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7 20:10:58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古诗词诵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这首记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定风波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②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下注解:①吟啸:高声吟咏。②料峭:形容微寒。③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度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寒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思维导图
定风波
上阕:出游遇雨,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阕:春风料峭,斜阳照耀→旷达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观旷达
①“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豪迈的态度。②“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发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重点赏析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含义:“料峭春风”指人生逆境和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指人生的希望。
·情感:词人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表现了词人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
重点赏析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划线部分有何含义?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
·含义:“风雨”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面对的政治风云和人生险途。
·作用:全文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阴晴实属平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重点赏析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有何含义及作用?
主旨
通过写词人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但毫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襟。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他是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北宋灭亡后,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
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渔歌在夜半响起。
思维导图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上阕:忆旧(午桥宴饮,·夜登豪英聚集)
下阕:感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身世之感,家国之痛
动静结合。以桥上的欢歌笑语衬托桥下一片寂静,生动地描绘出词人与友人充满闲情雅兴,趁着酒兴嬉闹的生活情境。
重点赏析
(1)“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内容:概括了宦海浮沉期间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情感: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重点赏析
(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记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体现,侧面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重点赏析
(3)“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主旨
本词通过追忆当年的游赏聚会,抒发了词人对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和落寞孤寂之情。
太常引
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为了收复中原,作者在南归的十二年间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①: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②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课下注释】①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②斫(zhuó):砍。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向人间洒更多的光辉。
思维导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阕:对月抒怀→怀才不遇,内心矛盾
下阕:豪情壮志
爱国
乘风直上九万里
俯瞰祖国河山
砍桂树→铲除北伐投降派
·炼字:“转”“磨”二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动势,又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色的浮动,同时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修辞:比喻。将“中秋夜的明月”比喻成“飞镜”,将“浮动的月光”比作“金波”,表现了圆月的皎洁明亮。
重点赏析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中“转”“磨”二字有何表达效果?另外本句词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借神话故事,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出的愁思抑郁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重点赏析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词人的爱国之情。
重点赏析
(3)“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词人要扫清朝廷投降势力的阻碍,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重点赏析
(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旨
词人借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
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清代满族词人。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其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著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作者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①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②,半竿斜日旧关城③.古今幽恨几时平!
【课下注释】①若为:怎样的。②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③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
的嘶鸣,叫人听不真切。该用怎样的情怀在这萧瑟深秋中去感受这遥远的边塞。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塞上的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思维导图
浣溪沙
上阕:上阕:云山苍茫、北风呼啸骏马嘶鸣、边塞苦寒
下阕:晚烟飘过、斜阳返照
营垒荒凉、关城破败
古今幽恨
·炼字:“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形,表现出北国秋冬环境的恶劣,更描绘了词人被隔绝在荒凉之地的感受。
·情感:“若为情”的发问,表露出词人到任后的迷茫与不安。
重点赏析
(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中“断”字有何表达效果?这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重点赏析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旨
本词通过刻画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
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完·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