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规划
“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的认识 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 3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2
单元目标 (在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完成后填写)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类比 √转化
说明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质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 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A识记 数与运算 数感运算能力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质量观念,并能选择适当的单位估计物体的质量。 。 A识记
(二)分析教材
1、知识编排体系(注:每册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整理与提高”省略不写)
(1)单元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小学阶段“数与运算”模块的教材安排
模块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数与运算 1.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十进制计数法)3.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4.加减混合运算5.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 1.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3.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乘除法口算4.两步计算式题。5.质量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2.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3.两步计算式题,并解决实际问题4.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5.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一) 1.多位数的认识2.以万、亿作单位的数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4.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5.小数的认识6.小数加减法7.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8.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9.常见的数量关系(二) 1.小数乘除法计算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3.正、负数的初步认识4.解决实际问题
(2)本单元在不同学段的联系与发展
“质量的初步认识”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42页至第47页上的内容。
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质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质量单位估计物体的质量。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接触质量的有关概念。质量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知识,教材通过设计轻与重,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两个部分,体现从轻重的初步感知,轻重的直接比较、轻重的间接比较,再到使用统一的质量单位进行比较的四个阶段。通过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量化的方法和好处。这些知识都为后续继续学习质量单位“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本次学习中感悟的一些方法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知识打开了研究的思路。
(3)本单元各例题教学的发展路径
模块 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内容组成 例题匹配情况 例题学习要求 例题之间联系
数与运算 数感运算能力 轻与重 P42例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判断物体的轻重,形象的感知物体的轻重。 本章节例题,通过从学生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使用普遍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量化的方法和好处。从而建立了克与千克的量感。
P43例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学会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物体的轻重。
P44例 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在比较和感悟中,体会数值化比较的优势,并感受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体验量化的过程和方法。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P45例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1克、1千克的轻重,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P47例 创设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一些物品质量的估测能力,并理解质量的有关计算。
2、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类比的思想方法是指当一个比较陌生或复杂的问题与一个比较熟悉或简单的问题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的时候,可以把解决前者所用的方法加以推广应用到后者。在轻与重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体会直接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和对某物进行量化的比较。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清晰的了解量化比较的优势。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类比这两个单位,进而加深他们之间的联系,构建量感。
转化思想是指依据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利用数学元素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把比较复杂或者不规范的问题进行转化,进而更轻松的解决问题。在间接比较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将不同的物体的重量根据实际情况转化成统一的计量标准来比较,或者将物体的轻重比较转化成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3、数学的育人价值
数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数学所特有的语言系统和逻辑系统,学会抽象的思考和形成准确、严谨的表达能力;如:在间接比较中,我们运用转化思想方法,将具象的实物转化为抽象的数,从而比较物体的大小。
其二,通过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力量,并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渐建立起独特的发现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策略,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本单元的教学虽然是正对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其中,类比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在适时进行渗透的内容。
其三,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沟通,在利用数学知识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产生丰富的体验,形成有意义的认识。在本单元中,质量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获得比较的方法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在获得这些知识后,有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解决生活的相关重量问题。
(三)分析教法
本单元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模块 内容 教学方法举例 说明
数与运算 轻与重 情景法、图示法、发现法、实验法 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直观的图示、通过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使用普遍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情境法、尝试法、图示法、发现法、练习法 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直观图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1千克、1克的轻重,初步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在练习中,形成对一些物品质量的估测能力,并理解质量的有关计算。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必须以操作为主,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将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2.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3.能够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4.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5.初步知道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质量观念,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经历从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到引入统一的质量单位进行比较的过程,体会到统一质量单位的意义。
3.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体会数值化的好处;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体验量化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运用逻辑推理比较物体的轻重。
2.通过实物,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觉,培养估测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与推理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
1.知道比较轻重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感受量化的过程,体会数值化的好处。
3.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4.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会使用传递性进行比较。
2.利用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在带方框的乘法算式中填空。
3.用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轻重。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定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哪个轻,哪个重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感知1克重量的计算
活动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2、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会使用简易天平。3、通过实物操作,学习间接比较的方法,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认识数值化的好处。4、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g)的实际量感。5、能够进行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 活动一掂一掂,比轻重:活动要求:观察讲台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谁能说一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观察并猜测:哪个物体的重?同桌讨论:如何验证猜测呢?(掂一掂)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小结。(教师规范表达。)(规范语言: 和 比, 比 重, 比 轻。)5、小结:用手掂一掂也是我们常用的比较轻与重的一种方法。活动二哪一个较重(三个玩具):1、教师介绍简易“天平”,并演示使用方法。像这样,根据某种现象直接就显示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这种比较的方法就是直接比较。(板书:直接比较)2、小组动手操作:分别拿出3件玩具,想一想,能用简易“天平”比较哪个玩具重。 (1)小组内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①拿出三件玩具,两两进行比较;②记住每一次比较的结果;③说说你们一共比了几次?(2)小组交流。小结:比较三个物体的轻与重,应该用推理的方法,两两比较,不能遗漏,最后得出结果。活动三给文具按轻重排序活动要求:给出剪刀、橡皮、铅笔、尺和胶水?请你估计一下,如果我们要排出从轻到重的顺序。你会如何比较呢?需要几次才能比出结果呢?小组讨论: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呢?出示双色片,能否借助它来进行比较呢?根据课件的演示,填写表格,得出物体的轻重。物品双色片数轻重次序固体胶铅笔橡皮剪刀直尺 (5) 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有点。 小结:这种比较物体轻重的办法就叫做“间接比较”。多种物体进行比较轻重时,间接比较比直接比较要方便,没有直接比较那么烦琐。活动四:感知1克活动要求:测量2分硬币和1张扑克牌的重量。(1)同桌猜测:2分硬币和1张扑克的重量。(2)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1张扑克的重量。(3)小组合作,用天平称一称。(4)出示克的定义。(5)说一说: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体。活动五:出示例题:把587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写出篮子和橘子的总重量。估一估:合起来一共多重?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如何在在秤面上写出篮子和橘子的总重量?学生回答。
活动性质 完成形式 活动类型
√独立完成 √同桌协作 √小组合作 √集体分享 √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
活动资源 √□工具学具 √□文本资料 √□媒体资源
活动时空 空间 时间
√普通教室 □功能教室 □室外场所 单课时内( 15 )分钟
活动水平 √有意义识记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评估活动品质 适切性 趣味性 挑战性 开放性 关联性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构建单元作业目标
“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作业目标属性表
单元名称 质量的初步认识 课时 16课时
作业目标 具体表述 学
1.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 A
2.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A
3.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学会对某种量进行量化,体会量化的方法。 A
4.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A
5.能够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A
6.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A
7.初步知道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A
单元作业内容(略)
六、单元评价设计
“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测点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乐于交流 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乐于交流。 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但交流较少。 学习活动中从不参与交流。
探究兴趣 探究轻与重的比较方法、1克与1千克的量感 探究轻与重的比较方法、1克与1千克的量感时,很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愿意探究轻与重的比较方法、1克与1千克的量感,但积极性一般。 对探究轻与重的比较方法、1克与1千克的量感不感兴趣。
学习习惯 书写习惯 字迹 数字端正,大小适中。 数字较端正,大小适中。 数字扭曲,大小不一。
直尺使用 每次自觉用尺。 有时提醒再用尺。 从不用直尺。
课堂专注习惯 星的变化 每节课上课很认真,课后能得到一颗星。 上课有时走神,有时认真,课后偶尔能得到一颗星。 上课基本不能听讲,课后不能得到一颗星。
作业专注度 思想集中完成作业,做得好又快。 做作业做做玩玩,偶尔开小差。 做作业一直会做做玩玩,开小差有点多,要努力改正。
检查习惯 每次作业认真检查,尤其是进位和位值对齐问题检查仔细。 作业虽然检查,但对于进位和位值对齐问题检查不够仔细。 作业完成从不检查或检查马虎,要努力改进。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克与千克的量感 对1克与1千克的能够建立量感,并能在实际情况中正确运用。 能够建立1克与1千克的能够量感,但在实际情况中正确运用存在困难。 对1克与1千克的不能够建立量感,不能实际情况中正确运用。
简单应用 比较轻与重方法的应用 能灵活运用方法比较一些轻与重实际问题。 在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欠灵活。 不能运用已学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掌握 计算技能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的方法,计算正确率达90%及以上。 掌握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的方法,计算正确率80%(不含80%)~90%(不含90%)。 基本掌握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的方法,计算正确率80%及以下。
“质量的初步认识”单元纸笔测试题编制双向细目表
内容 能力描述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轻与重 1.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 √
2.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
3.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学会对某种量进行量化,体会量化的方法。 √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4.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
5.能够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
6.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
7.初步知道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
单元练习内容(略)
七、单元资源设计
单元资源收集评估表
资源编号 资源内容 资源属性
对应单元目标 对应教学环节 资源类型 难易度 是否使用
1 教材第42页例题 目标1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3 教材第43页例题1、2 目标1、2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4 教材第43页例3 目标1、2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5 教材第44页例题 目标3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6 教材第45页例题1、2 目标4、5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7 教材第45页试一试 目标4、5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8 教材第46页例题 目标6、7 新授 信息技术 适中 是
9 教材第46、47页练一练 目标6、7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10 教参58—66页 目标1—7 教师(预习) 文本 适中 是
11 教材配套课件 目标1-7 新授、练习 信息技术 适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