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缓不济急 B. 同舟共济 C. 假公济私 D. 无济于事
2.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进兵北略地
⑤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偏袒扼腕而进 ⑦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⑧唯大王命之
⑨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⑩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⑤⑦⑩ B.②③⑤⑥⑨ C.①④⑥⑧⑩ D.②④⑦⑧⑨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军氾南 ②且贰于楚也 ③阙秦以利晋 ④进兵北略地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函封之 ⑦太子迟之 ⑧箕踞以骂曰 ⑨群臣怪之 ⑩樊於期乃前曰
A. ①④ / ② / ③⑥ / ⑤⑦⑨ / ⑧⑩ B.①⑩ / ② / ③⑦ / ④⑥⑨ / ⑤⑧
C. ①⑩ / ② / ③⑤ / ④⑥⑧ / ⑦⑨ D.①④/ ② / ③⑨ / ⑥⑧⑩ / ⑤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2分)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⑤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 ①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⑥⑧
C. ①②③④⑦⑧ D.①③④⑤⑥⑦
5.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是寡人之国也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敢以烦执事 ⑤燕王拜送于庭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⑨见燕使者咸阳宫 ⑩夫晋,何厌之有
A. ①⑤ / ②⑩ / ③⑧ / ④⑥ / ⑨ / ⑦ B.①④ / ②⑨ / ③⑩ / ⑤⑥ / ⑦ / ⑧
C. ①⑩ / ②⑥ / ③④ / ⑦⑨ / ⑤ / ⑧ D.①⑤ / ②⑧ / ③⑦ / ④⑨ / ⑥ / ⑩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有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明了诗歌“回暖”或“升温”。
B.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是为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的断言。
C.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D.文章中综合分析论述了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原因,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只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表现了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的热潮,呈现一片良好的形势。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11.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腊 梅 花 开
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
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
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
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
(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
B.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C.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心家人、坚强乐观、有大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
13.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是时下邳陈瑪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遗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军,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遗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选自《三国志》)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B.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C.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D.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文中指门客或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
B.薨,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
C.建业,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等级,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少牢”则没有“牛”。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范深受宠信。吕范陪伴孙策左右,能够不辞艰辛与危难,得到了孙策的宠信,孙策将他视为亲人,还经常带他进入后堂宴饮。
B.吕范久经沙场。吕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并将其打败,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
C.吕范喜好威严。吕范注重仪容仪表的威严,州里的名人和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不敢有半点轻佻随便的表现。
D.吕范遵奉法纪。孙策安排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年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5分)
②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 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 “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夜深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与贫苦的生活。
D. 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0.请分析作者在颈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7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 。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 , 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的姿态之美。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巷》)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______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 ,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 ,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 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少不更事 侃侃而谈 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
B.羽毛未丰 娓娓道来 一视同仁 布帛菽粟
C.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
D.羽毛未丰 侃侃而谈 事无巨细 布帛菽粟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是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是电话那头轻柔的呼唤;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伪装,会带你走进过往的回忆;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启迪你人生的意义......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