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规划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正数负数的认识和大小 比较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和负数 4
数轴 3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 对应思想 归纳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说明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正数和负数 1、结合温度、海拔等生活实例中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 A识记 数与运算 数感
2、会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正数前面的“+”号可以省略不写。 A识记
3、能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C运用
数轴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2、知道数轴的画法。3、能将正负数表示在数轴上,知道数轴上给出的点表示的是什么数。4、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零、负数的大小。 B理解
(二)分析教材
1、知识编排体系(注:每册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整理与提高”省略不写)
(1)单元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在“数与运算”模块中的位置。
小学阶段“数与运算”模块的教材安排
模块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数与运算 数与运算:1.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十进制计数法)3.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4.加减混合运算5.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量与计量:1.人民币的认识2.时间的认识(一) 数与运算:1.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3.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乘除法口算4.两步计算式题量与计量:1.克、千克的认识与换算2.时间的认识(二) 数与运算:1.分数的初步认识2.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3.两步计算式题,并解决实际问题4.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5.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一)量与计量:时间的认识(三) 数与运算:1.多位数的认识2.以万、亿作单位的数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4.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5.小数的认识6.小数加减法7.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8.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9.常见的数量关系(二)量与计量:1.吨的认识2.升与毫升的认识 1.小数乘除法计算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3.正、负数的初步认识4.解决实际问题
(2)本单元在不同学段的联系与发展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负数以及数轴的有关概念,在在之前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等概念,负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负数的符号“—”在学生的理解中一直是一个运算符号—减号,因此负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或温度计)中看到过负数,但对于负数的意义还知之甚少,负数不能像正数一样,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数来理解其意义,负数的概念要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入手。的统计学习主要围绕平均数概念展开,给出了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数轴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正数和负数,可以让学生借助数轴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比较正负数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对于“数轴”的概念,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的“数射线”概念的延续,从本册教材的第一册开始,就介绍了数形结合的工具—数射线,并在教学数射线时已初步渗透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个要素,本册教材中的“数轴”可以看作是数射线的推广,通过数射线的反向延长得出数轴。
(3)本单元各例题教学的发展路径
模块 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内容组成 例题匹配情况 例题学习要求 例题之间联系
数与运算 分类与归纳能力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正数和负数 P10例1 通过温度计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理解相反意义的量。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
P10例2 通过“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这一主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与理解。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
P11—12 由相反意义的量引出新的表示方法—正数与负数 正负数的意义
P13—14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位置,为数轴学习做准备。
数轴 P15—16 数轴的认识与画法 联系数射线数轴的关系认识数轴,学习数轴的画法。
P17例1 在数轴上表示出给定的正负数 根据正负数和0在数轴上的位置分布理解彼此间的大小关系。
P18例2 利用数轴比较正数、零、负数的大小。 根据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进行大小比较。
2、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本单元由温度计、海平面示意图帮助学生感知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经历将数射线反向延长得到数轴的过程,学习数轴的画法,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等概念,但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精准的分类标准,本单元学习了正负数概念后,就可以把学过的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三类,渗透分类思想。
对应思想:在学习正负数的含义和数轴后,通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让学生感知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对应思想。
模型思想:让学生经历将数射线反向延长得到数轴的过程,认识数轴,构建数轴的模型,渗透模型思想。
3、数学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负数以及数轴的有关内容,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引入,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在教学时,由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温度计、海平面、存取钱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中进行正负数的认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知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各种“数”的概念的理解、分类与区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本章节中还通过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有关正负数的历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数学的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分析教法
本单元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模块 内容 教学方法举例 说明
数与运算 正数与负数 正数与负数的认识 图示法、谈话法、发现法 借助直观图示、通过对温度计、海平面示意图的观察,发现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用来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理解其实际含义。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数轴 数轴的认识与画法 比较法、尝试法、讲解法、练习法 通过与数射线的比较,发现数轴的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画数轴,在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数轴的认识。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 尝试法、发现法、练习法 通过尝试,体会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归纳出正负数在数轴上的分布规律,并根据规律进行大小比较。
借助比较正数、零、负数的大小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例中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知道正负数的读写,并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知道正数前面的“+”号可以省略不写。
3、认识数轴,能将正数和负数表示在数轴上。
4、能够借助数轴来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数和负数,并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生后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逐步体会到正负数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之间的关系。
2、经历将数射线反向延长得到数轴的过程,学习数轴的画法,并通过将正负数表示在数轴上进一步体会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引入,以及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我国古代用算筹的颜色来区分正数和负数的历史,感知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单元教学重点
1、探索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利用数轴进行正负数大小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以何为正”,正负的分界点是什么,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定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正数和负数4数轴3
活动目标 能结合温度、海拔等实例感受、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学会运用。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3、能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4、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一般画法。5、能通过数轴进行正数、零、负数的大小的比较。
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 活动一正数与负数(一)1、(1) 仔细观察下面的温度计,它们分别显示了海口和哈尔滨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温度。(2)你能读出这两个城市这一天的最低气温吗?(3) 怎样理解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零上温度就是比0℃高,零下温度就是比0℃低。) (4)小结:“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1)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2)怎样理解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深度? (3)归纳: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深度也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举例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活动二正数与负数(二)(1)、思考:如何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学生自学课本 交流、归纳,质疑: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4)练习。活动三正数与负数(三)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正负数的含义。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独立解答。交流反馈。活动四:数轴(一)。1、把下列各数分类:7、3.5、-2、0、、-1.5、-102、出示数射线,在数射线上用点表示7、3.5、3、思考:像7、3.5、13 这些正数都可以用数射线上0点右边的点表示出来,那么负数该怎样表示呢?看书自学反馈,共同操作 ,得出数轴的概念。比数轴与数射线的异同。看辨析数轴,提炼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尝画一条数轴。
活动五:数轴(二) 1、思考: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3、交流方法 汇报(举例):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5、小结
活动六:1、将3、5.5、0、6在数射线上用点表示出来,再从大到小排列(1)数射线上的数对应的点的位置有规律?(右边的点对应的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数大)(2)说明:数轴与数射线一样,右边的点所对应的数总比左边的点对应的数大,左边的点对应的数总是比右边的点所对应得数小。2、利用数轴比较下面几组数的大小-3( )0 0( )2 -1.5( )0 0.5( )0(1)同桌合作完成(2)反馈交流结果。(3)归纳规律: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活动性质 完成形式 活动类型
√□独立完成 √□同桌协作√ □小组合作 √□集体分享 √□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
活动资源 √□工具学具 √□文本资料 √□媒体资源
活动时空 空间 时间
√□普通教室 □功能教室 □室外场所 单课时内( 15 )分钟
活动水平 □有意义识记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评估活动品质 适切性 趣味性 挑战性 开放性 关联性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构建单元作业目标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作业目标属性表
单元名称 统计 课时 6课时
作业目标 具体表述 学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 A
2、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A
3、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C
4、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A
5、知道数轴的画法,能按要求画数轴。 B
6、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相应的正、负数的位置。 B
7、能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0的大小 B
(二)单元作业内容(略)
六、单元评价设计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测点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乐于参与 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乐于交流。 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但交流较少。 学习活动中从不参与交流。
阅读兴趣 自学课本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阅读课本,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并能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质疑问难。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真阅读课本获取知识,但缺乏质疑问难能力。 不愿意认真阅读课本对知识不理解。
探究兴趣 探究方法 探究方法时,很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愿意探究方法,但积极性一般。 对探究方法不感兴趣。
学习习惯 交流习惯 语言表达 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思想方法。 在老师的提示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路和思想方法。 即便老师提醒,也不会表达。
合作习惯 参与效果 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正负数的含义、借助数轴比大小等相关的知识 能在老师和同学的提示与鼓励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正负数的含义、借助数轴比大小等相关的知识。 即便老师和同学的提示与鼓励下,也不愿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练习习惯 作业完成质量 步骤清晰,书写格式规范,准确率高。 步骤清晰,书写格式基本规范,准确率不够高。 书写不规范,准确率低。
作业专注度 独立思考,思想集中完成作业,做得好又快。 能独立思考,但做作业做做玩玩,偶尔开小差。 不能独立思考,做作业一直会做做玩玩,开小差有点多。
检查习惯 每次作业认真检查。 能在老师的提醒下对作业进行检查。 作业完成从不检查。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正负数的含义及数轴的概念 能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正负数的实际含义。能从数射线延长的角度理解数轴的概念。 能在老师的提示下理解正负数和数轴的概念。 即便老师提示,也无法理解正负数和数轴的概念。
方法运用 数学运用 能利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0的大小。 基本能利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0的大小,但准确率不够高。 不能利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及借助数轴比大小。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纸笔测试题编制双向细目表
内容 能力描述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正数和负数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 √
2、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
数轴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
2、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相应的正、负数的位置。 √
3、能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0的大小 √ √
单元练习内容(略)
七、单元资源设计
单元资源收集评估表
资源编号 资源内容 资源属性
对应单元目标 对应教学环节 资源类型 难易度 是否使用
1 教材第10页例1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2 教材第10页例2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3 教材第11页 目标1、2 新授 文本 适中
3 教材第12页试一试 目标1、2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4 教材第13页练一练 目标1、2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教材第15页 目标3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5 教材第16页试一试 目标3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6 教材第17页例1 目标4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7 教材第18页例2 目标4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