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沪教版一年级下第五单元 单元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沪教版一年级下第五单元 单元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6 10: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几何小实践”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规划
“几何小实践”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空间与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及计算、平面图形的认识及计算 几何小实践 左与右 2
上、中、下,左、中、右 1
长度比较 1
度量 2
线段 2
单元目标 见下面内容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说明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几何小实践”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几何小实践 左与右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A识记 图形与几何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上、中、下,左、中、右 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A识记
长度比较 初步感知长度,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A识记
度量 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了解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B理解
线段 知道线段的特征,能识别线段,能用尺度量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B理解
(二)分析教材
1、知识编排体系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模块的教材安排
模块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图形与几何 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简单的估测活动长度单位及进率(米、厘米、毫米的认识)线段的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东南西北角的认识、直角的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图形的初步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长度单位及进率(千米、分米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面积的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认识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简单的面积估测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周长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应用*12.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最大值 1.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认识,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2.容积单位(L,ml)的认识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3.圆的初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4.用圆规画圆5.射线与直线的认识以及它们与线段之间的关系6.角的计量单位7.角的度量(周角、平角的认识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关系)8.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9.角的和差计算10.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11.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2.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13.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14.度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5.位置的表示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梯形的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认识)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体积(容积)的认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容积单位及其进率、容积单位与相应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计算及其简单应用(组合图形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简单应用*14.物体的体积与质量
(2)本单元在不同学段的联系与发展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①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方位有初步的感知经验,本单元教学着重让学生经历从认识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到以自我为参照中心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再到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中心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为二年级的利用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奠定学习基础。
②度量与线段。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比较物体长短的感性经验,本单元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长度的比较和度量,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对于同一物体,所用的量具不同,测出的结果也不一致,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为后续三年级的长度单位千米、分米的学习做准备。线段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后续各类图形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是简单引入线段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用直尺量线段、画线段,感受线段可度量的特点,并介绍了简单的长度计算的内容。后续四年级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把直线、射线与线段进行比较、深入学习。
(3)本单元各例题教学的发展路径
模块 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内容组成 例题匹配情况 例题学习要求 例题之间联系
图形与几何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左与右 P46例1 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 从认识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到以自我为参照中心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再到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中心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空间方位的认识循序渐进。
P46例2 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P47例3 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上、中、下,左、中、右 P48例1 能说出物体上、中、下的相互位置关系。 从上、中、下垂直方向的位置关系,加入左、中、右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形成二维坐标定位的初步感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P48例2 能用上、中、下,左、中、右表达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长度比较 P50例1、例2 会直接比较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在长度的初步感知中,先通过视觉对一端对齐的物体进行长度比较,再利用实物一端对齐进行长度直接比较,逐步过渡到利用方格纸进行长度的间接比较。
P51例3、例4 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P51例5 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度量 P52例1 能用身上的“拃”,脚步、脚底等不同量具量实物的长度,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先通过找身边的物体量实物的长度逐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出度量单位米、厘米。再通过卷尺度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厘米尺的认识以及度量活动,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P53例2 认识卷尺,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
P54例3 用卷尺量实物的长度。
P54、55例4 认识厘米尺,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cm=10mm,知道厘米尺的正确测量方法。
P55例5 能用厘米尺测量实物。
线段 P56例1 初步认识线段。 先引入线段概念,再通过量线段、画线段、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点,最后在生活情境中引入长度的计算,关注不同的长度单位。
P56例2 能用尺度量线段的长度。
P56例3 能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P56例4 通过视觉度量和操作度量活动,感知视觉度量有时会有错觉,不能过于迷信视觉。
P57例5 会解答与长度有关的简单应用问题。
P57例6、例7、例8、例9 会进行有关长度的计算。
2、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抽象是对现实世界具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真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进而形成数学理论的过程。本单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以及线段的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图形或空间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加强对图形的感知,对空间的体验,渗透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在本单元中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的认识就渗透着符号化思想。
3、数学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悟空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联系生活的学具操作,体会度量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特殊方式和独特魅力;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数学有用性,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三)分析教法
本单元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模块 内容 教学方法举例 说明
图形与几何 左与右 图示法、演示法、情境法 借助直观图形、教具、学具等形象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唤起情感体验,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数学知识。
上、中、下,左、中、右
长度比较
度量 演示法、尝试法 借助学具、实物等形象展示教学内容,依据已有知识基础动手尝试,讨论分享,获得新知。
线段 图示法、演示法、谈话法 借助直观图形、教具、学具等形象展示教学内容,根据已有认知结构,讨论分享,获得新知。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部分内容:①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②度量与线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在生活情景和活动中对空间方位有初步的感知经验,学生往往能以自我为参照中心感知简单的前后,上下,或左右关系。但对于利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为参照物来确定上下、左右位置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对于度量和线段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有关长度比较的生活经验,对于尺也不陌生,但怎样利用工具估测长度、利用尺进行度量对于学生则有一定难度。其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建立1米、1厘米、1毫米的量感更是需要学生不断实践和体会。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并获得度量的初步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左、右”、“上、下”的基本含义。
2.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
3.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能说出以具体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5.认识物体的上、中、下,左、中、右位置,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初步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6.会直接比较出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7.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8.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9.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10.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建立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11.认识米尺,能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的长度。
12.初步认识线段,并能用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和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13.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4.获得对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中的简单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的经历。
15.经历从认识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到以自我为参照中心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再到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中心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16.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并获得度量的初步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18.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1.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2.用上、中、下、左、中、右表达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
3.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段对齐,比较其长短)。
4.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毫米,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5.初步认识线段的概念,量、画线段,并能进行长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1.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2.初步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4.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5.初步认识线段的概念。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定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活动一:寻找身上的左与右活动二:别人眼中的左与右活动三:上、中、下,左、中、右活动四:长度比较活动五:度量1活动六:度量2活动七:线段1活动八:线段2
活动目标 1.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2.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3.用上、中、下、左、中、右表达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4.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5.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6.能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7.初步认识线段。8.能用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 活动一:寻找身上的左与右1.说一说:我身上的左与右。2.动一动:我的左与右!(游戏)(1)举起左手挥一挥(2)抬起右脚跺3下(3)耸耸你的右肩膀(4)摸摸你的左耳朵(5)右手摸左耳(6)左手摸右耳……3.认一认:图上人物的左与右。活动二:别人眼中的左与右1.同桌合作找一找:(同向)(1)小巧向左看到什么?向右看到什么?(2)小丁丁向左看到什么?向右看到什么?2.交流反馈说一说:小巧、小丁丁向左、向右分别看到了什么?3.游戏活动找一找:两组同学面对面站,选对面的一个同学,说说她的左面是谁,她的右面是谁?学生活动,交流反馈。活动三:上、中、下,左、中、右(1)猜一猜:小胖住在哪里?播放录音①我住在中间一层。②我住在左边。现在你能确定小胖住在哪里了吗?学生交流:小胖住在( )一层的( )边。(2)找一找:亮亮、小玲、小亚分别住在哪里?先读一读提示,再把他们的姓名写在学习单上。a、亮亮住在中间一层的右边。b、小玲住在下面一层的左边。c、小亚住在下面一层的右边。学生汇报,演示。(3)说一说: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淘气的邻居在哪里? 先同桌交流,再集体反馈。小结: 刚才我们在找住在哪里的时候,先找(上中下),再找(左中右)。活动四:长度比较1.比一比哪个高?(1)学生交流想法(2)出示格子图(3)学生再次交流想法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长短。2.比一比:哪个物体最长、哪个物体最短?(1)先数一数(2)再说一说活动五:度量1用你喜欢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2.汇报测量结果。3.观察测量结果并质疑:同样长的教室,为什么大家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4.小结:度量工具不同,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样。活动六:度量2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图)测量刀片的长度先估再量,汇报交流,纠正错误,小结方法。测量回形针的长度先估后量,巩固方法。2.测量学具小棒或铅笔的长度(实物)学生测量、汇报结果。活动七:线段1认识线段1.观察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交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3.小结: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图形都是线段。4.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线段,用手势表示。5.数一数:线段就藏在这些图形里,分别有几条线段?学生交流汇报。活动八:线段21.量线段(1)游戏“猜一猜”。哪条线段长?怎样验证?(2)学生独立操作,用尺度量。(3)学生板演测量过程,发现一样长,渗透“验证”的重要性。4、完成量线段练习,交流核对。2.画线段(1)课件出示:画一条3cm长的线段。(2)学生尝试。(3)交流方法。(4)小结:不论先画端点还是先画线都可以,最后要写上长度。(5)学生独立练习,同桌交换检验。
活动性质 完成形式 活动类型
√独立完成 √同桌协作 √小组合作 √集体分享 √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
活动资源 √工具学具 □文本资料 √媒体资源
活动时空 空间 时间
√普通教室 □功能教室 □室外场所 单课时内( 8)分钟
活动水平 √有意义识记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评估活动品质 适切性 趣味性 挑战性 开放性 关联性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构建单元作业目标
“几何小实践”单元作业目标属性表
单元名称 几何小实践 课时 8课时
作业目标 具体表述 学
1.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 A
2.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A
3.能说出以具体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A
4.认识物体的上、中、下,左、中、右位置,初步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
5.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A
6.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建立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A
7.认识米尺,能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的长度。 B
8.初步认识线段,并能用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和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B
9.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B
单元作业内容(略)
六、单元评价设计
“几何小实践”单元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测点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课堂学习中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情况。 能积极主动参与所有操作活动。 能参与大部分操作活动。 学习中很少参与操作活动。
学习习惯 听说习惯 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操作任务的情况。 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操作任务 愿意与人合作完成操作任务。 不愿与人合作完成操作任务。
操作习惯 学具使用 能按要求摆放学具,做到快静有序。 基本能按要求摆放学具,做到快静有序。 不能按要求摆放学具,不能做到快静有序。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认识线段 能快速、正确识别线段。 能识别线段。 无法识别线段。
简单应用 正确度量物体的长度 能快速、准确地度量物体的长度。 能基本准确度量物体的长度。 不能准确度量出物体的长度。
“几何小实践”单元练习双向细目表
内容 能力描述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左与右 1.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 √
2.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
3.能说出以具体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
上、中、下,左、中、右 4.认识物体的上、中、下,左、中、右位置,初步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
长度比较 5.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
度量 6.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建立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
7.能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的长度。 √
线段 8.初步认识线段,并能用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和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
9.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
单元练习内容(略)
七、单元资源设计
单元资源收集评估表
资源编号 资源内容 资源属性
对应单元目标 对应教学环节 资源类型 难易度 是否使用
1 教材第46页例1 目标1、2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2 教材第46页例2 目标3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3 教材第47页例3 目标4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4 教材第48-49页例1、2 目标5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5 教材第50页例1、2 目标6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6 教材第51页例3、4 目标7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7 教材第51页例5 目标8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8 教材第52页例1 目标9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9 教材第53页例2 目标10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10 教材第54页例3 目标10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11 教材第54页例4 目标11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12 教材第55页例5 目标10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13 教材第56页例1 目标12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
14 教材第56页例2、3、4 目标12 新授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15 教材第57页例5-9 目标13 新授 文本 适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