偷换论题
前者发起的话题是“迟到的原因”,后者未正面回答,反而发起另一话题“怎么老挑我毛病”,偷换了话题。
歪曲观点和偷换论题都违反了同一律。前者是放大或缩小对方观点;后者是发起一个不同的但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话题。
④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分析:齐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
谁是第一,王僧前故意曲解,让齐高帝和
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
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
⑤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期间,一位德国军官偶然看到了毕加索的这一作品。问在现场的毕加索:“这就是你的杰作 毕加索当即回答说:“不!这是你们造出来的作品!”
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反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
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不矛盾律
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正确思维是不容许自相矛盾的。
  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 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评: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都有人来开门呢,
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练习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 ”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以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拿破仑既活到了成年,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明确 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自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一个青年人很想到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搞科研。经过努力,他终于见到了他所敬仰的爱迪生,很高兴地说:“我想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世上的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很惊 奇地反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容器来装这种液体呢?你不是说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青年人一时语塞。
强盗抢劫了一个商人,把他捆绑在树上准备杀掉,为了戏弄商人,强盗对商人说:“你猜我如何处置你?说对了,我就放你,决不反悔!说错了,我就杀你,可别怨我。”商人仔细想了想说:“我猜你会杀了我。”强盗听了,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如果杀了商人就证明商人说对了;既然商人说对了,他就应该放了商人。但若放了商人,证明商人说错了,就应该杀了商人。
问:上帝是全能的吗? 答:是。 再问:全能就是什么事都能做到,是吗? 答: :是。 再接着问:上帝能制造出一个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如飞行员被诊断有精神病,就可以停止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证明他没有精神病。于是就产生 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可以允许停止飞行,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你一旦提出请求,就证明你不是疯子。
1、这位战士受伤后被抬到后方,陷入昏迷中。医生断定他可能会牺牲,便通知后勤部门做一副棺材,准备收殓。
2、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排中律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例如: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可惜。
排中律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想具有明确性,即一个思想,或者真实,或者虚假。
对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
  某国有条法律,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在执刑前抓一次阄(读纠jiu),抓到“生”阄可获赦免,抓到“死”阄则立即被处决。
有个人被仇人陷害判了死刑。为了使他必死无疑,在抽阄前一天,仇人又买通人将阄箱中的“生”阄换成“死”阉。这事被受害者的朋友知道了,当天赶到狱中告诉了他。谁知他一听反而高兴地说:“这一下我得救了!”他叫朋友不要声张。第二天抓阉时,他抓了一个阉,不打开就立即吞下肚去。法官令人打开阉箱一看,剩
下的是个“死”阉,就推断被害者抓着而吞下去的是“生”阉,将受害者赦免了。
  
生阄和死阄
[评]某国这条法律中包括了逻辑思想中的又一条基本规律:排中律。所谓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总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成立,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聪明的受害者就是抓住这一点,让剩下的“死”阉去反证自己抓住的是“生”阉,从而死里逃生。
分析下面的例子,解释其中的排中律逻辑错误。
①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②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案:①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存在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做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者可能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排中律,因此违背了排中律。
②这句话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属于不当预设,违背了排中律。
关于排中律要注意:
1、排中律只是要求对于思维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和第三种可能性。
例1:某国一位将军对于是否还击入侵之敌,做了如下分析: 敌人太强大,我们不能打,打则损失太大;但也不能不打,不打则敌人将站稳脚跟。我们应介乎打与不打之间,避其锋锐,给以困扰,待敌出现破绽,再相机歼灭之。
2、排中律要求我们对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要明确地回答问题,就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必须分析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对问题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之后,肯定或是否定,就可以明确下来了。而当人们对某一问题尚未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的时候,对于是非问题不做二者择一的决断,既不肯定“是”,又不肯定“非”,也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例:甲乙二人正在议论北京前门外的新大亨:
甲说:“这几年他们可是真发家,就是不知道他家那钱是不是都从正道上来的?”
乙说:“未必,咱不调查,没有发言权。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指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则该判断不能被断定为真。
常见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用公式表达为: A真,是因为B真,并且由B能推出A 。
充足理由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规律。具体而言人们在推理时,要想推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前提真实和推理形式有效;在论证时,要确定某一论题为真,必须论据真实并且能依据真实的论据推出论题成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文人叫宋玉,他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yàn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凡不嫌弃妻子貌丑的人都是好色之徒。
”但这个大前提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这又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运用充足理由律要注意: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否则就犯了“没有理由”的谬误。
(2)理由必须真实,否则犯“虚假理由”错误。
(3)所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观点,否则就会犯“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
如果长期躺在床上看书,就会患近视眼,我从不躺在床上看书,所以我不会患近视眼。
《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
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评]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的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和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不存在联系。祥林嫂的死与被称作“谬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他的死与祝福活动在时间上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他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①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①②都是因为时间上的接近就强加了前者和后者的因果关系,违背充足理由律。
③“没撞”推不出“要扶”,强加因果,违背充足理由律。
分析下面的例子,解释其中的充足理由律逻辑错误。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悖论;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两不可;
充分理由律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毫无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
小结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判断故事违背的规则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
“五先令。”
“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
“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
“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
“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
“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
违反了“同一律”店里的规定应该是“吃喝我店的东西要付钱”,这个论题被偷换成“吃了店里的面包要付钱”。
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你已经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 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违反排中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违反充足理由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皆称善焉。(《吕氏春秋 去私》)
——对同一律的维护
平公:谁能当县令——解狐是你的仇人
祁黄羊:解狐可以——解狐虽然是仇人,但是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唐苏味道初拜相,依违无所发明,具位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违反排中律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发师胡子越长越长。
请问:这个理发师能不能给自己刮胡子 请分析其包含的逻辑矛盾。
不刮——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
他就要给自己刮脸,
刮 ——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
他就不能给自己刮脸。
悖论——违反矛盾律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富家少女鲍西娅姿容绝世德性完美。许多王孙公子来求婚。鲍西娅的父亲在遗嘱中规定要“猜匣为婚”,否则要取消她的遗产继承权。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但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娅的肖像。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
铅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鲍西娅父亲的遗言是: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个匣子,鲍西娅就嫁给谁。
金匣子里的话和银匣子里的话是矛盾关系,请根据
先断定这其中必有一真话,
再根据“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提示,
可以推断出铅匣子的话是假话,
既然铅匣子的“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
肖像就在铅匣子里的结论。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①他是多个死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一个。
②根据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
③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④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⑤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⑥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①自相矛盾。既然死难了,又怎么能幸免呢?
②概念划分不当。生活用品包括了床上用品。
③强加因果。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是因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④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⑤否定不当。“不能否定” “不是”,三重否定又是否定。
⑥不合事理。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谢谢欣赏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